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微学术

微生物学报

  • 1993年第33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梭菌属的一个新种——产气梭菌

      1993, 33(1).

      摘要 (629) HTML (0) PDF 0.00 Byte (9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豆腐废水为原料的厌氧降解反应器中,采用亨盖特氏厌氧技术,分离到两株厌氧生芽孢的杆菌,革兰氏染色通常为阴性。直杆或稍弯杆形,以周生鞭毛运动。芽孢椭圆或卵圆形,不膨胀细胞,通常次端生,最适生长温度为30—37℃,在45℃不生长。在pH 4.5或9.0也不生长。6.5%NaCl抑制其生长。能发酵多种碳水化合物。在PYG培养液中从葡萄糖产生大量的H2和CO2中量的乳酸和少量的乙酸、丁酸、乙醇和丁酵。不利用柠橡酸盐和丙酮酸盐。DNA中G+C含量为41.2mol%。经鉴定为棱菌属(又名校状芽孢杆菌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产气梭菌(Clostridium aerogenes sp.nov.)。

    • 利用等电聚焦电泳研究黄单胞菌分类

      1993, 33(1).

      摘要 (454) HTML (0) PDF 0.00 Byte (77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黄单胞菌的4个种及29个致病变种的代表菌株进行了等电聚焦电泳研究,发现所测定的黄单胞菌种间、致病变种间蛋白质图谱差别很大。电泳结果经聚类分析表明,某些致病变种间的差别并不一定比种间的差别小,说明某些致病变种可以上升到种这一分类地位。引起细菌性黑颖病的黄单胞菌禾谷致病变种、小麦致病变种、大麦致病变种间差别很小,仅有6条蛋白质谱带的差别。因此这3个致病变种的分类地位需重新考虑,同时说明等电聚焦电泳对黄单胞菌种下分类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 链霉菌1254及其变株113的分类研究

      1993, 33(1).

      摘要 (414) HTML (0) PDF 0.00 Byte (5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浙江省天目山土样中分离到无抗菌活性的放线菌菌株1254。经诱变处理,得到变株113。该菌株产生一组新蒽环类化合物,定名为变活霉素。菌株1254的细胞水解物中含LL—DAP,无特征性糖,磷脂II型,甲基萘醌为MK9(H4,H6,H8),因而被归于链霉菌属。根据数值分类结果,认为它接近于S.Omiyetnsis。变株113含DL—DAP阿拉伯糖,半乳糖和鼠李糖,磷脂II型,甲基萘醌以MK9(H4)为主。与胞壁IV型菌各属相比,均有差异。从脂肪酸聚类分析结果看,接近于糖丝菌属Saccharothrix。

    • 啤酒酿造用凝集性酵母融合育种的研究

      1993, 33(1).

      摘要 (815) HTML (0) PDF 0.00 Byte (6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红霉素抗性突变和小菌落呼吸缺陷突变,标记一株非凝集性啤酒酿造用酵母Saccha-romyces carlsbergensis B8然后与凝集性酵母 Saccharomyces carlsbergensis A43进行电诱导融合,获得五株稳定的凝集性酵母融合株。其中,F6、F7具有与亲株A43同等强的凝集特性,同时还保留了另一亲株B8的发酵力强,酿造风味好等生产性状。经测定细胞的DNA含量,五株融合株分别属于二、三、四倍体。用Octyl-sepharose CL-4B疏水柱层析法测定细晶表面的疏水性表明,A43和全部融合株的细胞表面疏水性能都比非凝集性亲株B8强,并与细胞的凝集性能呈正相关。

    • 采用产氨短杆菌合成辅酶A的研究

      1993, 33(1).

      摘要 (560) HTML (0) PDF 0.00 Byte (8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产氨短杆菌鲜菌体在以腺嘌岭代替ATP的反应系统中酶促合成辅酶A(CoA),每毫升反应液的CoA产量达Z21单位(u);在不加任何核苷酸类物质的条件下,也可达185u;合成在5小时左右达高峰。CoA合成主要在细胞内进行。提出了连续式碳一阴离子交换树脂柱提纯CoA的新方法,既提高了收率,又避免了原锌汞齐法的毒物危害,方法简易可行。用本法制得的结晶品含CoA 231u/mg,收率17.0%;阴柱洗脱液不经结晶直接制成CoA注射液,提取率20.9%,经广州药检所检验,各项指标均符合国家标准。

    • 野油菜黄单胞菌L4生产黄单胞菌多糖的适宜条件

      1993, 33(1).

