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4年第44卷第5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一个降解染料的希瓦氏菌新种——中国希瓦氏菌

      2004, 44(5).

      摘要 (2064) HTML (0) PDF 0.00 Byte (39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细胞形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RNA基因和gyrB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等方面对一株广谱高效染料降解菌D14进行了鉴定。菌株D14的细胞壁革兰氏染色为阴性,细胞为杆状,大小为0.6μm ~1.0μm×1.0μm~40μm,周身纤毛,极生单鞭毛,其生长pH范围为pH 7.0~10.0,最适生长pH为8.0,生长温度范围为4℃~40℃,最适生长温度为20℃~30℃。该菌株具有还原三价铁,液化明胶、Tween 40和 Tween 80,产生H2S的能力。在乳酸钠存在的条件下,能还原硝酸盐、亚硝酸盐、铁氧化物和硫代硫酸钠。可利用D_半乳糖、D_葡萄糖、蔗糖、丙酸钠、L_亮氨酸等多种有机物为碳源。BIOLOG细菌自动鉴定系统鉴定结果表明该菌株应归属于希瓦菌属。16S rDNA和gyrB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D14与其亲缘关系最近的菌株Shewanella putrefacien ATCC8071T的16S rDNA序列相似值为97%(小于97.7%),gyrB基因序列相似值为87%(小于90%)。 菌体所含有的主要脂肪酸为iso_15:0, 16:1ω7c, 15:0和16:0,DNA中(G+C) mol%含量为49.3。结合菌株D14的生理生化特征和分子生物学特性,将菌株定为希瓦氏菌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中国希瓦氏菌(Shewanellacinica)D14T。

    • 三株杀粘虫放线菌的分类鉴定

      2004, 44(5).

      摘要 (1278) HTML (0) PDF 0.00 Byte (20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菌株YIM31331、YIM31333、YIM31355 是从云南省丽江、中甸采集的土壤样品中分离得到的具有产杀粘虫活性物质菌株。根据其形态学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 序列分析结果, 认为菌株YIM 31331属于链霉菌属的Streptomyces subrutilus, YIM31333属于指孢囊菌属Dactylosporangium aurantiacum,YIM31355属于链孢囊菌属Streptosporangium vulgare

    • 酸性土壤中嗜酸稀有放线菌的多样性研究

      2004, 44(5).

      摘要 (1047) HTML (0) PDF 0.00 Byte (20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江西、云南、北京采集的10份酸性土样中分离出嗜酸放线菌252株,其绝大部分为链霉菌。通过形态观察、pH梯度生长实验和细胞壁化学组分分析筛选出稀有放线菌代表菌株20株。ARDRA分析表明,它们呈11种不同的图谱类型,其中9株的图谱相同,另外4株的图谱与之差异不大,而其余7株的图谱与之差异很大且各不相同。16S rDNA序列分析表明,20株稀有放线菌中的18株分别属于6个已知属,其中13株属于诺卡氏菌属 (Nocardia),它们在系统发育树上处于多个进化分枝;各有1株分别属于壤球菌属 (Agrococcus)、节杆菌属 (Arthrobacter)、北里孢菌属 (Kitasatospora)、考克斯菌属 (Kocuria) 和嗜酸链霉菌属 (Streptacidiphilus);其余2株是迄今尚未定名的一个新科 (“Ellin5034 group”) 中的成员。实验结果显示,酸性土壤中的嗜酸稀有放线菌具有较丰富的种属多样性,其中诺卡氏菌属 (Nocardia)是一优势菌群。

    • 黄海繁茂膜海绵中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

      2004, 44(5).

      摘要 (1184) HTML (0) PDF 0.00 Byte (24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构建了中国黄海繁茂膜海绵中细菌16S rDNA克隆,对其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发现海绵中相关细菌16S rDNA基因主要归类于紫硫细菌门(Proteobacteria)中的α_亚门、γ_亚门,和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等类群。所获得的16S rDNA序列与GenBank中的已知序列差异较大,反映出该海绵存在尚未发现的微生物新信息。

    • 高温链霉菌24#的初步研究

      2004, 44(5).

