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45卷第3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一株氨氧化链霉菌的分类鉴定及其氨氧化特性的研究

      2005, 45(3).

      摘要 (1003) HTML (0) PDF 259.68 K (15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硝化反应器中分离获得一株链霉菌。根据其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特性,(G+C)mol%含量以及16S rDNA序列和DNA杂交结果,将其归入链霉菌属中的比基尼链霉菌(Streptomycesbikiniensis)。该菌株既能在YD培养基上异养生长,也能在无机培养基上自养生长,异养生长速率(Vmax为0.39mg/L\5d)明显高于自养生长速率(Vmax为0.22mg/L.d)。异养生长时,氨氮主要用于合成细胞物质;自养生长时,部分氨氮用于合成细胞物质,部分氨氮转化成亚硝酸盐。在无机培养基上自养生长时,最适氨浓度为118mgN/L。最适生长pH值为9.36,最适氨氧化pH值为9.29。最适生长温度为31℃,最适氨氧化温度为40.6℃。提高溶解氧浓度有利于该菌株生长和氨氧化,菌体生长对溶解氧浓度的敏感性高于氨氧化。

    • 一株拮抗姜瘟青枯假单胞杆菌的链霉菌的分离及鉴定

      2005, 45(3).

      摘要 (1238) HTML (0) PDF 288.06 K (167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生姜田土中分离到一株对姜瘟青枯假单胞杆菌(Pseudomonas solanacarum Smith)有强拮抗作用的链霉菌菌株SR11,研究拮抗性表明,对革兰氏阳性细菌、革兰氏阴性细菌以及多种病原真菌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该菌株进行形态特征、培养特征、生理生化、细胞壁组分分析及16S rDNA序列分析。基内菌丝无横隔、不断裂,气生菌丝多分枝;孢子丝波曲至螺旋形,孢子椭圆形,表面光滑。细胞壁化学组分Ⅰ型,糖型C。在培养成熟后,气丝变为灰色,可闻到浓烈的土味。以16S rDNA序列为基础构建了包括13株相关种属细菌在内的系统发育树,其中,与12个模式链霉菌株的16S rDNA序列的同源性为96.5%~98.3%。

    • 大港孔店油田水驱油藏微生物群落的分子分析

      2005, 45(3).

      摘要 (1023) HTML (0) PDF 318.75 K (22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多聚酶链式反应温度梯度凝胶电泳(PCRTGGE)和构建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两种方法对比研究了大港油田孔二北断块注水井和采油井的微生物群落结构。16S rDNA V3区PCR扩增产物的TGGE图谱分析表明,这两个油井的微生物群落结构差异很大。注水井样品的TGGE图谱中有6条主要条带,而采油井样品中只有一个条带占绝对优势。同时,建立了两个样品的16S rRNA基因克隆文库,从中分别挑选了108和50个克隆进行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样性分析(ARDRA)。注水井样品有33个操作分类单元(OUT),其中6个OUT是优势类型;而采油井样品只有8个OUT,有1个OUT在文库中占绝对优势。克隆文库和TGGE的研究结果一致,均表明注水井样品的微生物多样性比采油井丰富很多。每个OUT的代表克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注水井样品中的细菌主要属于α、β、γ变形菌纲和放线菌纲,尤其是红细菌亚纲(47%)。采油井样品的细菌主要属于α、β、γ变形菌纲,尤其是假单胞菌属(62%)。油藏微生物多样性的分子分析可为开展微生物采油技术研究奠定基础。

    • 厌氧氨氧化污泥中效应菌的分子生物学研究

      2005, 45(3).

      摘要 (952) HTML (0) PDF 223.11 K (2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具有厌氧氨氧化作用的细菌进行更深入的分析和了解有助于该新型生物脱氮过程在实践中的应用,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从已培养的具有厌氧氨氧化活性的污泥中提取细菌总DNA,经纯化、特异引物PCR扩增、克隆、测序等过程,得到厌氧氨氧化菌部分16S rDNA序列(长度为836bp),少部分克隆具有1~2个碱基的突变。此外,进化分析结果显示培养获得的细菌与已发现的Candidatus Brocadia anammoxidans、Anaerobic ammoniumoxidizing Planctomycete、Uncultured anoxic sludge bacterium KU1细菌在进化上关系较近,但比对分析结果表明所研究的细菌与上述细菌的DNA序列相似度不高,这表明自然环境中还存在一种以前未被发现的可进行厌氧氨氧化的细菌。

    • 苜蓿中华根瘤菌042BMnoeAB基因的转录调控

      2005, 45(3).

