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9, 19(4).
摘要:从胜利油田±壤中分离了一株革兰氏阳性,无芽孢,无鞭毛,好气的细菌S114。它在普通牛肉汁培养基上菌落圆形,边缘细齿状,呈法螺红至芙蓉红色。菌体短杆状至棒状,单个或“V”字形排列。能由葡萄糖、果糖、甘露糖、蔗糖、甘露醇、海藻糖和甘油产酸不产气,能以柠檬酸盐和其它多种有机酸盐作为唯一碳源。能以无机氮为氮源并以石油或液体石蜡为碳源发酵产生粘多糖。经鉴定认为S114是棒状杆菌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产胶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gummiferum nov. sp. Wang et Yang)。
1979, 19(4).
摘要:根据71-N46等5株菌的基丝与气丝都形成横隔,并断裂为杆状、椭圆或球状,无鞭毛不运动的节段;细胞壁组份I型:DNA中GC克分子百分比为66.3%等,认为这5株菌应属于类诺卡氏菌属,除71-N46为这属的典型种白色类诺卡氏菌(Nocardioides albus Prauser)外,本文报道两个新种:黄色类诺卡氏菌新种(Nocardioidea flavus n. sp.)和情黄类诺卡氏菌新种(Nocardioides fulvus n. sp. )。
1979, 19(4).
摘要:从福建省厦门市郊的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链霉菌,编号为620—11。根据其形态特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应属于烬灰链霉菌类群的一个种,因不同于文献报道的所有近似的已知种,故认为是一个新种,定名为香蕉链霉菌(Streptomyces musae n. sp. Yan et Kuang)。
1979, 19(4).
摘要:利用透射电子显微术和扫描电子显微术,对属于链霉菌吸水类群的三个菌株的吸水性状作了显微观察,指出吸水性状是孢子本身破裂的一种特殊形态特征,在链霉菌属这一类群中,这一形态具有共同的特点。
1979, 19(4).
摘要:从我国浙江省平阳县土壤中分离到一株抗肿瘤抗菌素的产生菌72号,孢子丝钩状和圈环状,在各种培养基上气生菌丝体均为白色至浅灰白,基内菌丝浅黄至褐色,无可溶性色素。根据形态及培养特征以及生理特性,该菌属于轮生链霉菌类群,但与已知种不同,故定名为轮枝链霉菌平阳变种(S. verticillus var. pingyangensis n. var.)。
1979, 19(4).
摘要:从我国四川省的土壤中分离到一株产生蘸环类抗肿瘤抗菌素的链霉菌77—3082。经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等方面的研究表明,该菌株与加利利链霉菌(Streptomyces galilaeus)相似,但也有些显著差异,故定名为加利利链霉菌思文变种(Streptomyces galilaeus var. siwenensis),它产生的抗菌素主要组分为阿克拉辛霉素A。
高鸿图 牟川静 李仁和 魏柳根 谭维业 李月英 李子权 张孝珍 王继谔
1979, 19(4).
摘要:从新疆克拉玛依油田土壤中分离到一株C1酵母,经鉴定属于球拟酵母(Torulopsis),但不同于该属内所描述的各个种。它不同化纤维二糖和L-阿戊糖,对石油一些馏份脱蜡效果好,定名为脱蜡球拟酵母(Torulopsis deparaffina n. sp.)。该菌对300--400℃馏份油(正烷烃含量为5.60%)发酵50小时,油凝点由+4.5℃降至—53℃发酵70小时降至一60℃;每公斤原料油(正烷烃含量为8.87%)可收获精制千酵母5.4.2克。
1979, 19(4).
摘要:在对采自我国浙江杭州的栾树(Koelreuteria paniculata Laxm.)上的白粉菌Uneiaula bulbosa(Tai et Wei)Tai的模式标本HMAS 11460进行详细研究后,我们根据这种菌同时具有长、短两种附属丝这一重要特征将它从钩丝壳属(Uncinula)分出成立新属球钩丝壳属(Bulbouncinulagen. Nov.)。新属球钩丝壳属是介于钩丝壳属和球针壳属(Phyllactinia)两个属之间的一个属。它与钩丝壳属的主要区别在于同时具有长、短两种附属丝,长附属丝除和钩丝壳属一样在顶端卷曲外还有一个球形的基部;它与球针壳属的主要区别在于长附属丝虽然和球针壳属一样有一个球形的基部但顶端不是针状而是卷曲的,此外,它虽然与球针壳属一样同时具有另一种短的附属丝,但它的短附属丝不是帚状的而是头状的。因此,这种菌的原来名称Uncinula bulbosa (Tai et Wei)Tai以及其基原异名Uncinula.Clintonii Peck var. bulbosa Tai et Wei同时成为新组合Bulbouncinula bulbosa(Tai et Wei) comb. Nov 的异名。新属有汉文及拉丁文描述,新组合有汉文描述。
1979, 19(4).