      摘要 (1110) HTML (0) PDF 0.00 Byte (21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土壤中筛选得到一株产广谱、高活性抗真菌物质的链霉菌24#,经测定对25种植物病原真菌有显著拮抗作用,其次生代谢产物对病菌菌丝有断裂、扭曲、缢缩等致畸效应。16S rDNA序列分析显示本菌株与模式菌株链霉菌DSM44293T的16S rDNA同源性为98.93%,但菌株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细胞壁化学组分、生理生化特性等均不同于模式菌株, 且DNA杂交率只有22.54%,建议为链霉菌属的一个新种,命名为山东链霉菌(Streptomyces shandongensis sp. Nov.)

    • 原位PCR和原位杂交检测蛋鸡J亚群禽白血病病毒

      2004, 44(5).

      摘要 (508) HTML (0) PDF 0.00 Byte (16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ALV_J原型株HPRS103株gp85基因的内部序列,和pol基因的3′端设计一对引物H5/H7。从发生ML病死蛋用型鸡的肿瘤、骨髓、肝脏、脾脏和输卵管组织中提取总RNA,反转录为cDNA,经PCR扩增得到长度为545bp的ALV_J cDNA特异性探针。探针定位于5258~5802bp。将病鸡的组织石蜡切片置Hybaid Express原位PCR仪平台上,以H5/ H7为引物进行原位PCR扩增。应用地高辛标记的cDNA探针对原位PCR扩增后切片进行了原位杂交检测。结果在待检组织肿瘤组织、十二指肠、骨髓中出现明显的阳性信号。睾丸、肺、胰腺、大脑、输卵管、肾脏均检出散在的阳性信号。这是国内外首次从分子水平证明蛋鸡J亚群禽白血病。

    • 含有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基因组片段的天然重组禽痘病毒的研究

      2004, 44(5).

      摘要 (769) HTML (0) PDF 0.00 Byte (19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国内5个不同生产厂家来源的禽痘弱毒疫苗株和1株禽痘野毒株在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上连续传5代,用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ticuloendotheliosis virus,REV)特异性的单克隆抗体进行间接免疫荧光试验(Immunofluorescence assay,IFA),均检测不到传染性REV。但以6株禽痘病毒(FPV)感染的第2代和第5代细胞基因组提取物为模板,通过PCR均能扩增出REV的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和囊膜蛋白(env)基因片段。用特异性核酸探针作分子斑点杂交(Dot blot),结果显示所扩增的PCR条带为特异的REV_LTR和REV_env基因片段。实验结果表明,国内的一些痘病毒疫苗和野毒株基因组中,已稳定地整合进了REV的基因组成分。

    • 猪水泡病病毒VP2基因抗原区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2004, 44(5).

      摘要 (1077) HTML (0) PDF 0.00 Byte (146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RT_PCR技术,以SVDV HK’70为材料,扩增出VP2基因抗原区。将目的基因的PCR扩增产物直接进行双酶切,然后将酶切产物与酶切后的表达载体pGEX 4T_1进行连接,转化BL21菌体并提质粒,经酶切、PCR鉴定为阳性的重组质粒命名为pGEX_VP2,并测序。测序结果表明,目的基因插入的位置、大小和读码框均正确,表达载体构建成功。将含有阳性质粒的BL21菌液经IPTG诱导后进行SDS_PAGE分析,出现预期的目的蛋白条带,此目的蛋白经Western blot检测确定其有免疫活性。

    • 漆酶工程菌株的构建及其培养条件的研究

      2004, 44(5).

      摘要 (699) HTML (0) PDF 0.00 Byte (17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取产漆酶白腐菌(Fome lignosus)的总RNA,利用RT_PCR的方法克隆到漆酶的cDNA,并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PIC9k,重组质粒经线性化、电激转化Pichia pastoris GS115、通过底物显色反应筛选到漆酶生产工程菌株。其中2#工程菌株产酶活力较高。培养基、培养温度、诱导用甲醇浓度及培养基中铜离子浓度对该菌产酶活力均有一定的影响。在最适条件下(用含200μmol/L Cu2+的BMMY培养基,于20℃,250r/min;用0.5%甲醇诱导)培养至第6天时,该菌株产酶活力达到最高(1510U/L)。

    • 利用木糖和葡萄糖合成乙醇的新型重组大肠杆菌的研究

      2004, 44(5).

