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第45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水禽流感病毒分离株A/Duck/Yangzhou/233/02(H6N2)膜蛋白基因遗传进化分析

      2005, 45(4).

      摘要 (835) HTML (0) PDF 0.00 Byte (1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常规的血清学收验和特异性RT_PCR方法对华东地区家养水禽中流感病毒的带毒状况进行两年多的监测,分离鉴定出多株H6亚型禽流感病毒。对其中的一株A/Duck/Yangzhou/233/2002(简称Dk/YZ/233/02)(H6N2)的表面膜蛋白基因进行了序列测定,并与GenBank中收录的其它序列进行了比较,遗传进化结果表明Dk/YZ/233/02的血凝素基因(HA)与近年香港分离的鸭源毒株Dk/HK/3461/99 (H6N1)、中国台湾鸡源毒株Ck/Taiwan/na3/98的亲缘关系最近;而神经氨酸酶基因(NA)遗传进化分析结果表明Dk/YZ/233/02(H6N2)的NA基因起源于禽源H9N2亚型流感病毒,这可能是不同亚型禽流感病毒在水禽体内发生基因重配的结果。Dk/YZ/233/02(H6N2)的HA推导的氨基酸剪切位点序列为P_Q_I_E_T_R_D,为典型低致病性禽流感病毒的特征序列,与对SPF鸡的致病力试验相吻合。

    • 大豆斑疹病菌harpin编码基因的克隆与特性研究

      2005, 45(4).

      摘要 (859) HTML (0) PDF 214.43 K (186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黄单胞菌harpin编码基因的同源性,设计简并引物,采用PCR方法从大豆斑疹病菌(Xanthomonas axonopodis pv.glycines, Xag)中克隆了402 bp的[STBX]hpa1[STBZ]同源基因,构建于表达载体pET30(a)上经转化大肠杆菌BL21菌株,获得基因工程菌BHR_3。基因工程菌诱导表达后经收集菌体和破碎细胞,得到表达产物为151kD的蛋白质。该蛋白质富含甘氨酸,不含半胱氨酸,对热稳定,对蛋白酶K敏感,可在非寄主烟草上激发过敏反应。激发的过敏反应需要植物体内水杨酸的积累,还可被真核生物代谢抑制剂抑制。序列比较显示,该基因与Xag中hpaG基因相同,与其它黄单胞菌中的hpa1基因有51.4%~93.8%的同源性,与其它革兰氏阴性植物病原细菌的harpin编码基因无同源性。据此把该基因产物鉴定为harpinXag。黄单胞菌harpin蛋白质序列比较发现,GG_GGG基序的多少并不是harpin蛋白的唯一特性。这为利用harpin蛋白开展植物病害控制的基因药物学设计提供了科学线索。

    • 棒状链霉菌lat基因的中断对棒酸产量的影响

      2005, 45(4).

      摘要 (723) HTML (0) PDF 213.44 K (18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棒状链霉菌中克隆18kb的lat基因片段,构建了基因置换质粒pXAL1和pXAL2。运用接合转移方法把中断载体导入棒状链霉菌中进行lat的中断,得到1株接合转移子AmrThios,命名为XAL 863。通过Southern杂交分析及赖氨酸转氨酶活性测定,证明此菌株的lat基因被中断。通过发酵培养,HPLC方法检测棒酸含量,发现棒酸产量明显提高,约为原产量的1.8倍。

    • 热带假丝酵母1230细胞色素P450基因CYPA14与CYPA16的克隆和表达

      2005, 45(4).

      摘要 (1071) HTML (0) PDF 301.12 K (18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胞色素P450(CYP)是一种单加氧酶,在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ω_氧化过程中发挥关键作用。通过对来源不同的P450基因进行同源性分析,首先克隆到热带假丝酵母1230中P450基因的部分序列,再利用基因组步行法克隆其未知序列,结果分别获得了两个P450同工酶基因CYPA14和CYPA16的完整序列。经PCR方法证实,二者在染色体上的位置相邻,其读码框分别编码522和540个氨基酸残基的肽链。经NCBI BLAST搜索比较后发现,二者与热带假丝酵母ATCC 20336中的P450成员CYP52A14和CYP52A16分别编码的序列几乎完全一致,与热带假丝酵母ATCC 750中的P450成员CYP52A2和CYP52A1也具有较高的相似性。同时,对经诱变后的几株二元酸生产菌株的CYPA14与CYPA16也进行了克隆和序列比较,发现部分序列中的个别氨基酸残基发生了突变。 CYPA14和CYPA16均在酿酒酵母中获得了有效表达,其中CYPA16的P450表达含量高于CYPA14,后者有部分表达产物发生了变性。

    • 在乳酸乳球菌中表达外源谷氨酰胺转胺酶显著改善宿主菌好氧生长性能

      2005, 45(4).

