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5, 45(6).
摘要:从中国云南省采集土样,采用GPY培养基、淀粉_酪素琼脂培养基和甘油天门冬酰胺琼脂培养基分离得到了876株细菌放线菌菌株。经聚酮类化合物基因筛选得到75株Ⅰ型和Ⅱ型聚酮类化合物生物合成基因双阳性的菌株,经抗菌活性、形态、生理等结果分析比较,选取其中的10株进行了16S rDNA序列分析。在物种多样性方面,分离到的菌分布至少有7个科,8个属。其中有链霉菌科的链霉菌属,分枝杆菌科的分枝杆菌属,链孢囊菌科的链孢囊菌属和野野村菌属,诺卡氏菌科的诺卡氏菌属,微球菌亚目的一新属、产碱杆菌科的无色杆菌属和β_亚纲中与紫色杆菌属紧邻的一革兰氏阴性菌新属。综合其表型、基因型特征,初步确定其中8株为新物种。研究表明利用新的思路和程序从自然环境分离、鉴定未知菌是微生物资源开发利用的关键。
2005, 45(6).
摘要:海绵是迄今为止已知海洋天然产物的最大来源。由于海绵的底栖过滤性摄食和消化选择性等生理特性,其体内蕴藏了丰富的微生物种群。近几年来,发现越来越多的海绵微生物产生很强的生物活性物质,有些并被证明是海绵天然产物的真正生产者。对大连海域繁茂膜海绵中的放线菌进行分离,对于得到的菌株进行16S rDNA扩增和RFLP及测序分析。研究表明海绵中蕴含着丰富的放线菌资源。其中包含链霉菌(Streptomycetes), 拟诺卡氏菌(Nocardiopsis), 假诺卡氏菌(Pseudonocardia), 诺卡氏菌(Nocardia), 小单孢菌(Micromonospora), 红球菌(Rhodococcus), 异壁放线菌(Actinoalloteichus)等属。利用限制性内切酶HhaⅠ对16S rDNA进行的RFLP分析能够对海绵中放线菌的16S rDNA多样性进行有效的分析,结果达到属,部分到种的级别。揭示了繁茂膜海绵中蕴藏着丰富的放线菌资源。
2005, 45(6).
摘要:采用RAPD分析技术对萎蔫短小杆菌落葵致病变种(Curto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pv. basellae pv. Nov.)和萎蔫短小杆菌糖甜菜致病变种(Curtobacterium flaccumfaciens pv. beticola pv. Nov.)及植物病原棒形细菌4个属的15个菌株进行分类研究:从50条随机引物中筛选出20条,共产生225条带,多态性条带占804%。遗传相似矩阵及UPGMA聚类分析,表明这两个新致病变种与萎蔫短小杆菌属亲缘关系近,最小相似系数为0.6511;与其他属细菌亲缘关系较远;结合前人研究结果对植物病原棒形细菌新近提出的分类地位的改变进行了探讨。
2005, 45(6).
摘要:草酸青霉菌P8(Penicillium oxalicum)溶磷菌株具有较强的溶解多种无机难溶磷的能力和促进作物生长的作用。为研究P8在作物根际的定殖状况,用携带加强型绿色荧光蛋白和潮霉素抗性的双标记载体转化溶磷青霉菌P8的原生质体,筛选出稳定、高效表达GFP并对潮霉素产生抗性的转化菌株,Southern杂交分析结果显示,外源质粒DNA是以非同源重组方式整合到转化菌株基因组染色体上。试验证明转化菌株的形态学特征和溶磷能力与野生型菌株无明显差别。
2005, 45(6).
摘要:VP1为感染并裂解霍乱弧菌的噬菌体,全基因组为环状双链DNA。通过测定该基因组序列,预测出15个可能的启动子区,利用报告基因质粒转化及全噬菌体共感染的策略分析了这些推测启动子在霍乱弧菌中的活性,将预测的启动子区分别克隆到启动子探测lacZ融合质粒载体pRS1274,在转化于大肠埃希氏菌受体菌株JM109中时,所有克隆子均呈现兰斑。同时将质粒电击到缺失了lacZ基因的霍乱弧菌菌株7743△Z,然后用噬菌体VP1感染转化菌株。在转化成功的13个含预测启动子片段的重组质粒中,通过检测β_半乳糖苷酶活性表达随感染后时间的变化,提示P17为早期启动子,P2、P3、P9等为中期启动子,P18为晚期启动子。
2005, 45(6).
