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39(2).
摘要:数值分类和多位点酶电泳分析表明,分离自宁夏沙坡头 地区的12株根瘤菌构成一个独立的表观群。对这一菌群进行了DNA同源性和群内中心菌株1 6SrDNA全序列分析。12个菌株的G+C mol%在56.4~62.2范围内;群内DNA同源性为72.3% ~9.5%,大于70%,属种内水平;中心株N220的16SrDNA全序列与参比菌株的序列比较,从 模拟系统发育树看出,它与三株土壤杆菌、三株根瘤菌的16SrDNA序列同源性在94.8%~99 .2%的相似性水平上构成一个分支,看来沙坡头地区这群根瘤菌是一个独立的新种群。
1999, 39(2).
摘要:将外源基因——日本血吸虫26kD抗原(Sj26GST)基因克隆 到大肠杆菌分枝杆菌穿梭质粒中,构建成四个不同的表达截体,研究它们在耻垢后分枝杆 菌(Mycobacterium smegmatis)中的表达效率。首先将含有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70(Heat Shock Protein,HSP70)的启动子的质粒pMT70用NcoI切,进行两种不同的修饰后,得到 不同的SD序列;将Sj26GST基因克隆进去。再将含HSP70启动子和Sj26GST基因的片段切下, 克隆到分枝杆菌大肠杆菌穿梭质粒pBCG2000中,筛选出不同SD序列、不同方向和不同拷 贝数的分枝杆菌表达载体四个。所表达的重组天然Sj26GST(rSj26GST)为可溶性蛋白,在SDS PAGE上分子量为26kD处可见明显的表达蛋白带。通过薄层扫描分析,发现表达质粒中双拷 贝启动子外源基因组合,表达效率最高,是单拷贝组合的16倍,占分枝杆菌菌体总蛋白 的28%。而不同的克隆方向和不同的SD序列(两者相差3个碱基)对表达效率的影响不明显。
1999, 39(2).
摘要:从培养的HeLa细胞中提取总RNA,通过反转录PCR技术, 从该总RNA中扩增了约530 bp的shTNFR55基因的cDNA,将cDNA克隆至转移载体pAcGp67B的多角 体蛋白基因启动子的下游与转移载体构建成重组转移质粒pAcTNFR。pAcTNFR与杆状病毒AcNP V的DNA共转染昆虫细胞sf9,通过同源重组形成含有shTNFR55基因的重组病毒。经空斑分析 和DNA斑点杂交获得了纯化的重组病毒AcNPVTNFR。采用肿瘤坏死因子(TNF)敏感的L929细 胞检测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结果表明表达产物可以中和TNF对L929的细胞毒性。蛋白配 基印迹(Ligand blot)分析表明表达产物分子量约在20~25kD之间,有三条带。
刘子铎 孙明 喻子牛 Zaritsky A Ben-Dov E Manasherob R
1999, 39(2).
摘要:以含有P19和cyt1A基因的以色列亚种72MD质粒的9 7kb HindⅢ片段为模板进行PCR扩增,分别获得P19基因和cyt1A基因片段。与表达 载体pUHE24连接转化大肠杆菌XL1,获得3个克隆株。LZ19含有P19基因;pLZcyt1A含 有cyt1A基因;LZ19A含有P19和cyt1A两个基因。利用cyt1A蛋白质可使大肠杆菌细胞致 死的特性,在IPTG诱导下,测定了各克隆基因表达对大肠杆菌有致死作用;pLZ19A对大肠杆菌的起始致死作用明显快于pLZcyt1A,这种现象可能是P19基因促进cyt1A基因高表达的结果。
1999, 39(2).
摘要:用人型复合分枝杆菌的特异插入序列IS6110和IS1081制 备探针,对5种限制性内切酶消化的结核分枝杆菌DNA进行杂交。结果表明,经PvuⅡ酶消化 的结核分枝杆菌DNA,用IS6110制备的探针进行杂交呈现高度多态性,说明IS6110对于人型 复合分枝杆菌分型研究和结核病流行病学研究具有很大价值。用IS6110制备的317bp探针对4 6株人结核分枝杆菌分离株多态性分析研究证实,这些菌株呈现高度DNA多态性,而且所含拷 贝数也极为不同,一般含7~18个拷贝。
1999, 39(2).
摘要:白腐菌黄孢平革菌(Phanerochaete chrysosporium) 与贝壳状革耳菌(Panus conchatus)在类似自然状态的固体培养条件下酶的分泌情况有 较大差异。P.conchatus和P.chrysosporium的主要木素降解酶分别是漆酶和锰过氧化物酶 ;两种菌均产生较高水平的木聚糖酶;P.conchatus在整个培养过程中所产生的内切葡 聚糖酶、微晶纤维素酶和纤维二糖酶活力均比P.chrysosporium相应酶的活力低得多, 尤其是内切葡聚糖酶。研究结果初步揭示了P.conchaus降解木素的主要酶系及选择性降 解木素的原因。
1999, 39(2).
