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 41(1).
摘要:对遗传工程荧光假单胞菌IPP202进行了质粒稳定性检 测、抑菌活性测定、在棉花根部和叶面定殖能力分析、杀虫蛋白抗紫外能力检测及田间杀虫 活性测定等试验。结果表明,工程菌与出发菌株P303相比,其抑菌、定殖等有益于植物的优 良特性未发生显著变化;经过连续培养和连续稀释培养后工程菌的质粒都非常稳定;广波长 紫外线照射2 h后,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由于裸露的伴 孢晶体杀虫蛋白受紫外线破坏因而杀虫活性大大下降,而荧光假单胞菌工程菌的活性变化不 大;IPP202田间杀虫活性与Bt野生菌株接近。工程菌有望解决Bt本身存在的杀虫蛋白多以裸 露晶体的形式存在而易受紫外线破坏的弱点,同时也发挥了P303菌株在多种植物上定殖能力 的优点,使其具有在植物周围大量繁殖而直到杀虫作用的优势。通过进一步研究,将有望构 建成更有实用价值的工程菌。
2001, 41(1).
摘要:将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042B与耐盐有关的4kb ClaⅠ DNA片段克隆在pML122上,用HindⅢ酶切下其2.4kb DNA片段,回收后与pBBR1\|MCS2连接,然后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DH5α,筛选到转化子GS2〖DK〗。将残留在pML122上16kb ClaⅠ\|HindⅢ DNA片段连同质粒一起回收,让其自连,转化大肠杆菌S17-1,得到转化子GS0。以GS0为供体,042B的盐敏感突变株GZ17为受体,进行二亲本杂交,没有得到接合子。以GS2为供体,GZ17为受体,在辅助质粒pRK2013的协助下,进行三亲本杂交,筛选到接合子GG2,获得2.4kb HindⅢ与耐盐有关的DNA片段。将此片段连接到测序载体pGEM\|7Zf(+)上进行测序。测序结果表明,该24kb HindⅢ DNA片段含有3个开放阅读框(ORF)。在此基础上再一次亚克隆,获得19kb与耐盐有关的DNA片段。
2001, 41(1).
摘要:以野生型大肠杆菌E.coliⅡ为宿主细胞,转化带有编码谷胱甘肽合成酶系的基因gshⅠ和gshⅡ的质粒pGH501,获得了一株谷胱甘肽合成活性、质粒稳定性和传代稳定性俱佳,并且能够重复使用的重组大肠杆菌E.coliⅡ\|1。该菌株经过甲苯处理后,能够在胞外积累4g/L左右的谷胱甘肽(GSH)。在合成反应体系中,提高L谷氨酸浓度可促进GSH合成,但L半胱氨酸浓度增大到20mmol/L后会抑制GSH的合成。根据GSH合成反应中能量辅因子的变化情况,提出E.coliⅡ\|1细胞控制的GSH合成反应机理:由谷胱甘肽合成酶(GSHⅡ)控制的第二步反应的能量供体是ADP而非ATP,该反应是整个GSH合成反应的限速步骤,高浓度ADP可能会抑制GSHⅡ的活性。在GSH合成反应体系中添加100mmol/L的L丝氨酸-硼酸钾混合物,可以有效地防止GSH的进一步降解,反应3 h后,GSH产量达到230mmol/L(约71g/L)。
2001, 41(1).
摘要:对我国水稻条纹病毒(Rice Stripe Virus,RSV)一个强致病性分离物(辽宁PJ分离物)的RNA4区段进行扩增、克隆和测序,其核苷酸序列全长2157bp。与已报道的日本T和M分离物及我国云南CX分离物的RNA4序列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这4个分离物可分为两组,其中,PJ、T和M分离物为一组,组内分离物之间,RNA4的毒义链(vRNA4)及RNA4的毒义互补链(vcRNA4)上的ORF的核苷酸一致性分别为970%和970%~975%,5′末端和3′末端非编码区的序列则完全一致。但PJ分离物与T分离物的亲缘关系更为密切,其基因间隔区(IR)与T分离物的等长,核苷酸一致性为930%,比M分离物的IR多了一段长19bp的插入序列,核苷酸一致性仅为850%。另一组为我国CX分离物,组与组之间,vRNA4及vcRNA4上的ORF的核苷酸一致性分别为940%和925%~935%,但在氨基酸水平上则没有明显的差异。CX分离物的IR与PJ分离物相比有一段长84bp的插入序列,组间,IR的核苷酸一致性仅为720%~750%,5′末端非编码区的序列完全一致,但3′末端非编码区有两个碱基的差异。这些结果表明,RSV在自然界的分子变异与其地理分布具有密切的关系。此外,非编码区序列的高度保守性暗示着它们在病毒基因转录和复制的调控方面具有重要的功能。本文还讨论了RSV的分子流行学。
2001, 41(1).