      摘要 (1102) HTML (0) PDF 0.00 Byte (275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PCR方法从运动发酵单孢菌染色体DNA扩增出乙醇合成途径的关键酶基因pdc、adhB,分别用tac启动子控制表达,构建了可以在Escherichia coli JM109中表达的重组质粒pKK_PA、pEtac_PA。初步的乙醇发酵结果表明,在E. coli中只引入adhB基因不能拓宽其中的产乙醇途径,引入pdc基因可以与宿主自身的ADH酶协同作用, 使碳流有效导向产乙醇方向。同时引入pdc、adhB基因可以在宿主E. coli中成功建立产乙醇途径。

    • 产Shiga毒素噬菌体φ297在大肠杆菌K 12染色体上整合位点的定位研究

      2004, 44(5).

      摘要 (789) HTML (0) PDF 0.00 Byte (15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鉴定大肠杆菌O157产生Shiga 毒素 (Stx)的噬菌体φ297在大肠杆菌K12染色体上的插入位点。采用加接头PCR方法从与噬菌体933W的整合酶基因int同源的核苷酸开始向未知区域进行步移测序,寻找目的基因。将获得的DNA序列与核苷酸数据库进行比较,确定了细菌性噬菌体φ297的attL 、attR和中心序列位于大肠杆菌K12的yecE基因内。噬菌体φ297在宿主细胞E. coli K12染色体上的整合位点是yecE基因。

    • 人小肠三叶因子在糙皮侧耳中的整合、表达及检测

      2004, 44(5).

      摘要 (870) HTML (0) PDF 0.00 Byte (1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原生质体法将含双35S_AMV启动子及人小肠三叶因子(hITF)cDNA的表达载体导入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中,原生质体转化子在含有除草剂的培养基上初步筛选,获得抗性菌株。通过PCR分析证明hITF cDNA已整合到侧耳基因组中。以hITF为抗原免疫家兔制备了抗血清,纯化后的IgG以直接型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方法测定效价,并建立起hITF的竞争型酶联免疫吸附检测(ELISA)方法,给出了标准工作曲线,以应用于大规模表达菌株的筛选确立。检测表明,hITF在侧耳新鲜菌丝体中分3个表达量段:1000~1250ng/g、1480~1700ng/g、最高达2000~2250ng/g,约占总可溶性蛋白的07%~1.5%。Western印迹进一步分析证明hITF在侧耳中的表达。

    • 猪链球菌2型可能的毒力基因的发现

      2004, 44(5).

      摘要 (858) HTML (0) PDF 0.00 Byte (15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猪链球菌2型(SS2)感染已成为影响全世界养猪业的重要问题之一。SS2菌株可分为毒力株、弱毒力株和无毒力株,但目前尚无区分此3类菌株的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为了获得毒力株特异的基因序列,对毒力株HA9801及无毒力株12#进行了抑制性差减杂交(SSH)实验,获得了5个可能的新的毒力基因片段,分别是转录调节子、氨基酸通透酶、 ABC 转运子及表面锚定蛋白,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报道。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区分SS2型菌株的毒力类型,并为SS2毒力株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

    • 马链球菌兽疫亚种类M蛋白的基因克隆、序列分析及其在猪源链球菌的检测

      2004, 44(5).