摘要:测定和分析霍乱弧菌分型噬菌体VP3基因组序列,并为El Tor型霍乱弧菌两类菌株的分型方法原理提供研究基础。鸟枪法构建VP3噬菌体全基因组随机文库;测序拼接成最小重叠群,引物步移法填补缝隙序列,拼接后获得VP3全基因组序列。PCR随机扩增噬菌体DNA片段并酶切鉴定;预测可能存在的开放读码框(ORF);对VP3和相关噬菌体的DNA 聚合酶基因作进化树分析,协助判定VP3的分类;对预测的部分启动子区利用报道基因进行活性分析。VP3全基因组为环状双链DNA,长度39504bp;酶切鉴定结果与序列一致。确定了49个ORF,注释了27个ORF 的编码产物,其中有20个基因产物与T7样噬菌体同源,包括RNA 聚合酶(RNAP)、参与DNA 复制的蛋白、衣壳蛋白、尾管及尾丝蛋白、DNA包装蛋白等。DNA 聚合酶(DNAP)进化树分析表明VP3与T7样噬菌体有同源性。将预测的10个启动子序列克隆到lacZ融合质粒pRS1274上,经检测均具有启动子活性。测定和分析VP3 的基因组序列,基因组结构与进化树分析提示VP3属于T7噬菌体家族。
2005, 45(6).
摘要: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将人β_内啡肽融合基因序列克隆入腺病毒穿梭质粒pDC312_AAVEE,后者与骨架质粒共转染HEK293细胞,包装得到含转基因腺病毒/腺相关杂合病毒Ad/AAV_EE。用PCR方法对杂合病毒进行鉴定,TCID50法测定病毒滴度。杂合病毒感染体外培养细胞观察转基因表达,ELISA法测定培养液中表达产物浓度。PCR法证实转基因正确插入了杂合病毒基因组内,且没有野生型病毒污染,病毒滴度为1.29×10 10PFU/mL。结果表明转基因从第1天到第14天的表达水平呈上升趋势,第14天达到3141pg/mL。
2005, 45(6).
摘要:为研究水禽流感大规模爆发的机理,进行了水禽流感病例中并发病原,特别是免疫抑制性病原的检测研究。根据已发表的鹅圆环病毒(Goose circovirus, GoCV)序列,设计了一对检测引物,对浙江永康禽流感病死鹅样品进行PCR扩增,获得与预期552bp大小相符的DNA片段,经测序确认为GoCV特异序列,推测样品中存在GoCV。根据测定的序列进一步设计反向扩增引物,经扩增、测序、拼接后获得GoCV全长基因组序列。基因组序列分析表明,浙江永康株GoCV_yk01全长1821bp,具有圆环病毒共同的与病毒复制相关的茎环结构和Rep蛋白保守基序等特征,它与德国、中国台湾发表的序列在全基因组水平有91%~93%的同源性,在Rep和外壳蛋白的氨基酸水平有94%~97%的同源性。应用ClustalW方法作进化树分析显示,GoCV_yk01序列与德国株及中国台湾株均不在同一分支。圆环病毒可以感染淋巴细胞等增殖快的细胞,引起免疫抑制,从而造成其他病原的并发和继发感染,怀疑GoCV可能在2004年初永康爆发的鹅流感中起到了一定的协同作用。该GoCV_yk01是中国内地首次检测确认并测定全基因组序列的鹅圆环病毒。
2005, 45(6).
