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微学术

微生物学报

  • 1981年第21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游动放线菌科分类的研究Ⅳ.链孢囊菌属的分类

      1981, 21(1).

      摘要 (880) HTML (0) PDF 0.00 Byte (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6株放线菌经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壁组份及DNA中GC克分子百分比的鉴定属于链孢囊菌属(Streptosporangium)。其中除粉红链孢囊菌(Streptosporangium roseum)为已知种外,还有二个新种,本文只报道这两个新种:红橙链孢囊菌(Streptosporangium rubro-aurantiacum n. sp.):紫红链孢囊菌(Streptoporangium violaceorubrum n. sp.)。后一新种产生抗肿瘤抗菌素——洋红霉紊(Carminomycin)及其他组份。

    • 中国叉丝壳属分类研究I.榛科、防己科、金丝桃科和景天科上的新种、新名称和新组合

      1981, 21(1).

      摘要 (557) HTML (0) PDF 0.00 Byte (6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了寄生于4科植物上的叉丝壳属白粉菌3个新种、1个新名称及1个新组合。新种为探科上的 Mtcrosphaera verruculosa Yu et Lai sp nov., 防己科上的 Microsphavra stnoment Yu sp. Nov. 和金丝桃科上的Microsphaera hyperct Yu et Lai sp nov. 新名称为榛科上的 Mtcrosphaera variabths Yu nom. Nov.改级新组合为景天科上的 Microsphaera sedi (Pospelov) Yu stat. Nov.。对新种作了汉文和拉丁文描述,附有形态图,并讨论了每个新种与其近似种之间的区别。

    • 中国叉丝壳属分类研究II.马兜铃科、卫茅科、鼠李科和山矾科上的新种

      1981, 21(1).

      摘要 (301) HTML (0) PDF 0.00 Byte (5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了寄生于4科植物E的叉丝壳属白粉菌4个新种. 马兜铃科上的 Microsphaeraartstolochtac Yu sp. Nov., 卫茅科上的 Microsphaera celastr Yu et Lai sp. Nov.,鼠李科上的Microsphaera rhammcola Yu sp. Nov. 及山矾科上的Microsphaera symploci Yu et Lai sp.nov.,其中马兜铃科上的叉丝壳属真菌尚属首次报道。对上述4个新种作了汉文和拉丁文描述,附有形态插图,并讨论了每个新种与其近似种之间的区别。

    • 中国白粉菌属的分类研究III.旋花科、马桑科和山毛榉科上的新种和新变种

      1981, 21(1).

      摘要 (479) HTML (0) PDF 0.00 Byte (6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继续报告我国 Erysiphe属白粉菌的四个新分类单位。它们是:(1)旋花科上的新变种双叉旋花白粉菌Erysiphe convolvuli (DC.) St. Am var. dirhotoma var. nov., 它与其原变种旋花白粉菌 Erystphe convolvuli (DC) St-Am var. convolvuli的主要区别在于附属丝分枝规则得多,而且往往是双叉状或近双又状分枝达1一3(一5)次。(2)马桑科上的新种马桑生白粉菌 Eryslphe coriariicola sp.nov,这是寄生在该科植物上的本属白粉菌的旨次报道。(3)山毛榉科上的新种山毛榉科白粉菌Erysiphe fagacearum sp. Nov.,这种菌因附属丝呈珊瑚状而且很短而区别于其同科或不同科寄主上的所有同属白粉菌。(4)山毛榉科上的另一新种细雅白粉菌 Erytphe gracilis sp. Nov., 这种菌亦因附属丝形态特别——细长而均匀和明显波状而与同科或不同科寄主上的所有同属白粉菌都不一样。所有新分类单位都有汉文及拉丁文描述,每个新分类单位与其同科或不同科的近似种之闻的双别亦确讨论。

    • 拟青霉属的两个新种

      1981, 21(1).

