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24(1).
摘要:自水稻根际分离得到M Sm-1612和St-Sm-9021号的两株细菌,其细胞为革兰氏阴性,杆状,以周生鞭毛运动,有荚膜,细胞内有异染粒和聚卢‘羟基丁酸盐的颗粒。产生β-葫萝卜素类的色素,在土豆块培养基上黄色素更明显。氧化性菌,好氧生长,氧化酶阴性。不液化明胶,石蕊牛奶胨化、还原和凝固。在12—37℃中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30℃。用乙炔还原法测定有固氮酶活性。DNA中G+C含量为63.4一63.66克分子%。经鉴定认为这两株菌应属于黄杆菌属的一个新种。定名为稻黄杆菌(Flavobacterium oryzae sp. Nov. Zhou et Wang)。
1984, 24(1).
摘要:由眉藻(Calothrix)培养池中分离得到一株宽变均一、长度不等(0.4一0.5×4.0--16.0μm以上)的屈挠杆菌,在0.5%胰胨液体培养基中呈长丝状,长度可超过60μm。细胞有时聚集成团。兼性厌氧。革兰氏阴性,无内生芽孢及其它形式的休眠细胞。滑行运动。能利用多种糖类作为碳源,但不分解琼脂、几丁质和纤维素。可以Noi-、NHt、酪蛋白水解物作为唯一氮源。不液化明胶。在胰胨琼脂上形成粉红一橙色粘性菌落。色素光谱测定最高吸收峰值为4 84nm(正己烷提取);在乙醇提取物中为484、510hm。DNA中G+C含量为34·2克分子%。对固氮蓝藻营养细胞有溶解能力。对四环素以外的多种抗菌素均具有相当强的耐受性。与已知的屈挠杆菌有明显的差异,认为是一新种,命名为中华屈挠杆菌(Flexibacter chinenses sp. Nov.)。模式 株FCA存于中国科学院永生生物研究所。
1984, 24(1).
摘要:本文报道一拣马杜拉放线菌,该菌株在一些培养基上产生粉红色至玫瑰红色的基内菌丝体,气生菌丝体白色或浅粉红色,孢子链直或波曲,孢子表面光滑,细胞壁化学组分III型,全细胞水解糖类型B。经研究证明为马杜拉放线菌属中的一个新种,命名为玫瑰红马杜拉放线菌(Actinomadura rosea n. sp.)
1984, 24(1).
摘要:从云南省丽江地区的高寒山区采集的土样中分离到两株小单孢菌Y81—917和Y81一558。它们不产生气生菌丝体。基内菌丝体蓝色。产生蓝色可扩散色素。孢子单个着生,表面皱褶。细胞壁化学组分II型。它们与所有已知的小单孢菌都不同,认为是小单孢菌属中的一个新种,定名为玉龙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yulongensis n. sp.),菌株Y81-917为模式株。
1984, 24(1).
摘要:从我国各地的土壤中分离得到百余株诺卡氏菌形放线菌,其基丝形成横隔并断裂成秆状或球状体,细胞壁化学组份IV型,属于诺卡氏菌科诺卡氏菌属(Nocardia)。经形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等鉴定为15个种。本文只报道其中两个新种及一个新变种:念球状诺卡氏菌(Noeaedia nostocoidea n. sp.);紫褐诺卡氏菌(Nocardta violaccofusca n. sp.);鲑色诺卡氏菌桔橙变种(Nocardia salmontcolor var. aurantiaca n. var.)。
1984, 24(1).
摘要:自云南省昆明市郊区的土壤中,分离到一株细胞壁化学组分III型的诺卡氏菌形放线菌,编号4—4C。该菌株产生灰白色有分隔和分枝的气丝。成熟的气丝断裂成短杆状小体。气丝分枝末端时常形成类似于链霉菌的孢子丝。分生孢子链由为数不多的大小两种孢子形成。基丝黄色或黄褐色,分隔并断裂威柱形小体。有时产生微黄褐色可溶性色素。与拟诺卡氏菌属中的已知近似种比较,有明显区别。因此,认为是个新种,命名为链孢拟诺卡氏菌(Nocardiopsisstreptosporus n. sp.)。
1984, 24(1).
摘要:从上海市崇明县的土壤中,分离得到一株产生柱晶白霉素的轮生链霉菌,编号为X-7。它与文献报道的该抗生素的产生菌不同。经鉴定为链轮丝菌属中的一个新变种,定名为北里链轮丝菌崇明变种(Streptoverticillium kitasatoensis var. chongmingense n. var.)。
1984, 24(1).
摘要:本文报道燕麦红条花叶病毒(ORSMV)在被感染的燕麦细胞中的形态结构及其定位。弹状病毒聚集在核内外膜之间,有的在胞浆空泡之间,也有的散生在胞浆中。被感染细胞中产生“病毒胞浆”,为膜所包被,病毒颗粒从膜上芽生。在胞浆空泡中还有许多小泡,病毒颗粒也从这些小泡上发育成熟。
1984, 24(1).
摘要:用蔗糖离心法从四川桤木的根癌中分离到内生菌——Frankia ACC 13,并获得纯培养。ACC 13是属慢生长型放线菌,形成的菌落紧密,无色素,菌丝分枝有隔,粗细不规整,一般为0.6一1.4μm。革兰氏阳性,菌丝居间或末端膨大,形成特征性的孢子囊。在孢子囊中形成孢子,圆形或椭圆形,直径1.3μm左右。在限制性培养基上诱导出分离菌的固氮泡囊。在根瘤悬液中不含抑制内生菌生长的“抑制物质”。该菌在pH 6.5—7.2范围内生长。以ACC13回接四川桤木幼苗,幼苗根系形成大量根瘤。根瘤的乙炔还原活性为15.7μmoIC2H4/g·鲜重.H。
1984, 24(1).