      摘要 (536) HTML (0) PDF 223.02 K (141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042BM noeAB基因的表达调控进行研究。结果发现,葫芦巴碱不能使noeAB的表达水平提高,证明它们的转录不受nodD2的调控。当nodD3和syrM同时存在时,noeAB的表达水平没有明显的变化,表明它们也不受nodD3syrM系统的调控。在FY基本培养基上,毛地黄黄酮的诱导使noeAB基因的表达水平提高16倍,而在不添加该诱导物的TY培养基上,noeAB基因的表达水平也能够提高30倍以上,说明noeAB是受nodD1控制的,但除受毛地黄黄酮诱导外,noeAB还可能受到其他因子的调节。

    • 假单胞菌M18株pltZ基因转录阻抑藤黄绿菌素ABC转运系统

      2005, 45(3).

      摘要 (941) HTML (0) PDF 256.35 K (1655) 评论 (0) 收藏

      摘要:假单胞菌(Pseudomonas sp.)M18株的藤黄绿菌素(Pyoluteorin,Plt )生物合成基因簇下游存在一个Plt生物合成负调控基因pltZ和一个负责Plt分泌及自身抗性的ABC(ATP_binding cassette)转运系统基因簇。利用启动子探针载体pME6015和pME6522分别构建ABC转运基因pltH与lacZ的翻译和转录融合表达质粒pHZLF和pHZCF,分别引入野生型假单胞菌M18株和pltZ突变菌株M18Z。半乳糖苷酶活性的测定结果表明:在pltZ突变株M18Z中,pltH’-‘lacZ翻译融合表达水平约比野生型提高3.7~8.4倍,pltH’‘lacZ转录融合表达水平显著提高了2.8~7.4倍,表明pltZ 能在转录水平上阻抑Plt ABC转运系统的表达,pltZ很可能通过阻抑Plt ABC转运系统的表达,间接地负调控Plt的生物合成。

    • 鼠伤寒沙门氏菌SL7207SifA-突变株的构建和鉴定

      2005, 45(3).

      摘要 (958) HTML (0) PDF 300.40 K (2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鼠伤寒沙门氏菌SifA-基因突变株的特点是能进入真核细胞的胞液。利用P22噬菌体转导技术构建了鼠伤寒沙门氏菌疫苗株SL7207的SifA-突变株SL7207*,该突变株与SL7207有着相似的体外生长曲线和细胞侵袭力,SL7207*在MDCK上皮细胞中的增殖能力增强,但在RAW2647巨噬细胞中的生存能力减弱。小鼠毒力试验显示SL7207*在BALB/c小鼠体内毒力下降。仅SL7207*在体外可向RAW2647巨噬细胞递送真核表达质粒。SL7207*的构建为重组沙门氏菌疫苗载体的研制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

    • 紫杉醇高产菌株的原生质体诱变选育及其遗传变异初探

      2005, 45(3).

      摘要 (844) HTML (0) PDF 299.97 K (21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紫杉醇产生菌NCEU_1为出发菌株,分别采用紫外线和紫外线与氯化锂复合诱变方法对其原生质体进行诱变,获得了两株高产紫杉醇的突变株——UV40-19和UL50-6,其紫杉醇产量从出发菌株的314.07μg/L分别提高至376.38μg/L和392.63μg/L;同时,又采用RAPD和同工酶技术对出发菌株NCEU_1与两高产株UV40-19和UL50-6间的遗传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出发菌株与诱变菌株之间以及两诱变菌株之间都存在明显差异,为进一步研究与紫杉醇合成相关基因及诱变株产量提高的分子机制奠定了基础

    • 鸡痘病毒复制非必需区的选择对重组鸡痘病毒免疫效力的影响

      2005, 45(3).