      摘要 (452) HTML (0) PDF 0.00 Byte (7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罹病茶卷叶蛾(Cacoecia tngentana Christoph)、茶小卷叶I蛾(Adoxophyci pruatana Walker)蚋茧和一种鞘翅目成虫上分离得到拟青霉属的两个新种一一斜链拟青霉(Paecilonyces cateniobliquus Liang)和环链拟青霉(Paccilomyces cateniannulatus Liang)。斜链拟青霉菌落玫瑰红色至血红色;分生孢子椭圆形至长圆形,2.5—7.5(-12)x 1一2.5微米,形成不同角度倾斜排列的孢子链。环链拟青霉菌落白色;分生孢子卵圆形至椭圆形,小,2—3.5×1.5微米,不规则地倾斜排列,常弯曲成直径约30微米的环形链。

    • 小麦白秆病菌形态的研究

      1981, 21(1).

      摘要 (535) HTML (0) PDF 0.00 Byte (8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1976年青海省小麦白秆病大发生,主要病征是在穗颈节上形成中心干草色、边缘浅黄褐色长条斑,使茎秆的一部分或大部变为灰白色,呈现典型的白秆症状。在叶鞘上的病斑长椭圆形,1—2×1.5—6毫米,中心干草色,边缘浅黄褐色。病组织切片显示,病原菌侵染植株后,可在气孔腔内形成分生孢子器。分生孢子器埋生,近球形到椭圆形,有孔口,大小33—90×45一145微米。器壁厚6.4—8.0微米,由黄褐色、不规则、大小为1.55—2.07×3.11一4.14微米的拟薄壁细胞组成。分生孢子梗瓶形,1.55×3.11微米。分生孢子镰形到新月形,无色透明,无隔膜,具钝尖,有的一端稍粗,16—20.8×1.6—2.4微米。病原菌的生长最适温度为10一15℃,25℃生长受到抑制,30℃死亡,属低温菌;在0—20℃,分生孢子器孢子从两端和弓背上都可以萌发;纯培养的研究表明,病原真菌有三种培养形态,特征不同,对小麦致病力的类型也有较大差异。比较了已知壳月孢种的分类学特征,认为此病原菌应为芦竹壳月孢孔生变种的新的生态类群。

    • 菜白蝶的一种新病毒I.病毒的分离、鉴定

      1981, 21(1).

      摘要 (515) HTML (0) PDF 0.00 Byte (5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菜白蝶罹病死亡的幼虫里,分离到两种昆虫病毒。一种足巳知的颗粒体病毒;另一种是无波诎膜的非包涵体病毒,病毒外壳呈典型的六角形,廿面对称体,粒子直径大小约25亳微米,衣壳山许多壳粒(Capsomer)构成,完整和空壳病毒粒于的外周有12个壳粒围绕,壳粒中空。一些病毒粒子有着明显的核心(Core),核心球形,直径大小约15毫微米。 提纯的病毒经0 01%吖啶橙(Acridine orange)染色,在荧光显徽镜下观察呈红色荧光。它能够单独感染,使菜白蝶幼虫致病,有很高的毒性。试验证明这株非包涵体病毒为菜白蝶的一种新病毒。

    • 矿油封藏法保存担子菌菌种的评定

      1981, 21(1).

      摘要 (433) HTML (0) PDF 0.00 Byte (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总结了矿油封藏法保存担子菌菌种44属63种161株5—8年的效果;用薄层层析法测定经矿油封藏后在矿油中浸出物的成份,及其与保存效果的关系。保存菌株中除1株紫芝(Ganoderma japonicum)和3株Ganoderma sp.,6株草地蘑菇(Agartcus pratensts)中3株保存6年,5林保存5年失去活力外,其余全部保持着生活能力。对12属16种27株担子菌进行了栽培试验,除发光假密环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香菇(Lenttnus edodes)、银耳(Tremella fuciformis)外都保持着形成子实体的特性。经薄层层析确知,保存菌株的矿油浸出物为游离甾醇、游离脂肪酸及甘油三酯等。但它的浸出不影响菌株的存活,因而矿汕封藏法,对于大量而且较长期的保存不同种的担子菌,是可取的简便易行的方法.

