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3, 23(4).
摘要:从我国广东省的土壤中分离出一株中温好气性放线菌80-1330其主要特征: 气丝稀少至茂盛,在气丝上形成短的节孢子链,顶端圈卷;基丝顶端或孢子梗上,着生单个或有时2—4个成短链的球形孢子,直径2.5μm;细胞壁组分I型。 DNA中G+C含量为72.4克分子%。其特征有别于放线菌目中已发表的五十多个属,认为是该目中的一个新属,命名为小链孢菌属(Micrstreptospora gen nov.)|代表种为烬灰小链孢菌(Microstreptospora cinerea sp.nov.)。
1983, 23(4).
摘要:从我国各地的土壤、堆肥及粪肥中分离到一批嗜热小单孢菌,经52℃培养,其中’524菌株在固体培养基上有发育良好的基内菌丝体,在基内菌丝体上着生茄子形孢子,细胞壁组分II型,含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甘氨酸。此菌株为罕见的嗜热菌株,区别于已报道的小单孢菌属中的种,故认为是个新种,命名为热茄孢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thermoauberginospora n.sp.)。
1983, 23(4).
摘要:游动放线菌Y80—610菌株在所采用的合成及有机培养基内产生紫色基内菌丝体,它与游动放线菌属的所有已知种有显著区别,认为是个新种,定名为紫色游动放线菌(Actinoplanesviolaceus n.Sp.)
1983, 23(4).
摘要:自北京、云南和广西的土样中,分离出1.128 4、10.268-1和22.29-p三株诺卡氏菌。该菌株均产生具分隔并断裂的基丝,细胞壁化学组分为IV型。在形态、培养特征和生理生化特性方面,与诺卡氏菌属中的已知近似种明显不同。因此,认为菌株1.128 a和10.268—1为该属中的两个新种,分别命名为褐色诺卡氏菌(Nocardia fusca n. sp.)和黄粉色诺卡氏菌(Nocardia flavarosea n. sp.),菌株22.29-p为一新变种,命名为黄粉色诺卡氏菌褐色变种(Nocardiaflavorosea var. fusca n. var.)。
1983, 23(4).
摘要:从我国四川省西昌地区土壤中分离的链霉菌16 A-6菌株,在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拮抗性方面与诺尔斯链霉菌耶纳变种很相似,但又有显著不同,认为是个新变种,定名为诺尔斯链霉菌西昌变种(Strcptomyces notcesei var.Xichangensis n.Var.)。
1983, 23(4).
摘要:用氯仿-丁醇处理和差速超速离心,再经两次蔗糖密度梯度离心,纯化了这株菜白蝶病毒。病毒沉降系数约132S。在氯化铯中的浮力密度为1.39g/cm3。在相同条件下测定,健康菜白蝶幼虫蛋白沉降系数分别为16S、38S、76S,而被病毒感染的死幼虫则为17S、62S、127S。
1983, 23(4).
摘要:地中海诺卡氏菌菌体的脂肪分析指出十KNO3,菌体的中性脂比一KNO3菌体的含量低,但两种菌体的中性脂所含脂肪酸组分上无显著的差异。定量分析表明,在硝酸盐存在下力复霉紊sV产量的增加几乎相当于脂肪含量的减少。显然,在硝酸盐存在的情况下,用于合成脂肪的中间代谢物被用于力复霉素SV合成,从而使SV产量增高。
1983, 23(4).
摘要:我们对U23细菌溶解酶[1]溶解细菌细胞壁的产物进行了测定和分析,结果证明这是一种属于糖苷酶类型的细菌溶解酶。该酶不溶解几丁质。分子量27,000,等电点pH11.3。酶的结晶具有类似于蛋清溶菌酶结晶的多形性质,因结晶条件不同,获得三种不同形状的酶结晶。
1983, 23(4).
摘要:本文报道了从大肠杆菌B/r中同时制备ATP:RNA腺苷酰转移酶和PNPase的简便方法。菌体经压力破碎,聚乙二醇、葡聚糖分相抽提及磷酸纤维素柱层析得到ATP:RNA腺苷酰转移酸。其滤液经DEAE纤维素柱层析和Scphadex G-200凝胶过滤得到PNFasc。用Oligo dT纤维素和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对酶反应产物作了初步鉴定。
1983, 23(4).
摘要:通过R100-1的接合转移和非接合转移的温度选择两种方法分别获得了一系列mer::Tn2突变体。回复试验和杂交结果表明,通过接合转移分得的22株mer::Tn2突变体中有7株发生了长度不等的缺失;但通过非接合转移的温度选择法获得的17株mer::Tn2突变体中没有发现缺失株。这一结果进一步证明Tn2促进缺失形成与R因子的接合转移有关。
1983, 23(4).
摘要:本文报道从一株啤酒酵母E4-2A分离到两类脱氧核糖核酸质粒pSC1与pSC2。经琼脂糖凝胶电泳分离质粒DNA分子,证明这两类质粒的分子量不同于已知的酵母2μmDNA质粒。电镜分析指出这两类新型核外DNA质粒的长度为0.91士0·12μm(pSCl)和0.48士0.10μm(pSC2),经计算分子量分别相当于1.9x106和1.0 x106。pSCI由共价闭环和开环两种构型组成,而pSC2仅有开环型。
1983, 23(4).