摘要:对引起我国南瓜曲叶病的病毒分离物DNA的克隆和序列分析表明,中国南瓜曲叶病毒DNA A由2741个核苷酸组成,共编码6个开放阅读框(ORF),其中病毒链有2个ORF:AV1(256aa)和AV2(140aa),AV1为外壳蛋白基因;病毒链的互补链有4个ORF,AC1(243aa)编码复制酶基因,AC2(134aa)编码反式激活蛋白,AC3(136aa)和AC4(172aa),该病毒属于旧世界Begomoviruses,是一个粉虱传播的联体病毒。
2001, 41(1).
摘要:人白细胞介素12(hIL\|12)是细胞介导免疫发生的关键调节因子,也是目前发现的唯一的异源二聚体细胞因子,由P35和P40两个亚基经二硫键连接而成。利用DNA重组技术,分别构建了含hIL\|12 p35基因和p40基因的重组转移载体质粒pAcAB3\|p35和pAcAB3\|p40。将两个重组转移载体分别与致死缺陷型线性化苜蓿丫纹液蛾核型多角体病毒(AcNPV BaculoGold Linearized Baculovirus)基因DNA共转染昆虫细胞,构建出遗传稳定的重组病毒AcNPV\|OCC\|hIL\|12(p35)与AcNPV\|OCC-\|hIL\|12(p40)。将两种病毒分别感染Sf9细胞,取细胞培养物上清和细胞裂解物上清进行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hIL\|12 p35和p40两基因均在昆虫细胞中获得表达,且能分泌至胞外。表达产物具有免疫原性。
2001, 41(1).
摘要:二级数据库的构建是生物信息学新的重要领域。目前部分生物的基因组序列测定完成后,正在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结构和功能研究,使二级数据库的重要性显得日益突出。水稻矮缩病毒是一种在日本、中国和东南亚感染水稻的病原微生物,给农业生产造成很大损失。根据国际和国内对水稻矮缩病毒基因组的研究,利用已有的基因序列和结构、功能等方面的数据,以计算机网络为载体,参考国际通用数据库的格式,尝试建立一个简洁的、友好的通用性好而且专用性强的二级数据库:水稻矮缩病毒基因组数据库。希望能够为研究普通水稻矮缩病毒的粒子结构、基因表达调控、致病机理和防治方法提供一个良好的工具,为从事水稻矮缩病理论和应用研究的工作者提供方便和帮助,并为探索二级数据库的构建积累经验。
2001, 41(1).
摘要:对氧化葡萄糖酸杆菌(\%Gluconobacter oxydans\%)SCB329的纯培养进行了研究,测定了其生长曲线,确定其对数期为4~27h。获得纯培养的对数期菌体后采用凝胶包埋法制备完整染色体,用脉冲场电泳方法对SCB329的染色体进行了分析,确定其有一条染色体和一个大质粒。染色体的长度在22Mb到35Mb之间。
2001, 41(1).
摘要:从耐热性极强的酿酒酵母菌株AS21416中分离纯化出总RNA和mRNA,以AMV逆转录酶合成cDNA,采用保守引物,从该cDNA中扩增克隆出tps1基因,对该基因的全序列分析表明,该基因含有1507个核苷酸,与国外报道相关基因的同源性达99.6%。利用BamHⅠ和SacⅠ切点将tps1基因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Bin438多克隆位点上,得到tps1基因植物表达载体重组质粒。
2001, 41(1).
摘要:利用染色体步移策略,以尼可霉素生物合成相关的基因片段为探针,从圈卷产色链霉菌中克隆到了一个大约10kb的DNA片段。序列分析表明此片段中除含有sanK外,在sanK的上游还有一个完整开放阅读框——sanL。sanL与sanK的转录方向相同,具有1281个核苷酸,起始密码子为345位的ATG,终止密码子为1623位的TGA。利用Blastx程序进行的分析揭示,此基因可能编码一个赖氨酸2氨基转移酶。基因功能研究表明,该基因是圈卷产色链霉菌尼可霉素生物合成所必需的。
2001, 41(1).