    • 用大肠杆菌作为模型体系进行研究中药机理的例子

      1981, 21(1).

      摘要 (496) HTML (0) PDF 0.00 Byte (4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大肠杆菌的呼吸系统和真核细胞基本上类似。此研究利用大肠杆菌Aw405,一个半乳糖、木糖和阿拉伯糖的缺失型突变种作为简单的生物模型体系研究中国补药人参对细菌呼吸的影响。实验结果证明人参有刺激呼吸作用,其加速量与人参的分量有正比关系。无论从饱和单糖实验结果观察抑或从细菌遗传性质考虑,人参抽提液的作用纯粹起于它能补给养份,而增长呼吸的解释不能被接受。尤其是在腺三磷酸酶抑制剂存在下,人参仍能使这简单模型体系显示刺激呼吸的现象,指出它的特性实际很类似氧化磷酸化的解偶联剂。

    • 庆丰链霉菌细菌素

      1981, 21(1).

      摘要 (331) HTML (0) PDF 0.00 Byte (5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了庆丰链霉菌斜面培养物上出现的空斑,排除了由于噬菌体污染而引致的可能性:发现和证实可不经诱导而自发产生的细菌素物质,并能对该菌本身产生抑制生长;斜面上出现的空斑与这种细菌素产生的关系进行了探讨;对于放线菌中确定细菌素的问题进行了讨论。

    • 花椰菜花叶病毒的酶联免疫吸附分析

      1981, 21(1).

      摘要 (776) HTML (0) PDF 0.00 Byte (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们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的双抗体夹心法,研究了花椰菜花叶病毒(CaMV)的定量测定。以提纯的CaMV免疫家兔,得到教价为1:2000的抗血清。经硫酸铵沉淀、DEAE-纤维素(DE-32)离子交换层析纯化了IgG抗体。用于标记的酶为辣根过氧化物酶。该酶经硫酸铵沉淀、DEAE-纤维素(DE一32)离子交换层析、刀豆球蛋白A-琼脂糖4B(ConcanavalinA-Sepharose 4B)亲和层析纯化,使RZ值达2.6。标记抗体制备用过碘酸盐氧化法。

    • 产气气杆菌茁霉多糖酶的研究II.化学试剂对酶活力的影响

      1981, 21(1).

      摘要 (547) HTML (0) PDF 0.00 Byte (6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某些化学试剂对产气气杆菌 Aerobacter aerogenes 的茁霉多糖酶 (Pullulanase EC3.2.1.41)活力的影响。Hg2+,Cu2+,Al3+,Fe3+等金属离子对酶活力有强烈的抑制作用,Ca2+,Mg2+有激活作用。1×10-3M的β-环状糊精完全抑制酶的活力,是竞争性抑制剂,其抑制常数Ki为0.55×10-5M。8M尿素,1.0M的盐酸胍,0.5%的SDS等蛋白质变性剂导致酶活力的完全丧失,在反应体系中有5×10-4M的Ca2+时,对酶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色氨酸残基的专一性修饰剂N-溴代琥珀酰亚胺(简称NBS)在1×10-4M的浓度下使酶活力完全丧失,甚至在1×10-5M的浓度下,只保留9%的活力,酶液在用NBS处理前加入不同浓度的底物,对活力有明显的保护作用,表明色氨酸残基对于茁霉多糖酶的活力是十分重要的。

    • 家蚕细胞质多角体病毒的研究V.多聚酶与感染活力的关系

      1981, 21(1).

