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 21(2).
摘要:从我国浙江杭州灵隐山山脚土壤巾分离到一株链轮丝麓733号,经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的研究,与巳矧的近似种都不相同,因此定名为杭州链轮丝菌Strcptoverticillium hang-zhouense n.Sp.
1981, 21(2).
摘要:从湖北省襄阳、南漳等县的土壤和红花根瘤中分离到的鄂襄1号等3株链霉菌,在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特性和抗菌谱等方面均相同,故以鄂襄1号为代表株。它们与灰色链霉菌模式株ISP 5230¨1也很相似,但也有显著区别:如后者在多种培养基上均不产生可溶性色素,而鄂襄1号等产生黄色可溶性色素;后者酪氨酸酶反应阳性、不利用L一阿拉伯糖,而鄂襄l号等酪氨酸酶反应阴性、利用L一阿拉伯糖良好。故定名为灰色链霉菌襄阳变种(Streptomyces griseusvar. Xiangyangensis n. var. Yan et al.)。
丁赫 张忠泽 刘惠敏 孙惠君 苏风岩 徐卿德 黄雅丽 林佩真
1981, 21(2).
摘要:用扫描电镜观察了分属10个类群、30个种的80株链霉菌的孢子形态。其表面结构可分为光滑、刺状、毛发和鳞片状类型。孢子的表面结构类型与孢子丝形态间具有一定的相关性。直形孢子丝所形成的孢子,其表面结构多为光滑型。螺旋形的孢子丝所形成的抱子,其表面结构,除光滑型外,尚有其他几种类型。气生菌丝体的颜色与孢子表面结构之间也存在一定的相关性。气生菌丝体呈灰色者,孢子表面结构的类型比较多。气生菌丝体呈其他颜色者,其孢子表面结构的类型则比较单一。
1981, 21(2).
摘要:本文报道了嵛生于我国小檗科植物上的叉丝壳属(Microsphaera Lev.)白粉菌5个分类单位,其中包括2新种和1新变种。新变种为两型小檗叉丝壳Mierosphaera berberidzs (DC.ex Mer.) Lev var.Dimorpha Yu et C. Y. Zhao var nov., 新种为Microsphaera multappendieis C. Y.Zhao et Yu sp.nov. 及四川叉丝壳 Microsphgera sichuanica Yu et Lai sp nov。
1981, 21(2).
摘要:油茶软腐病于五十年代末在我国一些油茶栽培地区陆续发现,但迄今病原菌尚未肯定。本文着重报道病原菌的鉴定和分类。为给鉴定病原菌提供资料起见,试验中分别进行了人工接种,结果实验室内的叶片和枝梢水槽溅水二项保温措施却只产生与大田病株相同的病斑而极少在病斑表面形成“蘑菇”型分生孢子座,只有实验室外的三项处理,即使用病组织分离获得的培养物接种,也获得52.2一100%形成“蘑菇”型分生孢子座的病叶率。从而证实了油茶软腐病病斑及其表面上的“蘑菇”型构制是同一种菌所产生,并证实了“蘑菇”型构制是瘸原菌的子实体。再从大田叶斑表面形成(乃至人工诱发)的黑顶的和未黑顶的“蘑菇”型的分生孢子出的切片看出,黑顶的顶面全部为瓶梗和瓶梗孢子链所覆盖,而未黑顶的则展示出是由极紧密的分生孢子梗从其柄部顶端向边缘辐射生长组成。这就清楚表明,这种“蘑菇”型构制是病原菌的分生孢子座,从而为鉴定提供较为完整的资料。
1981, 21(2).
