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82年第22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一个嗜热嗜酸细菌的新属——硫球菌属

      1982, 22(1).

      摘要 (882) HTML (0) PDF 0.00 Byte (9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从酸性热泉地区分离出一株比较少见的无机化能自养型嗜热酸细菌,经鉴定是一新属新种,命名为硫球菌属(Sulfosphaerellus gen. Nov.),模式种为嗜酸热硫球菌(Sulfosphae-rellus thcrmoacidophilum sp. Nov.)。细胞球形,直径0.8一1.2μm,有类似纤毛的结构,革兰氏阴性,需气,在无机盐培养条件下,氧化元素硫至硫酸获得能量进行自营生长。生长最适温度70℃,范尉55—80℃。生长最适pH2.5,范围1.0—5.5。DNA中G+C含量为33—39mol%。并将该菌与国外近十多年来分离的硫叶菌(Sulfolobus)等7种高温嗜酸细菌作了比较,并对其命名和分类位置作了讨论。

    • 小单孢菌属分类的研究Ⅱ.两个小单孢菌新种

      1982, 22(1).

      摘要 (568) HTML (0) PDF 0.00 Byte (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我国一油田的土壤和北京动物园的石鸡粪便中,分离得到5株小单孢菌,经鉴定为两个新种,定名为黑色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nigra n. sp.)和棘孢棕色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echinobrunnea n. sp. )。

    • 一株产生螺旋霉素的链霉菌新种

      1982, 22(1).

      摘要 (488) HTML (0) PDF 0.00 Byte (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甘肃省永昌县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产生螺旋霉素的链霉菌L7990该菌株孢子丝螺旋形,孢子长方形,表面有疣状凸起并带有粗短小刺。在大多数培养基上气生菌丝体淡紫灰色,基内菌丝体葡萄酱紫色。与文献报道的螺旋霉素产生菌S. ambfacicns 比较,有明显的不同。与国外报道的几个近似种比较也不相同。因此,定为新种,命名为螺旋霉素链霉菌Streptomycesspiramyceticus n. sp. Yan et Yu, 1979。

    • 掷孢菌科的研究I.布勒掷孢酵母属的分类

      1982, 22(1).

      摘要 (754) HTML (0) PDF 0.00 Byte (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报道自我国麦叶及虫体上分离到的25株布勒掷孢酵母(Bullera)的研究,确定了一个新种、一个新变种、一个新记录,即中国布勒掷孢酵母新种(Bullera sinensis Li sp. Nov.)、白色布勒掷孢酵母乳糖新变种(Bullera alba var. lactis Li SP. Nov.)及白色布勒掷孢酵母[Bullerazlba (Hansen) Drex 1927]。此外还发现在一定条件下,某些菌株能形成畸形厚垣孢子,此情况与接近担子菌的中国红酵母(Rhodotorula sinensis Lee 1974)[1] 相似。 由于布勒掷孢酵母的掷孢子形状通常很典型而且稳定。我们将有关性状分为主次,重新考虑布勒掷孢酵母属的分种原则,制定了检索表。

    • 杨树叶锈病菌——松杨栅锈菌夏孢子的扫描电镜观察

      1982, 22(1).

      摘要 (435) HTML (0) PDF 0.00 Byte (6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杨树叶锈病菌——松杨栅锈菌(Melampsora larici-populina)的夏孢予形态特征。其夏孢子在光学显几微镜下为一端有刺,一端无刺,而在扫描电镜下观察,无刺的一端实际存在不同长度的短刺或刺的痕迹,也有的是面积大小不同的光滑区。此形态特征为分娄学的研究提供了依据。

    • 小麦黄化条纹病类立克次氏体病原的初步研究

      1982, 22(1).

      摘要 (611) HTML (0) PDF 0.00 Byte (8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发现了小麦的一种“黄化类型”病害。病株维管束的韧皮部内有大量病原体。病原体有多种形态,大小一般约为0.5—0.8μm,并看到膜有厚薄不均的现象。四环素族抗菌素和青霉素能暂时抑制这种病害的发展。观察结果表明,小麦黄化条纹病的病原体为类立克次氏体(Ricketcslalike organism)。

    • 一种新的霉菌毒素——CBD2的分离和结构研究

      1982, 22(1).