摘要:观察了苏芸金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7个菌株晶体的超薄切片,不同来源的晶体内部超微结构有明显差异。 6种晶体具有晶格构造,但1897菌株的晶体内部具有非均一构造。无鞭毛菌株H0的晶体具有极易碎裂的特点。HD-1的晶体的镶嵌型构造进一步被证实。血清8型006菌株的晶体不具有任何蛋白质晶格结构。讨论了苏芸金杆菌晶体的超微结构与其对昆虫毒力的关系。
1983, 23(4).
摘要:介绍一种根瘤涂片法。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下,可以直接观察到根瘤内生菌不同发育阶段的形态特征和表面结构。以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根瘤做材料,首次观察到内生菌泡囊、的孢囊和孢囊孢子及其表面结构,以及拟类菌体的形成过程、多种形态和表面结构。本方法可广泛应用于非豆科植物共生固氮方面的研究。
1983, 23(4).
摘要:17a,21一二羟基-16a-甲基孕甾-4,9(11)-二3,20一二酮-21-醋酸醌(I)与节杆菌A69-2培养物中,出现较大量结晶物,经分离和鉴定,确认为17a,21一二羟基一16a-甲基孕甾-1,4,9(11)一三烯-3,20一二酮(III)。结晶母液中还残存少量17a,21-二羟基卅16a-甲基孕甾-4,9(11)-二烯一3,20-二酮(IV)和化合物(I)和(I)的简单脱氢类似物(II),提出了合成(III)的可能途径.
于恩庶 关碧玮 黄桂森 何似 庄履平 范明远 毕德增 陈潮权 蔡虹
1983, 23(4).
摘要:采用补体结合试验和免疫荧光试验的方法,检查了近130株从福建省各种材料分离的恙虫病立克次体,它们分属于5个抗原型。其中3个型与国际公认的Karp、Gflliam和11A716型相同,另外两个型(c41和M4型)的国际型别尚待鉴定。这5个型在福建省的分布有一定的地区性差异,Karp型在光泽县和龙溪地区为多见;Gilliam型在平潭县多见;T^716型、C41和M4型分别在龙岩地区、长乐县和平潭县发现。
1983, 23(4).
摘要:从患烂鳃病、白头白咀病、白皮病和烂鳍病的青、草、鲢、鳙和鳗鲡等鱼的病灶组织中分离到11株鱼害粘球菌(Myxococcus piscicola),从健康草鱼鳃上分离到非致病粘球菌Cg27菌株(Myxococcus sp.),将它们与已知种鱼害粘球菌G4菌株进行了血清学特性比较。发现鱼害粘球菌菌株之间存在共同的“A”抗原,对其中6株菌的深入研究证明,它们还存在特异抗原“B”和“C”,据此将它们分为二个血清型。Cg27菌株与鱼害粘球菌各菌株间不存在共同的抗原物质。用血清学方法可以较快地鉴别致病与非致病的粘细菌。
1983, 23(4).
摘要:本文报道了我国福建FRII型弓浆虫的超微结构及内裂殖的过程。弓浆虫的外形一般呈香蕉状,虫体外边包以双层质膜(外质膜和内质膜),每层质膜又可分成两层。在质膜的内侧纵行排列着22根膜下微管,管壁分两层。弓浆虫的头部包着三个极环。在细胞浆中可以看到细胞核、线粒体、棒状体和类圆锥体等细胞器。
1983, 23(4).
摘要:单纯疱疹病毒II型吴株(HSV一2W)经圆盘式紫外灯(平均剂量39.9尔格/mm2/秒)照射2分钟,接种感染原代兔婴肾单层细胞,其TcIDso和Pfu值,分别由照射前的10^,/0..[ml和l·6×10’/mI变为10-2.3/0.1mI和3.0×10’/m1,其cPE也由照射前的“重度”或“中度”减为“轻度”,但仍有多核巨细胞形成。电镜下感染细胞内见有少量线粒体肿胀变性和内质网扩张等改变,在细胞间隙内和细胞质的变性细胞器之间和溶酶体内,均有少量完整的病毒颗粒,而胞核内均未见子代核壳体的形成。照射4分钟,则测不出TcIDj。,也不形成空斑,而感染后的大白鼠胚肺细胞尚可继续传代,电镜下所见病毒颗粒同前,但细胞器的损伤均不严重,且微丝含量明显增加。照射后6分钟已见不到cPE,细胞质内也未见到病毒颗粒,但免疫酶标记法 证实仍存在少量的病毒特异性抗原。由此说明,HSV一2W的Pfu值为10'/ml时,经上述剂量紫外线照射4—6分钟,可使该培养细胞的增殖性感染转变为非增殖性感染。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16 E-mail:actamicro@im.ac.cn
版权所有:微生物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