      摘要 (693) HTML (0) PDF 203.72 K (13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母源抗体的干扰是重组鸡痘病毒(FPV)活载体疫苗至今未能得到大规模推广应用的主要原因,而选择适当的FPV复制非必需区可能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方法之一。根据已发表的美国致病株FPV的基因组设计两对引物,用PCR方法扩增FPV假定复制非必需区的两个侧翼区FPV1和FPV2,利用此假定复制非必需区构建FPV表达载体pP12LS及表达ZJ1株新城疫病毒(NDV)F基因的转移载体pP12LSF。pP12LSF与282E4株FPV共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EF),经数轮蓝斑筛选得到纯化的重组病毒rFPV_FSC。重组FPV在CEF上连续传20代仍具有良好的遗传稳定性。对重组FPV进行免疫效力试验,在SPF鸡上,重组病毒rFPV_FSC和与之仅有复制非必需区差异的rFPV_FSB均能抵抗NDV强毒的攻击,提供100%的保护。但在有母源抗体的商品鸡上,rFPV_FSC与rFPV_FSB的免疫效力却有显著差异,保护率分别为100%和61.54%,rFPV_FSC的免疫效力与NDV常规油苗相当。试验结果表明,母源抗体对重组FPV的免疫效力有一定的影响,而选择合适的FPV复制非必需区是克服母源抗体并提高重组FPV免疫效力的有效策略之一。

    • 马立克氏病病毒pp38基因和1.8kb转录子之间双向启动子的特性研究

      2005, 45(3).

      摘要 (704) HTML (0) PDF 228.05 K (14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马立克氏病病毒(MDV)基因组DNA复制原点区某一点,将介于MDV pp38基因和18kb转录子之间的双向启动子分割成两个单方向的启动子。以pp38为报告基因,pUC18质粒为载体,构建了含不同方向完整启动子序列的pProfpp38和 pProrpp38质粒,以及含分割后单方向启动子序列的pdProfpp38和pdProrpp38质粒。4种质粒分别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Chicken embryo fibroblast, CEF)后,均能检测到pp38基因的表达。进一步以氯霉素乙酰转移酶(Chloramphenicol acetyltransferase, CAT)为报告基因,构建了含不同方向完整双向启动子的pProfCAT和 pProrCAT质粒,以及含分割后单方向启动子序列的pdProfCAT和 pdProrCAT质粒。通过转染试验,定量分析了完整启动子和分割后启动子在两个方向上的启动活性。实验结果表明,分割后的启动子在两个方向上的启动活性均比相应方向上完整启动子的活性低,其中1.8kb转录子方向上的活性下降了41倍。

    • 荧光假单胞杆菌2P24中生防相关调控基因gacS的克隆和功能分析

      2005, 45(3).

      摘要 (1314) HTML (0) PDF 247.50 K (20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荧光假单胞杆菌2P24菌株分离自小麦全蚀病自然衰退土壤,可产生多种次生抗菌物质,对一些作物土传病害具有较好的防治能力。通过PCR介导的方法从荧光假单胞杆菌2P24的基因组文库中克隆到调控基因gacS。序列分析发现,该基因长度为2754 bp,编码917个氨基酸的肽链。此肽链与Pseudomonas chlororaphis双因子组分之一的感受激酶GacS相似性达91%,与P. fluorescens CHA0的GacS相似性为89%。与野生菌株2P24相比,gacS基因的缺失突变体完全丧失产生抗菌代谢物2,4_二乙酰基间苯三酚、氢氰酸、蛋白酶的能力。拮抗试验中,gacS缺失突变体丧失对小麦全蚀病菌的拮抗作用,温室生物测定显示gacS的缺失突变体对小麦全蚀病的生防能力大幅下降。但是gacS基因的互补突变体能够恢复产生抗菌次生代谢物的能力,且重新获得拮抗能力和生防能力。由此证明GacS是生防菌株2P24中一个控制生防因子并影响生防效果的重要调控元件。

    • 利用8质粒系统拯救A/Chicken/Shanghai/F/98(H9N2)株禽流感病毒

      2005, 45(3).

      摘要 (993) HTML (0) PDF 254.55 K (2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反向遗传技术将含有1998年中国大陆分离株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Avian influenza virus,AIV)的8个基因片段的质粒共转染COS_1细胞,产生了与野生病毒生物学特性相同的H9N2亚型AIV。将A/Chicken/Shanghai/F/98(CK/SH/F/98)株H9N2亚型AIV的8个基因组cDNA分别克隆到polⅠ_polⅡ转录/表达载体pHW2000中,构建成8个转录/表达载体重组质粒。将这8个质粒共转染COS_1细胞, 24h后收获细胞及上清接种SPF鸡胚,48h后收取鸡胚尿囊液继续进行鸡胚传代, 产生能致死鸡胚的病毒。经血凝、血凝抑制试验、序列分析和电镜观察,证实产生了CK/SH/F/98(H9N2)株AIV。

    • 重组表达猪圆环病毒2型衣壳蛋白的抗原特性分析

      2005, 45(3).

