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 18(4).
摘要:本文报道了滇、藏有关地区的桩菇科真菌:桩菇属(Paxillus Fr.)和褶孔菌属(Phyllopo-rus Quel.)共9个种。其中包括4个新种:即滇桩菇(Paxillus yunnanensis sp.nov),皱褶桩菇(Paxillus rhytidophyllus sp.nov.),潞西褶孔菌(Phyllopqrus luxiensts sp. Nov.)和糙柄褶孔菌(Phylloporus scabrosns sp.nov.)。文中记载了与各菌种有关的树种、林型,地理分布,生态习性及其经济价值,并讨论了本科的分类地位问题。
1978, 18(4).
摘要:本工作首次从具有临床应用价值的抗菌素产生菌——灰色链霉菌中分离得到质粒DNA(SGP1),并经电镜观察证实。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初步证明灰色链霉菌和天蓝色链霉菌质粒DNA分子大小相似,限制性内切酶Eco R1对灰色链霉菌质粒DNA可能只有一个切口。电镜观察表明灰色链霉菌质粒DNA具有共价闭合超盘旋环状和开放形环状两种构型,根据经验公式计算,灰色链霉菌质粒DNA分子量为1.9x107道尔顿左右。经紫外分光光度计测定灰色链霉菌质粒DNA解链温度(Tm值)为80.8u℃ G—C克分子百分数为76.8%。我们所获得的灰色链霉菌质粒DNA(SGP1)是否即是前文报道的[10]经高温消除,并与链霉素生物合成有关的质粒,则尚待进一步证实。
1978, 18(4).
摘要:短小芽孢杆菌AS 1.326带有“杀死活性”质体。用琼脂糖—溴化胺乙苯菲啶凝胶电泳方法鉴别出质体带,用电镜方法观察到环状DNA分子,用溴化胺乙苯菲啶消除“杀死活性”质体试验及测定AS1.326菌Kill+表型试验证明AS 1.326菌带有pBP 3“杀死活性”功能的质体。
1978, 18(4).
摘要:浙江各地引起油菜花叶病的病毒类型有芜菁花叶病毒(TpMV)、黄瓜花叶病毒(CMV)、菸花叶病毒(TMV)及芜菁花叶病毒和黄瓜花叶病毒的复合病(TpMV+cMV)。芜菁花叶病毒有TpMV98。和TpMV98 两个毒株,主要区别: TpMV98不侵染心叶菸,TpMV58 侵染心叶菸引起的系统性枯斑和系统性环斑能随环境的影响相互转变。黄瓜花叶病毒有CMV69和CMV72 两个毒株,主要区别:CMV69,回接不上本地油菜,CMV72 能回接上本地油菜。菸花叶病毒毒株(TMV45)侵染多种十字花科植物,在胜利油菜上引起系统花叶,在苋桥红萝卜上是无病状带毒,在农特400号菸上引起局部枯斑。TPMV98和CMV69 或CMV72 形成复合病,可以汁液接种分离,再混合再分离。根据采集样品按类型和毒株来看,浙江大田油菜花叶病,绝大多数是芜菁花叶病毒类型中的TpMV98毒株,复合病和黄瓜花叶病毒分布也相当广。辣根(Cochlearia armoracia L.)上所采的四个样品均属芜菩花叶病毒中侵染心叶菸的TpMV58毒株,辣根的宿根可以保存病毒,可能是这一毒株的越夏寄主之一。
1978, 18(4).
摘要:应用Feulgen染色切片法检测了泡桐丛枝病株中类菌质体的存在。所得结果表明Kartha等1975年报道的方法是有效的。在病株不同部位取样,韧皮部或叶脉切成0.5厘米大小固定在Helly氏固定液中。染色操作与Kartha等相同。切片在光学显微镜下检视,类菌质体呈现暗色斑块或斑点,凝聚在树木细胞中心或细胞边缘,植物细胞作为背衬呈绿色。
1978, 18(4).
摘要:链霉菌AS 4.1006是从我国西南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出来的拮抗菌,它对真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此菌株的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经鉴定命名为结链霉菌AS4.1006(Streptomyces nodosus AS 4.1006)。此菌株产生两种抗菌素,其中主要成分,经提纯精制并测定其理化性质,证实此抗菌素是两性霍素B.
1978, 18(4).
摘要:从黑刺齿耳[Steccherinum adustum (Schw.)Banker][1]中分离出一种抗真菌抗菌素——黑刺菌素。该抗菌素是用乙醇从菌丝中抽提出的无色针状结晶,熔点为62.5—63.5℃,分子式为C11 H8O30。它对某些真菌有活性。根据其物理一化学和生物学性质,认为它是一种新的抗菌素.
1978, 18(4).
摘要:在槐豆荚提取液中分离到白色针状的槐糖结晶,该糖对拟康氏木霉(Trichoderma pseudo-Koningii Rafai) EA3-867的纤维素酶(C1和Cx)有强力的诱导作用。在纤维素酶活力,尤其是产酶速度上明显超过纤维素的诱导作用。槐糖的诱导作用与添加槐糖的时间和菌种有关,并受甘油强烈阻遏。在以纤维二糖(0.5%)为碳源培养时,木霉EA3-867也能较迅速地形成纤维素酶,但在EA3-867的甘油培养物中加入纤维二糖(5×10-3M)并不能诱导Cx酶。槐糖和纤维素对纤维素酶的诱导作用,无论在诱导胞外和胞内纤维素酶的成分上或从凝肢电泳图上,都十分相似。作者认为木霉EA,一867的纤维素酶形成同时受诱导一阻遏机制调节,并对组成型和诱导型的纤维素酶的作用,以及固体纤维素对纤维素酶可能的诱导机制作了推测。
1978, 18(4).
摘要:本文报道连续进行诺氏疟原虫(Plasmodium knowlesi)体外培养183天的试验。 试验比较了改良Harvard培养液,RPMI 1640培养液和199培养液,我们认为用199培养液为基础培养液,再加入几种生长因素和15%小牛血清,可获得良好结果。该原虫用Trager燃烛法在100毫升三角瓶内装5—6毫升于37℃培养。至少有5批培养均连续进行一个月以上,第一批培养已达l 83天,稀释倍数为5.4×1082。至于另4批,我们认为既已能超过一个月,就可以无限期地连续进行培养,故未继续。培养至6I、120、127和15l天时,取培养物静脉注射健康猴,每 次剂量为十万个已感染疟原虫的细胞,所有动物均显虫血症。除一只猴外均死于感染,存活的猴所注射的是培养1 z0天的样品。当虫血症达11%时,感染逐渐减少,形成低度带血。随后证实,培养127天和151天的疟原虫仍未失去感染性。试验还证明,低温保存的感染血液和新鲜血液同样可用于培养。
1978, 18(4).
摘要:以含恙虫病立克次体的鸡胚卵黄囊膜材料冻干后,立克次体对小白鼠的ID,。平均下降1.93个对数,但若以鸡胚细胞培养材料进行冻干,则冻干后恙虫病立克次体的抗原性明显遭到破坏,对小白鼠的ID50 平均下降2.73个对数。冻干后的卵黄囊膜材料经4℃冰箱保存六个月至一年,对小白鼠的ID50,一般再下降一个对数左右。
1978, 18(4).
摘要:
1978, 18(4).
摘要: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16 E-mail:actamicro@im.ac.cn
版权所有:微生物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