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 18(3).
摘要:
1978, 18(3).
摘要:本文报道对Skvortzow 1931年发表的在黑龙江省采集的粘菌新种的复核结果。根据观察遗留的模式标本残余材料的结果,对原报告过于简略的记述作了补充,校正了明显的错误,并提出了分类鉴定的意见,这对粘菌文献中,特别是中国粘菌资料中长期存在的一些疑问作了可能的澄清。
1978, 18(3).
摘要:灰色链霉菌 No 45-706 (Val-)经36℃处理后,100%的菌落都不能形成气生菌丝,在28℃经多次传代培养,气生菌丝生长受抑制的突变株的出现最终频率为9.0%,而同时氨基酸缺陷型(Val-)回复突变率是6.63×10-6。高温突变株No 45-3 (bald)经自发和NTG诱发突变,均未得到气生菌丝回复生长的菌落,但当用NTG处理菌株No 45—706(Val-)时,却得到了1.26×10-6的缬氨酸营养缺陷回复突变率。
中国科学院上海实验生物研究所三室核酸研究组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二室核酸研究组
1978, 18(3).
摘要:本文介绍一个从噬菌体T4诱导的大肠杆菌中纯化DNA连接酶的简法。这是从同一起始原料(噬菌体T4感染的大肠杆菌菌体)同时提纯三种酶(多核苷酸激酶,DNA连接酶及RNA连接酶)的步骤的一部分。这个方法包括以下几步:超声破碎菌体,抽提粗酶,用硫酸链霉素沉淀去除多核苷酸激酶和DNA.甩I)EAE纤素素(DE-52)柱层折将DNA建接酶与RNA连接酶分离开来,用磷酸纤维素(P-II)分步冼脱DNA连接酶,对在Tris-HCI,pH7.6中含50%甘油的缓冲液透析加以浓缩。最终得到高浓度(5500单位/毫升)和高纯度酶制品。
1978, 18(3).
摘要:本文介绍了一种可以同时提取多核苷酸激酶(利用硫酸链霉素沉淀部分)DNA连接酶(DE一52柱层析峰I)和RNA连接酶(DE-52柱层析峰III)的方法。RNA连接酶的分离纯化步骤,除粗酶提取与DEAE纤维素柱层析两步与DNA连接酶的分离纯化方法一样外,以后只要再经过羟基磷灰石柱层析,葡聚糖凝胶(sc曲adex-G 100)过滤,和单链DNA琼酯糖凝胶亲和层析三步就可以达到纯化的目的。最终酶浓度达到每毫升24,800交换单位,即500个标准连接单位。用’H标记的聚腺苷酸作底物测不出Rnase杂酶活力,而且成功地应用于核糖十二核苷酸和十六核苷酸的定向合成。此外还做了一些初步的连接试验,表明RNA连接酶对受体寡核苷酸中戊糖是核糖还是脱氧核糖有较明显的专一性,对受体寡核苷酸的组成和顺序有一定的选择性。5'-脱氧胸腺嘧啶寡核苷酸d(pT)。也是个相当好的供体。
1978, 18(3).
摘要:从我省生产苏芸金杆菌类工厂及本所试验车间采集62号噬菌体进行了寄主范围测定,噬菌斑形状比较和电子显微镜的形态观察,可区分为六种不同的噬菌体。同时还进行了不同pH和温度处理以及紫外线照射对噬菌体存活影响的试验。可为生产上防治噬菌体的感染提供依据。
1978, 18(3).
摘要:调查了10属酵母共104株形成一种光学活性的13β-乙基-3-甲氧基-8,14-开链-1,3,5(10),9(11)一雌四烯-17β-醇-14-酮的能力。发现酵母属酵母具较强的活性。啤酒酵母AS2.346是一株最好的菌,它能使底物几乎全部转化成产物。用这株菌研究了酵母细胞的培养和转化条件。在发酵过程中,观察到了“假结晶发酵”现象。在最适条件下,[葡萄糖4—4.5%和玉米浆2—2.5%,微酸性条件下培养的幼龄酵母细胞,转化pH中性,31屯并通气,乙醇浓度不高于3%(体积/体积)。]产物收率达85—90%。
1978, 18(3).
摘要:在有表面活性剂和乙醛的反应系统中,面包酵母和白地霉可利用AMP1、腺苷或腺嘌呤为底物,通过酶促磷酸化作用合成ATP。缺少表面活性剂和乙醛或其中之一都不能有效地合成和积累ATP。季铵盐类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对增加细胞壁透性的效果显著。菌体内合成ATP,的酶系可逸出体外,酶促反应在体外进行。葡萄糖除作为能源外,对己糖激酶的释放有促进作用。酶促合成ATP的途径是AMP被直接磷酸化生成ADP后,再由葡萄糖酵解途径磷酸化合成ATP。在反应过程中未见到有积聚腺苷的阶段。在反应系统中加入乙醛可促进ADP形成ATP,乙醛起受氢体的作用。在进行酶促合成ATP 的反应时,好气菌受细胞壁透性和受氢体的限制,厌气菌则不受此二者的限制。细胞壁是阻挡菌体内酶系的逸出,而不是限制底物进人细胞内。
1978, 18(3).
摘要:在筛选抗癌药的过程中,从肉球菌属(Engletomyces)的竹菌(Engleromyces goetzii Henn.)中分离到一种对皮肤癌有一定疗效的化合物。经紫外光谱、红外光谱、核磁共振谱及质谱的鉴定,证实与已知的松胞菌素D(Cytocrhalashala D)是同一种物质。讨论了松胞菌素的分布及其在细胞生物学等方面的应用。
1978, 18(3).
摘要:自沟鼠分离的“49”株恙虫病立克次体,经30℃培养,于兔睾丸单层细胞中传代及加入氰化钾等综合处理,获得弱毒变异株。经多次测定对小白鼠的ILD50≤10-1.00。但转种于鸡胚或小白鼠后毒力回升。用谷酰胺、癌敌处理,或以同一方法处理其他恙虫病立克次体株,均未获得对小白鼠不致病的弱毒变异株。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16 E-mail:actamicro@im.ac.cn
版权所有:微生物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