      摘要 (720) HTML (0) PDF 240.69 K (21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猪圆环病毒2型(PCV2)去核定位信号衣壳蛋白(Nuclear localization signal_defected capsid protein,dCap)与谷胱甘肽_S_转移酶(GST)融合,在大肠杆菌中表达,经纯化和凝血酶剪切分别获得纯化的GST_dCap融合蛋白和dCap蛋白,Western blot结果表明二者都能与猪抗PCV2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DCap蛋白免疫小鼠制备的单克隆抗体,不仅能特异地与GST_dCap融合蛋白、dCap蛋白和纯化的PCV2粒子发生反应,而且能特异地与PK_15细胞内的PCV2病毒颗粒发生反应,其中抗dCap蛋白的单克隆抗体4C4、3F6和2G7具有阻止病毒感染细胞的能力。表明原核表达的dCap蛋白完全或部分正确模拟了PCV2天然衣壳蛋白的构像,PCV2衣壳蛋白存在阻止PCV2病毒感染细胞的功能性表位。同时重组PCV2 dCap蛋白的获得为进一步研究Cap蛋白晶体结构和将重组的dCap蛋白作为抗原建立血清学诊断试剂及疫苗研究提供了基础。

    • 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合成聚-4-羟基丁酸的重组大肠杆菌的构建

      2005, 45(3).

      摘要 (1086) HTML (0) PDF 237.18 K (21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实现重组大肠杆菌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合成均聚的P(4HB),PCR扩增大肠杆菌编码谷氨酸:琥珀酰半缩醛转氨基酶基因(gabT),谷氨酸脱羧酶基因(gadA)以及富养罗尔斯通氏菌(Ralstonia eutropha)H16的4_羟基丁酸脱氢酶基因(gadB),并组装到携带富养罗尔斯通氏菌(Ralstonia eutropha)H16的PHA聚合酶基因(phaC)和克氏梭菌(Clostridium kluyveri)中编码4_羟基丁酸:CoA转移酶基因(orfZ)的重组质粒pKESS53上,形成一个大的操纵元。携带重组质粒的大肠杆菌获得从三羧酸循环的中间物——α_酮戊二酸到P(4HB)的代谢途径。结果表明,重组大肠杆菌可以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合成均聚的P(4HB),当向以葡萄糖为唯一碳源的无机培养基添加蛋白胨、酵母提取物、酪蛋白水解物时,P(4HB)的含量可以高达菌体干重的30%。

    • 猪白细胞介素_6在巴斯德毕氏酵母(Pichia pastoris)中的分泌表达

      2005, 45(3).

      摘要 (552) HTML (0) PDF 259.57 K (11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_6, IL_6)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学效应的细胞因子,在疾病诊断与疫苗佐剂领域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在本试验中,猪白细胞介素_6(pIL_6)的cDNA序列被克隆入甲醇酵母(Pichia pastoris)分泌表达载体pPIC9K中,并转化入P. pastoris GS115菌株。其重组菌株GS115/pPIC9K_IL6经1% 甲醇诱导后,能分泌表达分子量约为24.5KD的重组蛋白,Western blot确证为pIL_6。该酵母表达产物无N端糖基化修饰。用依赖IL6生长的B9细胞株检测提纯后的pIL_6,其生物学活性可达8×104IU/mg。

    • 高比活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突变体基因的构建及其在巴斯德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2005, 45(3).

      摘要 (755) HTML (0) PDF 295.60 K (13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人睫状神经营养因子(hCNTF)及其突变体有望成为治疗肥胖症的新型药物。为了减少hCNTF的副反应,提高其疗效,在hCNTF四重突变体AX15(R13K)的基础上引入S165D/Q166H突变,构建了高比活的DH_AX15(R13K)突变体。体外和体内实验表明DH_AX15(R13K)的活性约是AX15(R13K)的5倍。同时体内实验还发现DH_AX15(R13K)的作用比AX15(R13K)更为持久。这种更为持久的作用可能是由于活性提高而非半衰期延长引起的。高比活的hCNTF突变体一方面可以在保证疗效的前提下减少蛋白用量,减少副反应;另一方面可以在不增加副反应的前提下增加最大耐受剂量,提高疗效,在临床应用上具有潜在的优势。

    • 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病料中PCV_2和PRRSV的PCR检测

      2005, 45(3).

