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用菌灭活原生质体电融合及属间融合产物的鉴定分析
  • 摘要
  • | |
  • 访问统计
  • |
  • 参考文献
  • |
  • 相似文献
  • |
  • 引证文献
  • | |
  • 文章评论
    摘要:

    食用菌因其显著的营养、保健、药用及综合利用价值受到世人青睐。原生质体融合技术则为食用菌的育种和遗传学研究提供了一条很好的途径。食用菌的种内、种间乃至属间、目间的原生质体融合均已有过报道,但这些工作大多利用营养缺陷型标记的亲株,采用化学融合法完成。这种融合的效率较低,对亲株的标记繁琐费时,甚至会对菌株性状产生不良影响。最近,一种具有较高融合效率的物理融合法——电融合法以及非遗传性标记法分别被一些研究者所采用。本研究将原生质体电融合法与灭活标记法相结合来获得食用菌的属间融合产物,并采用包括同工酶分析和RAPD(或AP-PCR)方法在内的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食用菌属间杂交后代的遗传学特性进行初步探讨。1 材料和方法

    参考文献
    相似文献
    引证文献
引用本文

曾荣 刘祖同 张树庭. 食用菌灭活原生质体电融合及属间融合产物的鉴定分析[J]. 微生物学报, 1995, 35(2):

复制
分享
文章指标
  • 点击次数:
  • 下载次数:
  • HTML阅读次数:
  • 引用次数:
历史
文章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