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溶血性及不同株的溶血性、血凝性和毒力比较
DOI:
CSTR:
作者:
作者单位:

作者简介:

通讯作者:

中图分类号:

基金项目:


Author:
Affiliation:

Fund Project:

  • 摘要
  • |
  • 图/表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资源附件
  • |
  • 文章评论
    摘要:

    作者发现流行性乙型脑炎(简称乙脑)病毒具有溶解红血细胞(简称溶血)的性能,并且这种性能可被特异性免疫血清抑制。出现明显的乙脑病毒溶血现象的条件是:在pH6.4时吸附病毒,然后在偏酸或偏碱的条件下,在37℃放置4—6小时。乙脑病毒除了能溶解鸽红血细胞外,还能溶解家兔红血细胞。冰冻融解和超声渡处理不能提高乙脑病毒的溶血能力。七株对小白鼠致死力较强的乙脑病毒都具有较高的血凝素滴度。对其中五株进行了溶血性能的测定,结果都有明显的溶血性。其中西安..株的一个弱毒变异株的血凝性极低,并且不引起溶血现象。西安“强毒株和弱毒株的蚀斑滴度(Pfu)相似。强毒株在金地鼠肾细胞中连续传代后,其血凝性和溶血性随着病毒对小白鼠致死力(LD,a)的减弱而下降。弱毒林返回乳小白鼠脑内连续传代后,三者都回升,表明弱毒株的血凝性和溶血性确实发生了改变,并且这种改变可能与致死力的改变有关。

    Abstract: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朱家鸿 曾毅 丘福禧.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溶血性及不同株的溶血性、血凝性和毒力比较. 微生物学报, 1978, 18(1):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 收稿日期:
  • 最后修改日期:
  • 录用日期:
  • 在线发布日期:
  • 出版日期: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