      摘要 (749) HTML (0) PDF 257.77 K (1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应用PCR方法对从山东省不同地区采集的253份猪传染性胸膜肺炎肺脏和125份临床健康猪肺脏进行PCV_2和PRRSV的检测。结果显示,在传染性胸膜肺炎猪肺脏中,171份为PCV_2阳性,阳性率达67.5%;101份样品为PRRSV阳性,阳性率达40%;其中,68份样品同时检出PCV_2和PRRSV,共感染阳性率达26.8%。而临床健康猪肺组织中,21份样品PCV_2检测结果为阳性,阳性率为16.8%;12份样品PRRSV检测结果阳性,阳性率为9.6%,PCV_2和PRRSV共感染未检出。统计结果显示,传染性胸膜肺炎发病猪与临床健康猪PCV_2、PRRSV及PCV_2和PRRSV共感染的阳性率差异极显著,传染性胸膜肺炎发病猪的肺脏中PCV_2和PRRSV的检出率明显高于临床健康猪。上述检测结果提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发生可能与PCV_2和PRRSV的感染和共感染有关。

    • 单管半套式RT-PCR法检测贝类中轮状病毒的研究

      2005, 45(3).

      摘要 (1035) HTML (0) PDF 256.85 K (13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轮状病毒(Rotavirus)是一种以贝类为载体的重要食源性病毒,目前来说,RT_PCR是贝类中轮状病毒最有效的检测方法,但通常由于病毒含量较低以及贝类中存在大量的PCR抑制物,致使将其运用于实际样本的检测时灵敏度仍较低。在实验室模拟自然环境,以人工播毒的方式使贝类富集轮状病毒,运用单管半套式RT_PCR法进行检测,并将单管半套式RT_PCR与ELISA、RT_PCR的检测灵敏度做了比较,表明单管半套式RT_PCR比ELISA的灵敏度高1000倍,是传统RT_PCR的10倍, 有时甚至100倍。另外,单管半套式RT_PCR法降低了实验过程中的内源性和外源性污染,使检测所需时间从6h缩短至4.5h,大大改进和完善了食源性病毒检测方法。并同时以整只贝和仅以贝的消化道为样检测表明,以消化道为样时的病毒检出率和检测灵敏度较高。

    • 铵离子对梅岭霉素生物合成的调控效应

      2005, 45(3).

      摘要 (884) HTML (0) PDF 224.39 K (1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考察不同浓度的硫酸铵对梅岭霉素生物合成的影响,证实在低浓度下,硫酸铵可以促进梅岭霉素的生物合成,当其浓度大于5mmol/L时,菌丝生长和产物合成均受到抑制,而耗糖速率却随着铵离子的浓度增大而增大。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测定了与梅岭霉素生物合成和糖代谢过程密切相关的6种酶的活性变化,结果表明较高浓度的铵离子对6_磷酸葡萄糖脱氢酶、柠檬酸合成酶、琥珀酸脱氢酶以及脂肪酸合成酶的活性均表现出一定的促进作用,而对缬氨酸脱氢酶和甲基丙二酰CoA羧基转移酶的活性进行抑制,由此产生的结果一方面是HMP途径和TCA循环得到了加强,促进了菌体的初级代谢,另一方面则是梅岭霉素生物合成所需前体的来源受到限制,从而造成了梅岭霉素的低产。

    • 驱除侵袭大质粒pINV对福氏2a志贺氏杆菌2457T影响的比较蛋白质组学研究

      2005, 45(3).

      摘要 (954) HTML (0) PDF 374.28 K (13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福氏志贺氏杆菌2a 2457T及其驱除侵袭大质粒pINV的菌株培养至对数生长中期,制备了全细胞蛋白质。用双向电泳分离两种细胞蛋白质混合物并进行比较,找出差异点,这些点经过胶内酶切后进行MALDI_TOF质谱鉴定。每个蛋白质点的肽指纹图谱都在福氏志贺氏杆菌2a 2457T株的蛋白质数据库用Mascot进行检索,共发现了10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结果显示驱除大质粒后几个参与核酸代谢途径的酶表达量有所上升。其中胞啶/脱氧胞啶脱氨酶、嘌呤核苷磷酸化酶和尿嘧啶核苷磷酸化酶表达量的上升可能造成尿嘧啶和尿(嘧啶核)苷合成的增加。

    • 结核分枝杆菌感染人源树突状细胞的蛋白质表达谱

      2005, 45(3).

