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6年第46卷第4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将云南原小单孢菌转入纤维化纤维菌的多相分类研究

      2006, 46(4).

      摘要 (908) HTML (0) PDF 0.00 Byte (13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CGMCC)保藏的云南原小单孢菌(Promicromonospora yunnanensis)AS41333进行的多相分类研究表明,菌株AS41333与纤维化纤维菌(Cellulosimicrobium cellulans)DSM43879T关系密切,它们的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为996%,DNA同源性为893%。胞壁组分、枝菌酸、甲基萘醌、磷酸类脂和DNA G+Cmol%测定等化学分类结果支持了上述结论。在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上,菌株AS41333与Cellulosimicrobium cellulans DSM43879T之间也表现出非常相似的性状。根据系统发育分析、化学分类、形态和生理生化特性、DNA同源性测定等研究结果,对菌株AS41333的分类地位做了修正,将其从原小单孢菌属中排除,认为菌株AS41333与Cellulosimicrobium cellulans DSM43879T是同一个种,建议将菌株AS41333由云南原小单孢菌(Promicromonospora yunnanensis)转入纤维化纤维菌(Cellulosimicrobium cellulans)。

    • 一株拮抗辣椒疫霉的假单胞菌的分离与鉴定

      2006, 46(4).

      摘要 (1022) HTML (0) PDF 0.00 Byte (210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甜椒根际土壤中分离到一株对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具有强拮抗作用的假单胞属(Pseudomonas spp.)菌株GP72,研究其拮抗性表明,对多种植物病原真菌均有很强的抑制作用。对该菌株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生化、Biolog GN、(G+C)mol%含量测定及16S rDNA序列分析,鉴定为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lororaphis)。特征为单细胞,极生单个鞭毛,不能利用聚β羟基丁酸盐,能够较强地利用Biolog系统95种碳源中的45种作为底物生长,较弱利用其中的6种底物,与绿针假单胞菌(Pseudomonas chlororaphis)的相似性达到98%,相似指数为0.72。用热解链方法测得基因组DNA的(G+C)mol %含量为65.1mol%。以16S rDNA序列为基础构建了包括13株邻近种属细菌在内的系统发育树,其中与模式致金色假单胞菌的同源性最近。

    • 魔芋软腐病菌分子鉴定与遗传多样性

      2006, 46(4).

      摘要 (831) HTML (0) PDF 0.00 Byte (2089) 评论 (0) 收藏

      摘要:通过对分离的魔芋软腐病菌株和其它参试菌株的致病性测定、选择性培养基培养性状观察和16S_23S rDNA转录间隔区PCR(ITS_PCR)分析,将测试的33株软腐病菌株主要分为3个组群。第1组群为胡萝卜软腐欧文氏杆菌胡萝卜软腐亚种(Erwinia carotovora subsp. carotovora,E.c.c.);第2组群为菊欧文氏杆菌(Erwinia chrysanthemi,E.ch.);还有一组未能确定的菌株。利用细菌基因组重复序列通用引物BOX和J3进行Rep_PCR特异性扩增,引起软腐病的菌株E.c.c.和 E.ch.(ITS_PCR鉴定)种内的Rep_PCR指纹存在明显的遗传分化,经聚类分析,在0.1水平上把E.c.c.13株区分为5个类群。

    • 利用短短小芽孢杆菌启动子和信号肽编码序列构建穿梭分泌表达载体

      2006, 46(4).

      摘要 (1156) HTML (0) PDF 0.00 Byte (24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短短小芽孢杆菌B15的总DNA为模板,利用PCR技术克隆到其细胞壁蛋白基因串联启动子和信号肽编码序列,测序分析后提交GenBank,登录号为AY956423。重新设计引物扩增该片段并在PCR产物两侧引入BamHⅠ和PstⅠ酶切位点,将PCR产物双酶切后克隆至穿梭载体pP43NMK的相应位点构建分泌表达载体pP15MK,插入片段置于该载体中mpd基因的上游,并使信号肽编码序列与去除了自身信号肽编码序列的mpd基因阅读框恰好融合。将pP15MK导入枯草杆菌构建表达菌株1A751(pP15MK),在短短小芽孢杆菌启动子和信号肽元件的带动下,mpd基因能够在表达菌株的对数生长期和稳定期持续性高效分泌表达,表达产物结合在细胞膜上;发酵液在48h酶活达到最高值779U/mL,是出发菌株邻单胞菌M6表达量的8.1倍。

    • 假单胞菌M18调控因子GacA与RsmA的相关性及对抗生物质合成代谢调控机制的分析

      2006, 46(4).