      摘要 (1219) HTML (0) PDF 0.00 Byte (23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已发表的马链球菌兽疫亚种(Streptococcus equi subsp. zooepidemicus)马源株的类M蛋白基因序列,设计和合成一对引物,以兽疫亚种猪源ATCC35246株的基因组DNA为模板,通过PCR技术,扩增出类M蛋白基因并定向克隆至表达载体pET_32a(+)中,测定其序列,GenBank接收号为AY263781。类M蛋白基因含一个完整的开放阅读框,全长为1137bp,编码379个氨基酸残基。经DNA Star软件分析,ATCC35246株类M蛋白基因与兽疫亚种马源W60株、马亚种的类M蛋白基因及A群化脓链球菌的M蛋白基因的同源性分别为86.9%、30.8%、29.4%;推导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分别为84.3%、21.9%、23.4%。但ATCC35246株类M蛋白的C末端细胞膜锚定区与M蛋白、马亚种类M蛋白高度同源。用上述设计的引物进行PCR试验,检测34株猪源链球菌类M蛋白基因,发现所有16株C群猪源链球菌均能检测出类M蛋白基因,而所有猪链球菌(Streptococcus suis)1型和2型菌株及S群、B群、D群链球菌共13株均不能检出类M蛋白基因,而5株未鉴定的猪源链球菌中3株能检测出类M基因。

    • 青年人肠道菌群分布及关键益生菌群落结构分析

      2004, 44(5).

      摘要 (1436) HTML (0) PDF 0.00 Byte (15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30例20~25岁中国青年人的肠道菌群为研究对象,采用纯培养方法和16S rDNA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并结合代谢产物β_半乳糖苷酶和短链脂肪酸的测定,分析了此年龄段健康人群肠道菌群分布和益生菌群落结构。实验表明,高厌氧菌水平和高B/E值(175.66)反映出此年龄段人群良好的肠道环境;肠道关键益生菌群落结构分析表明,双歧杆菌由1~4种菌种组成,青春双歧杆菌(检出率93.3%,占总双歧杆菌数量百分比>85%)、长双歧杆菌(检出率86.7%,占总双歧杆菌数量百分比10%)为肠道优势双歧杆菌,其余菌种在不同人肠道中的差异数量只占不到5%,此年龄段青年人肠道具有呈现稳定的双歧杆菌群落结构,肠道双歧杆菌群落结构与膳食结构、生活环境等因素相关性不大,主要与人的生理年龄紧密相关;卷曲乳杆菌和唾液乳杆菌为青年人肠道优势乳杆菌(检出率分别为86.7%和93.3%,两者之和占总乳杆菌的数量百分比为60%~75%),但其余乳杆菌在不同人肠道中的之间的差异数量达到20%~30%,肠道乳杆菌群落结构与饮食结构、生活环境等因素紧密相关,不同个体具有各自独特的乳杆菌群落组成。

    • 柠檬酸钠对枯草杆菌生长代谢及肌苷积累的影响

      2004, 44(5).

      摘要 (937) HTML (0) PDF 0.00 Byte (30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柠檬酸钠对枯草杆菌生长代谢及产苷的影响,在基础料中添加浓度为02g/L的柠檬酸钠,肌苷产量提高18%,肌苷对葡萄糖得率增加38%。通过分析糖代谢途径中关键酶的酶活,结果表明添加柠檬酸钠改变了一些关键酶的活力, 可降低糖酵解途径中6_磷酸果糖激酶和丙酮酸激酶的活力,从而减弱了糖酵解途径的通量。

    • 一株特耐酸酵母R1的分离及其耐酸机理研究

      2004, 44(5).

      摘要 (1234) HTML (0) PDF 0.00 Byte (21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江西某铜矿的污泥中分离到一株特耐酸酵母菌 R1 (Rhodotorula sp. ), 能在pH值1.5~6.0的范围内生长,最适生长pH为3.0,属于嗜酸菌,初步鉴定为红酵母属 (Rhodotorulasp.)。R1在不同培养基中的耐酸能力基本相同。pH冲击实验显示,R1通过泵出H+吸收K+来维持胞内pH的稳定,表明膜H+_ATPase和K+在R1耐酸中发挥作用。R1细胞膜的H+_ATPase活性与R1生长的pH呈负相关。通过PCR克隆了R1的H+_ATPase 基因(pma),并进行了测序,序列比较显示该基因的保守性很高。

    • 细胞膜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对自絮凝颗粒酵母耐酒精能力的影响及作用机制

      2004, 44(5).