      摘要 (898) HTML (0) PDF 320.63 K (20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结核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tuberculosis, MTB)的感染中,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s, DCs) 的应答反应是机体起始免疫应答的关键。因此,利用双向电泳技术( Two_dimensional electrophoresis, 2_DE) 对人源树突状细胞受结核分枝杆菌H37Rv ATCC 27294菌株感染前后的全细胞蛋白表达图谱进行差异比较和分析,发现其中产生差异的有45个蛋白质斑点,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析/电离串联飞行时间质谱技术对其中4个表达明显上调的蛋白质斑点进行分析鉴定,获得4个明确的肽指纹图谱,通过在数据库中检索分析,确定这4个蛋白质分别为人亚砷酸诱导ATP酶I(Human Arsenite_stimulated ATPase,hASNA_I),膜联蛋白IV(Annexin IV),γ_肌动蛋白(γ_actin),热休克蛋白27(Heat shock protein27,HSP27)。上述发现有助于了解结核分枝杆菌入侵早期导致的树突状细胞蛋白质组表达变化,为深入研究结核分枝杆菌宿主相互作用提供了探索方向。

    • 三江源地区不同植被土壤固氮微生物的群落结构研究

      2005, 45(3).

      摘要 (1540) HTML (0) PDF 271.81 K (264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PCR_RFLP和测序分析法对位于青藏高原腹地三江源自然保护区的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和高山森林等不同植被类型的土壤固氮微生物的群落组成进行了探讨。经过PCR_RFLP分析固氮基因nifH,在3个样品中共得到233个克隆和99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NQ_1样地具有最多的克隆数和OTUs,多样性为49.74%,在所有样品中分别具有1~2个明显的优势种群(占总克隆数>15%),并且具有4个共同的OTUs。选取了26个克隆进行基因测序分析,通过DNAMAN比较表明,这些序列间具有66%~98%的相似性,并且在GenBank数据库中没有发现完全匹配的序列,因此这些序列可能代表着新的固氮生物株系。最后利用Clustal W与Mega软件构建了系统发育树,结果发现,这些序列被分为4个不同的簇,部分序列与属于蛋白细菌(Proteobacteria)的已知细菌具有近的亲缘关系,但是更多的序列与已知细菌具有较远的亲缘关系,而且nifH基因序列的分布在样地间没有明显的聚类。

    • 葡萄糖对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及调节机制的研究

      2005, 45(3).

      摘要 (726) HTML (0) PDF 335.06 K (298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生物被膜(Biofilm)是条件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的主要致病因素,生物被膜的形成依赖多糖PIA合成,合成PIA的糖基转移酶由icaADBC基因编码。以生物被膜形成能力不同的菌株为对象,通过研究不同环境对生物被膜形成、细菌总糖量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变化,探索外界环境对生物被膜形成的影响及葡萄糖对生物被膜诱导的分子机制。有利于生物被膜形成培养条件促进生物被膜形成及多糖的表达,葡萄糖能诱导ica基因的表达和生物被膜形成,ica基因的反义寡核苷酸(ODN)能对抗葡萄糖的作用;葡萄糖作用下不同生长周期生物被膜形成相关基因ica、icaR、AtlE表达不同。表皮葡萄球菌生物被膜的形成与细菌糖代谢有关,葡萄糖通过上调ica表达诱导生物膜形成,但不需要ica基因的持续表达;葡萄糖的诱导作用不是直接通过调节AtlE和icaR基因来实现的。

    • J亚群白血病病毒NX0101株感染性克隆化病毒的构建及其致病性

      2005, 45(3).

      摘要 (578) HTML (0) PDF 181.84 K (19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PCR方法分3段扩增出J亚群白血病病毒NX0101株的前病毒cDNA,PCR产物经克隆后顺次连接,获得一个含有完整ALVJ前病毒cDNA的重组质粒,命名为pALVJNX。将此质粒DNA纯化后转染鸡胚成纤维细胞,以针对ALVJ的单克隆抗体JE9对转染后的细胞作间接免疫荧光反应,证明获得了具有感染性的病毒。测定原始野毒和分子克隆化病毒的半数组织感染量(TCID50),分别人工接种1日龄商品代肉鸡并隔离饲养17周。接种野毒组死亡率为26%,髓细胞瘤发病率为24%。接种分子克隆化病毒组死亡率为22%,髓细胞瘤发病率为22%。结果表明,克隆化病毒具有天然病毒的致病性并对肉用型鸡表现致瘤性。

    • 乙脑E蛋白与结核杆菌HSP70的融合蛋白对BALB/c小鼠特异性免疫的影响

      2005, 45(3).