摘要:假单胞菌(Pseudomonas)G62可产生两种胞外木聚糖酶,即XynA和XynB。经过硫酸铵沉淀、阴离子和阳离子交换层析、分子筛色谱,最终得到 两种电泳纯酶。XynA的分子量及等电点分别为42kD和91,XynB的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是 20kD和88。经薄层色谱分析证明,两酶以不同的方式水解木聚糖,但都不产生木糖,即 两酶都为内切酶,它们的最适作用温度均为50℃。XynA的最适作用pH为7.0~9.8,而XynB的为7.0~7.5。在65℃时的半寿期XynA为6 min,XynB为140 min。XynA的Km和Vmax分别是5.56 mg·ml-1和543μmol·min-1·mg-1,XynB的Km和Vmax分别是7.72 mg·ml-1和819μmol·min-1·mg-1。两酶受Cu2+、Fe3+、Pb2+、Zn2+和Hg2+强烈抑制。化学修饰的初步结果表明,两酶的活性位点氨基酸均含有色氨酸和羧基氨基酸。
1999, 39(2).
摘要: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对已获得的产乳酸氧化酶的5株菌进行复筛,对产酶量大的一株菌进行了分类鉴定,确定该菌株属迟钝爱德华氏菌生物群I(Edwardsiella tarda Biogroup I)。这与曾报道的产乳酸氧化酶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和片球菌(Pediococcus)是不同的菌。分别研究了培养基中的培养初始pH、核黄素、乳酸钠以及硫酸铵对发酵产乳酸氧化酶的影响。这一酶源在酶法生产丙酮酸及医疗诊断和酶电极应用上有意义。
1999, 39(2).
摘要:酿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A001和克鲁维酵母(Kluyveromyces sp.) Y034属间原生质体融合构建高温酵母菌株。对制备高再生活性原生质体及融合子细胞形态、生理化特征、同工酶性质、遗传稳定性和高温发酵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融合子AY023和AY680遗传性能稳定,表达了双亲优良性状,获得了在45℃培养条件下产酒率7.4%的属间融合菌株,是目前已见文献报道的产酒率最高的高温(45℃)酵母菌株。
1999, 39(2).
摘要:本文对青霉Penicillium sp. PT95菌株在固态发酵条件下菌核内产生类胡萝卜素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在3种固态发酵培养基中,玉米粉培养基(SMA)比麸皮培养基和棉籽壳培养基更适合于PT95菌株固态发酵产生类胡萝卜素。为了增加菌核干重和提高类胡萝卜素产率,SMA中需要添加氮源、碳源和植物油。在所试的各种氮、碳源中,以硝酸钠和麦芽糖效果最佳。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在培养基盐溶液中添加硝酸钠3g/L,麦芽糖10g/L,豆油2.5g/L能使菌核干重由536g/100g提高到970g/100g(干料);类胡萝卜素产率由2149μg/100g提高到5260μg/100g(干料);β-胡萝卜素在类胡萝卜素中的含量由614%提高到71.3%。
1999, 39(2).
摘要:从中国土壤中分离的大量苏云金芽孢杆菌菌株中鉴定出H42、H43、H56、H60及H62等5种新H血清型,并进行了形态、培养特征、生化反应、晶体蛋白质成分及毒力特性等项检测鉴定,鉴定了5个苏云金芽孢杆菌新亚种: Bacillus thuringiensis subsp. jinghongiensis (H42), B.thuringiensis subsp. guiyangiensis (H43),B.thuringiensis subsp. rongseni(H56),B.thuringiensis subsp. pingluonsis(H60)及B.thuringiensis subsp. zhaodongensis(H62) 。毒力生物测定证明5个新亚种的代表菌株对棉铃虫(Heliothis armigera)\,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柳蓝叶甲(Plagiodera versicolora)幼虫均无毒力。H42、H43、H56、H60对埃及伊蚊(Aedes aegypti)\,斑须按蚊(Anopheles stephensi)及尖音库蚊(Culex pipiens)亦均无毒;H62对埃及伊蚊无毒,但对尖音库蚊与斑须按蚊有低毒。
1999, 39(2).
摘要:从滇重楼(Paris polyphylla var.yunnanensis)地下茎中分离和鉴定出两种细菌——蜡状芽孢杆菌(Bacillus cereus)和产碱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lcaligenes),以及三种真菌——黑团孢霉(Periconia sp.)、白色厚顶孢霉(Pachnocybe albida)和重楼索霉(Hormomyces paridiphilus)。对蜡状芽孢杆菌、产碱假单胞菌和重楼索霉进行了液体培养并测定了胞外多糖含量,结果表明重楼索霉可分泌大量胞外多糖,这可能是导致滇重楼地下茎胶质化和多糖含量增加的原因。
1999, 39(2).
摘要:
1999, 39(2).
摘要: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16 E-mail:actamicro@im.ac.cn
版权所有:微生物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