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 25(3).
摘要:采用改良的Hungate厌氧操作技术,从成都市狮子山污泥富集样品中分离到H—13菌株。该菌株革兰氏反应弱阳性,不运动、不形成芽孢。H-13菌株为两端略呈钝形的短杆菌,在H2/CO2及甲酸基质上一般成对出现连成双杆菌,偶见链状细胞。菌落圆形,半透明,微凸起,稍带浅黄色。 H一1 3菌株可利用H:/co;和甲酸作为碳源和能源,不能利用CH3COONa,(cH,)3N及cH,0H。酵母膏、胰化酪蛋白能刺激该菌株的生长。最适生长pH为7.3—7.5。在含0 2%酵母膏、0.1%胰化酪蛋白MA培养基中,以H,/co z作为碳源和能源,37℃、50rpm振荡培养,菌数倍增时间为5.7小时。根据电镜形态学分析及生理学性状研究,H-13菌株与史氏甲烷短杆菌(Meshnnobreribacter smithii)标准菌株极为相似,初步定为史氏甲烷短杆菌。
1985, 25(3).
摘要:从我国广西土壤中分离出一株腐生、中温、好气性的放线菌230菌株。其主要特征:气丝和基丝发育良好,仅在气丝上着生短的重复三分权的孢于丝,形成被鞘膜包围的具厚壁(30一45nm)的节孢子,细胞壁化学组分I型。其特征有别于放线菌目中已发表的各属,认为是链霉菌科中的一个新属,命名为三歧孢菌属Trichotomospora (Streptomyces Shomura et al.) Lian etal. N. gen.。代表种为灰蓝三歧孢菌 Trichotomospora caesia Lian et al. n. sp.。
1985, 25(3).
摘要:从中国沙棘(Nippophae rhamnoidel LI s叩.tinensis Roun)根瘤中分离出一株生孢囊的放线菌Fran&㈦P.HRl04。经回接试验证实,它可以侵染寄主植物,形成能够固氮的有效根瘤。通过形态和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细胞壁组份及DNA中G+c含量等的研究,表明这株菌与已经研究和描述过的弗兰克氏菌有差别,特别是胞壁型不同,可能属于一个尚未研究过的新属。本文还对弗兰克氏菌的分类标准和鉴定方法进行了初步探讨。
1985, 25(3).
摘要:从云南省程海采集的底泥样品中,分离到许多耐碱小单孢菌株,并对26株菌进行了细胞壁化学分析?其中9株含有内消旋二氨基庚二酸、L-二氨基庚二酸及甘‘氨酸。
1985, 25(3).
摘要:为了提高座壳孢(Aschersonia papillata)防冶温室日粉虱(Trialeurodes vaporariorum)的效果,对该菌株进行了常规育种。以野生菌株A6S为原始菌株,经自然分离获得A6S一1菌株,经人工诱变得到A6s一256、A6s一393、A6S一504等菌株。选育的菌株不但保持原菌株的性状,而且适应性更强。在寄生率和产孢量上均显著优于自然分离菌株。
1985, 25(3).
摘要:对烟草花叶病毒普通株(TMVc)及另一毒株,油菜花叶病毒株(YMV15)的RNA,在麦胚无细胞提取液和兔网织红细胞裂解液中的体外翻译产物,利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放射自显影,荧光放射自显影以及放射免疫沉淀法进行了分析。结果证明,在YMV15-RNA的体外翻译产物中检测出有与天然的YMVIr外壳蛋白分子量(16 5K)一致的,并被TMV。抗血清和金黄葡萄球菌(Staphylococus aureus)细胞悬浮液所沉淀的多肽。V8蛋白酶酶解图谱也证明该产物与天然外壳蛋白相同。而TMVc-RNA的体外翻译产物中则完全不产生其外壳蛋白(M.W.17.5K),在TMV。抗血清沉淀反应中也未见任何沉淀带产生。属于同一分类组的同一病毒的不同毒株,其翻译策略很可能不一样,对此本文进行了讨论。
1985, 25(3).
摘要:利用酶联免疫吸附分析(ELISA)的双抗体夹心法和未标记免疫过氧化物酶法(PAP),研究了含有拟病毒RNA (Virusoid RNA)的绒毛烟草斑驳病毒(Velvet tobacco mottle virus,VTMoV)侵染克里夫兰烟(Nicotiana elevelandii A. Gray)原生质体的最适条件以及病毒在原生质体内增殖的一步生长曲线,建立了一种适宜VTMoV增殖的原生质体细胞体系。
1985, 25(3).
摘要:利用四种不同质粒(pRR322、pUB110、pKT071和pA01)在10—15%聚乙二醇6000存在时,可以成功地转化到庆丰链霉菌受体;其中转化的pBR322质粒经过20次传代后,仍有如%左右可稳定地存留,而其它三种质粒经2--3次传代后立即消失。用无细胞胞外粗抽提物证实pBR322质粒基因在庆丰链霉菌细胞中得到表达。通过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证示转化子胞外抽提物中显著呈现一条分子量为30,000左右的蛋白质带,与已知的pBR322编码的β-内酰胺酶分子量相一致。
1985, 25(3).
摘要:通过接合转移,质粒pULB113能从大肠杆菌转移到氧化葡萄糖酸杆菌和弱氧化醋杆菌中。带有pULB113的氧化葡萄糖酸杆菌AS1.114与它的各种营养缺陷型(Met、Arg、His、Gly、Ade…)之间的交配试验表明,pULBll3能引起该菌的染色体标记转移。pULB113在转移接合子中很不稳定,经五次传代后绝大多数的菌落已失去卡那霉素抗性和四环素抗性,而营养标记十分稳定。即使所有抗性都失去后,它们仍然存在于转移接合子中。说明这种基因转移是由RP4诱动的染色体转移。这是一个对葡萄糖酸杆菌进行基因定位和杂交育种的良好遗传系统。
1985, 25(3).
