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99年第39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分离自鸡眼草和木蓝的根瘤菌分类研究

      1999, 39(5).

      摘要 (549) HTML (0) PDF 0.00 Byte (14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数值分类方法对分离自鸡眼草(Kummerowia)和木蓝(Indigofera)的根瘤菌及已知参比菌株进行聚类分析,发现在83%的相似性水平上形成2个不同与已知菌种的新类群。以SDS全细胞蛋白电泳技术快速聚类分群扩大菌株数,在86%的相似性水平上,分离自鸡眼草的24株菌形成第1类群,分离自木蓝的20株菌形成第2类群。DNA同源性测定结果表明,这2个类群中心菌株SH713和SHL042与13个已知根瘤菌种的DNA同源性均小于61%。因此,分离自鸡眼草和木蓝的根瘤菌分别构成2个独立的根瘤菌新种群。

    • 白色杆菌属一新种的分离鉴定及其系统发育学分析

      1999, 39(5).

      摘要 (608) HTML (0) PDF 0.00 Byte (10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热带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好氧、革兰氏阳性、不产芽孢的杆状菌株F8,该菌株含有MK11为主要醌组份;细胞壁肽聚糖的氨基酸组分为2,4氨基丁酸和γ氨基丁酸等;细胞壁糖组分为鼠李糖、半乳糖和葡萄糖;DNA的G+C含量为68mol%。16SrRNA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学分析的结果表明,菌株F8与驹形白色杆菌(Leucobacter komagatae)亲缘关系最近,其16S rRNA基因的同源率为96%。两者的总DNA杂交率为62%,生理生化特征也有差异,故可把菌株F8定为一个新种,即热带白色杆菌(Leucobacter tropicalissp.nov.)。

    • 多头绒泡菌核仁及其骨架中原肌球蛋白的免疫细胞化学鉴定

      1999, 39(5).

      摘要 (630) HTML (0) PDF 0.00 Byte (10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离多头绒泡菌(physarum polycephalum)细胞的核仁,先用Dnase I消化,去除核仁内的DNA;然后用025mol/L (NH4)2SO4和2mol/L NaCl相继抽提去掉大部分蛋白质,制备成核仁骨架。SDSPAGE分析结果表明,核仁骨架中含有约20种多肽,其中包括37kD左右与原肌球蛋白分子量相当的多肽。以兔抗原肌球蛋白抗体为一抗,FITC标记的羊抗兔IgG抗体为二抗的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结果表明,核仁和核仁骨架样品都能发出明亮的荧光,而对照样品未见明亮的荧光。间接免疫斑点印迹检测结果进一步证明,在核仁骨架的蛋白质成分中存在原肌球蛋白。胶体金免疫电镜检测结果显示,标记原肌球蛋白抗体的标本上有较多的金颗粒,而对照组标本上只有极少的金颗粒。金颗粒在核仁中主要呈散在分布。

    • 以绿荧光蛋白基因为报告基因的广宿主启动子探针载体的构建和应用

      1999, 39(5).

      摘要 (980) HTML (0) PDF 0.00 Byte (19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以绿荧光蛋白基因(gfp)的 cDNA为模板,用人工合成引物经PCR扩增获得的09kbDNA片段克隆到表达载体pET11C上构建成gfp表达载体pHN115。从pHN115上切下的不含启动子,但保留了SD序列的gfp基因经克隆载体SK(+)和pIJ2925亚克隆后再克隆到广谱稳定性质粒pTR102上构建成广谱、稳定、可视的启动子探针载体pHN127。并用它从费氏中华根瘤菌HN01的总DNA中成功地钓出组成型和诱导型表达的启动子。

    • 苜蓿中华根瘤菌042B nodD基因的克隆、序列分析及其表达

      1999, 39(5).

      摘要 (734) HTML (0) PDF 0.00 Byte (9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oti) 042B是一株能在苜蓿和大豆上结瘤的菌株。将042B的nodD基因克隆到载体pBBR1MCS5,并在豌豆根瘤菌(Rhizobium leguminosarum bv.viciae)LRR5045系统中进行功能分析,发现042B的NodD蛋白能与大豆的类黄酮化合物genistein结合,也能与苜蓿的类黄酮化合物luteolin反应。表明042B nodD基因很可能是其能够在两类寄主植物上结瘤的寄主专一性决定因子。将nodD基因片段分别克隆到表达载体pThioHis A、B和C,得到了3个重组质粒pXDA、pXDB和pXDC。通过序列分析发现,pXDC中的nodD基因与pThioHis C中的trxA基因阅读框吻合。将大肠杆菌(E.coli)Top10(pXDC)经IPTG诱导后用SDSPAGE分析,发现融合蛋白表达成功,其分子量恰为TrxA与NodD之和。利用Western印迹法证明E.coli Top10(pXDC)所表达的蛋白质是由目的基因编码的。

    • 球形芽孢杆菌二元毒素基因的定位及无芽孢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

      1999, 39(5).