      摘要 (597) HTML (0) PDF 307.45 K (12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酵母表达的乙脑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 virus)E蛋白主要抗原片段与结核杆菌热休克蛋白70(hsp70)形成的融合蛋白对小鼠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的影响。采用腹膜内注射蛋白的方法免疫小鼠,以直接免疫E蛋白主要抗原片段和以E蛋白主要抗原片段和单独表达的hsp70两者均以50pmol的量进行混合后的蛋白免疫的小鼠作为对照,用半定量RTPCR检测细胞免疫因子IL2mRNA的水平,IL2是细胞介导的免疫反应和巨噬细胞激活中的关键分子,MTT法检测淋巴细胞的增殖情况以及通过ELISA检测抗体水平,从这3个方面来评价融合与未融合蛋白以及等量混合后的免疫效果。结果E蛋白主要抗原片段与结核杆菌hsp70重组后,mIL2,淋巴细胞的增殖以及抗体水平均较重组前明显升高,因此,以乙脑EHSP70融合蛋白免疫能增强小鼠针对E蛋白主要抗原片段的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

    • 不同pH条件下除臭生物滤池微生物种群结构的分子生态分析

      2005, 45(3).

      摘要 (1065) HTML (0) PDF 340.63 K (6575)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研究生物滤池中不同pH环境下的微生物种群的基因多样性,通过扩增细菌16S rRNA基因的V3可变区,结合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GGE)技术分析除臭生物滤池的生物种群的结构变化,并回收主要的DNA片段,采用PCR测序及T载体克隆测序,明确优势菌群的系统发育地位。结果表明,除臭生物滤池在不同的pH条件下,微生物的多样性及其丰度存在较大差别,强酸性对微生物具有较高的选择作用,与中性条件相比,微生物种群多样性相对较低。同时在滤池的不同层次上也表现出明显的空间分布多样性差异,序列比对显示硫氧化细菌在除臭过程中占有优势地位。为更好的处理恶臭气体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同时也为生物除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 喜盐芽孢杆菌D8基因文库的构建及甘氨酸甜菜碱转运蛋白betH基因的筛选

      2005, 45(3).

      摘要 (1217) HTML (0) PDF 270.33 K (21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喜盐芽孢杆菌(Halobacillus)D8是一株产生芽孢的革兰氏阳性中度嗜盐菌,能够耐受25% NaCl。以其总DNA Sau3AI部分酶切的片段为供体、pUC18为载体,构建了该菌株的基因文库,共获得约9000个重组质粒。通过菌落原位杂交、菌落PCR检测及DNA序列测定,从该文库中筛选到含有完整的甘氨酸甜菜碱次级转运系统基因的重组质粒,将此基因命名为betH基因。序列分析发现,betH基因的大小为1515bp,编码由505个氨基酸组成的BetH蛋白,分子量为561kD。经蛋白疏水性分析,推测为含有12个跨膜区的跨膜蛋白,与Oceanobacillus iheyensis甘氨酸甜菜碱转运蛋白、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 OpuD、楚氏喜盐芽孢杆菌(Halobacillus trueperi) BetH、单核细胞增生利斯特氏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 BetL、嗜盐海球菌(Marinococcus halophilus) BetM和耐盐芽孢杆菌(Bacillus halodurans)甘氨酸甜菜碱转运蛋白的氨基酸同源性分别为64%、51%、49%、48%、43%和44%。

    • 苜蓿中华根瘤菌与耐盐有关基因rstA在大肠杆菌中的高效表达及其产物的纯化

      2005, 45(3).

      摘要 (966) HTML (0) PDF 306.38 K (22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苜蓿中华根瘤菌(Sinorhizobium meliloti)042BM与耐盐有关的19kb DNA片段含有两个开放阅读框,采用PCR方法分别将它们扩增,连接到穿梭质粒上,并进行了耐盐功能检测,证明其中的ORF2具有耐盐性,定名为rstA基因。将它分别克隆到表达载体pThioHisA、 B 和C上,构建成重组质粒pGSA、pGSB和pGSC,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Top10后,经IPTG诱导,pGSA获得高效表达。表达蛋白占菌体总蛋白的36%,但大多数以包涵体形式存在。对表达产物依次进行ProBondTM树脂亲和纯化、饱和硫酸铵盐析,最后得到纯度为95%的融合蛋白。SDSPAGE显示纯化的蛋白质为分子量43kD的单一蛋白带,经Western blot检测证实了表达结果。

    • 重组炭疽水肿因子的表达与生物活性分析

      2005, 45(3).