      摘要 (850) HTML (0) PDF 263.81 K (17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改善乳酸乳球菌的生长性能,以轮枝链霉菌染色体DNA为模板,扩增得到编码谷氨酰胺转胺酶成熟酶的基因mtg,将其克隆到质粒pNZ8148中,电转化乳酸乳球菌NZ9000,获得乳酸乳球菌NZ9000 (pFL001)(重组菌)。在不控制pH条件下,重组菌的胞外pH显著高于对照菌NZ9000 (pNZ8148);前者的最高生物量可达4.13g/L,而后者只有0.34g/L。在控制pH为6.5±0.1的条件下,重组菌最高生物量为4.73g/L,对葡萄糖的菌体最高平均得率为711g/mol,而相同条件下对照菌最高生物量为2.6g/L,对葡萄糖的菌体最高平均得率为27.3g/mol。由此表明,重组菌与对照菌相比,好氧生长性能得到显著改善。可能的原因是mtg的活性表达升高了重组菌的胞内pH,原先用于泵出胞内H+所需的部分能量可能因此得到节省,这样相应增加了用于细胞生长的能量。

    • 家蝇幼虫抗菌肽的抗菌谱及其与抗生素的协同作用研究

      2005, 45(4).

      摘要 (786) HTML (0) PDF 211.54 K (21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研究3种家蝇幼虫抗菌肽的抗菌谱以及每种抗菌肽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初步探讨3种抗菌肽分别与青霉素、链霉素相结合后对抗菌活性的影响,并采用分级抑制浓度指数(Fractional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 index,FIC)来定量检测抗菌肽与抗生素之间的抗菌作用关系。结果表明:3种抗菌肽的抗菌谱不同,不同的抗菌肽对不同病原菌的抗菌活性不同。3种抗菌肽与链霉素、青霉素之间的抗菌协同关系因细菌种类不同。抗菌肽与抗生素之间并不是都存在协同关系,有些不相关,甚至表现为对抗关系,表明抗菌肽、抗生素与细菌三者的相互作用关系非常复杂。

    • 超高压处理对微生物生理特性的影响

      2005, 45(4).

      摘要 (837) HTML (0) PDF 195.40 K (18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单核增生李斯特菌(Listeria monocytogenes)NCTC 11994和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ATCC 80739经高压处理,其生理特性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主要表现是:400MPa以上的压力处理10min,微生物数量下降7个对数单位,压力处理还会导致细胞内pH值的变化,使膜电位下降,细胞内钾流失,ATP浓度降低。

    • 偶发分枝杆菌MF2和MF96生物转化差异的机理研究

      2005, 45(4).

      摘要 (612) HTML (0) PDF 205.57 K (1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偶发分枝杆菌(Mycobacterium fortuitum)亲株(MF2)和突变株(MF96)存在生物转化差异,通过静息细胞系统转化研究发现:在反应达到平衡后,亲株中产物大部分以雄甾烯二酮(△4_androstenedione,4AD)的形式存在,而突变株中产物大部分为睾酮(testosterone,TS)。为了研究二者的转化差异,采用无细胞系统转化的手段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在添加足量的NAD+和NADH后,亲株和突变株的转化产物比例基本相同。由此推测:在静息细胞中的转化产物比例不同可能是由于辅酶NAD+与NADH的比例不同引起的。最后通过测定亲株和突变株中辅酶NAD+和NADH的比例证实该推测是正确的。

    • 抗反馈抑制的天冬氨酸激酶基因在钝齿棒杆菌中的表达

      2005, 45(4).

      摘要 (936) HTML (0) PDF 245.55 K (18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将来自钝齿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crenatum)CD945具有AEC抗性的天冬氨酸激酶(AKfbr)基因克隆到穿梭载体pJC1上,构建重组质粒pLY153。用电击法将质粒pLY153转化到野生型菌株C. crenatum AS1.542及其突变株C. crenatum CD945中。携带AKfbr基因的C. crenatum AS1.542菌株能抗浓度皆为12mg/mL的AEC和苏氨酸。AKfbr基因在C. crenatum CD945中得到表达,天冬氨酸激酶活性提高4倍。摇瓶发酵实验结果表明,重组菌在对数前期和中期生长正常,不受抑制;与对照菌相比,赖氨酸终产量提高22%,赖氨酸生产率提高23%。

    • N+注入选育黑曲霉益生菌及其突变菌株产酶条件的研究

      2005, 45(4).

      摘要 (744) HTML (0) PDF 213.15 K (25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益生菌株黑曲霉AN01为材料,经N+多次诱变得突变益生菌株AN03。结果表明,出发益生菌株AN01酸性蛋白酶、纤维素酶和果胶酶的酶活分别由原来的71.6U/g、141.7U/g和264.8U/g相继提高到996.5U/g、940.4U/g和906.5U/g。突变益生菌株AN03经传5代培养,产酶特性稳定。试验还研究了变突变益生菌株AN03最佳产酶条件,培养基为:每升含麸皮105g,玉米芯105g,豆粕105g,氯化铵16g,pH50。30℃培养4d。

    • 烟曲霉菌壳聚糖酶基因的克隆及在大肠杆菌中的表达

      2005, 45(4).