摘要:利用扫描电子显徽镜,观察了米曲霉(Aspergillus ot yzae)、黄曲霉(A. flavus)和寄生曲霉(A. paraslttcus)的分生孢子的表面结构。米曲霉的分生孢子表面呈瘤状突起,瘤块大,边缘呈波纹状,有明显的层叠结构,酷似大脑。黄曲霉的分生孢子表面虽也有不规则的突起,但小而疏,不像米曲霉那样呈瘤脑状;而寄生曲霉的分生孢子表面纹饰与前者均不相同,其瘤状突起大,而末端尖,整个形状像一朵大丽花。三个种的分生孢子表面纹饰有明显差异。扫描电镜观察对于鉴定曲霉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郭元吉 高淑琴 王永新 张志强 孟凡义 王敏 刘丽力 朱既明
1981, 21(2).
摘要:本文报道了从17种不同品种野鸟的207分标本中,血凝阳性的27份中24份为甲型流感病毒,1份为副流感I型病毒,2份为NDV。而在24份甲型流感病毒中,有2份其血凝素是新类型的,暂将它们命名为:甲/京科/150/78(Havx Nav)和甲/京科/62/7B(Havy Nav·)。证实了在我国野鸟中流感病毒的分布是极复杂的,在同一时间,地点和同一群野鸭中可分离到各种不同类型的甲型流感病毒,说明在自然条件下流感病毒双重感染和重组的可能。同时证实了盲传能大大提高阳性的分离率,有利于克服标本的污染问题。此外并对本文结果与人类甲型流感病毒新亚型起源之间可能关系进行了讨论。
1981, 21(2).
摘要:1.以BHK21 细胞系为基质生产的乙脑14—2株活疫苗,经免疫孕猪后,对母猪本身无任何不良反应,对仔猪亦无不良影响,证明该活疫苗对猪是安全的。 2.乙脑减毒活疫苗免疫猪后,产生乙脑中和抗体显著,阳转率为80—100%。14-2株的抗体阳转率和门何均情均较5—3株高。
1981, 21(2).
摘要:我们从红霉素的异常发酵液申分离到14株红霉素链霉菌噬菌体。对每一噬菌体进行了纯化,并描述了噬菌斑的形态。大部份噬菌体的噬菌斑六而清晰透明,而P4、P8、P10的噬菌斑小而呈半透明。根据血清中和反应试验,这些噬菌体可区分为三种血清类型。选择三种血清型的代表噬临体做热失活及pFt稳定性试验,结果表明:三种类型的噬菌体对热的失活呈明显差异,而对PH的适应性较为广泛。寄主范围测定结果,P4、P9噬菌体对多种抗生素产生菌能感染,为一多价噬菌体,P1 仅对红镱紊链霉菌能感染,为单价噬菌体。
严自正 陶增鑫 于龙华 尹光琳 宁文珠 王长会 王书鼎 姜慧风 余菊芬 王明寿 于秀菊
1981, 21(2).
摘要:对产生维生素C前体2-酮基-L-古龙酸的优良菌株N1197 A,进行了一系列摇并条件试验。掭加玉米浆及尿素是提高产酸的有效手段,尿素浓度以0.5—0.8%为好,确定了培养基组成(%)为:K2HP4.0.07、KH2PO4 0.03,甘油 0.2,MgSO4.·7H2O 0.01, 轻体CaCO3 0.5,玉米浆0.5,尿素(0.5,自来水配制,自然pH。在碳酸钙添加试验中,当培养基中有尿素时,不加碳酸钙与加碳酸钙产酸量相同。 分批补加尿素或(NH4)2HPO4.使发酵液pH保持在6—6.5,产酸量随着补加次数加多而增加。在发酵过程中,补加尿素调节发酵液pH是本发酵的特点。
1981, 21(2).
摘要:浅灰链霉菌杭州变种(Streptomyces griseolus var. Hangzhoucnsts n. var. Yan et Fang)在淀粉培养基中发酵后,菌丝体经IN氢氧化钠(或丙酮)浸泡,酷酸乙脂雀取和硅胶柱层析,可得微黄色蜡状物,再用薄板层析精制,即得杀蚜素A纯品。经紫外和红外吸收光谱及核磁共振谱分析,发现其理化性质,生物学特性徊化学结构与已知的杀粉蝶菌素(Piericidin)16个同系物不同,故可认为是一种斯的抗生素。
1981, 21(2).