摘要:质粒pULB11(RP4::Mucts)通过接合能从大肠杆菌转移到霍乱弧菌——吴江2(Vibriccholerae——Wu Jiang 2)中去。带有 puLB 11的霍乱弧菌经42℃诱导后能以0.5%的突变率产生营养缺陷型,这些营养缺陷型十分稳定,在10。细胞中还不能测出它们的回复突变体,这与Mu对大肠杆菌的诱变作用十分相似。质粒RP4及其抗药性很容易从霍乱弧菌中失去,这说明营养缺陷型的产生是由于Mu的插人而不是RP4的整人,所以pULB 11可以作为诱变剂来诱变霍乱弧菌的包括毒素基因在内的各种突变体,这在构建霍乱弧菌活菌苗方面有一定的意义。puLB 113(RP4::Mini-Mu)还能诱动霍乱弧菌染色体基因,这也是研究霍乱弧菌遗传学的有用手段。
1985, 25(3).
摘要:对20株人源耐药性产肠毒素大肠杆菌所进行的药敏,接合,质粒电泳及肠毒素检测结果表明:目前我省尚未发现天然形成的Ent-R重组质柱。在抗生素的选择压力下,12株多重耐产毒菌株中有8株其R质粒可与Ent质粒共传递给受体菌,使后者获得与供体一样的抗性与产毒性能,并在电泳中显示与供体一样的两条大质粒带,一条为分子量大于F质粒的R质粒带,另一为大小相当于F质粒的EⅡc质粒带。在一多重耐菌株中发现一t~#-T-,多次电泳仅只显示一条大于Ent质粒的质粒带,但兼具供体的抗性与产毒两种性能。此接合子在含药与不含药肉汤中连续传代以及再传递给另一受体菌后,其质柱带及两种性状均保持稳定。据此,我们推测此质粒带系由转座于插入而形成的EⅡt一“质粒重组体。 多重耐药性质粒与肠毒素质粒的共传递及其重组体的形成都将给腹泻的防治带来更大的困难,应予以重视。
1985, 25(3).
摘要:根据前噬菌体的可诱导性,将细菌培养物经丝裂霉素C诱导,诱导液滤过除菌,经核酸酶处理和聚乙二醇(PEG 6000)浓缩,再用苯酚进行抽提。通过检测抽提物中有无DNA,以确定菌株的溶原性。实验证明从溶原菌诱导液中可提取DNA,同时表明该DNA确为溶原菌诱导出的噬菌体DNA,而非溶原性菌以同样方法不能取得DNAo用此方法,可以作为鉴别细菌溶原性的一个手段。
1985, 25(3).
摘要:由字佐美曲霉(Aspergillus usamii)537产生的酸性蛋白酶粗酶制剂,通过硫酸铵饱和度为45--65%的分部沉淀、离子交换树脂脱色、Sephadex G 2 5脱盐、DEAE‘$ep“ad。‘A一25层析可得到比活为2037u,mg的纯酶,为原粗酶比活的12倍,在Davis凝胶电泳中得到一条带。
1985, 25(3).
摘要:用提纯的棉铃虫核型多角体病毒(NPV)的多角体蛋白和病毒粒子免疫家兔制备抗血清,用免疫扩散和对流免疫电泳对四林棉铃虫NPV的多角体蛋白和病毒粒于进行了血清学比较研究。四株棉铃虫NPV分为两个包埋类型:单粒包埋型和多粒包埋型。soI.{3株和H.M株属前者,VHA 273株和XIA 10株属后者。同一株NPV的多角体蛋白或病毒粒子只与它们同源抗血清有反应。它们之间无交叉反应,表明同一株NPV的多角体蛋白和病毒粒子各具有特异的抗原。四株NPV的多角体蛋白不仅与同源的多角体蛋白抗血清有反应,而且也与异 源的多角体蛋白抗血清有交叉反应,说明四株NPV多角体蛋白具有共同的抗原。而四株病毒粒子与同源的病毒粒子抗血清有反应,在它们之间无交叉反应,表明四株NPv病毒粒子各具有自己特异的抗原。
1985, 25(3).
摘要:用粗糙型布鲁氏菌B115菌种制成浓菌液,丙酮脱水,高浓盐溶液处理,离心去渣,上清用酒精沉淀,制成粗提液;再过Sephadex G100柱,用致敏豚鼠证明第2峰液(P2)为特异性变应原。聚丙烯酰胺电泳测定为单一成份;用致敏豚鼠作皮肤试验,45小时P2组平均值为:14.7—23.2mm;布鲁氏菌素组为:7.5一12.2mm.用致敏家兔作皮肤试验,P,组为19.2—22.4mm,菌素组为0--16.8mm.初步证明P2具有较好的变态反应原性。
1985, 25(3).
摘要:本文报道了25种微量元素在改良罗氏培养基上对分枝杆菌菌株H,,Ra和BcG生长的促进作用。试验结果表明:N,、B、Mo、Cr、Zn、Se、Be等元素能显著地促进菌株的生长。Sr、Cu,Al、Si等元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菌株的生长。培养基的pH值对微量元素的这种生长促进作用有一定影响。Zn、M。与草酸铵组合,对分枝杆菌菌株H,,Ra和BoG在酸性培养基上的初生长和后生长,均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Co、Cu和Mn组合能部分地消除高pH值对分枝杆菌生长的抑制作用o N,和se有使分枝杆菌斜面培养物保持细胞和菌落完整的作用。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16 E-mail:actamicro@im.ac.cn
版权所有:微生物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