      摘要 (898) HTML (0) PDF 207.69 K (1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GenBank中发布的烟曲霉菌壳聚糖酶(Aspergillus fumigatus chitosanase,EC3.2.1.132)基因序列人工合成8条DNA长链及4条引物链。DNA链的设计上在不改变壳聚糖酶氨基酸组成的前提下选择大肠杆菌使用频率高的密码子。PCR拼接法扩增壳聚糖酶基因并克隆入pGEM_T easy载体进行序列分析,进一步亚克隆入表达载体pGEX_3X。重组质粒pGEX_Csn转化E.coli DH5α,IPTG诱导表达,亲和层析及Factor Xa酶解纯化重组Csn。所得重组壳聚糖酶具有降解壳聚糖的生物活性,其活性受温度及pH值的影响。

    • 耐碱性甘露聚糖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2005, 45(4).

      摘要 (472) HTML (0) PDF 0.00 Byte (17)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功能平板从土壤中筛选得到含甘露聚糖酶基因的耐碱菌株。构建其基因组文库,从中筛选到甘露聚糖酶基因TM1并测序分析,用BLAST分析表明,TM1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在GenBank发表的甘露聚糖酶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均低于60%,故确定其为一个新的甘露聚糖酶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AY623903)。将此基因去除信号肽后的编码序列克隆到表达载体pHBM905C上,得到重组质粒pHBM1201。经SalⅠ酶切后分别转化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 KM71、GS115、SMD1168,得到分泌表达的重组毕赤酵母。挑选相对表达量最高的重组毕赤酵母SMD1168_3在摇瓶中诱导产酶,对该酶的粗酶进行酶学性质分析表明,其最适反应温度为55℃,最适PH值为7.5,以魔芋粉为底物所测得的最高酶活为41.8U,半衰期为1h,在80℃保温5min其酶活由最初酶活的77%下降到11%,温度下降到55℃后活性可恢复到最初酶活的60%以上。

    • 耐碱性甘露聚糖酶基因的克隆及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2005, 45(4).

      摘要 (1029) HTML (0) PDF 243.65 K (19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功能平板从土壤中筛选得到含甘露聚糖酶基因的耐碱菌株。构建其基因组文库,从中筛选到甘露聚糖酶基因TM1并测序分析,用BLAST分析表明,TM1的氨基酸序列与其他在GenBank发表的甘露聚糖酶的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均低于60%,故确定其为一个新的甘露聚糖酶基因(GenBank登录号为AY623903)。将此基因去除信号肽后的编码序列克隆到表达载体pHBM905C上,得到重组质粒pHBM1201。经SalⅠ酶切后分别转化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 KM71、GS115、SMD1168,得到分泌表达的重组毕赤酵母。挑选相对表达量最高的重组毕赤酵母SMD1168_3在摇瓶中诱导产酶,对该酶的粗酶进行酶学性质分析表明,其最适反应温度为55℃,最适PH值为7.5,以魔芋粉为底物所测得的最高酶活为41.8U,半衰期为1h,在80℃保温5min其酶活由最初酶活的77%下降到11%,温度下降到55℃后活性可恢复到最初酶活的60%以上。

    • 重组超耐热酸性α-淀粉酶的分离纯化及其性质研究

      2005, 45(4).

      摘要 (1139) HTML (0) PDF 204.88 K (23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基因工程菌所产生的重组超耐热酸性α-淀粉酶,通过超滤浓缩、脱盐和聚丙烯酰胺垂直板凝胶电泳进行纯化,得到电泳纯的超耐热酸性α-淀粉酶,纯化倍数为11.7,活力回收率为29.8%。用SDSPAGE测得该酶的分子量为55kD,酶的等电点pI (室温)为5.0,以可溶性淀粉为底物的Km值为1.12g/L,用硫酸酚法测得其含糖量为15.4%。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95℃,最适反应pH值为4.5。 在pH4.0~7.0室温放置48h酶活没有变化,110℃保温1h残留60%活力。Cr3+、Fe2+、Cu2+抑制酶的活性,Ca2+对酶活无影响。EDTA和DTT对酶的活性无影响。

    • 恶臭假单胞菌NA_1菌株烟酸羟基化酶活性的诱导和转化条件的研究

      2005, 45(4).

      摘要 (530) HTML (0) PDF 243.12 K (16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恶臭假单胞菌NA_1菌株的培养和产酶特性与已报道的产酶菌株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 IFO 12648和荧光假单胞菌(Psudomonas fluorescens) TN5有所不同, 主要反映在最适碳源及浓度、最适诱导剂浓度和最适培养温度等方面。最适的转化条件是温度为30℃,pH为7.0, 烟酸的浓度为3%。采用初步优化后的条件和流加底物的方式进行4L上罐生产,恶臭假单胞菌NA_1菌株的6_羟基烟酸产率可达到108.39g/L。

    • 2-萘酸加单氧酶基因及NADH:黄素还原酶基因的克隆与分析

      2005, 45(4).

