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 26(3).
摘要:在山东莱西啤酒花冠瘿瘸发病严重地区,从啤酒花冠瘿中分离到一株无致病性的土壤杆菌,经鉴定为放射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radiobacter)HLB-2,属于生物I型。HLB-2菌株在培养基上产生一种类似土壤杆菌素84的物质,能抑制葡萄根癌土壤杆菌生物III型菌株的生长。在温室接种试验中,可以完全抑制16株致病力不同的葡萄根癌土壤杆菌中的14株菌(含octopine或nopaline质粒)在向日葵幼苗和葡萄幼枝上诱发冠瘿病。 在培养基上测定敏感性的结果和温室冠瘿病抑制试验的结果一致,表明HLB-2菌株的防病机制可能是由于它所产生的土壤杆菌素。在对比试验中,K84菌株和D286菌株对葡萄根癌土壤杆菌均无抑制作用。以上结果表明,HLB-2菌株在葡萄冠瘿病的生物防冶中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1986, 26(3).
摘要:水域的有机物质和水温对微生物的数量和种群分布有着密切的相关性。 有机污染物数量愈多,细菌数量也多;对水温影响也很明显,一般夏季比冬季细菌要高十至几万倍。微生物区系也随污染的程度发生变化,例如在严重污染带(BOO在10—50mg/L以上),细菌以芽孢菌、肠杆菌科和假单胞菌等种群为主;真菌以地霉、黄曲霉、棕曲霉、毛霉、青霉等为主。而在寡污染带(BOD在2.5—1.0mg/L以下),细菌以对有机物质分解能力强的假单胞菌(特别是施氏假单胞菌)和无色杆菌等氧化菌群为主;真菌以青霉、毛霉和曲霉为主。
1986, 26(3).
摘要:从云南省的程海、抚仙湖及西双版纳季雨林的湖底泥或土样中分离到放线菌,并按 Backer等的方法分析了52株小单孢菌和99株链霉菌的胞壁组分,并对这两个属的细胞壁组成与环境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1986, 26(3).
摘要:利用EMBL 4——携带多切点连接序列的λ取代载体,建成了黄地老虎颗粒体病毒(AsGV)DNA基因文库,并绘制出AsGV DNA基因组的物理图谱。当体外包装效率达3 x 104pFU/μg DNA时,Sal和BamHI烈酶完全酶切的EMBL 4和BamHI部分酶切的AsGV DNA,按2:1的接头克分子比,用T4连接酶连接后,在BHB2688与2690体系中进行体外包装,再经在L95和ED 8654中的转染和转导,获得1.5×103噬菌斑。根据Clarke和Carbon公式,筛选概率达到复盖99%的AsGV基因组只需35个重组噬菌斑。我们随机挑取了35个重组噬菌斑,经快速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得到13个不同类型的重组噬菌斑,以32P标记的AsGV DNA为探针进行分子杂交,确定了BamHI在AsGV DNA基因组上位点的相邻位置。
1986, 26(3).
摘要:用冰冻断裂和蚀刻技术对牛传染性鼻气管炎病毒及其在细胞中的繁殖进行了观察。验证了Furlong等提出的疱疹病毒核壳体模型;同时发现在细胞膜上大片形成吞饮泡,细胞质泡状结构的膜上颗粒随机分布于PF和EF面. 本文对这些现象与病毒繁殖及细胞骨架的关系进行了讨论。
1986, 26(3).
摘要:从侧耳属的两个种——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和(Pleurotus sp.)中,提取到一种直径为23rim的球形病毒颗粒。在糙皮侧耳子实体细胞的超薄切片中病毒直径为21nm,病毒颗粒团状紧密或松散的聚集或以分散的形式存在于胞质内,常常被以膜结构。并提供了病毒在菌丝内通过隔膜孔器桶孔(dolipore septum)进行胞间易位的证据. 隔膜器的桶孔径是属于小孔径类型。本文是侧耳属病毒的首次报道。
1986, 26(3).
摘要:从安阳第一制药厂卷曲霉素生产的异常发酵掖中分离到一株噬菌体,定名为SC。呈现头部和尾部结构,经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分离得15条蛋白质亚基谱带,含双链脱氧核糖核酸。其DNA分子量为10.89 x 106道尔顿,宿主范围很窄,热失活温度为70℃,在pH5—9稳定。
1986, 26(3).
摘要:利用亚硝基胍诱变与自然选育相结合的方法,经过多次反复分离和用不同方法测定对噬菌体的抗性,并检查在发酵中同时加入三种噬菌体对产酶水平的影响。从2500株诱变菌中,获得两株具有抗全部分离到的噬菌体能力,其产酶水平接近或超过出发菌株,经过15次传代后,基本上仍保持原有所需性状。通过三吨罐中型试验,产酶平均分别为320和381单位/ml,最高分别达到342和411单位/ml,对照组的水平为354单位/ml。说明这两株菌可应用于生产中作为综合防治噬菌体的一个环节。
1986, 26(3).
摘要:不同氮源对北京棒状杆菌谷酰胺合成酶(GS)形成的影响显著不同。高浓度的NH+4对GS的合成有阻遏作用,而谷氨酸或低浓度的NH+4对GS的合成有解阻遏作用。葡萄糖能促进GS的合成,但阻遏谷氨酸脱氢酶(GDH)的合成。
1986, 26(3).