      摘要 (737) HTML (0) PDF 0.00 Byte (16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揭示细胞膜组分与酵母菌耐酒精能力的一种新颖关系及其机制。实验显示,培养于添加和未添加3种氨基酸(异亮氨酸、甲硫氨酸和苯丙氨酸,添加浓度分别为1.0、0.5和2.0 g/L)条件下的自絮凝颗粒酵母于30℃经20%(V/V)酒精冲击9 h的存活率分别为57%和0,表明添加该3种氨基酸能显著提高菌体的耐酒精能力。细胞膜蛋白质氨基酸组成分析和细胞膜流动性测定表明,所添加3种氨基酸是通过组入菌体细胞膜、改变细胞膜流动性从而提高菌体的耐酒精能力的,即当细胞膜蛋白质氨基酸组成中异亮氨酸、甲硫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明显增加时,菌体能有效抵抗高浓度酒精冲击引发的细胞膜流动性的升高,从而维持细胞膜的稳定。细胞膜蛋白质氨基酸组成会影响细胞膜的流动性(膜蛋白中异亮氨酸、甲硫氨酸和苯丙氨酸含量明显增加时膜流动性降低)是一种新的实验现象。

    • 水稻内生放线菌类群及其对宿主病原菌的抗性研究

      2004, 44(5).

      摘要 (959) HTML (0) PDF 0.00 Byte (25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常规方法对广东省番禺和五山两地种植的水稻内生放线菌进行分离、鉴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水稻内生放线菌多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其中灰褐类群链霉菌(S. griseofuscus)的分离频率最高为361%~69%,是水稻植株中的优势内生放线菌类群。研究了内生放线菌在水稻植株各器官中的分布,结果表明根中内生放线菌的多样性高于茎叶。番禺地区种植的水稻中分离出的内生放线菌种类较多。从感病品种及生长不良水稻植株中分离出的内生放线菌种类比较丰富。通过回接分离试验及利用扫描电镜观察内生菌在植物体内分布发现,水稻优势内生放线菌回接无菌组培苗后,不仅能够定殖在水稻植株的根表和根内部,而且存在于茎杆和叶片中。通过平板颉抗及代谢物的活性测定试验,发现所分离的内生放线菌50%对水稻某些病原菌有颉抗活性,其中灰褐类群链霉菌的比例达到55.4%,成为所分离的水稻内生放线菌类群中具有颉抗活性的最大群体。

    • 真菌新型激活蛋白对Bt制剂的增效作用

      2004, 44(5).

      摘要 (759) HTML (0) PDF 0.00 Byte (14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激活蛋白是从交链孢属(Alternaria)真菌分离的新型多功能蛋白,以棉铃虫和小菜蛾幼虫为供试昆虫,用饲料染毒法、浸叶法和浸虫法测定了激活蛋白对Bt的增效作用。结果表明,用Bt∶激活蛋白为1∶0.03的含毒饲料饲喂2龄棉铃虫幼虫,其增效指数为2.2倍。Bt∶激活蛋白以1∶0.095和1∶0.6混合后分别浸叶后,饲喂棉铃虫和小菜蛾幼虫,其增效指数分别为27和5.5倍。单独用激活蛋白饲喂棉铃虫幼虫无致死活性,但当Bt与激活蛋白以1∶0.75混合后,毒杀效果显著增强,对Bt的增效指数为18.5倍。

    • 影响青霉产聚乙烯醇降解酶营养因素的研究

      2004, 44(5).

      摘要 (1009) HTML (0) PDF 0.00 Byte (1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培养基中没有聚乙烯醇(PVA)及有PVA存在的情况下,考察了酵母粉、20种氨基酸和部分维生素对一株青霉WSH02.21产PVA降解酶的影响。当培养基中无PVA时,以酵母粉为氮源时,该菌株可产生38.9 U/L的PVA降解酶;加入PVA后,酶活提高了3.3倍,表明该菌株所产的PVA降解酶是可诱导的。进一步研究发现,不管培养基中是否存在PVA,若没有苏氨酸存在,该菌株正常生长,但不能产生PVA降解酶,表明苏氨酸是该菌株产生PVA降解酶所必需的,而非生长所必需。在苏氨酸添加浓度为10mg/L到20mg/L的范围内,该菌株所产PVA降解酶的酶活随着培养基中苏氨酸浓度的增大而呈现上升趋势。

    • CD20F(ab′)2抗体的发酵与纯化

      2004, 44(5).