      摘要 (948) HTML (0) PDF 0.00 Byte (1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假单胞菌M18是一株可同时合成并分泌吩嗪_1_羧酸(Phenazine_1_carboxylic acid, PCA)和藤黄绿脓菌素(Pyoluteorin,Plt )两种抗生物质的生防菌株。为了进一步研究假单胞菌M18抗生物质合成代谢的调控方式与机制,在分别构建gacA、rsmA等单基因突变株基础上,又构建了gacArsmA双基因突变株M18GR以及gacA′_′lacZ和rsmA′_′lacZ等翻译融合表达载体(pMEGA和pMERA)。通过在PPM和KMB两种培养基中发酵培养和两种抗生物质PCA和Plt的HPLC定量测定显示,双突变株M18GR的PCA和Plt的合成量不论在PPM还是在KMB培养基中都介于单突变株M18G和M18R之间。由实验结果分析推测,两种调控因子对抗生物质合成的调控作用不是发生在转录水平,很可能发生在转录后水平。由β_半乳糖苷酶的定量分析表明,在假单胞菌M18中,两种调控因子不存在自诱导机制;虽然GacA未调控RsmA的合成,但RsmA可能部分正向调控GacA的表达。

    • 肺炎链球菌体内诱导基因的筛选及初步鉴定

      2006, 46(4).

      摘要 (818) HTML (0) PDF 0.00 Byte (162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筛选鉴定肺炎链球菌宿主体内诱导的基因,寻找潜在的抗生素作用靶点和疫苗候选者,应用体内表达技术,以肺炎链球菌荚膜合成的关键基因galU作为体内报告基因,利用其缺陷体不能合成荚膜多糖,从而不能在宿主体内存活的特点,筛选鉴定肺炎链球菌体内诱导基因。首先,把肺炎链球菌基因组DNA的随机酶切片段(200~500bp)克隆到含有体内、体外双重报告基因(galU_lacZ)的报告载体pEVP3_galU的BglⅡ位点,将获得的质粒库转化肺炎链球菌galU缺陷菌株,得到肺炎链球菌体内启动子诱捕文库,将此文库去感染BALB/c小鼠,经过两轮体内筛选,在涂布有X_gal的TSA血清平板上得到了165个白色菌落,对插入的随机片段进行测序及生物信息学分析,共证实15个不同的体内诱导基因片段, 8个为单独的ORF,7个为含有多个ORFs的操纵子结构,它们分别参与细菌在宿主体内的定植与粘附、能量代谢、物质转运、转录调节、DNA复制与重组、细胞壁合成等,另外还包括功能不明的假想蛋白。其中部分ORFs可能与细菌毒力相关,可以作为候选疫苗和药物的靶标。

    • 神经氨酸酶茎部氨基酸缺失对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2006, 46(4).

      摘要 (850) HTML (0) PDF 0.00 Byte (16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近年来H5N1亚型禽流感病毒(AIV)神经氨酸酶(NA)茎部15~20个氨基酸的自发缺失时有报道,突变对于AIV生物学特性的影响还没有得到系统研究。应用反向遗传操作技术,拯救获得5株具有不同NA茎部长度的H5N1/PR8重组AIV。重组病毒的内部基因和血凝素(HA)基因来源相同,NA基因来源不同,并在NA茎部进行20个氨基酸的删除或添加突变。通过研究其生物学特性发现,5株重组病毒在SPF鸡胚中繁殖良好,其EID50、MDT和平均病毒滴度相似;NA茎部长短影响病毒的解凝能力,长茎病毒红细胞解脱能力比短茎病毒强;NA茎部15或20个氨基酸删除突变提高了重组病毒在MDCK细胞上的繁殖能力,短茎病毒释放出的病毒粒子数量是长茎病毒的10~100倍,释放时间提前6~10h,短茎病毒在MDCK细胞上形成的空斑也明显比长茎病毒的空斑大。实验结果揭示了AIV NA茎部氨基酸缺失突变的生物学意义,NA茎部15或20个氨基酸删除突变增强了AIV的细胞适应性,可能与现阶段H5N1亚型AIV宿主范围进一步扩大有关。利用反向遗传技术成功拯救了5株H5N1/PR8重组流感病毒,为流感病毒基因功能研究和重组疫苗研究建立了技术平台。通过对AIV NA茎部氨基酸的删除突变提高了病毒在MDCK细胞上的繁殖产量,为流感病毒细胞苗的生产提供了新的思路。

    • 表达绿色荧光蛋白重组新城疫病毒 LaSota疫苗株的构建

      2006, 46(4).