      摘要 (286) HTML (0) PDF 0.00 Byte (6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田间感染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 Schw.)的赤霉病大麦中分离得到一种新的霉菌毒素——赤霉病麦毒素II(CBD2)。通过光谱分析和化学反应研究了它的结构,初步确定该毒素为3一乳酰氧基一7,1 5一二羟基一12,13一环氧单端孢霉素一9一烯一8一酮。该毒素可抑制豌豆种子发芽并引起兔子皮肤发炎。

    • 二环素对大肠杆菌蛋白质合成的选择性作用

      1982, 22(1).

      摘要 (442) HTML (0) PDF 0.00 Byte (7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二环素(以下简称BCM)抑制大肠杆菌15THU和K12 JE1011的生长,而且有杀菌作用。当氯毒素(以下简称CAP)加到经BCM处理的细胞培养液中时,BCM的杀菌作用消失,仅出现CAP单独处理时那样的静菌作用。由于培养液中缺乏磷酸而诱导合成的碱性磷酸酶(以下简称磷酸酶)以及在同一培养液中加进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1PTG)而诱导合成的p一半乳糖苷酶(以下简称β一酶)均明显地受到BCM的阻遏作用。

    • 酵母菌杂交育种IV.高产酒精酵母杂交育种

      1982, 22(1).

      摘要 (560) HTML (0) PDF 0.00 Byte (7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显微操作技术进行 Saccharamyces cerevisisae 系 2.576 (mel-)与 S. carlsbergensis 2.500 (MEL+)以及 S.Cerevisisae Stole 系(mel-)与S. microelltpsoides 2.699—2—3(MEL+)种间杂交。获得的杂种能全发酵棉子糖,而亲株只系与Stolc系仅能发酵此糖1/3。两个不同杂交系的杂种H808与H824-14用孢子×孢子交配法进行杂交,所有的杂种酵母H868、H869,H875和H876发酵糖蜜醪比生产菌株日系及Stole系快。H875菌株生成酒精量比其亲株高3一10%。将H875菌株与生产菌株S. cerevisiae DT菌系杂交,获得H946和H948两株杂种,其中H948酒精发酵力比DT系高3%,比H875高2%,是一株酒精生产优良新品系。

    • L-异白氨酸发酵的研究IV.L-异白氨酸生物合成调节机制的初步研究

      1982, 22(1).

      摘要 (379) HTML (0) PDF 0.00 Byte (6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钝齿棒状杆菌新种AS 1.542,及其诱变株AS 1.998均含有Tdase、AHAase及Taase活性。试验了二价离子及pH对酶活性的影响。测定了Tdase及AHAase受末端氨基酸反馈抑制的程度,及表观米氏常数。结果表明,Tdase及AHAasc均有两个酶反应最适pH。Leu、Ileu、Val及KB对酶活性均有负反馈抑制作用。AS 1.998的Tdasc受Ileu、Val的负反馈抑制作用减少;其AHAase总活性明显增加。由此认为诱变株AS 1.998受到的末端氨基酸反馈控制作用被部份解除,从而导致该菌积累Jleu.

    • 康氏木霉β-葡萄糖苷酶的结晶与电镜观察

      1982, 22(1).

      摘要 (635) HTML (0) PDF 0.00 Byte (6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已分离提纯的康氏木霉β-葡萄糖苷酶用逐步降低浓度的硫酸铵溶液在一2℃抽提,然后在4—7℃放置11天后在饱和度为50%、45%和40%的抽出液中均出现结晶。利用戊二醛固定和草酸双氧铀负染技术在电子显微镜下观察了β-葡萄糖苷酶结晶,在放大11万倍左右时可看到晶体内酶分子的有序排列。对一葡萄糖苷酶结晶进行选区电子衍射,出现六角形的点阵图。点阵图的排列位置与结晶酶的电子显微镜照片一致。说明该酶的确形成结晶。平面晶格大小为56x 96五o

    • 红曲霉葡萄糖淀粉酶的紫外差光谱的研究

      1982, 22(1).