      摘要 (1130) HTML (0) PDF 0.00 Byte (19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转化了质粒PYZcpp3的16C9大肠杆菌可高水平地分泌表达可溶性CD20 F(ab′)2抗体;采用经优化的培养条件,在发酵罐上进行高密度培养OD550值达140;每升湿菌菌重200g;抗体的产量每升为241mg,其中F(ab′)2片段达50%, F(ab′)2可以特异性的识别CD20+细胞并与CD20相结合;F(ab′)2对Raji细胞的IC50值为228μg/mL;而Fab′对Raji细胞的IC50值为45.9μg/mL。

    • 利用S-层蛋白在细胞表面展示α-淀粉酶和金属硫蛋白

      2004, 44(5).

      摘要 (973) HTML (0) PDF 0.00 Byte (17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选用苏云金芽胞杆菌CTC菌株细胞表面S层蛋白作为表面展示载体,利用其N端信号肽以及锚定序列分别将不同生物特性的外源蛋白带到胞外并锚定在细胞的表面。为研究外源蛋白的分子量和生化特性对表面展示以及对其在细胞表面生物活性的影响,选用分子量较大的分泌性蛋白α淀粉酶和富含半胱氨酸的非分泌性蛋白金属硫蛋白作为目标蛋白。将α淀粉酶的结构基因(amy)和金属硫蛋白的结构基因(smtA)与S层蛋白的锚定区slh结合,构建融合蛋白基因slh/amy及slh/smtA,克隆至穿梭载体pHT304上,得到重组质粒pBMBSA304 和pBMBSM304;转入带有帮助质粒的重组菌株BMB171/pBMBCSA中,得到新的重组菌株BMBSAC和BMBSMC。SDSPAGE显示融合蛋白SLH/AMY和SLH/SMTA在重组菌的表面得到了表达。利用锥虫蓝染色/打孔加膜法表明重组菌SAC的确具有表面酶活性,α淀粉酶被固定在细胞表面。碘液法测定的数据表明重组菌SAC的菌悬液样品较之受体菌BMB171菌悬液样品酶活提高了42.4%。NiNTA琼脂糖微球吸附试验显示重组菌SMC能够被微球所吸附,证实SMTA在重组菌表面具有活性。对游离镉离子的吸附试验显示重组菌对镉离子的吸附能力是对照受体菌的4倍。

    • 抗生素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作为荧光假单胞菌2P24菌株生防功能因子的实证分析

      2004, 44(5).

      摘要 (688) HTML (0) PDF 0.00 Byte (24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荧光假单胞杆菌2P24菌株分离自小麦全蚀病自然衰退土壤,它是酚类抗生素2,4二乙酰基间苯三酚(2,4DAPG)的高产菌,对多种土传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治能力。利用同源重组构建2,4DAPG合成基因的定位突变体,并对突变体进行基因互补,通过检测突变菌株和恢复突变菌株抗生素产量和生防效果确定2,4DAPG在菌株2P24生防功能中的作用。实验中,定位突变体丧失产生抗生素和拮抗病原菌的能力,而恢复突变体的抗生素产量和拮抗能力均恢复至野生菌水平。在对番茄青枯病的防病试验中,2,4DAPG突变体的防效低且下降快,而恢复突变体的生防能力与野生菌相当,且效果稳定。由此可确定2,4DAPG是菌株2P24防治番茄青枯病的主要因子,在防效上起关键作用。

    • 兔多杀性巴氏杆菌铁调节外膜蛋白(IROMPs)抗原交叉性试验

      2004, 44(5).

