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 24(3).
摘要:从我国云南省西双版纳热带植物研究所的土壤中分离到二株菌,编号80—56、80 57。该菌株气丝形成非轮生的孢子链,基内菌丝体不断裂,形态与培养特征与链霉菌属基本相似。但由于细胞壁水解物中含有…o一二氨基庚二酸、甘氨酸。全细胞水解物中含有半乳糖,与链霉菌属胞壁组分含LL二氨基庚二酸、甘氨酸,不含特征性糖有明显区别。故菌株80—56、80一57不能归人到过去任何一个放线菌属中,因此建立新属——类链霉菌属(Streptomycoides n.gen.),此二菌株为该新属的代表种,定名为青黄类链霉菌(Streptomycoides glaucoflavus n.sp.),典型菌株80—56。
1984, 24(3).
摘要:从本校校园的油茶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链霉菌,编号32。它所产生的抗生素对蚜虫、红蜘蛛、菜青虫、松毛虫、扁刺蛾等多种农林害虫有杀虫话性。该菌株孢子丝钩状,2w4固紧螺旋形,孢子近于球形。在大多数培养基上气生菌丝体褐灰色,基内菌丝体褐色,产生暗黄色水溶性色素。细胞壁化学组分I型,DNA中G+C含量为71 2克分子%。在电镜下孢子表面具有龟甲状饰纹,为极罕见的类型。与孢子表面结构相近似的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eus)比较,在形态、培养特征和抗生素的生物学活性方面均不相同。因此定为新种,命名为南昌链霉菌Streptomyces nanchangensis n. sp. Yan et Ouyang。
1984, 24(3).
摘要:从广东省崖县的土壤中,分离出一株产生里杜霉素(Lividomycin)的放线菌,编号为3897-5。该菌株孢子丝直至波曲,孢子链含10—15个孢子,孢子卵圆至柠檬形,表面光滑或略糙;在合成培养基上气生菌丝体灰色至蓝灰色;基内菌丝体白、灰、蓝灰或黄棕色;在多种培养基内不产生类黑色素;在苹果酸钙等培养基上可形成菌核。细胞壁化学组分为I型。根据形态、培养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该菌株属于钦氏菌属,与该属中的已知种均不相同,认为是一新种,命名为崖县钦氏菌(Chainia yaxianensis n. sp. Yan et al)。
侯云德 周建华 杨新科 张智清 李应霞 吴淑华 段淑敏 胡钢 刘新垣 陆长德
1984, 24(3).
摘要:从p8218、pUR-222、pBV-114及pKC-30组建杂交质粒pBV一867,使人aD型干扰素基因在PL启动于控制下在大肠杆菌中能够直接表达。每升菌液的干扰素平均产量为0.8 x107单位。
金志坤 刘慈俊 陈平 李述文 陆小燕 魏中获 焦瑞身 汪聪慧
1984, 24(3).
摘要:本文报道了地中海诺卡氏菌Nocardia mediterranei经诱变育种获得的两株无活力菌株(rifl、nf2),能经共合成产生力复霉素,即其中供体菌株r·fl,在发酵液中累积一个中间体A一32,能被另一个无活力菌株nf 2转化为力复霉素[1,2]。此中间体(A一32)经分离纯化,理化性质和生物活性研究以及lR、NMR、Ms的光谱测定,确证A一32结构为3一羟基5氨基苯甲酸(简称A一32),这与Kibby等[3]推测中间体C,N的化学结构是相同的物质,从而证明了化合物C,N是力复霉素的一个天然中间体.
1984, 24(3).
摘要:本文报道了地中海诺卡氏菌U一32的氮代谢研究的初步结果。U一32的丙氨酸脱氢酶(ADH)和谷氨酰胺合成酶(GS)同化氨途径受培养基中氨浓度的调节。高氨时,GS的活力低,ADH活力高;低氨时,GS话力高,ADH活力低,发酵后期ADH活力近于零。
1984, 24(3).