摘要: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析了Bacillus thuringtcnsis 20个变种21个菌株的酯酶图型。试验证明,酯酶的电泳图型与H抗原密切相关,除了个别血清型外,苏芸金杆菌的每一个血清型都表现出一个不同的酯酶图型。本试验采用的方法优于淀粉凝肢电泳方法,因而分离的酯酶区带比国外报道的要多,其图型也有变化。文中还首次报道了 B. t. var. Kurstaki、B. t. var.Ostriniae、B.T.Var.Dsrmstadiensis、B. t. var toumanoffi B. t. var thompsoni、B. t. var.Pakistani、B. t. var. israelensis和B.T.Var.Yunnanensis的酯酶图型,并将20个变种定为17个酯酶型。文中讨论了酯酶型与生化特征及血清型之间的关系。改进了的这一方法可用于苏芸金杆菌的快速鉴定中,本试验得到的各种酯酶图型可为苏芸金杆菌的酯酶分析提供参考。
1981, 21(2).
摘要:限制性核酸内切酶EcoRl酶切枯草芽孢杆菌(Bactllus subtlis) SR 22的 DNA,用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了色氨酸C基因(trpC)的片段,位于凝肢柱的10—11厘米处。冷冻挤压回收该段的DNA,荧电光分光光度计直接测定回收液中DNA的含量。电泳后比电泳前trpC 转化活性提高了37.7倍。这一段DNA的平均分子量为5.1×106,trpC片段的纯度为9.3%。
1981, 21(2).
摘要:用0.1 M Tris-Hcl(内含0.05M EDTA)或0.5M PB作提取液,以含0.5M,尿素的0.01 M PB回溶病毒沉淀,以防止病毒凝聚。通过PEG沉淀和反复两次差速离心,提取了由马铃薯“男爵”分离的阿Y分离物。电镜照片表明为形态均一的弯曲眭线状粒体。产量约为2毫克/100克鲜鼋叶片。以PVY—I抗原免疫家兔,用Frd全佐剂进行肌肉注射的方法,制备出PvY-I抗血清,其妓价在2560—5l 20。抗血清和PVx、rMV分离物,以及正常烟草叶片汁液无明显反应。应用PVY_I抗血清冻干剂,用微量凝聚和微量沉淀的方法鉴定马铃薯幼芽和感Y痫毒叶片汁液中的Y病毒,表明具有一定可靠性。由制备的抗血清提取免疫球蛋白致敏乳胶,可测出提纯的PvY抗原最低含量为L.52—2.2微克/毫升,可测出感染烟草叶片汁液的最高稀释度为I:100。制备的抗血清冻干粉和微量凝聚的血清学方法已用于1978和l 979年内蒙古自冶区乌盟后旗无病毒原种场的种薯田间鉴定。
1981, 21(2).
摘要:我们研究了高温嫌气纤维素分解细菌的纯粹培养,分解纤维素的能力。在发酵过程中,培养15天时,纤维素分解串可达53%.延长培养时间,未见增加。培养20天产生的葡萄糖、醋酸、乳酸,达到最大量,分别为分斛纤维素的76%、12%、7%。该菌对碱性基质侑良好适应性,当培养液的pH增高到8.9时,纤维素分解率最高,生成的还原糖量亦较多。基质pH接近9.3时,二者均降低,但酸的生成量,仍然增加;此菌还能直接发酵加于培养基巾的葡萄糖,形成与发酵纤维紊相同的确机酸组分。并用分配层析法,对发酵液含的微盈有机酸作了测定,结果稳矗,可以清楚地分离混合存在的何机酸类。
1981, 21(2).