      摘要 (779) HTML (0) PDF 242.60 K (17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sp.)JT1500对2_萘酸(2_naphthoate)生物降解的关键步骤之一是通过2_萘酸加单氧酶羟化2_萘酸生成1_羟基_2_萘酸(1_hydroxy_2_naphthoate)。在已确定2_萘酸加单氧酶基因及其功能的基础上对含有该基因的一个4.8kb长度的基因簇进行了克隆测序。该序列上含有4个可能的阅读框orfB、orfC、orfD、orfA。序列比对发现,orfA序列与Japonicum USDA 110和 Ralstonia eutropha HF 39中的加单氧酶基因同源性较高,orfB序列与Bordetlla pertussis Tohama I、Ralstonia solanacearum GMI1000和Bordetella bronchiseptica RB50等菌中的黄素还原酶基因有一定的同源性。酶活分析发现只含基因orfA的重组大肠杆菌SA细胞提取液有很低的加氧活性,含基因orfB的重组子SB细胞提取液没有加氧活性,但在反应体系中同时加入SA和SB的细胞提取液后,其加氧活性显著增强,包含片段orfB+orfA的重组子SB+A 在黄素(FMN、FAD)存在的情况下也表现出很强的加氧活性;在厌氧条件下,能检测出SB细胞提取液的黄素还原活性。基于以上信息,认为2_萘酸加单氧酶基因簇含有两个重要的组分:黄素还原酶基因(nmoB)和加单氧酶基因 (nmoA)。2_萘酸加单氧酶Nmo羟化2_萘酸的过程为先由黄素还原酶(NmoB)在NADH存在的条件下将黄素(FMN、FAD)还原为还原型黄素(FMNH2、FADH2),然后加单氧酶(NmoA)利用还原型黄素和O2羟化底物2_萘酸,生成1_羟基_2_萘酸。NmoB 是NmoA的偶联蛋白。

    • 根癌土壤杆菌C58 Cereon中分泌蛋白信号肽分析

      2005, 45(4).

      摘要 (857) HTML (0) PDF 244.21 K (20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SignalP3.0、LipoP1.0、TMHMM2.0和TargetP1.01 4种蛋白分析软件预测了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C58 Cereon菌株全部基因组的4554个ORF编码的蛋白信号肽,共发现203个信号肽,且它们的氨基酸残基相对保守。其中158条具分泌型信号肽,9条具RR_motif型信号肽,28条具信号肽酶Ⅱ型信号肽,8条具细菌素_信息素型信号肽,但只有分泌蛋白AGR_C_1878p和 AGR_C_1880p的信号肽氨基酸残基完全相同,表明信号肽是高度变异的。

    • 儿童肠道双歧杆菌和乳杆菌种群结构分析

      2005, 45(4).

      摘要 (1009) HTML (0) PDF 215.55 K (1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21例2~5岁中国儿童的肠道菌群为研究对象,利用传统培养计数法和分子生物学技术,对此年龄段健康儿童的肠道菌群分布及其中关键益生菌的种群结构进行了定量研究。实验表明,儿童肠道厌氧菌的数量高达10 9CFU/g(湿重),其肠道菌群的定植抗力(平均B/E=2.38)较强;不同的个体之间所能检测到的关键益生菌的种类有所不同,一般能检测到其中的1~4种双歧杆菌和1~5种乳杆菌;长双歧杆菌和假小链双歧杆菌的平均数量多达107CFU/g(湿重),检出率分别为90.48%和85.71%,为儿童肠道内双歧杆菌的优势菌种;L. mucosae和发酵乳杆菌的数量较多,平均为3.68 log10CFU/g(湿重)和3.97 log10CFU/g(湿重),检出率分别为71.43%和52.38%,为稳定定植于儿童肠道内的优势乳杆菌;不同种类的益生菌在不同样本之间的数量组成均存在有很大差异,双歧杆菌的样本差异为1.86~3.85,乳杆菌的为2.43~4.07。

    • 蛭弧菌的分离及其生长条件和裂解能力的研究

      2005, 45(4).

      摘要 (1069) HTML (0) PDF 292.87 K (21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噬菌蛭弧菌具有裂解病原菌、净化水体的功效,从海洋环境中分离到4株Bh04系列蛭弧菌,对其生长条件进行了测定,同时研究了它们对61株菌株的裂解能力。结果表明,在1%~3%的盐度范围内,蛭弧菌均可生长,最适盐度为3%;在15~30℃温度条件下蛭弧菌也可生长,但最适培养温度为20_25℃;只有在使用活的宿主菌的培养条件下,蛭弧菌才能生长。4株蛭弧菌分别可裂解21、24、40、43株菌,各占总试验菌数(61)的34.4%、39.3%、65.6%和70.5%。4株蛭弧菌一起,则可裂解55菌株,占总试验菌株的90.2%。研究结果揭示了蛭弧菌在消除海洋环境中有害细菌方面的潜在应用价值。

    • 红球菌SDUZAWQ对有机硫和无机硫的耐受性研究及脱硫基因的克隆

      2005, 45(4).