摘要:利用从蒙古国酸马奶中分离鉴定,并通过耐酸性及体外降胆固醇能力测试筛选获得的L.acidophilus MG2_1菌制备成活菌体和热致死菌体制剂与高脂饲料同时灌喂Wistar系大鼠,研究探讨了对其血清脂质代谢的影响。结果显示,试验第14天时菌活菌体组和热致死菌体组与单纯饲喂高脂饲料对照组比较,对大鼠血清胆固醇浓度的上升分别呈现显著(p<0.05)和极显著的抑制效果(p<0.01),其热致死菌体组大鼠血清HDL_C,显著高于高脂饲料对照组(p<0.05)。并且各试验组大鼠动脉硬化指数均极显著地低于高脂饲料对照组(p<0.01)。热致死菌体组大鼠粪便中总胆汁酸含量也显著高于高脂饲料组(p<0.05)。可见,该菌株具有一定的抑制大鼠血清胆固醇含量上升和预防动脉硬化的作用。但在整个试验期内不改变灌服菌液剂量的情况下,随着试验时间的延长,该菌株对大鼠血清脂质的影响呈减弱趋势。
2005, 45(6).
摘要:2株抑菌范围不同的海洋微生物菌株,在单独培养条件优化基础上进行混合发酵,并对混合发酵条件进行了优化测试,混合发酵结果有效的提高了菌株产生代谢产物的抑菌活性,最小抑菌浓度由单独发酵的156μL/mL、125μL/mL,单独发酵后混合的250μL/mL、218μL/mL降至32μL/mL、28μL/mL,即代谢产物抑菌活性比单独发酵提高200%,比单独发酵后混合提高300%,2株菌株混合发酵的协同效应大于单独发酵混合后的累加效应,对靶标真菌的致畸作用明显。
2005, 45(6).
摘要:在仔猪结肠内容物中分离出一株能利用淀粉的芽孢杆菌Bacillus sp. WS06, 构建了全基因组DNA文库,从中筛选出α_淀粉酶基因amyF,分析测定了其核苷酸序列并进行了表达;其中amyF编码的蛋白有526个氨基酸、分子量为58.6kD;它与已报道的Bacillus megaterium的α_淀粉酶序列有93%的同源性。经过氨基酸序列比较分析还发现,AmyF含有淀粉酶家族中4个高度保守的酶催化活性区。经多步纯化,重组酶的比活共提高了22.2 倍,获得凝胶电泳均一的蛋白样品;经SDS_PAGE检测,AmyF酶分子量为57kD。该酶的最适反应温度为55℃~60℃,酶的最适反应pH为7.0,在温度不超过55℃时,酶活较稳定;AmyF能迅速降解淀粉生成麦芽寡糖,属于内切糖苷酶。
2005, 45(6).
摘要:经同源性比较,链霉菌139(Streptomyces sp.139)产生胞外多糖依博素的生物合成基因簇中ste19 基因编码的蛋白Ste19与UDP_葡萄糖_4_差向异构酶有较高同源性。将ste19 基因克隆至质粒pET30a,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了异源表达。产生的可溶性Ste19重组蛋白,占细胞总蛋白的26%,说明该基因高GC含量(73.8%)及第三位碱基偏向使用GC(96.2%)并未影响其高效表达。SDS_PAGE结果显示重组蛋白的分子量约37kD,与理论推测值基本相同。经亲和层析纯化后得到了较高纯度的重组蛋白,经HPLC分析纯度为92.9%。酶活性分析表明:Ste19蛋白可将UDP_葡萄糖转化为UDP_半乳糖,因此,Ste19蛋白是UDP_葡萄糖_4_差向异构酶,它可能参与了依博素的生物合成。
2005, 45(6).
摘要:用粗糙脉孢菌(Neurospora crassa,XP_327967)和菜豆炭疽病菌(Colletotrichum lindemuthianu, P35143)的甘油醛_3_磷酸脱氢酶基因(Glyceraldehyde 3_phosphate dehydrogenase,GAPDH)氨基酸序列对球毛壳菌(Chaetomium globosum)菌丝ESTs序列本地数据库进行tBlastn检索,获得了球毛壳菌GAPDH全长cDNA序列。该序列长1240bp,开放阅读框1014bp,编码337个氨基酸组成的多肽,蛋白分子量为361kD。用PCR方法克隆了该基因的DNA序列,序列长为1556bp,由2个内含子和3个外显子组成。BlastP同源性分析表明该基因与鹅掌柄孢壳(Podospora anserine)同源性最高为95%;与米曲霉(Aspergillus oryzae)同源性最低为87%。GAPDH酵母转化子生物功能分析表明转化子对Na2CO3和高温有高的耐受性,证明GAPDH为抗胁迫基因。该基因的cDNA序列、DNA序列及推测的氨基酸序列在GenBank登录(登录号分别为AY522719,AY593253,AAS01412)。
2005, 45(6).
