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 43(6).
摘要:由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到一株能以多环芳烃(菲、芴、萘)为唯一碳源的细菌,经形态观察、生理生化(BiologGN)和 G+C mol%分析,鉴定该菌为少动鞘氨醇单胞菌(Sphingomonas paucimobilis)。与16S rDNA序列同源性的比较进一步确证了鉴定结果。经菲诱导后的细菌谷胱甘肽S转移酶(Glutathione Stransferase, GST)酶活明显高于未诱导前,表明谷胱甘肽S转移酶可能与多环芳烃的降解有关。根据该酶基因的同源性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出编码谷胱甘肽S转移酶基因片段,进一步证实在该菌中有GST的存在。测序后基于编码GST的基因所进行的系统发育分析表明,该多环芳烃降解菌与其它多环芳烃降解菌在进化上亲缘关系较近。
2003, 43(6).
摘要:对中国蓝舌病毒1株疫苗株、31株野毒株及1株南非毒株进行测序。结果揭示33株毒株S10基因核苷酸长度均为822bp,S10基因为基因内基因,其核苷酸链的第20~22和59~61位有两个起始密码子,共有终止子在707~709位,预测编码NS3和NS3A两种蛋白;32株中国毒株间核苷酸差异0~107个,同源性86%~100%; NS3蛋白氨基酸差异0~10个,同源性956%~100%。测序毒株与GenBank中9株其它毒株比较,建立的S10基因系统发生树,将蓝舌病毒分为China group和US group两大基因群,两大群的同源性为85%;US group包括美国8株及南非1株毒株;China group包括中国32株及澳大利亚1株毒株;说明蓝舌病毒S10基因分群与毒株的地理区域来源有关。在国内首次进行了全国较大范围内蓝舌病毒分子流行病学调查,揭示了我国蓝舌病毒毒株的遗传多样性。
2003, 43(6).
摘要:选择一个于1998年开始发生H9亚型禽流感的封闭式大型养鸡场,连续5年内分离到22株H9N2亚型病毒,对其中9株与1998年分离株进行HA基因序列和病毒抗原性的比较结果表明,这些分离株均与1998年的具有较高的序列同源性,且在本研究期内HA基因的这些变化尚未产生引起交叉保护性改变。初步推断这些分离株均系1998年分离株在场内循环传播变化得来,其HA基因的变异可能与频繁的疫苗免疫选择压力有关。这为进一步研究禽流感病毒变异的规律和制定正确的禽流感防治对策具有重要意义。
2003, 43(6).
摘要:利用错配内部引物,采用重组PCR方法获得H310D突变型白念珠菌14α去甲基化酶(CYP51),构建H310D突变型CYP51蛋白的表达载体pYCYP51M,转化进入酵母菌INVSC-1中,半乳糖诱导蛋白的表达,微量液基稀释法测定表达野生型及突变型CYP51蛋白的宿主酵母菌对氟康唑的MIC。表达的CYP51蛋白占微粒体蛋白酶系的15%;表达突变蛋白的酵母菌MIC值是表达野生蛋白的酵母菌MIC值的2倍。CYP51蛋白H310D的突变导致表达突变蛋白的酵母菌对氟康唑MIC的升高,证明H310残基对CYP51蛋白与氟康唑的结合有一定作用,为研究新型抗真菌前导化合物寻找新的靶点。
2003, 43(6).
摘要:采用PCR法克隆了巴氏梭菌(Clostridium pasteurianum)CpN86菌株编码1,3丙二醇氧化还原酶基因(dhaT基因);完成了dhaT基因测序、表达载体构建和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分离和纯化了dhaT基因表达的重组蛋白。实验结果:(1)PCR法克隆的dhaT基因和肺炎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pneumoniae菌株dhaT基因的序列同源性为829%;(2)dhaT基因表达蛋白的酶活为108U/mg;(3)dhaT基因表达的蛋白分子量为43kD;(4)Western blot确定了dhaT基因表达的蛋白和 CpN86菌株天然蛋白有相同的抗原反应。
2003, 43(6).