摘要:棒丝壳属(Typhulochaeta)白粉菌全世界共报道2种1变种。除1变种产于北美外,其余我国均产。 本文主要报道另1新种:八角枫棒丝壳(Typhulochaeta alangii Yu et Lai, sp.nov.).
1979, 19(4).
摘要:1.国内建株的类淋巴传代细胞(简称SL)分离证实对呼吸道合胞病毒敏感。其敏感性从病毒分离阳性率、病毒增殖滴度和融合细胞病变出现的天数看,与HeLa细胞相似。 2.呼吸遒台胞病毒在SL上所致的细胞病变,为易于辨认的折光性较强的融合病变。融合细胞经染色,胞浆内有典型包涵体,核可由几个至几十个不等。 3.1977年11月到1978年3月从上海市区及郊区县的105例肺炎及气管炎患儿中分离到35株呼吸道台胞病毒。28例症状疑似患儿双份血清,有4倍及4倍以上抗体增长的共15例。
1979, 19(4).
摘要:在50例病毒性肺炎幼儿的鼻咽部剥落细胞内,检测出24例有3或7型腺痫毒抗原(48%),在其中2例的肺组织内也检测出同样病毒的抗原,并分离出7型腺病毒;5例有呼吸道融合细胞(Rs)病毒抗原(10%);3例有I、lI或III型副流行性感冒(副流感)病毒抗原(6%),其中l例的肺组织内也检测出同样病毒的抗原,井分离出1型副流感病毒。在7例毛细支气管炎婴儿的鼻咽部剥落细胞内,检测出3例有3或7型腺病毒抗原,一例有Rs病毒抗原。在一例胸膜炎儿童的鼻咽部剥落细胞内,检测出副流感病毒抗原。在11例非呼吸道感染的儿童中,检测这三种病毒抗原的结果都是阴性。
1979, 19(4).
摘要:本文报遭了冻土毛霉两型菌体(M型与Y型)形成条件,比较了两种菌体的主要生理特征和超显微结构,并对CO2,引起代谢途径改变的机制作了初步探讨。在无足量的CO2存在下,仅有M型菌体形成,好气条件下的M型菌体具有高度氧化代谢,在嫌气条件下的M型(通N2)则进行酒精发酵。在有足置CO2(30%)存在下,不论O2分压的高低,均形成Y型菌体。CO2使菌体形态呈Y型的同时,代谢途径由有氧代谢转变为酒精发酵。
1979, 19(4).
摘要:产黄纤维单胞杆菌(Cellulomonas flavigena 372—24D)和腐臭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puelda 372-24M)可利异纸浆(含73.7%纤维素)作唯一碳源进行混合发酵。经过五天振荡培养,纸浆纤维素分解98%。每消耗一克纸浆可产生0.17克菌体蛋白质。氨基酸组份分析表明,此种蛋白质中含5.4%赖氨酸、7.5%精氨酸、9.1%亮氨酸和8.4%缬氨酸等。将发酵液pH调至10,60℃保温20分钟,菌体内核糖核酸(RNA)含量减少一半左右,RNA降解成单核苷酸。发酵液经过纯化可获得四种单核苷酸结晶。经纸层析、纸电泳和紫外吸收光谱鉴定,它们分别为5-腺苷酸(5’AMP)、5-尿苷酸(5’-UMP)、5’-胞苷酸(5’-CMP)和5'-鸟苷酸(5’-GMP)。本文并对双蓖纤维素发酵过程的生理生化变化进行了研究。
1979, 19(4).
摘要:从长期被TNT粉尘及废水污染的土壤及生活污永中,分离筛选出93株好氧、厌氧及兼性好氧细菌。它们能将浓度为100一130毫克/升的TNT 90%以上转化。其中部分菌株能利用TNT作为生长的唯一碳源和氮源。我们对47株好氧及兼性好氧细菌进行了鉴定,分别属于柠檬杆菌属(Citrobacter)、芽孢杆菌属(Bacillu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克氏杆菌属(Klebsiella)、埃希氏杆菌属(Escherichia)和假单胞葭属(Pseudomon~)。各属选一代表菌株进行培养试验,考察它们转化TNT的生理条件及转化rNT的速度。从其中选出10株菌应用于TNT废水生化处理小型试验,取得较好效果。出水的TNT、BOD、COD等项指标均低于国家的排放标准。
1979, 19(4).