摘要:本实验用相差观祭方法,对照生化分析和有关数据,对卡那霉菌工业发酵过程中,卡那霉菌菌丝细胞在不同发育阶段的结构和功能的变化,进行了研究。提出卡那霉菌细胞分化过程,发育阶段划分的依据:卡那霉菌在摇瓶、一级种子罐、二级种子罐和发酵罐的不同培养条件下,有规律地进行了一系列的生活循环。在摇瓶、一级种子罐和二级种子罐内,各完成一个生活循环,在发酵罐内能完成三个生活循环。在每个生活循环中,又有规律地完成各个发育阶段。除摇瓶培养由于原始接种材料是从斜面培养转入浸没培养,存在着一个生活循环中五个发育阶段外,一级种子罐、二级种子罐和发酵罐中的每一个生活循环,都只有三个发育阶段,但是由于培养基成份和培养条件不同,完成每一发育阶段的时间有所不同。不同发育阶段的菌丝细胞具有不同的特征和特性,细胞的内外结构不同,生化功能也不同,结构和功能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1984, 24(3).
摘要:利用反复调等电点的方法制备的AGV—XJ的包涵体A和B蛋白在沉降分析中均边一个峰的纯度。SDS一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显示AsGV—xJ的包涵体A蛋白有三个条带,其分子量分别为32,000、25,5 00和22,000。B蛋白和病毒粒子蛋白都由11个结构多肽组成,其分子量范围分别为100,o。0—22,500和95,0fll一12,000。我们还对AsGV—xJ的包涵体A蛋白作了氨基酸组成的分析。免疫扩散试验表明A、B蛋白和病毒粒子间均有血清学反应。
1984, 24(3).
摘要:本文报道了利用细菌直接发酵糖质原料生物合成L-色氢酸的研究结果。以谷氨酸产生菌北京棒状杆菌AS1.299为出发菌株,采用亚硝基胍多次诱变获得了几株产生L-色氨酸的菌株,其中。CG5突变株属于精氨酸和尿嘧啶缺陷型并具有对5MT,6FT,4FP的抗药性。在以葡萄糖为碳源,硫酸铵为氮源而不需添加任何前体物的培养基中,直接发酵五天,产酸能达8g/l。发酵终了用离子交换树脂提取发酵液,所得纯品经红外光谱,比旋光度,生物测定及纸上层析鉴定为L-色氨酸
1984, 24(3).
摘要:本文报道了杀菌剂二氧化氯对热电厂除盐水系统中有害菌的杀灭作用,并与氯的杀菌率作了比较。利用二氧化氯进行杀菌时,对粘液异养菌使用2ppm;铁细菌、硫酸盐还原菌使用1ppm;真菌使用2ppm,杀菌率达90—99%;而使用氯达到同样杀菌率需4—5 ppm。杀灭天然菌膜中细菌、真苗则需比人工混合菌提高三分之一以上的投药量。在5—60 min的接触时间内杀菌率提高5%,低剂量下随环境pH值(6一11)和温度(10—50℃)的上升,杀菌率有所提高。除50ppm以上的蛋白胨外,所试的糖、酸、氨均不影响二氧化氯的杀菌活性,但明显降低氯的杀菌作用。二氧化氯杀菌中出现失话余量,它同初始投量相比,杀菌率最高可差20—30%。
1984, 24(3).
摘要:用Triton x-100和DOC裂解、Sephadex G200柱层析和密度梯度超离心方法,首次从流感病毒感染的鸡胚尿囊膜中提纯了甲型流感病毒RNP。经蛋白质和核酸含量测定、补体结台试验、免疫双扩散及SDS—PAGF鉴定,所提纯的RNP与从病毒中提取的RNP相同。并测出粤防77—38毒株RNP的等电点为4.6,沉降系数为56.1 S。
1984, 24(3).
摘要:从腈纶废水生物粘膜中选育到能降解硫氰酸钠、丙烯腈、异丙醇和丙酮的新型混合细菌培养物。SAT13,其降解硫氰酸钠和丙烯腈的能力分别为1800mg/l和120 mg/l。该培养物由自养菌和异养菌组成,包括排硫杆菌(Thiobacillus thioparus)、中间硫杆菌(Thiobacillus interm-edius)、假单胞杆菌(Ptldomonas sp-)、节杆菌Arthrobacter sp和固氯菌(Az。Tobacter sp.)。这些细菌是净化腈纶废水中污染物的主要微生物,其中降解硫氰酸钠的主要细菌为排硫杆菌、中间硫杆菌和假单胞杆菌。降解丙烯腈的主要细菌是中间硫杆菌和节细菌。固氮菌对这两种污染物无降解作用。
1984, 24(3).
