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 22(4).
摘要:本文报告从北京郊区菜豆上分离到的一种小球状病毒。经鉴定是一种含单链DNA(ss-DNA)的病毒,称做菜豆畸矮病毒(Bean distortion dwarf virus, BDDV)。温室人工摩擦接种或白粉虱接种产生病株病状,表现为叶片畸形而变小,色深而质厚,有时带有轻微的花叶;严重时伴有褐色系统坏死,植株矮化,花果减少。寄主范围测定,在人工汁接的5科11种植物中只系统侵染菜豆和豇豆;由白粉虱接种的6科15种植物中除豆科外,还侵染曼陀罗、辣椒、烟草等茄科植物,但不发生局部侵染。
1982, 22(4).
摘要:分离纯化了AMV-H-10 的核酸和外壳蛋白质,测定了核酸的生物活性和分子量。外壳蛋白质分子量约为24,500。四种核酸的分子量:RNA.-1.3×106、RNA2-1.1 x 106、RNA3-0.80×106、RNA4一0.48×106。这数据与Hull所测定的基本相同,但比实际的分子量偏高,文中对此进行了讨论。用电泳洗脱法分离纯化了H—10的RNA3.4.5;RNA,是卫星RNA还是病毒基因组在提纯过程中的降解产物,有待进一步证明。
1982, 22(4).
摘要:从烟叶无细胞匀浆液的20,000xg沉淀中用含30mM EDTA无Mg2+的悬浮液溶解出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再用聚乙二醇一葡聚糖双相分离法除去内源RNA,从而获得无内源模板的依赖于RNA的RNA聚合酶。此酶合成RNA绝对依赖于外加的RNA模板,需要四种核糖核苷三磷酸、酶活性可被焦磷酸盐抑制而不被磷酸盐抑制。酶活性不受放线菌素D(AMD)和利福平的抑制。以TMV RNA为模板,该酶催化的合成产物为分子量相当于168的双链RNA和分子量相当于tRNA的单链RNA,90%以上的RNA产物是互补于模板的负链。从感染TMV的烟叶提取的酶(IE)和健康烟叶提取的酶(HE)在性质上无明显差别。对此酶在病毒RNA复制中的作用也进行了初步探讨。
1982, 22(4).
摘要:本文报道放线菌素D(AMD)在离体烟叶中对烟草花叶病毒(TMV)的增殖及其核酸(TMV-RNA)复制的影响。按每克叶片用40μgAMD处理,能抑制70%以上叶组织总RNA的合成,在此剂量下AMD对病毒增殖及其核酸复制的影响与用药的时间有密切关系。在接种病毒前5小时或于接种同时给药对病毒增殖和病毒RNA复制都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可抑制90%以上;而接种后8小时用药就不再表现抑制作用了;接种后24小时用药不但不表现抑制作用,相反对病毒增殖和TMV—RNA的复制都有一定的刺激作用。AMD对TMV增殖和对TMV-RNA复制的影响完全一致。
1982, 22(4).
摘要:在用大麦条纹花叶病毒(BSMV)接种大麦原生质体时,用免疫过氧化物酶测定其感染率,可排除自发性干扰。因BSMV新疆分离物没有定量寄主,用EIJlsA的双抗体夹心法和BSMV-RNA的,3H-cDNA可以快速测定出感染原生质体中的病毒和核酸的增殖。
1982, 22(4).
摘要:利用3H-尿嘧畦核苷标记技术、抗Rnase性质和聚丙烯酰胺凝肢电泳分析,比较了接种番茄花叶病毒(ToMV)及其弱毒系N14的烟叶中ds-RNA含量的变化。接种后第2天,N14的抗Rnase的ds-RNA为58.4%,ToMV为4.8%随着接种时间延长,ToMV的ds一RNA迅速降低到10.4—18.5%,而N14 的仍保持在25.5--36.6%,的较高水平。Ds一RNA的聚丙烯酰胺凝肢电泳分析证实了上述结果。讨论了ds-RNA在具有单链RNA为基因组的病毒毒力中的可能作用,ds-RNA含量高可能降低病毒合成能力和/或诱导某种类似干扰素的抗病毒物质的产生。
1982, 22(4).
摘要:对康氏木霉白色变异菌株AS 3.4001的纤维素酶系中的C1r酶性质进行了研究。C1酶是糖蛋白,其碳水化合物含量约为7%,主要由甘露糖、半乳糖、葡萄糖及氨基葡萄糖组成。氨基酸分析表明,酶分子中酸性及含羟基氨基酸含量均较高,二者几乎占总残基数的一半。碱性氨基酸含量相对较低。每个酶分子中含有20个半胱氨酸残基。用SDS和6M盐酸胍处理均没有发现亚基存在。用巯基乙醇及碘醋酸处理未能拆链,推测C1酶分子仅由一条肽链构成。C1酶冷冻干燥时有明显的聚合现象,形成分子量不同的聚合体。C1酶有相当高的耐热性。甚至在沸水浴中处理30分钟,仍能保存原活力的28%。
1982, 22(4).
