南方九孔鲍培苗过程中潜在致病菌胞外产物的分析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 文章评论
    摘要:

    从广东汕尾一养殖场鲍苗掉板池中(包括水、藻膜和变白鲍苗)分离筛选到105株菌,并对之进行了致病毒力因子(胞外酶及溶血作用)的分析,同时应用PCR对溶血毒素的归属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采用API对菌株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表明,105株菌中,仅35株菌具有较强的分泌胞外蛋白酶、明胶酶和脂肪酶的能力,尤其以菌株1、2、3、5、9以及16相对强大。在此35株菌中,85.6%的菌株(30/35株)表现出溶血现象,但仅16株菌的TlhPCR呈阳性。API鉴定表明,35株菌中弧菌约占50%,溶藻弧菌又占弧菌的70%。研究结果揭示,和其它菌株相比,分离自变白鲍苗的6株溶藻弧菌(菌株1、2、3、5,13和16)和2株副溶血弧菌(菌株9和21)具有较强的分泌胞外酶和/或溶血的能力,意味着极有必要对其作进一步的研究,以观测它们对鲍苗的影响。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王志 蔡俊鹏 徐丽 杨吉霞 张昕. 南方九孔鲍培苗过程中潜在致病菌胞外产物的分析[J]. 微生物学报, 2005, 45(4):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