      摘要 (964) HTML (0) PDF 0.00 Byte (17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别以含铁培养基和限铁培养基培养4株兔多杀性巴氏杆菌JS、C51-2、C51-3及C51-17株,用刚果红结合试验初步分析铁调节外膜蛋白(IROMPs)表达情况,同时破碎菌体,提取外膜蛋白,经SDSPAGE比较这4株细菌在正常培养条件、富铁培养条件及限铁培养条件时外膜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限铁培养时,细菌表现出对刚果红染料较强结合性,且这4株巴氏杆菌均表达数种高分子量的IROMPs,主要有147 kD、135 kD、99 kD、94 kD、82 kD及72 kD蛋白带,4株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正常或富铁条件培养时均不表达上述条带。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正常条件培养的全菌(C5117株)抗血清中不含有针对IROMPs的抗体,限铁培养的C5117株IROMPs可诱导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并且能与JS、C51.2及C51.3株的IROMPs发生抗原交叉性反应。同时用间接ELISA检测C51.17株3种IROMP(99 kD、94 kD和87.6 kD)的交叉抗体效价,结果这3种抗血清均与其它3株的产生较高的交叉抗体滴度。

    • 一种从感染的培养细胞中分离细菌RNA的方法

      2004, 44(5).

      摘要 (992) HTML (0) PDF 0.00 Byte (23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病原菌全基因组表达谱研究是阐明其致病机理的必要的基础,已经成为当前生命科学领域的热点和重点;然而由于难于从感染的组织中快速固定并分离细菌RNA,从而极大的制约了该研究的进展。介绍一种从感染的细胞中分离细菌RNA的方法——冷酸酚法,其主要特点是:(1)使用可以破碎真核细胞但不影响细菌细胞完整性的SDS浓度,实现了从感染的细胞中快速分离完整的细菌,减少了宿主细胞RNA的污染;(2)在将细菌从细胞中分离的同时即利用苯酚乙醇混合液将其总RNA快速固定,既减少了RNA的降解,又最大限度地保持了细菌在哺乳细胞内原有的表达模式;(3)可以从10.8个菌体中提取到至少30μg的总RNA,足够用于反转录等其他研究。该方法将为利用DNA Microarray技术进行的病原菌表达谱研究提供有益的借鉴。

    • 用RISA法评估地下水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及变化

      2004, 44(5).

      摘要 (879) HTML (0) PDF 0.00 Byte (16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提出运用RISA法从细菌群落角度对垃圾填埋场地下水生态系统的空间异质性进行定量分析。RISA图谱的相似度聚类分析表明:与随时间产生的变化相比,细菌群落在空间上的差异更大;同批取样不同位置和深度的地下水RISA图谱存在明显差异,整体上在60%~70%相似度聚类。

    •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基因分型方法的建立及其临床应用

      2004, 44(5).

      摘要 (775) HTML (0) PDF 0.00 Byte (2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各血清型之间外毒素(Apx),外膜脂蛋白(OmlA),转铁蛋白B(TbpB)的基因差异,分别对各血清型进行PCR扩增,得到不同的特异性片段,可区分开生物Ⅰ型13个标准菌株血清型中的8个血清型。临床检测结果与血清学分型一致,将此分型系统用于临床送检的126份肺脏和42份扁桃体的病原学检测,可直接检测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感染。此方法还可以将一些尚未定型的菌株进行归类,弥补了血清学方法的不足,为细菌的流行病学调查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手段。

    • 大肠杆菌F18菌毛及其亚型的PCR鉴定

      2004, 44(5).

      摘要 (893) HTML (0) PDF 0.00 Byte (18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F18菌毛是产肠毒素大肠杆菌(ETEC)与产vero细胞毒素大肠杆菌(VTEC)的重要致病因子,可介导细菌对小肠细胞的黏附,并具有F18ab和F18ac 2个抗原亚型。根据已发表的F18ab菌毛A亚单位(FedA/ab)的基因(fedA/ab)设计3条引物,建立了2种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扩增方法。通过对F18ab+大肠杆菌、F18ac+大肠杆菌、K88+大肠杆菌、K99+大肠杆菌、987P+大肠杆菌、F41+大肠杆菌的试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PCR方法可特异性鉴定F18+大肠杆菌并区别其亚型F18ab与F18ac。

    • 共表达禽流感病毒HA和NA基因重组禽痘病毒的遗传稳定性

      2004, 44(5).

