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 39(3).
摘要:以猪瘟病毒疫苗Thiverval株(T株)为实验材料,研究该病毒株在PK15细胞中增殖的基本特性与规律。在PK15细胞中,猪瘟病毒T株在感染后12h即可检测到子代病毒粒子。接毒后48h,几乎所有的细胞都被病毒感染;到60h,释放到培养液中有活性的病毒粒子达到最高峰,为107TCID50/mL。培养液中的病毒粒子在37℃半寿期只有3个小时。同时,建立了MPK细胞CSFVT株的感染模式,其CSFV的滴度可达108TCID50/mL。在此基础上,用抗CSFV包膜蛋白E2和非结构蛋白p120的单克隆抗体显示了病毒在细胞中增殖的部位,进而应用电镜技术观察到成熟的病毒粒子及可能处在不同发育阶段的子代病毒粒子
1999, 39(3).
摘要:将欧芹(Petroselinumcrispum)苯丙氨酸脱氨酶(PAL)cDNA亚克隆到组成型表达载体pMG36e启动子P32下游,电穿孔法转化乳酸乳球菌,获得有PAL表达活性的乳酸乳球菌工程菌(pMG36ePAL/L.lactisMG1363)。通过递归PCR合成了一段120bp的调控片段,用以将pMG36e改造为分泌型表达载体pXHS,以翻译偶联的方式表达PAL,可使PAL的N末端带上usp45信号肽,结果亦检测到PAL酶活性。自行分离克隆了乳酸乳球菌热休克蛋白基因dnaJ的启动子区域,构建了热诱导表达载体pXHJ,获得PAL热诱导表达工程菌(pXHJPAL/L.lactisIL1403),经30℃至37℃热诱导,可使PAL表达活性提高至2倍。本文还就乳酸乳球菌PAL工程菌在经典型苯丙酮尿症防治中的应用进行了分析和讨论
1999, 39(3).
摘要:为了研究EB病毒潜伏膜蛋白1(LMP1)基因对上皮细胞增殖的影响,探索LMP1在上皮细胞肿瘤发生中所起的作用。用LMP1基因真核表达质粒转染人胚肾上皮细胞,检测了转染细胞中LMP1的表达,观察细胞在软琼脂中的集落形成能力、MTT吸收能力以及PCNA的表达情况。结果显示,被LMP1基因转染的细胞生长旺盛,能在软琼脂中形成多个集落,MTT吸收能力增强,PCNA的表达水平增高。因此认为LMP1基因能明显改变上皮细胞的生物学行为,促进细胞的生长、增殖和转化,使转染的上皮细胞获得肿瘤细胞的生长特征
1999, 39(3).
摘要:鉴定了E.coliHB101和JM110的部分遗传标记,作为受体菌分别用于BstNI同功酶限制-修饰系统中限制性内切酶(Restrictionendonuclease,简称R)基因和甲基化酶(Methylase,简称M)基因表达的检测。用外切酶II单向删切含RM基因的DNA片段,获得23个缺失突变亚克隆。通过检测各亚克隆表达的R酶和M酶活性,将R和M基因分别定位在距克隆位点PstI的02→14kb和15→3.3kb范围内。分析表明:该系统属于I类限制修饰系统,两个基因受控于不同的启动子;该系统与E.Coli染色体编码的胞嘧啶DNA甲基转移酶(Dcm)的识别序列相同,后者的甲基化作用也能阻止R酶的切割。R+M-的重组质粒对Dcm+和Dcm-的宿主都是致死性的,这说明在进化过程中,与R基因紧密连锁的M基因对系统的存在至关重要
1999, 39(3).
摘要:采用RTPCR技术扩增大鼠OBcDNA编码区序列。PCR产物酶切后定向克隆至pUC19质粒。经核苷酸序列测定表明与文献报道的大鼠OBcDNA编码区序列一致。继之构建了pBV220rOB表达质粒并获得了OB基因在大肠杆菌中的特异表达。大鼠OB基因产物的获得为研究肥胖与某些非传染性疾病(如糖尿病、高血压病)间的关系提供了条件
1999, 39(3).