摘要:采用小鼠Lnc的方法测定各血清群脑膜炎奈瑟氏菌株的毒力,得到了较理想的结果。从我崮分离出的1 06株地方菌株的毒力结果如下:57株A群、B群和c群菌株(其中从痫人脑脊髓液或血液分离的z3株,其余菌株从带菌者鼻咽部分离的)比49株新血清群菌株(包括7个新血清群)的毒力强,I一2.905,0.005>P> 0.001;32株A群菌株(其中从jiii人分离的1 7株)与13株B群菌株(其中从病人分离的5株)的毒力无差别, t=1.0279,0,4>p>0.2;32株^群菌株与l 2株c群菌株的毒力无差别,t=1.0032,0.4>p>0.2;32株^群菌株比49林新血清群菌株的毒力强,f=2.68 6,0 I)I>P>0.005;A群17株病人株与15株带菌者菌株的毒力无差别,t=0.48,0.7>p>0.6。1966—1977年间不同年份分离出的A群,B群和c群菌株的毒力无差别;从我国“南方”和“北方”各地分离出的A群,B群和c群菌株的毒力也相同。从病人脑脊髓液分离出的菌株亦有毒力较弱的菌株,而从带菌者鼻咽部分离出的至今未发现病人的1486群菌株有毒力较强的菌株。毒力和发病的关系尚需深入研究。
1979, 19(4).
摘要:以大肠杆菌高频重组品系Hfrc株和福氏志赞氏菌2a51573株进行杂交获得成功。每毫升含菌100亿,37℃杂交110分钟时的二菌杂交频率是0.7~6.0×10一,平均为2.9x10-8。电子显微镜观察到菌细胞间有原生质桥(“性须”)联结的正在杂交现象。在菌液浓度相同情况下,不同杂交时间对杂交频率有一定影响,20一100亿/毫升菌液浓度杂交30分钟时杂交频率最高,达4.8—6.6x10-8,杂交2—3小时为1.7--4.2×10-8,如再延长时间,其杂交频率明显下降。提高菌液浓度到500亿/毫升,并不能提高杂交频率。杂交株兼有二种亲本的某些特性,其子代表现出遗传因子的分离现彖,最容易观祭到的是乳糖发酵的分离。根据若干不同的遗传标记可将204株杂交株的重组类型至少分为10个杂交型。
1979, 19(4).
摘要:以大肠杆菌HfrC为给体,福氏志贺氏痢疾杆菌Fa.1、Fs.2、F3,4、F。2404为受休,分别杂交 得到六株痢痰杆菌杂交株,与其原始株及两株铰链株进行了生化、血清、药敏、繁殖力、侵袭力、免疫力等生物学及免疫学特性的比较。发现HF,。2-3,Hfu 4—17二杂交株与痢疾毒株在乳鼠肠道内具有不同程度的繁殖力,此点与两株依链株不同,后者在乳鼠肠道内不能繁殖。经毒力试验表明,HE38 2-3与HF38 4-17株的小白鼠LD,。剂量分别为2.5×10,,2,0×10,,而其相应原 始菌株Fs-2,F384分别为4×104.2.7 x10’,杂交株高于原始菌株;将上述二杂交株以5×10。 菌体接种豚鼠角膜,未引起炎症反应;二者均不侵入HeLa细胞,结果同依链株类似。经豚鼠角膜免疫力试验证明,HF38 4—17与HF38 2—3株均可使免疫豚鼠角膜产生对同型毒菌F38 75株攻南白免疫力,尤以HF38 4—17株曲杯.
1979, 19(4).
摘要:鸡胚尿囊液中所含的甲型流感病毒经鸡红细胞吸附洗脱法部分纯化后,用蒸馏水透析沉淀浓缩,再通过Sephadex G一200凝胶柱层析纯化。提纯的流感病毒经电镜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以及对其结构多肽组成的分析和分离提纯,证明其纯度符合生物化学和免疫化学研究的要求。
1979, 19(4).
摘要:用FFTC标记的抗带荚膜的炭疽芽孢杆菌球蛋白和RB-200标记的抗无荚膜的炭疽芽孢杆菌和巨大芽孢杆菌菌体球蛋白进行双重染色,结果带荚膜的炭疽芽孢杆菌显示特异性染色反应,其荚膜发明亮的黄绿色荧光,荚膜内的菌体里黄红色。而蜡状芽孢杆菌、巨大芽孢杆菌(形成荚膜或不形成荚膜的)等都被染成红色,与带荚膜的炭疽芽孢杆菌形成鲜明的对比。这样就避免了交叉反应,成为一种特异性很高的快速检验炭疽芽孢杆菌的方法。
1979, 19(4).
摘要: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16 E-mail:actamicro@im.ac.cn
版权所有:微生物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