      摘要 (490) HTML (0) PDF 262.02 K (148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筛选得到的红球菌SDUZAWQ为对象,研究其在不同浓度的有机硫化合物二苯并噻吩(DBT)存在下的脱硫能力,以及在0.2mmol/L DBT和不同浓度Na2SO4同时存在下的脱硫情况。当DBT浓度高达6mmol/L时,菌株仍能生长,而且检测出产物2_羟基联苯(2_HBP)的存在,说明该菌株具有耐受较高浓度DBT的能力。当DBT和Na2SO4同时存在时,DBT为菌株SDUZAWQ所利用,并且也检测出2_HBP,并非如文献所报道的红球菌在无机硫存在下不代谢DBT,表明该菌株能够耐受一定浓度的无机硫酸盐。对相关脱硫基因的克隆和测序结果显示,完整脱硫基因dszABC、其上游调控序列和dszD的序列与模式菌株Rhodococcus erythropolis IGTS8的同源性分别是99%、100%和100%。

    • 百合无症病毒单克隆抗体的制备及检测应用

      2005, 45(4).

      摘要 (657) HTML (0) PDF 281.07 K (169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百合无症病毒(Lily symptomless virus,LSV)免疫的BALB/C鼠脾细胞与SP2/0鼠骨髓瘤细胞融合,经筛选克隆,获得4株能稳定传代并分泌抗LSV单克隆抗体(Mab)的杂交瘤细胞(2A2、5H9、5H2和5E12),并分别制备它们的单抗腹水。4株单克隆抗体腹水间接ELISA效价达10-6,5H9和5E12 的抗体类型及亚类均为IgG1,而2A2和5H2均为IgG3,4株单克隆抗体的轻链均为κ链。利用单克隆抗体建立了抗原包被间接ELISA(ACP_ELISA)检测LSV的方法。病叶作1:300倍稀释、提纯LSV病毒浓度为18ng/mL(每孔的病毒绝对量为1.8ng)时, 该方法仍能检测到病毒。利用ACP_ELISA检测了田间样品,发现LSV在百合上发病很普遍。

    • 中国麻鸡中发现禽J亚群白血病

      2005, 45(4).

      摘要 (1828) HTML (0) PDF 198.79 K (28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首次报道了中国特有鸡种——麻鸡J亚群白血病的发病情况。山东某种鸡场饲养的中国麻鸡,于开产前出现消瘦、贫血、瘫痪等症状,死亡率达10%。经大体剖检发现,病鸡的内脏器官均弥漫性肿大,色彩斑驳,质度较硬;在胸骨内侧、小肠浆膜面和气管粘膜面出现大小不等的肿瘤结节,呈灰白色。组织学检查发现,增生的肿瘤细胞为均一的髓细胞。用禽白血病病毒J亚群(ALV_J)的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检测,阳性率为89%(15/17);PCR产物测序,其基因序列、预期氨基酸序列与ALV_J原型株HPRS_103的同源性分别为98.05%和97.4%。用ALV_J单克隆抗体,经免疫组织化学检测发现,在肿瘤组织、肝、脾、肾、骨髓、腺胃中呈现强特异性染色。上述检测表明此髓细胞肿瘤是由ALV_J感染引起的。ALV_J麻鸡病例的发现警示:应注意中国地方种鸡的白血病净化工作。

    • 犬冠状病毒S糖蛋白基因重组犬2型腺病毒的构建及其免疫原性研究

      2005, 45(4).

      摘要 (753) HTML (0) PDF 295.00 K (16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首次构建了能表达犬冠状病毒纤突糖蛋白(CCV S1)的重组犬2型腺病毒(CAV_2)。用RT_PCR方法从CCV DXMV株细胞培养物中扩增出编码S糖蛋白A、B、C和D 4个抗原位点的基因片段S1,将其克隆到pVAX1中,然后将含有CCV S1基因的完整表达盒(CMV_S1_PolyA)进一步定向克隆到含有CAV_2 E3区的穿梭质粒pVAXE3中,构建出pVAX△E3S1。通过SalⅠ+NruⅠ双酶切pVAX△E3S1回收含有目的基因的表达盒,将其克隆入含有CAV_2全基因组的骨架质粒pPoly2_CAV_2中,获得重组质粒pCAV_2_CCV_S1。ClaⅠ+AscⅠ酶切pCAV_2_CCV_S1释放重组基因组,转染MDCK细胞,获得了重组病毒CAV_2_S1。该重组病毒在MDCK细胞上能产生典型的腺病毒细胞病变。通过mRNA水平和Western blot检测,证实重组病毒能表达CCV S1蛋白。动物免疫试验表明,该重组病毒可以有效地诱导免疫犬产生抗CCV和CAV_2抗体。

    • 昆虫细胞表达的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病毒囊膜糖蛋白及其免疫性

      2005, 45(4).