摘要:鉴于我国没有玉米细菌性枯萎病,这个选择性培养基是为从进口玉米中直接分离该病原细菌而设计的。与其它选择性培养基比较,黑色素培养基的平板效率较高,菌落的特异性显著,容易判断。很多腐生细菌和其它病原细菌以及真菌,在这种培养基上不生长或生长受到严重抑制或仅有部分生长。
1982, 22(4).
摘要:采用逐步诱变处理与单菌落分离相结合,选育出一株产L-苏氨酸量较多的突变株C. cre-natum m-85 (AHV,Met-)。试验证明,生物素与蛋氨酸为其亲株d20~23生长必需因子,同时蛋氨酸又是积累L-苏氨酸的促进因子,硫胺素是生长和积累苏氨酸的促进因子。当生物素、蛋氨酸、硫胺素相配合,菌株产酸能力得以充分显示出来。通气量是L一苏氨酸发酵外部控制的主要条件。L-苏氨酸积累需气量较大。在合适的培养条件下,该菌可在发酵液中积累L一苏氨酸达13.4g/1。 发酵产物的结晶经旋光测定,红外光谱分析,纸上层析及生物鉴定证明是L-苏氨酸。
1982, 22(4).
摘要:本文报道北京棒状杆菌(Corynebacterium pekinense) AS 1.299鸟氨酸缺陷型突变株 AS1.727发酵产生L-脯氨酸的研究结果。培养基中需亚适量的精氢酸、80-100μg/l的生物素和高浓度的铵离子。氮源以氯化铵最优,硫酸铵次之.实验表明氯离子有利于产生L-脯氨酸,镁离子也有促进作用。在本实验所 使用的培养基中,30℃培养5天,产L-脯氨要达25mg/ml以上。用生成特殊的、难溶于水的五氯酚脯氨酸复合物,结合离子交换法和溶媒抽提法等分离技术,提取产品。经熔点、元素分析、比旋光度、红外光谱分析及纸上色谱分析,证明产物确是L-脯氨酸。
1982, 22(4).
摘要:节杆菌9—2能彻底降解5a一△16一3β一羟基一孕甾烯一20一酮一3β一醋酸酯(I)形成二氧化碳和水。在它的培养基质中添加钴离子可抑制甾核的进一步降解,从而积累中间产物△1,4-雄甾二烯-3,17一二酮(VI),
1982, 22(4).
摘要:本文报道一种适于产粘短杆菌74-230合成胞外多糖的培养基。其组成为(g/l):NaNOs1.5—2.0,NaHPO4·12H2O2.0,KH2PO4 0.6,MgSO4·7H2O 0.25,酵母膏1.5—2.0,CaCl2 2H2O 0.06,重液体石蜡4%(V/V),pH 7.5。硝酸盐和磷酸盐低于或高于上述浓度不利于多糖的合成。提供适量的酵母膏为该菌高产多糖所必需。在最适条件下、发酵液经水稀释到3倍,用毛细管粘度计测定,粘度达到500--700 cSt或更高(45℃)。离心除去菌体后,用乙醇沉淀,得到多糖12g/l或更多,对重液体石蜡的收率为40%以上。
宋干 杭长寿 廖化新 裘学昭 高广忠 杜永林 赵君能 徐剑锟 孔碧霞
1982, 22(4).
摘要:从轻型出血热疫区的褐家鼠肺组织,用非疫区黑线姬鼠和E-6细胞同时分离到与EIIF相关的轻型出血热的病原因子,进一步证实褐家鼠为轻型出血热病原的一种重要宿主动物。并证明E-6细胞可用来直接从轻型出血热原始标本分离病毒,为该病病原学诊断、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一个简便而又比较安全的试验手段。
1982, 22(4).
摘要:本文报道家兔皮下接种钩端螺旋体后的免疫细胞粘着现象(Immunoeytoadherence ICA)。感染钩端螺旋体的家兔血液淋巴细胞用波摩那型抗原包被的绵羊红细胞进行ICA检测,发现结合抗原的细胞的增加先于特异性抗体的出现,并伴随着最初的抗体反应。大肠杆菌和鼠疫杆菌感染的家兔淋巴细胞并不出现钩端螺旋体免疫细胞粘着现象,而不同血清型钓端螺旋体间存在交叉反应,说明此现象具有属的特异性,因此ICA试验可望作为观察本病早期免疫反应和早期诊断的一种方法。
1982, 22(4).
摘要:本文报道鸡传染性喉气管炎病毒(以下简称ILT病毒)在鸡胚肾细胞内的形态与发生过程的某些特征,重点描述了病毒毒浆结构,核内特异的管状结构及其与病毒核壳体装配的关系。描述了细晦质内产生的一种管状结构和一种包含体结构,并讨论了它们形成的可能机制与生理功能。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16 E-mail:actamicro@im.ac.cn
版权所有:微生物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