麦角碱发酵生产的研究
DOI: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1957年超分离自各种寄主植物的麦角菌发酵培养试验示明,液体发酵的产碱量极微,且需很长时间,麦角菌在固体发酵中特别是在经高温消毒的小麦培养基上生长迅速,经25天左右即能使麦粒变为黑紫色,内部充满菌褓和分生孢子。轻充分发酵后麦粒的麦角碱总量最高达0.061%,与黑麦上自然或染所产麦角的合碱量相等。小麦培养基中分别或同时加入适当的碳源、氮源友盐类等能显著提高了麦角碱的产量。分离自拂早茅等17种寄主植物的245个菌系在小麦培养基上测定秸果,85//-(35%)能产生麦角碱,不同菌系的产碱力差异甚大,其中ce 3、Ce 3-2厦Hv 3—3等7个菌系产碱鞍为稳定。优良菌系ce 8—3—2、ce 3—2、Acl2、Ae 5-4、Hv 3-3、Hv 3—2皿Hv 2—3的最高产碱量分别为0.061、0.060、0.050、0.049、0.049、0.044及0.041%o菌系Ce 3在发酵过程中枉9天e口开始产生麦角碱,25天左右产碱量达最高;茵系Ce 3和它的很多变异系,根据祗层分析结果, 证明均能产生多量麦角新碱。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陸师义 孔顯良 岳德超 楊云鹏. 麦角碱发酵生产的研究. 微生物学报, 1963, 3(2):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