摘要:从我国土壤中分离到的玫瑰绿褐链穗闰新种(Streptomyccs roseoviridofuscus n. sp.)经深层发酵,用离子变换剂提取法从发酵液中分离得到一个抗真菌的成分。经对它本身及多种衍生物进行化学、光谱(红外、核磁、质谱)分析与合成,证明其结构为已知的2一氯基一(一氮基乙氧基、丙酸即L-4-氧代赖氨酸。
1981, 21(2).
摘要:珊瑚色诺卡氏菌No. 11能利用丙烯腈、正一丁腈、二甲氨基丙腈以及乙酰胺和丙烯酰胺作为生长的碳源和氮源,而其它腈化物如乙腈、苯乙腩、β一β氧二丙腈和2一羟基丙腈只能作为菌生长的氮源。呼吸试验表明,在丙烯肮基顾中,经丙烯腈诱导的适应细胞的耗氧量比未适应细胞高6—7倍。适应细晦对丙烯酰胺或丙烯酸的耗氧虽也比未适应细胞高得多,推坝4这些化合物可能是丙烯脯代谢的中间产物。在其它脯化物中适应细胞的耗氧盈均低于丙烯鹪,由此可见,耗氧量的挝高是由于诱导的皇lli粜。适应细胞述可耐受商浓度的丙烯腈,当丙烯脯浓度高达20,00毫克/升时,耗氧量才有明显降低。
田静 傅妙福 徐纯锡 林应锐 王世卓 陈兴吴 徐冠珠 陈丽琼
1981, 21(2).
摘要:通过对703株酵母菌的筛选,得到了三株产琥珀酸在1%以上的菌株,对其中的S15,进行了诱变处理,从而得到了产琥珀酸最高的sB一7,该菌发酵液中琥珀酸含量达4.43%。发酵产物经分离提纯,得到无色结晶物质,经纸层析,熔点测定和‘H 250 MHz核磁共振分析,证明是琥珀酸。
田淑芳 邓钢 张吕先 兰华庚 陈春荣 黄镜友 周永秀 卿树鸿 王树声 任贵方 崔君兆 朱既明
1981, 21(2).
摘要:用福R3 LS 母株与紫外线照射灭活的京科74-5重组后,选育出京福R8-l ts 株,经备项实验室检查,反应性与免疫性观察以及流行病学效果观察,证明是安全有效的,其遗传性足稳定的,经过人体再分离的病毒未出现返祖现象。采用重组选育的方法,可大大缩短活设苗毒种选育的时间。本文并对选择野毒的标准及与京福R8-lts株的流行病学效果有关问题进行了讨论。
1981, 21(2).
摘要:1978年夏秋季节广东省佛山地区发生一次登革热流行。自患者急性期血液巾分离得三株登革热IV 型病毒。通过对180例患者双相血清和109例患者恢复期血清的血清学调查,也确定本次流行系由登革热IV型病毒引起。从健康人群抗体水平调查,提示单相血消补体结合抗体滴度≥1:32有诊断参考意义。 还观察到补体结合抗体在病后一周开始上升,三周达高峰,第二个月开始下降,第三个月降到1:64以下。感染的鼠脑悬液冻融三次,离心取上清,用蔗糖一丙酮法提取抗原,进行补体结合试验较好,其非特异性反应较弱。
1981, 21(2).
摘要:为了提高病毒在神经外组织的繁殖能力和增强其免疫原性,将Co乳鼠变异株于小白鼠、睬鼠和金黄地鼠进行了连续传代适应。选育出的减毒株其对嗜神经性毒力显著减弱,当脑腔接种于地鼠和恒河猴时不能引起致病或死亡,同时在中枢神经系统亦检查不到严重的组织学病变。减毒株保留对小白鼠脑腔的残余毒力和原株的抗原性。从对小白鼠的毒力上可认为本系减毒株和其它所报告的减毒株相似。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16 E-mail:actamicro@im.ac.cn
版权所有:微生物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