摘要:用四种培养基培养产生紫膜极端嗜盐菌盐生盐杆菌(Halobacteriumhalobium)菌株R1,通过超速离心和蔗糖密度梯度纯化紫膜,SDS-PGAE后用考马斯亮蓝染色的结果显示其合成的紫膜蛋白的形式有所差异。从蛋白胨培养基上获得的紫膜有三条蛋白带,分子量约26~275kD,而从复合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和人工海水培养基上获得的紫膜,仅呈现一条蛋白带,分子量约26kD,即蛋白胨培养基上的成熟紫膜蛋白形式。WesternBloting的结果证明,在以上四种培养基上获得的纯化紫膜经SDS-PGAE后考马斯亮蓝染色的条带确系紫膜蛋白,但还存在含量低于考马斯亮蓝染色灵敏度的紫膜蛋白带,从复合培养基、合成培养基和人工海水培养基所得紫膜在28kD左右有一条浅带,但从蛋白胨培养基所得紫膜无此带;四种培养基所得紫膜在235kD左右都有一条浅带。可见,培养基营养成分的差别影响了紫膜蛋白的存在形式
1999, 39(3).
摘要:测定了从我国18个省、市、自治区分离到的204个禽病原性大肠杆菌优势血清型分离株的外膜蛋白型(OuterMembraneProteinPaterns,OMP型)。这些分离株共产生了4个OMP型,56个O18分离株可分为3个OMP型,54个O78分离株、28个O2分离株、26个O88分离株、22个O11分离株和18个O26分离株,分别出现了4、2、1、3和1个OMP型。其中,OMP1型为6个血清型所共有,OMP3型则同时存在于O18、O78、O2和O11分离株中。结果表明,优势血清型中,O18、O78、O2和O11分离株具有多样性的OMP型,而O88、O26分离株的OMP型则高度一致,所测6个优势血清型的分离株间存在共同的OMP型
1999, 39(3).
摘要:将天花粉蛋白、烟草几丁质酶和烟草β1,3葡聚糖酶的结构基因分别克隆到原核表达系统中进行表达,对三种基因的原核表达产物的粗提取物分别进行体外抗菌活性检测,发现三种蛋白质均有抗真菌活性。三种蛋白中任意两种蛋白的组合,其抗真菌活性显著高于单一组分的抗真菌活性。三种蛋白共同作用时,获得了更好的抗真菌效果
1999, 39(3).
摘要:以DigdUTP标记的16SrRNA及23SrRNA基因为探针,分析了八个血清群54个血清型64株国内外致病性钩端螺旋体参考株和27株野生株染色体经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消化后的rRNA基因限制性图谱。结果发现,91株菌中共有56个核糖核酸型(Ribotype,简称RT),除部分血清群中少数不同的血清型有相同的RT型外,大部分血清型都有独特的RT型,同一血清群往往拥有共同的核心片段;除黄疸出血群的黄疸出血型外,同一血清型的国内和国际参考株的RT型不相同;大多数野生株的RT和相应血清型国内参考株相同,差异也只表现为谱形上个别带型的缺少和增加,所研究的波摩那型野生株的RT型和国际参考株相同而和国内参考株不同
1999, 39(3).
摘要:在摇瓶条件下,对真养产碱杆菌(Alcaligeneseutrophus)的3羟基丁酸与3羟基戊酸共聚物(PHBV)发酵过程中HV组分的前体物质———丙酸的加入时间和加入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HBV中HV组分含量与丙酸的加入时间和加入量有密切的关系,丙酸的最佳加入时间为菌体生长阶段结束后的多聚物合成初期;尽管高浓度丙酸下可获得较高的HV组分含量,但会明显抑制菌体的生长和产物的合成。通过对2L小罐中PHBV合成阶段流加不同糖/酸比混合液所得的发酵结果的比较,并在综合考虑PHBV浓度、HV组分含量、生产强度和生产成本等基础上,提出了在PHBV合成期流加液的糖/酸比应随菌体对丙酸利用能力的下降而不断增加的流加策略,在此条件下,细胞干重、PHBV浓度和PHBV含量和HV摩尔分率分别达到521g/L、408g/L、783%和162mol%,HV组分对丙酸的产率系数为05g/g,PHBV的生产强度达到074g/(L/h)。
1999, 39(3).