摘要:合成O抗原的基因是串联在一起的一个基因簇,提取O139霍乱弧菌基因组DNA,限制性内切酶EcoRⅠ酶切,电泳回收4~20kb的DNA片段,构建质粒基因组文库。随机筛选重组克隆,获得一株可与O.139霍乱弧菌抗血清发生凝集反应的重组克隆,命名为大肠杆菌DH5α(pMG320)。经鉴定分析重组克隆所表达的O抗原具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及反应原性。酶切分析质粒pMG320,推知其O抗原基因大小约4.6kb。这为今后O.139霍乱疫苗的研制及O.139霍乱弧菌O抗原基因的结构和功能研究提供了条件。
2001, 41(1).
摘要:采用一种新的DNADNA杂交方法—微孔板法对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及伯克霍尔德氏菌属中11个种的DNADNA同源性进行测定。结果发现椰毒假单胞菌酵米面亚种与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及椰毒伯克霍尔德氏菌的DNADNA同源性均大于75%,建议这3个种应合并为同一个种,命名为唐菖蒲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gladioli)。
2001, 41(1).
摘要:从台湾海峡潮间带的红树林土壤中分离到一株产纤维素酶的短小芽孢杆菌S27,该菌只产生葡聚糖内切酶。对该酶的研究显示其作用最适温度为55℃,最适pH为5~7,在pH9的条件下仍具有790%的活力。用pBluescript Ⅱ为载体,E.coli DH10B为受体,克隆到该酶的基因,并对其进行测序。测序结果显示其全长为1980bp,推测其含660个氨基酸。比较GenBank中的已知葡聚糖内切酶,发现该酶的氨基酸序列与嗜纤维杆菌(Clostridium cellulovorans)的EngC及Bacillus sp.KSM\|522的EGⅣ同源性极高。
2001, 41(1).
摘要:从自然罹病死亡的草原毛虫(Gynephorap ruoergnesis)体内分离到一株产气肠杆菌(Enterobacter aerogenes),它在几丁质的诱导下能产生较高活性的几丁质酶。发酵液经硫酸铵盐析、DEAE纤维素柱层析和Sephadex G-100柱层析分离出几丁质酶。用SDSPAGE测得该酶的分子量为425kD。水解几丁质的Km值为2.88mg/mL-1。酶反应的最适温度为55℃,最适pH值为60,金属离子对几丁质酶活性影响较大,其中Zn2+、Ba2+、Ca2+和Mn2+对酶有较强的激活作用,而Hg2+、Co2+和Mg2+则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2001, 41(1).
摘要:研究了头孢霉(Cephalosporium sp.)菌丝体最大生产力和多不饱和脂肪酸形成积累的条件。菌丝体最适培养条件为:麦芽糖60g/L\,KNO33g/L、起始pH为60、500mL三角瓶装100mL培养基、接种25%、25℃培养10d则菌丝体达到最大干重。多不饱和脂肪酸形成积累的最适条件为:葡萄糖10~20g/L、(NH4)2SO4或NH4Cl 3g/L、培养基起始pH为40、500mL三角瓶装100mL培养基、接种10%~20%、10℃下照光培养。〖JP2〗因此,在整个生产流程中可采用不同条件分段掌握的技术原则。同时提出在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形成和积累途径中油酸(18∶1)向亚油酸(18∶2)的转化是关键,为进一步探索最适培养条件和关键酶的调节提供依据。
2001, 41(1).
摘要:从江苏无锡土壤中分离到两株玫瑰小双孢菌SIPI226和SIPI207,经形态、化学分析、Ribotyping及16S rRNA分析,两菌株细胞壁含meso\|DAP、磷酸类脂PIV、无枝菌酸,醌为MK9(H0,H2,H4),G+C mol%分别为683和694。经初步鉴定为玫瑰小双孢菌的两个新亚种:玫瑰小双孢菌无锡亚种(Microbispora rosea subsp. wuxiensis)和玫瑰小双孢菌鼋头渚亚种(Microbispora rosea subsp. yuantouzhuensis)。菌株SIPI226和SIPI207分别为玫瑰小双孢菌无锡亚种和玫瑰小双孢菌鼋头渚亚种的典型菌株。
2001, 41(1).
摘要:
2001, 41(1).
摘要:
2001, 41(1).
摘要:
2001, 41(1).
摘要: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16 E-mail:actamicro@im.ac.cn
版权所有:微生物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