摘要:用组织培养的方法,从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 L.)根瘤中分离到一种孢囊放线菌。其菌丝分枝、有横隔、末端膨大形成谷穗状孢囊,孢囊破裂后释放出球形或椭圆形孢囊孢子;菌丝断裂可形成多种形态的拟类菌体。回接试验的结果证明,它对沙棘幼根具有侵染能力。接种8天后即可结癌,6个月届结瘤率达100%,平均每株结瘤88个。固氮酶活力达到36.23mol C2H4/g.鲜重.Min。接种植株与对照相比,地上部分干重增加近3倍,含氮量增加77.9%。试验证实了这株孢囊放线菌确属沙棘根瘤内生菌。
1984, 24(1).
摘要:节杆菌9—2在一定浓度的氯化钻存在下转化16β一甲基一5a一△9(11)一孕甾烯-3β,17a,21-三羟基一20一酮21-醋酸酯(I)为16β-甲基-A1.4,9(11)-孕甾三烯-17a,21一二羟基-3,20-二酮(n)。转化的最适条件为氯化钴浓度0.08%;乙醇2一4%;pH 7—8;温度28—30℃。在此条件下,产物(II)的收率在60%以上。
1984, 24(1).
摘要:固定化多核苷酸磷酸化酶(简称PNP酶)在催化聚合反应过程中与合成的多核苷酸相联,形成酶多核苷酸复合物。反应产物分析表明:反应液中除了残留未经反应的底物以及大分子聚合物外,未检查出中间寡聚物。以上结果提示,固定化PNp酶催化聚合反应机制为连续反应。
1984, 24(1).
摘要:本文报道了提纯的μ2 RNA在下述三种方法中的转染效率:(1)Ca2+处理,(2)高渗培养基,(3)硫酸鱼精蛋白存在下的溶菌酶-EDTA系统。实验结果表明采用第三种方法的转染效率最高,可达到2.1 x 106 p.f.U/μgRNA。研究了硫酸鱼精蛋白在转染中的作用,并观察了RNA浓度,RNA末端部分降解,溴化乙锭(EB),放线菌素D和热变性等对μ2 RNA转染效率的影响。
1984, 24(1).
摘要:由短小芽孢杆菌(Bacillus pumilus)209产生的胞外碱性蛋白酶的粗酶制剂(5×10 4u/g),经硼砂NaOH缓冲液抽提,硫酸铵沉淀,Sephadex G一25脱盐,DEAE-纤维素柱层析,冷冻干燥获得部分纯化的酶。纯酶的活力为199x10u/g,比活力提高2,6倍。此酶的最适pH8.5—9.0,在pH6一10之间稳定,因此是属于微碱性蛋白酶“’。最适温度为50℃,在50℃以下稳定,在60℃处理10分钟活力损失95%。0.003村c丑件的存在对酶的热稳定性和pH稳定性均有显著提高。Ag+,Cu2+,Fe2+,Hg+,Zn2+ 对酶有抑制作用;Mn2+有明显的激活作用;1×10-3M的PCMB,IAA,O-PTH,PMSF对活力无影响;1×10-3M EDTA对酶有30%的抑制作用;在40℃用NBS(1×10-4M)、DFP(2.5mM)对醢进行10分钟处理,酶活力完全损失。此酶能水解多种天然蛋白,如酪蛋白、血红蛋白、蛇毒蛋白等,不水解鱼精蛋白和溶菌酶。以酪蛋白为底物测得的km值为0.66×10-2g/ml。在pH7.3进行圆盘凝胶电泳,虽然呈现九条带,但均具有大小不等的蛋白酶活力。
1984, 24(1).
摘要:Baci llus属中的一些种是生产蛋白酶的重要菌株。 采用2500u/ml溶菌酶制备的两种芽孢杆菌原生质体在30%聚乙二醇(Mw6000)的作用下,成功地获得了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fubtilis)和地衣状芽孢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的种间融合重组子。融合频率为7.47 x10—2.28×10-5经过四代的移接验证,融合子的稳定率达到12—20%。结果表明,两种产蛋白酶的芽孢杆菌融台后,营养缺陷和抗药特性方面可以互补;菌落形态发生某些变化;生产性能有较大的改进。
1984, 24(1).
摘要:从土壤里分离到两类在碱性培养基中生长并产生环状糊精葡糖基转移酶的细菌,一类与国外已在工业生产中使用的芽孢杆菌相似,另一类为无芽孢的杆状细菌,尚未见报道。两类细菌的代表菌株,芽孢杆菌32—2要求的产酶因子以酵母膏最好;无芽孢杆菌52—2号则用玉米浆最好。碳源和氮凉也有所不同。52—2产酶过程比32—2稍晚,酶反应条件基本相近。
1984, 24(1).
摘要:用自甲型肝炎患者粪便中分离的甲型肝炎病毒(标本号T086和T085),感染正常人胚肾的传代细胞(MERN株),在体外连续传代培养5代,进行放射免疫、免疫电镜及免疫粘附血凝试验,结果证明:甲型肝炎病毒可以在这种细胞中增殖。在第三代含受感染的细胞悬液标本中,发现一种含有大量甲型肝炎病毒的囊状体,大小约657×800am,由较坚韧的厚度为9 6…的囊膜组成,在中心区有直径约1800m较致密的类似“核心”的结构。
1984, 24(1).
摘要:
1984, 24(1).
摘要: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16 E-mail:actamicro@im.ac.cn
版权所有:微生物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