摘要:1.比较了17株霉菌和36株酵母菌的D-氨基酸氧化酶活力,其中以三角酵母的酶活力最高,比较适宜作为研究D-氨基酸氧化酶的材料。 2.用硫酸铵、聚乙二醇(PEG 6000)分部沉淀,Sephadcx G-200、羟基磷灰石柱层析分离纯化了三角酵母D-氨基酸氧化酶,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为单一组份。 以聚丙烯酰胺凝股梯度浓度电泳测得D-氢基酸氧化酶的分子量为170,000,sDs凝胶电泳测得其亚基分子量为42,000,表明三角酵母D-氨基酸氧化酶由四个相同亚基组或。 3.三角酵母D-氨基酸氧化酶在以D-丙氨酸为底物时,最适pH为8.3,米氏常数(Km)为3.3mM。三角酵母D-氨基酸氧化酶具有较宽的底物专一性,多种D或DL型氨基酸都可以做它的底物。
1986, 26(3).
摘要:杀假丝菌素(Candicidin)在0.8μ/ml的YEPG平板上能完全抑制呻酒酵母(Saechar-mycescerevisiae) H802-1B (a,lys2)及H802-5D(a,ade,ural)的生长。将H802-1B涂布在含有5—70μg/ml的抗生素平板上分离得到抗性突变体。第一次突变体的最高抗性水平是50μg/ml,从5—50μg/ml 抗生素平板上共获得39株自发突变株,第二次抗性突变株是将第一次突变体涂布在更高浓度(70—90μg/ml)的抗生素平板上分离到的。部分抗性突变株(70μg/ml和90μg/ml)与亲株H802-5D交配,测其分离子的抗性,所有杂合二倍体表现:抗性:敏感性为2:2分离现象。H1121-1A(a,lys2,CADR9)XH113-8A(a, ural,CADR30)的杂种抗性分离行为:PD(17个子囊),NPD(2个子囊)T(4个子囊)口遗传分析证明,实验用的抗性突变体有两个显性抗性基因CADHr30和CADR90.
1986, 26(3).
摘要: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 AS 1.70发酵液经有机溶剂处理,硫酸铵分级,再用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进行纯化,得到了聚丙烯酰胺凝肢电泳均一的青霉素酰化酶纯品。纯酶作用的最适温度为45—55℃,最适pH为7.0—7.7,在无NIPAB存在下,纯酶在45℃以下稳定,但在55℃保温一小时,酶活力残存33.58%,纯酶在pH5.0—8.0稳定。酶作用于重排酸的米氏常数为3.33×10-2g/ml。Ag+对酶有抑制作用。用聚丙烯酰胺薄层凝胶等电聚焦测定酶的等电点(pI)为6.7—6.8,用SDS凝胶电泳测酶的亚基分子量分别为14300和58900。纯酶具有水解苯甘氨酸甲酯盐酸盐的作用,反应两小时产生12.74mM苯甘氨酸。
1986, 26(3).
摘要:在92株能同化油的地霉属菌株中,Geotrichum sp. AS2.1135菌株产脂肪酶活力为50—60u/ml,对其产酶条件的研究表明,不饱和长链脂肪酸和油类有利于酶的形成。在4%豆饼粉作为有机氮源的培养基中,加入0.2%尿素,酶活力显著增加,酶活达150u/ml。用聚乙二醇橄榄油乳化系统测定酶的作用最适pH为8.0,最适温度为4O一42℃。在pH4一9时5℃下存放24小时,或在pH 5和8时45℃保持15分钟,酶活力不变。
1986, 26(3).
摘要:使用稳定同位素15N标记化合物示踪方法,研究力复霉素分子中氮原于代谢途径。结果证明:硝酸钾(K15NO3)加入到rifl突变株,在有机培养基发酵中能促进力复霉素的中间体A32的生物合成,而且15N标记也参入到A32分子中。应用以15N标记谷氨酰胺为前体,证明酰胺氮原子是rifl突变株产物A32分子中氮原子的供体。15N标记A32,不论在高产菌株,还是无活力突变株经共合成,都能参入到力复霉素分子中。通过上述实验,阐明力复霉素氮原子的参入途径为K15NO3→→15NH3→谷氨酰胺-CO15NH2→→HA32-15NH2→→→力复霉素-15NH。
1986, 26(3).
摘要:用一种重现性好而较简便的方法,对国内的紫云英、豌豆、三叶草、大豆等快生型根瘤菌及根癌农杆菌共40多号菌进行了质粒分离,所得质粒图谱具有一定的菌株特异性。每株菌有1—3个质粒,其中至少有一个大质粒或巨大质粒。用质粒消除法获得失去结瘤(或致癌)能力的变异株,均缺少一个大质粒。快生型根瘤菌的结瘤基因定位在大质粒或巨大质粒上。用接合法将Rpl::Tn501等质粒转入根瘤菌中,能诱动根瘤菌的结瘤基因转移给失去结瘤能力的变异株,可表达功能,质粒图谱也发生变化,与供体或受体都不同。
1986, 26(3).
摘要:马桑型非豆科内生放线菌的共生固氮根瘤的含菌组织与桤木型不同。前者为一马蹄形整体,围绕着中柱维管束;后者完全包围中柱,其中含菌细胞和不含菌细胞交错存在或形成分散的含菌细胞组织团。尼泊尔马桑(Coriaria nepalensis Wall.)根瘤的内生放线菌菌丝形态与桤木根瘤的内生菌形态相同,具有一层电子密度很高的单层壁和具有单层壁的横隔膜。菌丝分枝,具有中间体。成熟的含菌细胞内有一围绕着中央液泡的栅栏排列的柱形泡囊,它们是菌丝的顶端细胞,其电子密度比菌丝高。含菌组织的衰老部分有颗粒体,颗粒体有双层壁,内层壁与菌丝的相同,外层壁比内层壁厚数倍,电子密度低。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16 E-mail:actamicro@im.ac.cn
版权所有:微生物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