摘要:根据中性海藻糖酶NTL基因的同源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出杀蝗专一菌株——金龟子绿僵菌CQMa102 NTL基因片段,利用5′_RACE和3′_RACE扩增出NTL cDNA的5′和3′端序列,经拼接得到CQMa102 NTL基因 cDNA全长。根据其全长cDNA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出CQMa102 NTL的完整基因。为了解该基因的上游调控信息,采用Panhandl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Amplification方法扩增其上游序列。序列分析表明, CQMa102 NTL全长DNA 3484bp, cDNA 全长2385bp,编码737个氨基酸的蛋白,推测蛋白分子量为831kD;含有3个内含子,包含一个依赖于cAMP的磷酸化作用位点(RRGS)和一个钙附着位点(DTDGNMQITIED);上游序列含有一个压力反应元件(CCCCT);与金龟子绿僵菌广谱性菌株ME1 NTL的核苷酸序列和氨基酸序列分别具有93%和99%同源性,由此确定该序列为金龟子绿僵菌中性海藻糖酶基因序列。Southern杂交表明,NTL基因在CQMa102基因组中为单拷贝。Northern杂交表明,NTL基因转录出约25kb的mRNA单带,在液体培养条件下,对数生长前期表达水平最高,对数生长后期降到最低,进入稳定生长期后表达水平又有所提高。金龟子绿僵菌CQMa102 中性海藻糖酶基因 DNA全长和cDNA全长登录GenBank,登录号分别为:AY557613,AY557612。
2005, 45(6).
摘要:猫爪草已经临床治疗耐药结核病,但其作用机理和有效成分尚不清楚。为研究其可能的作用靶标,采用双向电泳技术比较分析猫爪草提取物作用前后结核分枝杆菌临床分离株的全细胞蛋白表达差异。发现22个蛋白质斑点具有明显差异,对其中3个表达明显下调的蛋白质斑点进行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分析,获得了肽质量指纹图谱。数据库检索分析确定这3个点代表的蛋白质分别为硫代硫酸硫转移酶,延长因子Ts和热休克蛋白X,分别参与厌氧硫代谢、蛋白质翻译和蛋白质折叠分泌、转录调控等过程。这有助于深入研究猫爪草对结核分枝杆菌的作用机理,也为发现新的抗结核病治疗药物靶标提供了线索。
2005, 45(6).
摘要:从草地土壤中分离到一株中度嗜盐菌I15,经过16S rDNA(GenBank登录号为DQ010162)序列分析、形态学和生理生化特征分析,该菌株初步鉴定为Virgibacillus marismortui。I15能在0%~25%NaCl的培养基中生长,最适生长NaCl浓度为10%,最适生长温度为30℃,最适pH为7.5~8.0。在高盐条件下,I15细胞内主要的相容性溶质为四氢嘧啶,在15%NaCl培养基中其含量达到1.608mmol/(g\5cdw),占到相容性溶质总摩尔含量的89.6%。渗透冲击试验表明I15细胞内四氢嘧啶在低渗冲击时能够快速分泌到细胞外,在高渗冲击冲剂时能够较快地重新合成。
2005, 45(6).
摘要:从蔬菜大棚土壤中分离到一株能以毒死蜱为唯一碳源和能源生长的菌株DSP3,该菌在含毒死蜱(100mg/L)的酵母膏和蛋白胨与同样毒死蜱含量而无酵母膏蛋白胨的无机盐培养基中,18d对毒死蜱的降解率分别为986%和762%;在土壤实验中20d对毒死蜱(100mg/kg)的降解率接近100%,加入DSP3菌在蔬菜大棚新鲜土壤中能有效促进毒死蜱在土壤中的降解。根据生理生化特征、16S rDNA序列分析、(G+C)mol%测定和DNA同源性分析,将菌株DSP3鉴定为粪产碱杆菌(Alcaligenes faecalis)。
2005, 45(6).