摘要:以鹅源H5亚型禽流感病毒(AIV)基因组为模板,用RTPCR扩增血凝素(Hemagglutinin, HA)基因,克隆入鸡痘病毒表达载体pFG1175,转染鸡痘病毒感染的鸡胚成纤维细胞,通过蓝斑筛选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获得表达HA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Recombinant fowlpox virus, rFPVHA)。rFPVHA经鸡胚成纤维细胞连续传15代后,报告基因LacZ和HA基因可稳定表达。用103PFU和105PFU的rFPVHA免疫无特定病原体的(Specific pathogen free, SPF)鸡,免疫后22d 血凝抑制(Hemagglutinin inhibition,HI)抗体监测阳性率分别为0%和20%,但均抵御了H5亚型毒株的致死性攻击,保护率为100%。结果表明,构建了表达HA基因的重组鸡痘病毒,该重组病毒具有良好遗传稳定性,免疫鸡可提供完全保护,显示出了一定的应用前景。
2003, 43(6).
摘要:研究核定位信号对真核化的T7表达系统在真核细胞及基因免疫中表达HBsAg基因效率的影响。结果发现,在体外培养细胞中,无核定位信号的T7系统表达效率比有核定位信号组明显要高。基因免疫时,无核定位信号组诱发小鼠产生了针对HBsAg 的特异性免疫应答,而含核定位信号的T7表达系统则未能诱发小鼠发生明显的免疫应答。提示T7系统是一种胞浆表达系统,将T7RNA聚合酶引入核定位信号后该系统的表达效率降低,甚至不能诱发特异性免疫应答。
2003, 43(6).
摘要:以60Co-γ射线辐照为参照体系,研究了低能氮离子诱发大肠杆菌利福平抗性突变。结果表明,低能氮离子注入具有损伤轻而突变率较高的特点。碱基置换型突变与其检出频率分析表明,CG→TA、GC→AT、AT→GC转换与AT→TA颠换为低能氮离子诱发大肠杆菌活体细胞内的高频突变,占检出总突变数的875% (77/88)。并鉴定出大肠杆菌rpoB基因中两个新的利福平抗性决定位点。位点一位于1551位鸟嘌呤脱氧核苷酸(dG)被胞嘧啶脱氧核苷酸(dC)取代,导致Gln517 (谷氨酰胺残基) 被His (组氨酸) 替代;位点二位于1692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dC)被胸腺嘧啶脱氧核苷酸(dT)替代,导致Pro564 (脯氨酸残基) 被Leu (亮氨酸) 取代,使突变子产生抗性。其中位点一还未见报道,位点二的同义突变已有报道,但1692位点C到T的核苷酸突变并没有得到鉴定。
2003, 43(6).
摘要:利用λ噬菌体的Red系统在细菌中进行基因敲除的技术,最近发展较快,但多在大肠杆菌中进行。以alkA、wcaJ、yphF和dam 4个基因为例,分别在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中利用Red系统进行基因敲除。对于大肠杆菌,除dam基因外,其余3个基因均能被有效敲除,而在痢疾杆菌中只能敲除一个alkA基因。结果表明,为使该系统能有效地应用于痢疾杆菌和其它细菌,还需对该系统进行改进。
2003, 43(6).
摘要:昆虫病原线虫共生菌Xenorhabdus nematophilus BP的多个杀虫毒素基因集中在一起形成一个约40kb的基因簇。为研究这个基因簇中各基因与杀虫活性的关系,对该共生菌粘粒文库中5个粘粒克隆XnBP76、XnBP83、XnBP203、XnBPp378 和XnBP414及XnBP83的3个亚克隆插入DNA片段的基因结构和它们对棉铃虫的杀虫活性进行了比较,结果显示,xptB1, xptC1和xptA2 3个基因或后两者的联合表达产物具有最强的杀虫效果,缺失其中的任何1个或2个会使杀虫活力大幅度地下降或完全消失;而xptD1和xptA1的缺失对毒素基因簇的表达产物的杀虫活力影响很小;杀虫毒素的物理混合没有明显的增效作用。
2003, 43(6).
摘要:从马尾藻(Sargassum)表面分离到一株产生高效胞外褐藻胶裂解酶的海洋弧菌(Vibrio sp.) QY102。以褐藻胶为唯一碳源发酵培养后,发酵液上清通过0.22μm滤膜过滤、DEAESepharose离子交换和Superdex75凝胶过滤得到电泳纯的褐藻胶裂解酶。酶的性质研究表明:其分子量约为28.5kD(SDSPAGE),反应最适温度为40℃,最适pH为7.1,Ca2+、Mg2+对酶活有促进作用,而Ni2+、Al3+、Zn2+、Ba2+对酶活有抑制作用。该酶的活性明显高于已报道的褐藻胶裂解酶,pH稳定范围广(5~10),并且对聚甘露糖醛酸的活性高于对聚古罗糖醛酸的活性。
2003, 43(6).