      摘要 (746) HTML (0) PDF 267.37 K (17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Bac_to_Bac Baculovirus Expression Systems构建了能表达禽网状内皮组织增殖症病毒(REV)囊膜糖蛋白基因(env)的重组杆状病毒。用REV特异性单克隆抗体分别做间接免疫荧光抗体试验(IFA)和免疫转印试验,均可从感染的Sf9昆虫细胞中检出REV env。重组杆状病毒感染的Sf9细胞裂解后制备成油乳疫苗免疫SPF鸡后,可以诱发维持45d以上的特异性抗REV抗体,并可抵抗REV病毒感染。

    • 登革病毒对人树突状细胞感染性的研究

      2005, 45(4).

      摘要 (606) HTML (0) PDF 153.44 K (22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登革病毒对人树突状细胞(DC)的感染性。人外周新鲜血常规分离单核细胞,经细胞因子GMCSF、IL4诱导培养成DC,通过形态学特征、细胞表型和淋巴细胞刺激能力鉴定。用登革病毒2型(DV2)感染DC,于作用后6h、24h、48h、72h、96h分别收集上清液和细胞,甲基纤维素微量空斑试验测定病毒滴度,间接免疫荧光法检测细胞上病毒抗原表达,透射电镜观察病毒在细胞内的定位。病毒感染后6h即可在培养上清中测出病毒,病毒滴度在48h达到高峰,以后逐渐下降。间接免疫荧光法证明感染的DC胞浆及胞膜上携带病毒抗原。透射电镜下在病毒感染48h后DC胞浆内可见大量病毒颗粒。树突状细胞是登革病毒感染的靶细胞,病毒可感染DC并产生大量病毒颗粒,可能在其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

    • 红色毛癣菌分泌性蛋白酶的分析

      2005, 45(4).

      摘要 (814) HTML (0) PDF 193.72 K (19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分泌性蛋白酶是红色毛癣菌致病的潜在毒力因子。在构建红色毛癣菌6个不同时间段cDNA文库的基础上,共获得了9683条uniqueESTs,通过生物信息学分析从中得到了18个可能的分泌性蛋白酶的EST序列,包括4个分泌性肽酶、1个分泌性金属蛋白酶、2个细胞外丝氨酸蛋白酶、1个分泌性天冬氨酸蛋白酶、9个分泌性枯草杆菌蛋白酶样丝氨酸蛋白酶、1个空泡丝氨酸蛋白酶。这些分泌性蛋白酶在红色毛癣菌感染过程中可能分别与其获得营养、扩大侵袭范围及激起宿主免疫应答有关,这些结果为进一步研究红色毛癣菌感染和发病机制提供了重要的分子基础和线索。

    • 油菜内生细菌16S核糖体DNA的RFLP分析

      2005, 45(4).

      摘要 (887) HTML (0) PDF 299.98 K (243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植物内生细菌定殖在植物组织内部但不引起明显的病害症状。从健康油菜植株的不同器官中分离到大量内生细菌,这些细菌菌落形态存在明显的差异,表明油菜组织中存在大量内生细菌,且类群丰富。分离到的122株内生细菌根据菌落形态可以划分为35类;利用细菌通用引物对16S核糖体DNA进行扩增, 获得约15 kb片段,分别用内切酶HaeⅢ和MspⅠ对扩增产物进行限制性酶切,产生不同的酶切图谱,根据酶切图谱聚类分析结果,所有供试菌株被归为39类,这一结果从遗传上显示油菜内生细菌类群的多样性。两种方法归类结果比较发现菌落特征所反映的信息量有限,只能作为初步的参考指标,核糖体DNA的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快速、准确,可以作为油菜内生细菌多样性分析的一种有效方法

    • 黄瓜花叶病毒卫星RNA人工突变体的构建及其侵染性测定

      2005, 45(4).

      摘要 (568) HTML (0) PDF 275.74 K (12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1个369 nt的黄瓜花叶病毒(Cucumber mosaic virus,CMV)卫星RNA的cDNA出发,采用DNA改组技术构建人工突变体,经过体外转录,将其与不携带卫星RNA的黄瓜花叶病毒株进行假重组,鉴定突变体的生物活性,结果显示:所获得的4个卫星RNA的点突变子MS1、MS5、MS6和MS11中,只有 MS11仍然具有复制能力;而其他3个点突变子,尽管均只有1个位点的替换,却不能在辅助病毒作用下复制。序列比较分析发现:MS11的突变位点位于卫星RNA变异区内,发生的突变与自发突变一致,其他3个突变子的突变位点发生在卫星RNA的高度保守区。而且通过侵染性试验证实突变子MS11与野生型Yi没有明显的差异。由此可推测卫星RNA序列中的高度保守区与卫星RNA的生物活性密切相关,个别碱基的突变会导致RNA二级结构的改变,进而引起其复制能力或稳定性的完全丧失。

    • 禽流感病毒血凝素基因突变体的构建及其在293T细胞中的表达

      2005, 45(4).