      摘要 (573) HTML (0) PDF 0.00 Byte (12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DES诱变得到了三株球形芽孢杆菌无芽孢突变株G5、C4、L5,经显微观察、超微结构分析、生物测定、蛋白质SDSPAGE分析及质粒检测,观察到突变株C4、L5阻碍于芽孢形成的第Ⅱ期,突变株G5阻碍于芽孢形成的第Ⅲ期,其细胞中已有晶体形成,它对致倦库蚊幼虫的毒力明显高于仅有二元毒素蛋白合成、而无毒素晶体形成的突变株C4和L5。突变株L5消除了质粒,仍有二元毒素蛋白合成。Southern blot分析表明含二元毒素基因部分DNA片段的探针仅与菌株C341、BS10的染色体具有同源性,因此证明供试菌株的二元毒素基因定位于染色体上。

    • 苯丙氨酸合成的关键酶基因aroG与pheA串联表达

      1999, 39(5).

      摘要 (890) HTML (0) PDF 0.00 Byte (9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aroG和pheA是与苯丙氨酸合成有关的两个重要基因。在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中,aroG基因编码脱氧阿拉伯糖型庚酮糖磷酸合酶(DS),该酶催化由糖代谢中心途径分流出来的磷酸烯醇丙酮酸(PEP)和赤鲜糖4磷酸(E4P)缩合形成脱氧阿拉伯糖型庚酮糖磷酸(DAHP)的反应;pheA基因编码一个双功能酶蛋白,它同时催化两步关键反应,即具有分枝酸变位酶(CM)和预苯酸脱水(PD)的两种功能。采用PCR技术分别从两个不同品系的大肠杆菌染色体DNA中扩增到aroG和pheA。当这两个基因串联在一个质粒上导入大肠杆菌P2392中进行表达时,它们编码的酶DS、CM和PD活性分别提高43、44和22倍;导入短杆菌(Brevibacterium)2731中表达时,相应的酶活性分别提高123、23和56倍。两基因的串联表达能大幅度地提高工程菌株的苯丙氨酸发酵产量。

    • 鼠伤寒沙门氏菌嘌呤生物合成调控研究

      1999, 39(5).

      摘要 (364) HTML (0) PDF 0.00 Byte (7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研究16bp PUR box中8个完全保守的碱基中的2个碱基在与purR\++阻遏蛋白结合中的功能,对它们分别作了定点突变,使其分别从C,G突变为G,A。凝胶阻滞实验结果表明,含上述保守碱基突变的PUR box均不能与purR\++阻遏蛋白结合。证明这2个保守碱基对维持PUR box的功能是必须的,其中任一改变都导致PUR box功能的丧失。

    • 抗真菌肽LP-1的分离纯化及特性分析

      1999, 39(5).

      摘要 (1120) HTML (0) PDF 0.00 Byte (32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拮抗菌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TG\|26分泌产生的小肽经两次盐酸沉淀、丙酮分级沉淀和Hi\|pore反相柱两次纯化,分离得到一种新的抗真菌的小肽,命名为LP\|1。经MALDI\|TOF质谱鉴定,分子 量为10573,等电聚焦测得其pI为475。LP\|1对温度有较高的稳定性,100℃保温30min,仍能保持75%的活性。抑菌谱表明,该抗菌肽对瓜果腐霉\%(Pythium aphanidermatum)\,玉蜀黍赤霉病菌(Gibberella zeae)\,长柄链格孢(Alternaria longipe)和番茄蔫萎座镰孢霉(Fusarium oxysporum \%f.\%lycopersici)等植物病原真菌有很强的抑制作用。LP1可造成绿色木霉(Trichoderma viride)\%菌丝生长形态异常:菌丝端部膨大,菌丝扭曲,分支加剧,菌丝内细胞质分布不均匀,发生凝聚。茚三酮反应以及测序结果均证实其为环肽。

    • 食酸丛毛单胞菌AN3菌株降解苯胺代谢途径的研究

      1999, 39(5).