      摘要 (1008) HTML (0) PDF 237.31 K (17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炭疽毒素包括3种蛋白因子,即保护性抗原(PA)、致死因子(LF)和水肿因子(EF)。EF是钙调蛋白依耐的腺苷酸环化酶,可使细胞cAMP浓度升高,导致宿主防御能力下降。为深入研究炭疽毒素的作用机理,构建了原核表达质粒,在大肠杆菌中表达出重组EF(rEF)。经鉴定,rEF以可溶形式表达于细菌胞质中。经过金属螯和层析、阳离子交换层析和凝胶层析,每升诱导培养物可获得约5mg 重组蛋白。用重组蛋白免疫家兔获得了兔多抗,能够在细胞试验中中和rEF,体外细胞试验显示rEF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在J774A.1和CHO细胞试验中,能与LF共同竞争和PA的结合位点,相互抑制。上述工作为深入研究炭疽毒素的作用机理,开发针对EF的毒素抑制剂打下基础

    • 中国希瓦氏菌D14T的Fe(Ⅲ)还原特性及其影响因素

      2005, 45(3).

      摘要 (983) HTML (0) PDF 189.30 K (181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报道了中国希瓦氏菌D14T的Fe(Ⅲ)还原特性,研究了溶氧浓度、光照强度、温度、pH等条件对菌株Fe(Ⅲ)还原的影响。结果发现,随着培养基中Fe(Ⅲ)浓度的提高,菌株D14T的Fe(Ⅲ)还原速率相应降低;氧气和光照对Fe(Ⅲ)还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菌株还原Fe(Ⅲ)的最适反应温度为37℃;在反应起始pH60-100的条件下菌株可进行Fe(Ⅲ)还原。对不同形态Fe(Ⅲ)还原特性的研究结果表明,Fe(Ⅲ)的溶解度越高越有利于还原反应的进行。采用SDS和OGP这两种蛋白变性剂对Fe(Ⅲ)还原蛋白进行初步定位的结果表明,参与Fe(Ⅲ)还原的蛋白主要位于细胞可溶性外周蛋白。在同时含有偶氮染料和Fe(Ⅲ)的条件下,菌株D14T的偶氮染料脱色率和Fe(Ⅲ)还原率均有所提高。

    • 苏云金杆菌4.0718菌株杀虫晶体蛋白的双向电泳飞行时间质谱分析

      2005, 45(3).

      摘要 (821) HTML (0) PDF 410.05 K (24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苏云金杆菌4.0718菌株杀虫晶体蛋白的特性,对裂解液组成、上样量、聚焦时间等相关技术进行了比较研究和条件优化,首次获得苏云金杆菌杀虫晶体蛋白双向电泳图谱,并对部分蛋白质点进行胰酶酶解,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trix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ionization time of flight mass spectrometry,MALDITOFMS)测定肽质量指纹图谱,Mascot软件查询SwissProt数据库,最终鉴定出苏云金杆菌4.0718菌株伴孢晶体中所含的Cry1Ac和Cry2Aa蛋白,其精确分子量分别为134160Da和71097Da。

    • 产乙醇运动发酵单胞菌的研究进展

      2005, 45(3).

      摘要 (943) HTML (0) PDF 284.31 K (32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运动发酵单胞菌作为天然生产乙醇的主要微生物之一,具有特殊的EntnerDoudoroff途径和其他一些特殊的糖代谢和能量代谢方式,因此具有乙醇产率高和乙醇耐受力强的显著特点。通过简述运动发酵单胞菌的糖代谢和能量代谢、乙醇和高渗透压等耐性及其遗传改造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明其应用于燃料乙醇生产的巨大潜力。

    • 微生物可培养性低的生态学释因与对策

      2005, 45(3).

      摘要 (1078) HTML (0) PDF 217.43 K (47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纯培养技术一直是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石,但其单一的营养结构和生境与自然环境中微生物多样性、协同代谢等明显矛盾,从而成为部分微生物难以复苏的主要障碍。细菌共同协作的自然生存方式的崩溃、生境的极度营养变化和生态位巨变等是微生物可培养性低的主要生态学原因。非培养技术、加富培养、混合培养、稀释培养、模拟自然培养和综合方法等是主要的研究手段和策略,可在不同程度上解决微生物可培养性低的缺陷和问题。

当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