      摘要 (615) HTML (0) PDF 195.34 K (23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PCR定点突变技术,通过重叠延伸法3次PCR扩增,扩增片段上含有所需要的突变位点,最后将扩增片段克隆入pcDNA3载体中,DNA测序表明在预期位点已经发生突变,HA基因裂解位点的氨基酸组成为RKKR↓GLF突变为RSSR↓GLF,通过磷酸钙共沉淀方法将HA基因突变体的重组质粒瞬时转染293T细胞,采用间接免疫荧光鉴定其表达情况。IFA证实突变后的HA在细胞膜上获得了有效表达。HA基因突变体的成功构建,为进一步研究该突变位点导致AIV进入细胞的发病机制和HA蛋白的结构和功能的关系奠定了基础。

    • 光滑球拟酵母新霉素抗性株加速葡萄糖代谢

      2005, 45(4).

      摘要 (886) HTML (0) PDF 215.91 K (20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进一步提高光滑球拟酵母发酵生产丙酮酸的生产强度,在能量代谢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了降低ATP合成酶活性、但不影响NADH氧化的育种策略。通过亚硝基胍诱变,获得一株新霉素抗性突变株N07,该菌株F1ATPase活性降低65%、丙酮酸产量高于48g/L且单位细胞消耗葡萄糖能力提高38%。添加双环己基碳二亚胺(DCCD)、叠氮钠(NaN3)、新霉素显著降低出发株F1ATPase活性但不影响突变株F1ATPase活性。突变菌株胞内ATP含量下降237%导致生长速率和最终菌体浓度(为出发菌株的76%)均低于出发菌株,但葡萄糖消耗速度和丙酮酸生产速度分别提高34%和42.9%,发酵周期缩短12h。进一步研究发现,突变株糖酵解途径中关键酶磷酸果糖激酶、丙酮酸激酶和磷酸甘油醛激酶的活性提高了63.7%、28.8%和14.4%,电子传递链关键酶活性提高10%。结果表明降低真核微生物F1ATPase活性有效地提高了糖酵解关键酶活性而加速葡萄糖代谢。

    • 真空渗入转化法中农杆菌在植株体内的分布和活力变化

      2005, 45(4).

      摘要 (652) HTML (0) PDF 311.84 K (29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真空渗入处理后的白菜植株为材料,采用组织化学染色法和细菌平板培养的方法,研究了农杆菌在植株体内的分布特点及其活力变化。结果表明:不同器官中农杆菌的分布量不同,以花器官中分布最多,叶中次之,茎中最少;农杆菌存在于细胞间隙中,维管束及其周围分布较集中,在胚珠中大量分布。处理后植株体内,各器官中农杆菌的生活力及其数量都随时间延长而减少,但是花器官中的农杆菌存活量较大,处理15d后的花蕾中仍然有一定量(约10.3个CFU/g组织)具有活力的农杆菌存在。讨论了这些研究结果在揭示真空渗入转化法的转化过程和提高转化频率中的意义。

    • 平菇漆酶基因在毕赤酵母中的分泌表达及酶学性质研究

      2005, 45(4).

      摘要 (959) HTML (0) PDF 256.19 K (17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RTPCR 技术克隆到一个平菇(Pleurotus ostreatus)漆酶基因的全长cDNA,命名为lccPo1,其序列提交GenBank,登录号为AY450404。将其ORF克隆到毕赤酵母表达载体pHBM906,转化3株毕赤酵母GS115、KM71和SMD1168,该漆酶基因在3种毕赤酵母菌株中均实现了分泌表达。3种摇瓶培养条件:①25℃,1.0%(V/V) 甲醇;②20℃, 1.0%(V/V)甲醇;③ 20℃, 0.5%(V/V)甲醇,进行比较研究后发现适当提高甲醇浓度有利于漆酶在低温条件下表达,而降低培养温度到20℃则可以提高漆酶的产量2~6倍。3株重组毕赤酵母在其最适反应条件下测得三者粗酶液最高漆酶酶活分别为3.19U/mL、2.56U/mL和2.49U/mL。对重组酶进行相关的酶学性质分析表明,三者的最适反应pH值约为4.2,最适反应温度约为60℃。重组毕赤酵母GS115(pHBM565)所产酶的热稳定性稍好,在pH稳定性方面三者没有太大差异。

    • 漆酶在磁性壳聚糖微球上的固定及其酶学性质研究

      2005, 45(4).