摘要:分离的酒色着色菌(Chromatiumvinosum)内膜系统在光照和O乙酰丝氨酸(OAS)存在的条件下,能以359纳摩尔/毫克细菌叶绿素·小时(nmol·mgBchl-1·h-1)的速度催化SeO2-3合成硒半胱氨酸。用超声波处理的内膜系统,催化速度仅为处理前的11%,加入谷胱甘肽(GSH)和还原型辅型Ⅱ(NADPH)后,其速度增加至处理前的883%,该反应对光具有依赖性,进一步实验表明,纯化的谷胱甘肽还原酶,在有半胱氨合酶、OAS和NADPH共存时,能催化SeO2-3转化为硒半胱氨酸,表明SeO2-3在内膜系统中能被光偶联的谷胱甘肽还原酶还原为Se2-,然后经半胱氨酸合酶的催化作用转化为硒半胱氨酸
1999, 39(3).
摘要:从不同来源的细菌菌株筛选获得一株吸附还原Au3+较强的菌株D01,经鉴定为巨大芽孢杆菌(Bacilusmegatherium)D01。菌株D01在Au3+浓度600mg/L下仍能较好生长。从电化学反应表明,该菌具有较强的还原力,它能将金催化剂的前驱体Au3+/αFe2O3还原成具有催化CO+O2→CO2的高分散度的Au0/αFe2O3催化剂
1999, 39(3).
摘要:从1000份土壤和水等样品中,经富集培养、血平板分离、摇瓶培养和排油活性测定等方法筛选出10株能产生各种生物表面活性剂的菌株(包括细菌,酵母和霉菌)。其中一株细菌产海藻糖脂,一株细菌产鼠李糖脂,两株细菌分别产长碳链不饱和脂肪酸和壬二酸,两株酵母产生的脂多糖具有良好的乳化性能
1999, 39(3).
摘要:分类号Q78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016209(1999)03026871丙型肝炎是常见的传染病之一,易于慢性化及发展为肝硬化,且与肝癌的发生关系密切,目前尚无理想的防治手段。国内外对丙型肝炎疫苗的研究仍处于克隆表达HCV部分基因产物或合成…
1999, 39(3).
摘要:分类号Q51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0016209(1999)03027274L苯丙氨酸(LPhe)是一种重要的氨基酸,用于氨基酸输液和二肽甜味剂的生产。近十年来有关LPhe生产的研究非常活跃,其中之一是利用转氨酶由苯丙酮酸(PPA)生产…
1999, 39(3).
摘要:分类号Q939.9,R392.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0016209(1999)03027578本实验室曾对气味沙雷氏菌(Seratiaodorifera)抗肿瘤活性及作用机理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发现该菌苗具有抑制体内肿瘤细胞增殖的作用[1],并…
1999, 39(3).
摘要:分类号TQ920.1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0016209(1999)03027981十三碳二元酸(DC13)是化学合成麝香T香料和尼龙1313工程塑料的重要原料。DC13在自然界中不单独存在,用化学方法难以合成,只能从菜籽油中提出甘油芥酸酯再经…
1999, 39(3).
摘要:分类号Q933文献标识码C文章编号00016209(1999)030282851988年,JohnCairns在Nature杂志上发表了一题为“TheOriginofMutations”[1]论文,宣称细菌在某种非致死的选择条件下有选择有利突变…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16 E-mail:actamicro@im.ac.cn
版权所有:微生物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