摘要:2000年8~10月自大兴安岭新林林业局和兴隆林业局采集各种林型下的伞菌担子果,进行分离培养、纯化,获得36个菌株。经对红皮云杉室内接种试验获得6个可与红皮云杉共生形成外生菌根的菌株。室内接种试验结果表明,在红皮云杉播种苗上接种菌根菌的时期应在出苗后30d左右。菌根形成的适宜温度为20℃左右。筛选得到的6个菌株对红皮云杉幼苗的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接种林地菇(Agaricus silvaticus)、031和L15菌株的苗木叶绿素a含量明显高于其他菌株和对照;接种009、004、林地菇和L15菌株的苗木叶绿素b含量也明显高于其他菌株和对照;接种林地菇、L15、031、009和025菌株的苗木与对照苗木在重量上差异显著;其中接种林地菇和L15菌株的苗木比对照苗木分别增加了19.23%和23.08%;接种6个菌株的苗木与对照苗木高度比较差异非常显著,接种林地菇和L15菌株的苗木与对照相比分别增加17.83%和16.37%。室外接种结果表明,接种林地菇的苗木高生长最好,接种70d高于对照9.24%;接种菌株L15的苗木地径生长最好,接种70d高于对照9.92%;接种菌株009的苗木侧根数最多,接种70d高于对照51.91%;接种菌株009的苗木主根最长,接种70d高于对照3.36%;而接种菌株031的苗木全株感染菌根率最高,接种70d高于对照13.90%;接种菌株031的苗木光合作用最强,高于对照20.02%。从几项主要的指标综合来看,菌株L15、菌株009和菌株031是有潜在研究和应用价值的优良菌株。
2005, 45(6).
摘要:采用未培养(Culture independent)技术直接从荷斯坦奶牛瘤胃液中提取瘤胃细菌微生物混合DNA(也叫元基因组DNA),利用细菌16S rDNA通用引物27F与1492R,扩增瘤胃混合微生物的16S rDNA,根据16S rDNA序列对瘤胃细菌多样性进行初步分析。通过16S rDNA序列同源性分析,发现有多于一半以上的序列与可培养的菌株的同源性小于90%,属于不可培养的菌株。选用45条测得序列与已知序列构建系统发育树,分析结果表明,它们分属于两大类LGCGPB(the low G+C Gram positive bacteria) 和CFB (Cytophaga_Flexibacter– Bacteroides group), 剩下的克隆尚难确定其分类地位,可能是代表新属和种的序列,这些序列已向GenBank提交并得到序列号(AY986777_AY986791)。
2005, 45(6).
摘要:从健康儿童和青年人肠道分离并鉴定了21株乳杆菌和双歧杆菌,连同6株实验室保藏菌株进行了体外降胆固醇、耐酸及耐胆汁盐实验。结果表明,所有实验菌株都能从培养基中去除胆固醇,5株去除率可达40%以上,同时去除效力也较高。胆汁盐耐受性和耐酸性具有菌株特异性。菌株Bm26同时具有较高降胆固醇能力和耐胆汁盐及耐酸性能。
2005, 45(6).
摘要:在人工配水以葡萄糖为主要基质长期运行的EGSB反应器中,发现了一种具有特殊结构的新型厌氧颗粒污泥——无机核颗粒污泥。 扫描电镜观察,其内部形成较大直径、带有清晰微生物自溶痕迹、均匀分布的无机质核心,外层则为紧密的微生物所包裹。通过能谱、X射线衍射分析,确定内核无机质为Ca5(PO4·CO3)3(OH)(碳磷灰石)。根据结构特征,提出了无机核颗粒污泥的生长过程模型。进一步分析认为EGSB反应器的宏观pH值环境和颗粒污泥微观pH值环境是形成颗粒污泥无机核的原因。
2005, 45(6).