      摘要 (451) HTML (0) PDF 0.00 Byte (5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纯的家蚕细胞质多角体病毒(以下简称cPV)含有以双链RNA为模板的RNA多聚酶。家蚕cpv经氯仿,30%乙醇,pH3.8等处理,其RNA多聚酶活力显著降低,感染能力也随之相应下降。用 Triton X—100处理家蚕CPV,其多聚酶活力提高约27%,感染活力也相应提高。这些结果说明,在病毒的复制增殖过程中,家蚕CPV所含的以双链RNA为模板的RNA多聚酶是必需的。同时,对经不同条件处理的家蚕CPV颗粒的形态进行了电镜观察。

    • 产黄青霉病毒的稳定性和体内病毒的滴定度

      1981, 21(1).

      摘要 (298) HTML (0) PDF 0.00 Byte (4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产黄青霉(penicillium chrysogenum)病毒(PcV)在0.02M、pH 7.0磷酸缓冲液(4℃)中经乙醚、氯仿、0.1%SDS、甲醛等处理和一20℃冻融及4℃下保存230天以上均仍保持抗原性。但用0.5一1%SDS处理和5次以上反复冻融便全部丧失或只保留极微弱的抗原性。随着保存时间延长抗原性逐渐降低,在凝腔电泳中两区带间隔和迁移率明显增加。

    • 猪呼吸道支原体溶血和产生过氧化氢活性测定

      1981, 21(1).

      摘要 (273) HTML (0) PDF 0.00 Byte (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红细胞美蓝着色试验和血琼脂覆盖技术测定猪呼吸道支原体产生过氧化氢和溶血活性,发现猪肺炎支原体(M.Hyopncumoniae)定型菌种 NCTC 10110以及J、201等晶系和我国分离的血清学上证实为同种的13株均产生过氧化氢,具有溶血活性。对于测定技术、影响因素和猪肺炎支原体的致病因子进进了讨论。

    • 微生物的正烷烃代谢I.假丝酵母的正烷烃代谢产物的研究

      1981, 21(1).

      摘要 (379) HTML (0) PDF 0.00 Byte (5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我们研究了假丝酵母属不同菌种代谢正烷烃的产物,观察到其发酵液中均产生醇、酸、酯,由此可认为醇、酸、酯是烷烃代谢中正常而普遍的产物。由于菌种不同,代谢产物和途径亦不相同,如AS 2.1207菌能一端甲基氧化烷烃生成一羧酸,亦能两端甲基氧化生成二羧酸。而1230号菌及其突变株u㈦-则主要两端甲基氧化生成二羧酸。此外,As2.1 207悄能利用烷烃产生不饱和一羧酸及比基质链长的一羧酸,说明它姓一株具有脱氯驶加长碳链能力的黹株。

    • 利用液体石蜡产生柠檬酸的菌种研究氟乙酸敏感株的获得及其与亲株的比较

      1981, 21(1).

      摘要 (465) HTML (0) PDF 0.00 Byte (7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解脂假丝酵母菌8—2为出发菌株,采用亚硝基胍以及紫外线进行诱变,获得对于氟乙酸极为敏感,并利用柠檬酸能力甚弱的变异株NV-1。它在利用液体石蜡和单一正烷烃方面与亲株无明显差别;在摇瓶培养中产酸量相近,但产生柠檬酸的比例较亲株有明显的提高,约由50:50提高到80:20。考察其有关的酶活,乌头酸水台酶的活力有显著的差别,NV-1的酶活仅为亲株的一半左右。

    • 曲酸发酵的研究I.紫外线照射对黄曲霉产生曲酸的影响

      1981, 21(1).

      摘要 (421) HTML (0) PDF 0.00 Byte (7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曲酸生产菌株黄曲霉 Aspergtllus flavus Link AS 3.2789为出发菌株进行紫外线诱变,从73个突变株中选出UI 1202,产曲酸达34.7毫克/毫升,比原始菌株提高50.8%。再以UI 1202进行第二次紫外线照射,从183个突变株中选出UII 1223,产曲酸达46.5毫克/毫升,比原始菌株提高78.8%。说明以紫外线为诱变剂,可以提高曲酸产量,并有积累诱变效果。将UII 1223在5000升发酵罐进行工业水平生产[实际装置4000升,搅拌速度160转/分,通风量每分钟1:0.5(体积:体积),温度31--33℃,发酵120小时左右],说明经二次紫外线诱变后的突变株性能比原始菌株有不少优越性,不仅提高了曲酸产量,而且性能稳定,不产毒素,降低了原料消耗,节约生产时间,已在生产中正式使用。

    • 流行性感冒病毒重组的研究II.温度敏感母株的选育与性质

      1981, 21(1).

