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2, 32(4).
摘要:从广东省阳江、电白和韶关等地55—95℃的温泉中采集水样,经分离得到21株G-,不产生芽孢的高温菌。它们都能产生L—乳酸脱氢酶。根据表观特征,DNA的同源性和G十cmol%等特征可归人栖热菌属(Thermus)。但对葡萄糖不产酸和不液化明胶等表型特征不同于已发表的种。又根据该群内的DNA/DNA杂交结果,有高的同源性(大多在80%以上),而与已发表的种仅有40.5—70.7%的同源性。结果表明可成立一独立的类群,建议为栖热菌属的一个新种,因具不液化明胶的特性,命名为非解朊栖热菌(Thermus nonproteolyticus Cai &Yaagsp nov.)。以菌株HG—42为模式株,保藏于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1992, 32(4).
摘要:从我国湖北省神农架地区的霉腐树叶上,分离到一株克鲁维酵母属的酵母。其形态与生理方面与已知种与变种均有很大差异,定为新种,并命名为湖北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hubeiensis M.X.Li.X.H.Fu et Tang sp.nov.)。
1992, 32(4).
摘要:从表现病毒症状的甘薯叶片中直接提取甘薯羽状斑驳病毒(Sweet Potato Feathery Mo-ttle Virus,SPFMV),用酚-SDS-蛋白酶K法提取SPFMV RNA,以Oligo(dT)作引物合成eDNA。以质粒pUC19为载体,转化E.Coli DH5a,筛选出插入片段长度为1.9kb的阳性克隆,以此制备探针,与SPFMV(RC株)感染的巴西牵牛(Ipomoea setasa)和牵牛(I.nil)叶片总核酸抽提液进行斑点杂交呈阳性反应。52P和生物素标记的cDNA探针杂交试验均得到理想结果。
1992, 32(4).
摘要:由提纯的水稻普矮病毒(Rice Dwarf Virus,简称RDV)中分离出其基因组dsRNA,以人工合成的分别与RDV第十片段(RDV—S10)3’末端互补的两段核苷酸作为引物,合成并克隆S10全长sDNA,体外转录成RNA。用同位素标记的其cDNA作为探针,打点杂交,能检测出浓度为2xl0-11g的病毒核酸和直接测出1.25×10-4g染病水稻中的病毒核酸。
1992, 32(4).
摘要:自云南、广西、江苏、浙江、河北、京郊六个省市的板栗树(Castanea mollissima)溃疡斑上分离了栗疫菌(Endothia parasitica)160株,进行了dsRNA的提取及其毒力测定,获得两株含dsRNA的低毒力菌株(H),其毒力与带有起源于欧洲的dsRNA的低毒力菌株比较相近。比较国内菌株与欧洲低毒力菌株的dsRNA电泳谱带,示有共同分子量为5x106或6.2 x 108的电泳带。与正常毒力菌株(V)混合接种能显著降低致病力。这是欧美大陆发现低毒力菌株后,亚洲地区的首次报告。以5株具有欧洲dsRNA的低毒力菌株作为供体,与云南、江苏、浙江的10株毒力菌株配对,16%(8,50)的毒力菌株发生形态变化,dsRNA转入后毒力明显降低。结果表明,国内毒力菌株可以接受欧洲低毒力因子——dsRNA并转变为低毒力菌株。
1992, 32(4).
摘要:本文描述一个新的试验方法,即协同凝集试验,用于检测葡萄扇叶病毒(GFV).检出GFV的最低浓度为4ng/ml,其灵敏度与ELISA检测病毒水平相当,而且更简便、快速。
1992, 32(4).
摘要:用聚乙烯醇凝胶包埋具有高活力天冬氨酸酶的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No.1细胞。该酶的表现活力高达1638 00u/g湿细胞,酶活力的回收率为97.5%。固定化细胞和游离细胞天冬氨酸酶的最适pH均为8.0,最适温度分别为40—45℃和40—55℃。二价金属离子Mn2+、Mg2+、Ca2+和Fe2+对热钝化的天冬氨酸酶活力具有保护作用。在37—45℃下,两种细胞的热稳定性相同。二者在pH6.0的柠檬酸缓冲液中比较稳定。固定化细胞在1mol/L、pH8.0的底物溶液(内含Mn2+1mmol/L)中于4℃冰箱保存6个月,天冬氨酸酶的活力保持不变。用固定化细胞柱连续生产L-天冬氨酸,底物转化为产物的转化率达95%以上;产物的总 收率为91.1%。固定化细胞柱连续运转40天,天冬氨酸酶活力仍保持最初酶活力的90%。
1992, 32(4).
摘要:用测定气体产物和挥发性脂肪酸的方法,对污泥和泥岩的产甲烷活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污泥产甲烷的活性高于泥岩,埋藏在1700m地层下的泥岩仍具有产甲烷活性。气体产物中除甲烷外,尚发现乙烷、丙烷、丁烷和正戊烷。厌氧发酵中产生正戊烷尚无报道。
1992, 32(4).
摘要:比较了广谱型花生根瘤菌97—1菌株在花生和大豆根瘤中的形态分化和类菌体的繁殖能力。结果表明,97—1菌株在花生根瘤中分化为典型的球状类菌体,未观察到它们的繁殖,根瘤小杆菌的繁殖率也很低,并表现出随瘤龄增加而加大的趋势,渗透压保护条件对幼龄根瘤小杆菌的繁殖有一定影响。但在大豆根瘤中却分化为典型的杆状粪菌体,其繁殖能力随瘤龄加大而增加,并且不需要渗透压保护条件。本研究结果直接证明,宿主植物影响根瘤菌在根瘤中的形态分化和繁殖特性。
1992, 32(4).
摘要:从河北省农田采集玉米根系样品,经表面消毒后,分离得到固氮酶活性较高(2780—48 80 nmol C2H4·g-1鲜菌体·h-1)的4株细菌m-111、m-112、m-230、m-254。经细胞形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DNA中G+C克分子含量测定等方面研究认为,这4株菌应归属于克雷伯氏菌属土生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terrigena)。将这四株菌分别培养制成液体菌剂,回接玉米,结果表现出不同程度地促进玉米生长发育,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其中m-111、m-230菌株亩增产51.9kg和63.8kg,增产率分别为11.7%和14.4%。经生物学统计,不仅与不接菌玉米相比,而且在接不同菌株间产量的差异也达到极显著标准,是很有应用价值的菌株。
1992, 32(4).
摘要:用纯化伤寒沙门氏菌的Vi抗原,以1 μg/ml量致敏鞣化醛化绵羊红细胞,研制成Vi—PHA试剂,用于伤寒病后慢性带菌者的检出及食品从业人员伤寒健康带菌者的筛选。具有敏感性高、特异性强和稳定性好等特点。本试剂能检出1.16μg/ml Vi-抗体。对健康人群血清无交叉,而与非伤寒病种患者血清仅有0.84%交叉反应。用于检测274例伤寒病后3个月以上和1年以内康复者血清,阳性19例,占6.93%。其中14例粪便培养出伤寒沙门氏菌,占Vi—PHA总阳性率的73.68%o 106例疫区食品从业人员Vi—PHA阳性3例,其中1例培养出伤寒沙门氏菌。255例Vi—PHA≤1:20的伤寒病后康复者,无1例粪检阳性。结果表明,伤寒康复者血清中Vi抗体与其体内带菌具有较高的特异性和相关性。此外,本试剂所采用的方法操作简便,时间快速,结果判断清晰,易在基层推广。
1992, 32(4).
摘要: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16 E-mail:actamicro@im.ac.cn
版权所有:微生物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