摘要:生物被膜(Biofilm)是条件致病菌表皮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epidermidis)的主要致病因素,生物被膜的形成依赖多糖PIA的合成,PIA合成与细菌糖代谢相关。通过研究葡萄糖类似物甲基葡萄糖(MethylDglucoside, MG)对生物被膜的形成及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考察生物被膜形成的调控机制并寻找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方法。甲基葡萄糖能抑制97337株生物被膜的形成,而且不同浓度的甲基葡萄糖对生物膜作用不同。甲基葡萄糖对97337株生物被膜形成的早期的粘附有较强的抑制作用;不同浓度的甲基葡萄糖处理后对ica和AtlE基因的mRNA表达水平影响不大,但能诱导agr基因的表达,这与甲基葡萄糖处理不同时间后的结果一致;而且甲基葡萄糖处理后97.337的表面相关蛋白的组成明显改变。甲基葡萄糖对生物膜的抑制并不直接由于它对生长的抑制,它对细菌生长和生物被膜形成的抑制与其在细菌糖代谢中的竞争性相关;甲基葡萄糖能通过调控agr基因的表达改变细菌表面从而抑制97.337的早期粘附和生物被膜的形成,但没有通过调控icaADBC、icaR的表达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可能与其对合成PIA相关糖基转移酶的竞争性抑制相关。
2005, 45(6).
摘要:根据GenBank中发表的新城疫病毒(NDV)融合蛋白(F)基因序列,设计一对引物,通过RTPCR扩增出鹅源新城疫病毒分离株JS5 F基因,测序确认后,将其克隆入真核表达载体pVAX1,获得重组真核表达质粒pVAX1F。将pVAX1F转化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SL7207,构建成携带DNA疫苗的重组沙门氏菌SL7207(pVAX1F)。重组菌以不同剂量口服免疫1日龄雏鸡,结果表明,细菌对雏鸡具有良好的安全性,且不影响鸡的增重。将SL7207(pVAX1F)分别以10.8CFU和109CFU的剂量3次口服免疫1日龄商品代伊莎褐蛋鸡,抗体检测结果显示,在三免后1周,SL7207(pVAX1F)10.9CFU剂量组的血清抗体效价与空载体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重组菌两个剂量组在首免后2周开始出现粘膜抗体,并于二免后2周和3周达到较高水平。免疫保护试验结果显示,SL7207(pVAX1F)10.9 CFU剂量组的保护率为77.27%,与空载体组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
2005, 45(6).
摘要:利用原核表达并经过纯化的H5亚型禽流感病毒的血凝素蛋白做为抗原,经碳二亚胺(EDAC)将表达产物和羧基化的乳胶共价偶联,并对偶联乳胶的蛋白量和偶联时间进行合理选择,建立H5亚型禽流感病毒血凝素蛋白乳胶凝集试验的方法。临床检测H5亚型禽流感病毒实验免疫鸡血清126份,同血凝抑制试验相比,其敏感性为87.03%,特异性为88.8%,两者的符合率为87.30%。结果证明建立的方法可用于H5亚型禽流感抗体水平监测和流行病学调查。
2005, 45(6).
摘要:炭疽保护性抗原(PA)是炭疽毒素的重要组分,同时也是现有炭疽疫苗的主要有效成分,在炭疽杆菌的致病与免疫中发挥关键作用。以重组PA为免疫原,采用B淋巴细胞杂交瘤技术,结合炭疽毒素敏感细胞的毒性中和试验,大量筛选抗PA单克隆抗体,获得了9株炭疽毒素中和性单抗。进一步分析表明这些单抗以IgG1亚类为主,分别识别PA 3个结构域的4个不同中和表位区。针对结构域2的4株单抗识别同一表位区,其中3株单抗的中和活性强于抗PA多抗;针对结构域4的4株单抗识别两个不同表位区;另有1株单抗识别位于结构域3的表位。实验结果提示PA具有多个中和表位,分别位于其不同结构域,其中结构域2、4包含主要中和表位。实验中获得的针对不同表位的中和性单抗为深入研究PA的免疫保护机理提供了工具,也为研制针对炭疽毒素的被动免疫制剂和治疗药物打下基础。
2005, 45(6).