摘要:通过硫酸铵分级沉淀,CM-Sephadex C50、CM-Sepharose Fast Flow离子交换层析及Sephadex G-75凝胶过滤层析,从灰色链霉菌(Streptomyces griseus)RX17的发酵上清液中得到了电泳纯的溶菌酶R1,回收率6.89%。测得该酶分子量和等电点分别为16.8kD和9.10,作用于变链球菌(Streptococcus mutans)Ingbritt的最适温度和pH分别为70℃和6.6。R1酶在50℃以下及pH6~9的范围内保持稳定,60℃保温1h,残存酶活20.3%。Mg2+对酶有激活作用,而Zn2+、Cu2+、Fe2+、Cd2+、Pb2+则使酶完全丧失活性,螯合剂、盐酸羟胺、碘乙酸抑制酶活,β-巯基乙醇及表面活性剂则对溶菌有部分促进作用。R1酶溶菌谱广泛,对多种卵清溶菌酶不能作用的G+、G细菌均有溶解能力,对变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乳杆菌(Lactobacillus)等则呈现高活性。
2003, 43(6).
摘要:采用了菌体生长与产酶分步的新工艺利用里氏木霉(Trichoderma reesei) ATCC56764生产壳聚糖酶,酶活力比在相同条件下进行的一步法产酶提高了1.7倍。采用此工艺在螺旋纤维床生物反应器中进行产酶试验,酶活比采用游离细胞培养又提高了39%,达到0.246U/mL。固定化菌丝还能够长期保持活性,在重复分批操作中,经过10批共15天的产酶实验,平均每批的酶活保持在0.235U/mL左右。
2003, 43(6).
摘要:地中海拟无枝菌酸菌(Amycolatopsis mediterranei)U32是产力复霉素SV的工业生产菌株。采用脉冲场电泳分析发现,地中海拟无枝菌酸菌U32仅有一条约10 Mb的线性染色体, 没有内源性质粒。利用Southern杂交法,对11个编码力复霉素生物合成、相关初级、次级代谢关键酶以及调控蛋白的基因,在U32染色体DNA的PshBI酶切片段上进行了定位。分析发现在一条长度约700kb的PshBI酶切片段上,分别存在着力复霉素合成基因簇(rif)、氮代谢的亚硝酸还原酶小亚基基因(nasD)、衔接初级与次级代谢的甲基丙二酰变位酶基因(mcm)、脂肪酸代谢的乙酰辅酶A羧化酶生物素载体蛋白基因(accA)以及一套核糖体RNA转录单元。同时还发现U32至少有5套核糖体RNA转录单元。其余定位的基因均只出现单一杂交信号。
2003, 43(6).
摘要:生孢噬纤维细菌(Sporocytophaga)是能够降解纤维素的滑动细菌,它可将滤纸和棉花纤维素完全降解;但其可测得的纤维素酶活性极低。为研究其纤维素降解机制,本文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一株生孢噬纤维细菌(Sporocytophaga sp.) JL01对滤纸纤维素的降解过程,分析了在此过程中滤纸纤维素的降解与菌体形态变化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生孢噬纤维细菌在纤维素降解过程中,形成长度为2.5μm~4.0μm可弯曲的细长杆状细胞,该细长杆状细胞通过与纤维素分子的吸附或嵌入纤维素中完成对纤维素的降解;在降解后期,杆状细胞转化为直径约为0.6μm的小孢囊休眠细胞。
2003, 43(6).