      摘要 (502) HTML (0) PDF 0.00 Byte (6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红曲霉葡萄糖淀粉酶(EC3 2.1.3)在凝胶电泳上呈现3--5个极为接近均具有酶活性的区带,测定了其中主要的两个分子型E,和E.的紫外吸收特性,它们在水,pH5.0酷酸缓冲液,pH7.0柠檬酸缓冲液中吸收光谱十分接近,吸收峰均在Z80am。 E,在水溶液中280am时8=11.3 x104,A==20.4,E.在水溶液中280rim时8=11.0×104Ai==20.0,E3和E4在0.1NNaOH中吸收均增强且峰位红移,在0.1N HCI中吸收峰略为蓝移。测定了E,和E.在pH 3.1和pH 3.6时的温度差光谱,在pH 3.1 E,和E. AA变化极小,在pH 3.6,E,比E.△A变化大,但转变温度E,和E.都在56℃左右。E,和E.酪氨酸光谱滴定行为极为接近,其pK值在11.5左右。测定了E,pH差光谱和变性差光谱,以pH 2.66为参比溶液,在pH 3.55、4.65、7.14及7.84可以见到酪氨酸和色氨酸的差吸收峰。8M尿素和6M盐酸胍均能使E,出现酪氨酸和色氢酸的负的差吸收峰。

    • 由原油及其制品生产细菌胞外多糖的研究II.黄橙色棒状杆菌由原油产生的胞外多糖

      1982, 22(1).

      摘要 (711) HTML (0) PDF 0.00 Byte (9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胜利油田的油污土样中分离出一株革兰氏阳性、无芽孢、不分枝,不运动、不抗酸、能从原油产生胞外多糖的杆菌D 9004。生长12—24小时,细胞0.5—0.6×1.5—3.5μm,到48小时,成为类球状和短杆。在营养琼脂平板上,菌落圆形,隆起,枯红色,表面光滑、润泽,边缘些齐。该菌不还原硝酸盐,石蕊牛奶中产碱,产生硫化氢,脲酶和过氧化氢酶阳性。从葡萄糖、果糖和蔗糖氧化产酸。不液化明胶。在SSC系统中,DNA解链温度(Tm值)为94.35士0.59℃,G+C含量为61.1土1.44克分子%。上述特征与黄橙色棒状杆菌(Corynebactertum flavoaurantiacum)基本一致。

    • 应用季铵盐控制炼油厂循环水中菌藻危害的研究

      1982, 22(1).

      摘要 (572) HTML (0) PDF 0.00 Byte (9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调查东方红炼油厂循环冷却水系统被腐蚀危害的基础上,针对主要危害微生物——铁细菌、硫酸盐还原菌和形成粘液的异养菌,从4 7种药剂中筛选出既能杀菌灭藻,又具有污垢剥离作用的高效低毒药剂季铵盐——十二烷基二甲基苄基氯化铵(muc)。经小试中试及采用高低剂量结合、间隔冲击式瞬间投加方法进行的生产性试验,表明其杀菌率达99%;污垢抑制率95%以上,冷却塔壁菌藻抑制率达99%;挂片腐蚀率1.6密耳/年。

    • 马疱疹病毒1型的分离和初步鉴定

      1982, 22(1).

      摘要 (438) HTML (0) PDF 0.00 Byte (8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1980年初和春季,从东北两个马场采得的10份自然流产胎儿标本中,分得5株马疱疹病毒。根据培养特性和形态学观察,以及人工感染妊畜等试验结果,确定这些毒株就是致发自然流产的病原因子。按当前公认的分类标准,这些毒株属于马鼻肺炎病毒,即马疱疹病毒1型(简称EHV 1),它是致发妊马流产和驹子鼻肺炎的病原体。至于这些毒株各方面的特性及其与国外标准毒株的关系,均有待于进行深入研究。这是首次在我国从马流产胎儿分得马疱疹病毒1型的报道。由于拿到了病毒,为开展本病的全面研究提供了前提。

    • 利用短小芽孢杆菌的抑菌作用对布氏杆菌属进行分型鉴别

      1982, 22(1).

      摘要 (354) HTML (0) PDF 0.00 Byte (7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自1979年发现这株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蒙字1号对布氏杆菌属(Brucczk)有抑菌作用后,又用104株牛、羊、猪三型布氏杆菌作了进一步抑菌试验。结果发现,对猪型布氏杆菌有较强的抑菌作用;对部分牛型布氏杆菌也有抑菌作用,但弱于前者;对羊型布氏杆菌无明显抑菌作用,这就提供了应用微生物抑菌作用对布氏杆菌属进行分型鉴定的可能性。

当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