      摘要 (372) HTML (0) PDF 0.00 Byte (6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甲3/夏防72-II野毒株中经终末传代选出了自然突变的ts株——夏原ts,其切断洞度为≤38℃。在地鼠肺中繁殖能力显著降低,但在小鼠中仍能保护野毒的攻击,其遗传性较为稳定。用夏原ts与灭活的甲2/福流58-8野毒重组,成功地选出了福Ri、福R2与福R3三株重组ts病毒,其切断温度与遗传稳定性与夏原ts相似。福Rl的血凝素和神经氨酸酶均与福流58.8相同,福R2与福R 3血凝素与福流58.8相同,但神经氨酸酶则与夏原ts相同。用福R 3活毒作为母株与不同年代流行的甲,型变种的灭活病毒重组选育ts疫苗株。在选出的6株{燕苗株中{株反应性及免疫原性均较好,2株免疫原性较差,特别是与甲,型最近一个变种粤防77—38重组选出的疫苗株的免瘦原性很差。对我们的重组选育方法的特点,如应用自然ts母株,活毒一死毒重组和在鸡胚中选育进行了讨论,并提出了存在的问题和改进的方向。

    • 应用微量免疫荧光法检测IgM抗体对乙脑病人早期诊断

      1981, 21(1).

      摘要 (632) HTML (0) PDF 0.00 Byte (7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告了用免疫荧光技术检测乙脑病人血清中lgM抗体的方法,用乙脑病毒感染BHK21传代细胞固定后作为间接免疫荧光染色的抗原底物,对60例经常规血清学捡查确诊为乙脑病人的急性期血清进行了检测,其中57例为阳性。同时对26例非乙脑病人及32例健康人血清的检测皆未发现特异性lgM抗体。检测时采用微量法,特异性强,敏感性商,节省试剂,手续简便。

    • 以串珠试验为基础的一种炭疽杆菌快速检验新系统

      1981, 21(1).

      摘要 (457) HTML (0) PDF 0.00 Byte (5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告将炭疽杆菌串珠试验与早期增菌培养、沉淀素荧光抗体染色相结合,由串珠湿片法和串珠荧光抗体法组成的一种新的炭疽杆菌快速检验系统。实验结果及现场标本检验证明,本系统检验时形态特征较突出,在一定程度上不受杂菌影响,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敏感性。对各类炭疽标本,尤其是外环境标本,可不经分离纯培养于6—8小时内得出检验结果。文中也提出在实际标本检验中,仍可能存在的一些问题。

    • 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在钩端螺旋体病中的作用

      1981, 21(1).

      摘要 (353) HTML (0) PDF 0.00 Byte (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小白鼠和豚鼠对动物的实验性钩端螺旋体(简称钩体)感染的研究结果表明,网状内皮系统吞噬功能起着重大的作用。用墨汁封闭网状内皮系统(RES),可使小白鼠出现以全身广泛出血为特点的典型钩体病变,并致死亡,对豚鼠则可大大加重感染严重程度。以卡介苗激活RES吞噬功能,则可明显提高动物对钩体的抵抗力,延迟死亡时间,减轻病变程度,降低,E亡率。上述结果提示激活RES功能有可能在防治人类钩体病及其肺大出血上具有一定的意义。本文墨汁封闭RES小白鼠的实验性钩体感染还可作为一个较好的钩体病实验模型而用于药物防治的研究。

当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