      摘要 (848) HTML (0) PDF 0.00 Byte (18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食酸丛毛单胞菌(\%Comamonas acidovorans\%)AN3菌株中降解苯胺的酶类均为诱导酶,在以苯胺为唯一碳、氮源和能源生长的细胞中,含有苯胺双加氧酶、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2羟基己二烯半醛酸脱氢酶、4草酰巴豆酸脱羧酶和4羟基2酮戊酸醛缩酶等。苯胺双加氧酶作用于苯胺的\%K\%m值和\%V\%\-\{max\}分别为292μmol/L和3.57μmol\5mg\+\{-1\}·min-1;邻苯二酚2,3双加氧酶作用于邻苯二酚的\%K\%m和\%V\%\-\{max\}分别为16.4 mol/L和15.2μmol\5mg\+\{-1\}\5min\+\{-1\}。根据实验结果,推测了该菌株降解苯胺的代谢途径。

    • 通过灭活原生质体融合选育啤酒酵母新菌株

      1999, 39(5).

      摘要 (998) HTML (0) PDF 0.00 Byte (31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生产用啤酒酵母(\%Saccharomyces cerevisiae)\% LQ16和QSB7分别进行单倍体化,并筛选LQ16(Ile\+-,Dat\+r)和QSB7(Ala\+-,H\-2S\+-)的遗传标记。经摇振培养后,酶解制备原生质体,对前者进行紫外灭活,而后者进行热灭活,再利用PEG进行融合,在MMR和SMMR培养基上再生,挑选融合子。连续传代稳定后鉴定融合子QSB\|XI\-6。通过细胞体积和生物量的测定,以及遗传型的分析和细胞DNA含量测定等均证实了获得的是融合子。经对啤酒感观评价,双乙酰含量测定与多种成分的气相色谱分析以及啤酒的发酵度,絮凝性、稳定性测定,并经连续多次生产试验证实QSB\|XI\-6是一株口味独特、发酵度高、絮凝性强、遗传性能稳定兼具有多种优良性状的啤酒酵母生产新菌株。

    • 香港养殖海鲷弧菌致病菌药物敏感性及耐药质粒研究

      1999, 39(5).

      摘要 (836) HTML (0) PDF 0.00 Byte (15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发病海鲷(Sparus sarba)中共分离到51株弧菌(\%Vibrio)\%,经API20E细菌快速鉴定系统及Alsina和Blanch关键生理生化特性分析鉴定为7个种,它们分别是:溶藻胶弧菌(\%V.alginolyticus)(24株),创伤弧菌(V.vulnificus)(12株)和副溶血弧菌(V.parahaemolyticus)(7株),火神弧菌(V.logei)(4株),远洋弧菌Ⅱ菌(V.pelagius Ⅱ)(2株),河弧菌(V.fluvialis)(1株)和地中海弧菌(V.mediterranei)(1株)\%。其中3种优势菌溶藻胶弧菌创伤弧菌和副溶血弧菌证实对海鲷有致病性。另外采用平板稀释法检测了51株菌对16种抗菌素的敏感性。发现所有菌株对ceftriaxone,链霉素,萘啶酮酸和利福霉素敏感,几乎所有菌株对ceftazidime, netilimicin,氯霉素和sulfamethoxazole敏感.大部分菌株对氨苄青霉素 (60.8%),cefuroxime(667%),丁胺卡那霉素(55%),卡那霉素(588%)和三甲氧苄氨嘧啶(765%)等具有较强的耐药性。通过对菌株中所含有的耐药质粒进行分析,发现15株菌株含有1~4个质粒,分子量范围为9~123kb之间,对12株既含有较大分子量质粒又具有耐药性的菌株进行了质粒转化试验,结果其中9株菌的质粒具有转化能力,转化率为10-11~10-9,表明所分离的菌株的抗药性是由于细菌染色体相关突变造成的。

    • 活性氧对苏云金芽孢杆菌伴孢晶体的损伤作用

      1999, 39(5).

      摘要 (618) HTML (0) PDF 0.00 Byte (14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SDSPAGE电泳分析和生物测定方法研究了过氧化氢(H2O2)和羟自由基(·OH)对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伴孢晶体的损伤作用。结果表明,这两种活性氧对伴孢晶体均有一定程度的损伤作用,这种损伤作用与活性氧的浓度成正相关,并且·OH对伴孢晶体的损伤作用明显强于H2O2。

    • 类产碱假单胞菌谷氨酸脱氢酶的纯化和性质

      1999, 39(5).

      摘要 (793) HTML (0) PDF 0.00 Byte (12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透明颤菌血红蛋白及其基因的研究进展

      1999, 39(5).

      摘要 (700) HTML (0) PDF 0.00 Byte (26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