摘要:用球孢白僵菌(Beauveria bassiana)SG8702的孢子悬乳剂与未剂型化孢子粉对桃蚜进行了杀蚜活性对比测定。孢子悬乳剂与孢子粉分别用水稀释成5个序列浓度,对甘蓝叶片上蚜虫进行相同时间的弥雾接种,前者孢子附着量分别为1.5~701.1个孢子/mm2 ,后者附着量分别为2.8~1005.9个孢子/mm2。蚜虫接种后置于23℃和12L:12D条件下饲养,定时观察8d。经时间—剂量—死亡率模拟分析,悬乳剂的剂量效应参数明显高于孢子粉,且杀蚜时间效应提前。用模型参数估计悬乳剂和孢子粉的LC50,接种后第4天分别为9.0和634个孢子/mm2,第7天为3.3和5.3个孢子/mm2。悬乳剂和孢子粉的LT50随叶面孢子附着量增大而下降,在100个孢子/mm2下为3.2d和4.5d。这表明孢子悬乳剂的杀蚜活性比未剂型化的孢子粉显著增强。作者讨论了杀虫微生物制剂评价的技术规范问题。
2003, 43(6).
摘要:用Factin 特异性FITCphalloidin荧光染料,观察肺炎链球菌(Streptococcus pneumoniae)作用A549细胞前后的Factin细胞骨架重排情况;用细胞松弛素D预处理A49细胞,观察肺炎链球菌对A549细胞的侵袭率;使用Datrolene预处理A549细胞,观察其与Factin细胞骨架重排百分率间是否存在剂量依赖关系;用Fura2/AM荧光探针负载A549细胞后测定肺炎链球菌粘附A549细胞后的胞内Ca2+浓度。结果发现肺炎链球菌作用A549细胞后,Factin细胞骨架呈块状、丝状聚集;而松弛素D可明显降低肺炎链球菌对A549细胞的侵袭率;肺炎链球菌粘附A549细胞后胞内Ca2+高于对照;Datrolene可部分抑制A549细胞Factin细胞骨架重排,且与Factin细胞骨架重排百分率间存在量效关系。以上结果提示肺炎链球菌可通过Ca2+细胞信号转导途径触发A549细胞Factin细胞骨架重排,进而导致肺炎链球菌侵袭A549细胞。
2003, 43(6).
摘要:用离子交换层析(CMsepharose FF)和凝胶层析(SuperdexTM75)方法,从新鲜食用菌毛头鬼伞(Coprinus comatus)子实体中分离纯化出一碱性蛋白y3,经SDSPAGE初步确定其分子量约为14.4kD。活性检测结果显示:当其浓度为12.5μg/mL时,对烟草花叶病毒(TMV)在心叶烟枯斑寄主上的侵染抑制率达83.0%;y3对兔血凝集活性滴度为2.5,对人血凝集活性滴度为26,其浓度分别为1.562μg/mL和0.781μg/mL;利用胃癌细胞株MGC803检测y3体外抗肿瘤活性,其IC50为12μg/mL。y3 N端序列为NRDVAACARFIDDFCDTLTP,为一新的蛋白序列。在SWISSPORT上登录号为P83477。
2003, 43(6).
摘要:研究了圆褐固氮菌(Azotobacter chroococcum)突变株G3与巨大芽孢杆菌(Bacillus megaterium)G6发酵生产聚羟基烷酸(PHA)的人工可配伍性,确定了它们混合培养的适宜条件,先将G3菌株发酵培养24~28 h后,再以15%(v/v)接种量接入G6菌株并同时补加05%(g/g)蛋白胨(FP)和0.5%(g/g)NH4NO3,继续混合培养42~46h,细胞干重达32 g/L,PHA含量为80%,再结合补料技术最终生物量可达53 g/L,PHA产生量达42.4 g/L。糖对PHA的转化率为0.32。人工混合培养成功地解决了固氮菌发酵生产PHA过程中,发酵液粘度过高,传质较差,补糖总量上不去等技术问题。
2003, 43(6).
摘要:利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和工具开发了微生物基因组注释系统(Microbial genome annotation package, MGAP),并用于蓝细菌PCC7002的基因组注释。该系统由基因组注释系统和基于Web的用户接口程序两部分组成。基因组注释系统整合多个基因识别、功能预测和序列分析软件;以及蛋白质序列数据库、蛋白质资源信息系统和直系同源蛋白质家族数据库等。用户接口程序包括基因组环状图展示、基因和开放读码框在染色体上的分布图,以及注释信息检索工具。该系统基于PC微机和Linux操作系统,用MySQL作数据库管理系统、用Apache作Web服务器程序,用Perl脚本语言编写应用程序接口,上述软件均可免费获得。
2003, 43(6).
摘要: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16 E-mail:actamicro@im.ac.cn
版权所有:微生物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