摘要:苏云金芽胞杆菌幕虫亚种的伴胞晶体在预芽胞外壁内侧形成,呈现晶体芽胞粘连的现象。根据已发表的cry26Aa1和cry28Aa1基因序列设计引物,从苏云金芽胞杆菌幕虫亚种T02中扩增得到cry26Aa和cry28Aa基因,通过穿梭载体将这两个基因分别和同时转化到苏云金芽胞杆菌无晶体突变株BMB171后,透射电镜下可在芽胞外壁内侧和外侧同时观察到伴胞晶体,而单独表达时可在芽胞外壁外侧观察到伴胞晶体。结果表明,伴胞晶体在芽胞外壁内侧表达不单独依赖于启动子的时空调控,可能还受到晶体蛋白相互作用的影响。
2005, 45(6).
摘要:为从基因水平上改造腈水合酶,进行了诺卡氏菌腈水合酶基因的外源表达研究。在重组大肠杆菌表达系统内,腈水合酶的α亚基几乎不能正常表达,在重组E. coli BL21(DE3) (pET32aNHBAX)中,腈水合酶活性仅为0.04U/mg。构建重组毕赤酵母表达质粒pPIC3.5kNHBAX,采用电穿孔转化法将其转入宿主菌P. pastoris GS115中,经过菌株培养和腈水合酶的诱导表达,筛选获得了优选菌株P. pastoris NH4。对P. pastoris NH4的细胞培养和腈水合酶的诱导表达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表明,重组腈水合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水平可以达到0.52U/mg,但不能稳定积累。
2005, 45(6).
摘要:GatewayD○R技术构建cDNA文库,利用λ噬菌体的位点特异性重组,避免使用限制性内酶切割cDNA,能够解决常规方法构建cDNA文库的技术缺陷。首次应用GatewayD○R技术构建交链孢菌cDNA文库,经检测cDNA入门文库的滴度达到1×10.7cfu/mL,文库总容量为9×10.7cfu,平均插入片段为1510bp。通过LR重组把入门文库转换为表达文库,表达文库的滴度为1.58×10.6cfu/mL,文库总容量为6.32×10.6cfu,平均插入片段大小为1680bp。表达文库的构建为进一步克隆植物激活蛋白基因打下了基础。
2005, 45(6).
摘要:根据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apxIVA毒素基因序列和16S rRNA序列分别设计了一对特异性引物P1/P4和一对通用引物S7/S10,建立了检测App全部15个血清型的复合PCR方法。对App的15个血清型国际参考株和国内的11个App菌株进行检测,都能得到363bp 和692bp的两个扩增片段。而放线杆菌等13株参考菌株只能得到692bp的扩增片段。该方法能将15个血清型的App菌株鉴定到种。检测的灵敏度达9pg DNA/1300CFU。用建立的方法检测临床分离的302株可疑菌株, 阳性4株,与其它鉴定方法相符。结果表明复合PCR可用于App菌株的鉴定。
2005, 45(6).
摘要:(超)高压对微生物有多方面的影响,它不仅可使微生物细胞体积形态、细胞组分发生变化,还可使微生物的基因表达和核酸结构及其生物学功能发生改变。(超)高压的这些生物学效应,使其不仅可以应用到食品杀菌、保藏及某些加工过程,而且在微生物菌种诱变方面具有很大的应用潜力。这是因为(超)高压既然可以使核酸发生变化,那么它诱导微生物发生突变就很有可能。现从(超)高压对微生物的影响出发,并结合国内外有关实例及作者的研究工作,初步探讨其诱变育种的可行性。
2005, 45(6).
摘要:SRP介导的蛋白识别转运过程首先在真核细胞中发现,作用机制已经研究清楚;而SRP在原核细胞中的发现较晚,虽然该途径主要功能蛋白的序列同真核细胞相似,进化上比较保守,但作用机制还未完全揭示,而且SRP体系在原核生物物种间有一定差别,预示着其机制既有统一性,又具有物种特异性。目前原核生物SRP途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Ffh、FtsY和45S RNA结构与功能,以及这一过程中能量物质GTP的代谢和作用;文章以此为着眼点,概括总结了原核生物中SRP介导蛋白识别转运的研究进展,同时简单介绍了链霉菌中SRP介导蛋白识别转运的研究近况。希望通过链霉菌的相关研究,从进化角度完善和统一原核生物SRP途径的作用机制。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16 E-mail:actamicro@im.ac.cn
版权所有:微生物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