      摘要 (992) HTML (0) PDF 0.00 Byte (19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表达禽流感病毒H5 HA及N1 NA基因的重组禽痘病毒rFPVHANA连续传代至25代,取第5、15及25代重组病毒作为受检代次,进行外源基因的PCR扩增与测序,同时比较这3个代次重组禽痘病毒的免疫效力。结果对各代次重组病毒DNA的模板进行PCR扩增,均能够获得HA和NA两个目的片段;经测序证明两个外源基因在细胞传代过程中没有发生氨基酸水平的改变。动物试验结果表明,该重组病毒的毒力在细胞传代过程中没有发生变化,接种试验鸡后在鸡体内能够检测到外源基因的存在,各免疫组在免疫2周后的抗体效价平均为6.5log2,完全抵抗了高致病力禽流感病毒的攻击。以上结果表明此重组病毒具有较好的遗传稳定性,经过25代的传代后,所插入的外源基因及其表达产物的免疫原性未见变化,重组病毒的免疫效力相当稳定。

    • 固定化内切型肝素酶的研究

      2004, 44(5).

      摘要 (848) HTML (0) PDF 0.00 Byte (1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提纯的一种内切型肝素酶固定于聚酯载体上,固定化效率达78.8%。酶活力在pH为7.5左右时表现最高,并且在此条件下固定化酶的稳定性最好。最适反应温度为40℃。热稳定性试验表明,固定化酶的稳定性较差。固定化酶的使用半衰期比游离酶延长4.4倍。固定化酶催化肝素底物反应的Km值约为95.4μmol/L而游离酶的Km值约为71.2μmol/L。固定化酶可以同时作用于肝素和硫酸乙酰肝素,而对硫酸软骨素没有催化能力。肝素经降解后,产生一定量的非硫酸化或低硫酸化的二糖和不同聚合度的寡糖混合物。

    • 解脂假丝酵母中神经酰胺的鉴别和定量分析

      2004, 44(5).

      摘要 (726) HTML (0) PDF 0.00 Byte (27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制备型薄层板分离解脂假丝酵母(Yarrowia lipolitica)中与神经酰胺标样近似的脂类成分,将其用于二级质谱分析,确认了其结构为脂肪酸碳链长度为24的神经酰胺。结合高效液相色谱/蒸发光散射检测器(HPLC/ELSD)的检测方法,首次定量报道了解脂假丝酵母中神经酰胺的含量为2.5‰。

    • 酵母提取物和海带水提液促大肠杆菌生长机理初步研究

      2004, 44(5).

      摘要 (824) HTML (0) PDF 0.00 Byte (15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海带水提液和酵母提取物促大肠杆菌生长的机理。采用二维电泳(2DE)和生物质谱等蛋白质组技术对细菌的全蛋白质表达进行研究。发现8种蛋白出现有规律的变化,其中,2种蛋白在对数期各组表达量均增高,4种蛋白在各组表达量下降且实验组下降更明显,1种蛋白在实验组表达量明显降低而对照组无明显变化。

    • 微生物铝毒和耐铝机制的研究现状

      2004, 44(5).

      摘要 (1022) HTML (0) PDF 0.00 Byte (14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铝是地球上含量最为丰富的金属元素,在酸性条件下,主要以Al3+存在。Al3+作为一种严重的环境毒剂,已经在众多模式生物中所证明。近年来,许多生物学家已日益注意到铝毒和耐铝性在环境科学与生命科学领域的重要性。结合研究工作,综述了微生物铝毒害和耐铝的机制。微生物通过①增强分泌有机酸与Al3+螯合,②超表达Mg2+通道蛋白,增强细胞转运吸收Mg2+,③通过线粒体ATPase和液泡ATPase协同作用将Al3+隔离于液泡内,以及④通过氧化胁迫改变、调节Al3+毒害和耐铝性,减缓Al3+对细胞的毒害。


年第44卷第5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