      摘要 (1146) HTML (0) PDF 235.97 K (19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磁性壳聚糖微球为载体,戊二醛为交联剂,共价结合制备固定化漆酶。探讨了漆酶固定化的影响因素,并对固定化漆酶的性质进行了研究。确定漆酶固定化适宜条件为:50 mg磁性壳聚糖微球,加入10mL 0.8mg/mL 漆酶磷酸盐缓冲液(0.1mol/L,pH 7.0),在4℃固定2h。固定化酶最适pH为3.0, 最适温度分别为10℃和55℃,均比游离酶降低5℃。在pH 3.0,温度37℃时,固定化酶对ABTS的表观米氏常数为171.1μmol/L。与游离酶相比,该固定化漆酶热稳定性明显提高,并具有良好的操作和存储稳定性。

    • 南方九孔鲍培苗过程中潜在致病菌胞外产物的分析

      2005, 45(4).

      摘要 (857) HTML (0) PDF 195.91 K (22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广东汕尾一养殖场鲍苗掉板池中(包括水、藻膜和变白鲍苗)分离筛选到105株菌,并对之进行了致病毒力因子(胞外酶及溶血作用)的分析,同时应用PCR对溶血毒素的归属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采用API对菌株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表明,105株菌中,仅35株菌具有较强的分泌胞外蛋白酶、明胶酶和脂肪酶的能力,尤其以菌株1、2、3、5、9以及16相对强大。在此35株菌中,85.6%的菌株(30/35株)表现出溶血现象,但仅16株菌的TlhPCR呈阳性。API鉴定表明,35株菌中弧菌约占50%,溶藻弧菌又占弧菌的70%。研究结果揭示,和其它菌株相比,分离自变白鲍苗的6株溶藻弧菌(菌株1、2、3、5,13和16)和2株副溶血弧菌(菌株9和21)具有较强的分泌胞外酶和/或溶血的能力,意味着极有必要对其作进一步的研究,以观测它们对鲍苗的影响。

    • 用基于TaqMan探针的Real-timePCR技术定量检测副溶血弧菌

      2005, 45(4).

      摘要 (1017) HTML (0) PDF 241.68 K (2923) 评论 (0) 收藏

      摘要:副溶血弧菌是一种引起食源性疾病的重要病原菌,传统的鉴定方法费时费力且容易出现假阴性,建立一种定量检测副溶血弧菌基因的方法尤为重要。根据GenBank公布的副溶血弧菌的gyrB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和TaqMan探针,建立了基于TaqMan探针的Realtime PCR方法。通过对9种细菌(12株菌株)的DNA进行扩增,结果所有4株副溶血弧菌均可产生扩增曲线,其他8株非副溶血弧菌均不产生扩增曲线,证明了引物和探针具有很高的特异性。细菌纯培养物品和人工布菌的检测敏感度分别为1 CFU/ PCR反应体系和10 CFU/PCR反应体系,相关系数均为0.99(r2=0.99),整个试验可在1h内完成。建立的方法可用于海产品中副溶血弧菌的快速定量检测。

    • 灵芝转化苦参水提物的3个新生成分体外抗乙型肝炎病毒作用

      2005, 45(4).

      摘要 (554) HTML (0) PDF 176.66 K (21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先在基础培养基中添加苦参水煎汁,然后培养灵芝,得到灵芝培养液,再按乙醇氯仿-5%碳酸氢钠溶液-氯仿的顺序提取培养液中的有机酸成分,用制备高效液相色谱分离,得到6个新组分,用这些组分分别作用于转染了乙型肝炎病毒DNA的2.2.15细胞,用固相放射免疫法测定细胞培养上清液中的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和e抗原(HBeAg)的含量,用四甲基偶氮唑盐(MTT)法测定细胞的存活率。结果表明,其中的3个组分对2.2.15细胞分泌HBsAg和HBeAg有抑制作用,提示可能具有抗乙肝病毒的作用

    • 洋葱伯克氏细菌是我们的敌人还是朋友?

      2005, 45(4).

      摘要 (1615) HTML (0) PDF 250.91 K (159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简述了洋葱伯克氏细菌自1949年被鉴定为植物致病菌以来在国内外农业、工业、医学和环保方面对人类的害处和益处,对研究热点、难点及国外对其生物制剂的审批及管理作了讨论和分析,并提出了洋葱伯克氏细菌在我国的几点研究建议。

    • 细菌的Fe(Ⅲ)还原

      2005, 45(4).

      摘要 (995) HTML (0) PDF 213.08 K (3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细菌Fe(Ⅲ)还原是生物进化过程中最早出现的生物能量代谢途径,多种古细菌和真细菌具有Fe(Ⅲ)还原能力。在细菌Fe(Ⅲ)还原的过程中,需要多种膜蛋白的参与,且受到多途径的调控,特别是多血红素的细胞色素在电子传递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细菌Fe(Ⅲ)还原在生命的进化和整个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起到重要作用,具重要的环境学意义。

    • 海洋细菌活性物质的研究进展

      2005, 45(4).

      摘要 (1711) HTML (0) PDF 191.95 K (41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由于海洋细菌有产生多种新颖独特的生物活性物质的巨大潜力,使其成为新药筛选的重要资源,在药品开发研究中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综述了海洋细菌中具有药物开发前景的活性物质的研究和应用现状及其存在的问题。

当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