摘要:本文报道从临床病人和医院内环境分离的165株革兰氏阴性不发酵杆菌的鉴定,以及这些菌对常用抗生素敏感性试验的结果。165株菌归属为五个菌属:假单胞菌属、不动杆菌属、莫拉氏菌属、无色杆菌属和产碱菌属。绝大部分菌株对于常用抗生素耐药。讨论了细菌鉴定方法和程序。提出这些菌与临床感染具有密切关系,耐药菌株对于感染症治疗和医院内感染带来的问题。
1984, 24(3).
摘要:由北京市农业科学院畜牧兽医研究所提供的苇沟5、巨山1及大兴1三个仔猪黄痢病原性大肠杆菌菌株,都不具有K88和K99抗原,但它们对仔猪都有很强的致黄痢作用。它们的菌体O抗原部属O64,同时具有一个共同的K(L)抗原。这三个菌株均能强烈地粘着于仔猪迥肠和空肠的粘膜绒毛上皮上。电镜形态观察,可见菌体表面有多条菌毛样结构,在铬喷镀投影标本中,这种菌毛可长达4μm。这类不具有Kss和K99抗原的肠病原性大肠杆菌菌株同时具有另一种与菌毛有关的表面粘着素K抗原。
1984, 24(3).
摘要:通过给26头仔猪口服大肠杆菌NY—10菌林(O33,:K.H)和ST-A菌株(未定型,但与前者血清型不同),研究了不同日龄仔猪肠道内大肠杆菌定居的规律。 给不同日龄仔猪口服109一3×1010个细菌,定期从各猪的直肠粪样中分离大肠杆菌,并崩相应抗血清对所分离的各株大肠杆菌加以鉴定。结果表明,NY-10或ST-A菌液经初生仔猪口服后,两者在肠道内的定居模式基本相同;NY-10菌株在不同日龄仔猪肠道内的定居曲线也大体一致。一个血清型大肠杆菌在肠道内占100%的优势期为5—6天,而总的定居期约10天,以后则被其它血清型大肠杆菌更替。在最初接种的NY 10株菌于定居肠道中消失后7一12天,给仔猪再次口服该栋菌4×1010个。发现该株菌迅速被排除,或者不篚从这些仔猜的直肠棉拭中分离到,或者仅在肠遒中定居很短的时期。与此相反,初次口服过ST-A菌株的仔猪,在口服NY一10株苗后,则后者在这些仔猪肠道内的定居模式与初次口服NY一10株菌的定居曲线相似。本试验证实,仔强肠道对大肠杆菌的排斥具有抗原特异性,其机制可能主要是寄上肠道对定居菌的主动免疫应答所致的免疫排除。
1984, 24(3).
摘要:从家猫的肝脏内分离到一株韦太夫雷登沙门氏菌(Salmonella weltevreden),经鉴定该菌株具有典型的生化和血清学特性,其抗原式为3,10:r:Z6,属于Kauffmann-White氏血清型E1群内。在pH9.0以上仍可生长;经60℃水浴处理15分钟全部被灭活;对数生长期为20—25个小时,继代时间约为42分钟。韦太夫雷登菌是一种引起多种疾病的微生物,能损害动物的肝脾脏器及消化道系统,从而导致多种野生啮齿动物发病死亡。
1984, 24(3).
摘要:本文报告应用弗氏柠檬酸细萄噬菌体3组,大肠埃希氏菌噬菌体4组,阴沟肠杆菌噬菌体1组和沙门氏菌O-I噬菌体快速诊断沙门氏菌的结果。沙门氏菌0-I噬菌体可裂解沙门氏菌属地方株1393株中的1351株(97%)。柠檬酸细菌属噬菌体和共可裂解柠橡酸细菌属地方株381株中的362株(95%)。阴沟肠杆菌噬菌体Ent可裂解阴淘肠杆菌地方株l 50株中的133株(84.2%)。埃希氏菌属噬菌体E—1、E一2、E-3和E-4共可裂解埃希氏菌属地方株683株中的567株(83%)。由于E一1和E一2噬菌体的联合使用,可使o I噬菌体对埃希氏菌属地方株的误诊率从6.3%下降到0.6%。E一4噬菌体对沙门氏菌属地方株的误诊率可因与。一I噬菌体的联合使用而从0.36%下降到0.07%。
1984, 24(3).
摘要:
1984, 24(3).
摘要: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16 E-mail:actamicro@im.ac.cn
版权所有:微生物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