      摘要 (804) HTML (0) PDF 0.00 Byte (7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了野油菜黄单胞L4生产黄单胞菌多糖的适宜培养基和培养条件。培养基组成(g/L)为:蔗糖40—50,铵盐1.0—1.25,酵母膏2.0-3.0,CACO,3.0,MgsO4·7H2O 0.25,Na2HPO4·12H2O 0.1,柠檬酸0.01—0.10,pH7.5。种龄为48小时以上。在30℃于旋转式摇床(200r/min)上培养3天,发酵液粘度高达14000-16000cp。用乙醇沉淀得多糖28g/L以上。

    • 真养产碱菌由丁酸积累聚β-羟基丁酸的研究

      1993, 33(1).

      摘要 (682) HTML (0) PDF 0.00 Byte (9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真养产碱菌(Alcaligenes eutrophus)H16(ATCC 17699)能以丁酸为唯一碳源在无氮合成培养基中积累大量生物可降解的聚β-羟基丁酸(PHS)。将此菌在丰富培养基中预培养36小时后转入无氮合成培养基甲,在30℃、pH8.0条件下培养48小时,积累的PHB可达细胞干重的63%(w/w)。较高浓度的丁酸对PHB的积累有抑制作用。采用丁酸自动流加法控制pH值的工艺可降低丁酸的抑制作用。此时PHB的产率达0.4g/g丁酸,PHB比产生率60)达0.1g·g生物量-1·h—-1。

    • 类立克次体是中国杏树小叶病的病原

      1993, 33(1).

      摘要 (461) HTML (0) PDF 0.00 Byte (7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本文描述了到目前为止仅在我国发现的一种杏树新病害——小叶病。用电镜检查天然感病鸯树叶片中脉的超薄切片,发现韧皮细胞中存在类立克次体(RLO)。RLO为卵圆形或棒状,直径约0.2—0.5μm,长约1.0—2.5μm。它们被双膜(波纹状的细胞壁和光滑的细胞质膜)环围着。在横切片中,这些微生物为卵圆形,内部结构由核糖体和带有DNA样细丝的核区组成。在纵切片中,微生物呈棒状。在健株组织中未发现这种微生物。青霉素处理染病杏树后,病状完全消失,说明利用电镜看到的类立克次体是杏树小叶病的病原物。

    • 香蕉束顶病及其防治的研究 I.病原物的电子显微镜观察及束顶病的诊断性治疗

      1993, 33(1).

      摘要 (615) HTML (0) PDF 0.00 Byte (8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广东、福建等地区香蕉束顶病,进行了病原物的超薄切片电镜观察和诊断性冶疗的研究。在感病埴株的根部,叶片中脉的输导组织和薄壁细胞内,观察到多形态细菌状体。长度约0.8—1.2μm,直径约0.5μm。外缘具有波纹状胞壁结构,胞壁厚度25nm。细胞内可见高电子密度的DNA丝状团聚物。用减压抽提方法,在病株输导组织内获得的组织液,经电镜负染法同样观察到细菌状体,移态结构大小均与超薄切片结果一致。健株相应部位的超薄切片未见该细菌状体。已经萎蔫的束顶病株经青霉素处理后有明显疗效,病株恢复生长,并能结蕉。对照株则已枯死。作者认为香蕉束顶病的病原物为难养细菌(Fastidious Bactevia),这是在香蕉束顶病株中发现难养细菌的首次报道。

    • 苏云金芽孢杆菌液体培养物上清液中杀虫活性物质的研究

      1993, 33(1).

      摘要 (484) HTML (0) PDF 0.00 Byte (7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离心、拄层析、氨基酸组成及序列分析、生物鉴定等方法,对具有杀虫活性的苏云金芽孢杆菌培养物上清液进行了研究。发现上清液中杀虫活性的出现时间与菌的自溶同步。上清液中含有的分子量为60—kDa的蛋白是起杀虫作用的主成分,分离纯化该蛋白质,对其进行了氨基酸组分和N末端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该蛋与P1蛋白在N端有18个氨基酸的序列完全一致,氨基酸的组分相似,说明二者同源。同时还发现,上清液与沉淀混用能提高杀虫活性。

    • 用北京棒状杆菌细胞转化生产L—色氨酸

      1993, 33(1).

      摘要 (359) HTML (0) PDF 0.00 Byte (7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用原生质体融合技术选育肌苷高产菌

      1993, 33(1).

      摘要 (407) HTML (0) PDF 0.00 Byte (7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