      摘要 (1218) HTML (0) PDF 0.00 Byte (2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新城疫病毒是理想的新型活病毒疫苗载体,具有巨大的优势和应用前景。采用生产实践中广泛应用、免疫效果良好的NDV LaSota弱毒疫苗株,建立了反向遗传操作系统。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构建了表达绿色荧光蛋白(GFP)的重组NDV基因组cDNA克隆,成功救获了重组病毒rLaSota_EGFP,病毒F1代尿囊病毒液按1×10.4EID50接种9~10日龄SPF鸡胚尿囊腔,接种后分别于24h、48h、72h及96h收获尿囊液,检测平均HA滴度分别为2.8、2 10.3、2 11.3和2 11,每mL尿囊液病毒量EID50分别为108.64、109.22、109.21和109.64,重组病毒与亲本株生长滴度在相近时间达到峰值,生长动力学特性与亲本株无明显差异。各代次重组病毒按1×10.6EID50病毒量接种9~10日龄SPF鸡胚,96h内完全不致死鸡胚。救获重组病毒保持了LaSota弱毒疫苗亲本毒株对鸡胚良好的高滴度生长适应和低致病特性,并且鸡胚连续传9代次仍保持GFP的稳定表达及生物学特性不变。重组病毒rLaSota_EGFP的成功救获为开展新城疫病毒活载体疫苗研制提供了可行的技术平台。

    • 甘蔗糖蜜发酵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菌种筛选

      2006, 46(4).

      摘要 (720) HTML (0) PDF 0.00 Byte (20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苏丹黑B染色和测定多不饱和脂肪酸碘值的方法,从土壤中筛选出一株适合用甘蔗糖蜜为原料生产多不饱和脂肪酸的霉菌LB1。研究表明,该菌株培养的最适糖蜜浓度为10°BX,通过单因素实验和正交实验设计,确定了优化培养条件:最适温度28℃、摇床转速为160r/min、pH值为60和培养天数为5d。在优化条件下,菌株的油脂含量为其生物量的57.08%,其中油脂中多不饱和脂肪酸的组成及含量为:油酸15.42%,亚油酸14.38%、γ_亚麻酸23.55%、α_亚麻酸3.06%、花生四烯酸9.87%、廿碳五烯酸8.14%、廿二碳六烯酸6.07%等。多不饱和脂肪酸的含量占总脂肪酸的80.49%。对LB1菌株进行形态特征、生理特征分析及5.8S rDNA基因两侧的内转录间隙进行序列分析推测该菌株为反屈毛霉。

    • 一株吡虫啉羟基化菌株及其转化产物的鉴定

      2006, 46(4).

      摘要 (552) HTML (0) PDF 0.00 Byte (1762)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南京地区的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命名为NJ2的菌株,该菌株的静息细胞可催化杀虫剂吡虫啉为一种极性更大的化合物。经BioMerieux Vitek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仪和16S rDNA序列分析,NJ2菌株鉴定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采用有机溶剂萃取和重结晶可得到转化产物晶体,质谱分析结果显示转化产物分子离子峰为272,而底物分子离子峰为256,表明转化产物为吡虫啉的羟基化产物。核磁共振分析进一步表明羟基位于吡虫啉咪唑烷环上的5′碳原子上。转化动力学测试结果表明,转化10d后,吡虫啉的含量减少了1.15mmol/L,转化产物的含量达到1.10mmol/L,摩尔转化系数为95.9%。S. maltophilia NJ2持续转化能力强和高摩尔转换系数的特点,可用于工业生产羟基吡虫啉并进一步合成更高杀虫活性的烯式吡虫啉。

    • 一氧化氮对增强的UV_B胁迫下螺旋藻生物损伤的减缓作用

      2006, 46(4).

      摘要 (907) HTML (0) PDF 0.00 Byte (15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一氧化氮对增强的UV_B胁迫下螺旋藻生物学特性的影响,通过色素含量、蛋白质含量和生物量3个方面的变化证实了05mmol/L的一氧化氮(Nitric oxide, NO)供体硝普钠(Sodium nitroprusside, SNP)对增强UV_B胁迫下的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794细胞生物损伤有明显的减缓作用。实验结果显示,NO能够显著诱导增强的UV_B胁迫下螺旋藻细胞内蛋白质含量、脯氨酸含量的提高,促进正常生长条件下螺旋藻(Spirulina platensis)794细胞内抗氧化物质GSH含量的增多,但外源NO又可以降低增强UV_B胁迫下螺旋藻细胞中GSH含量的增加。说明NO对增强UV_B胁迫下的螺旋藻794细胞有保护作用,可以减轻UV_B胁迫对螺旋藻(S. platensis)细胞引起的生物损伤。首次研究报道了增强UV_B胁迫下NO信号分子对蓝细菌——螺旋藻细胞生物损伤调节能力的影响,为进一步探讨NO信号及其与其它信号分子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关联来调节细胞的生理生化过程,以减缓UV_B胁迫下的生物损伤机理奠定了基础。

    • Sinorhizobium morelensS-5中N_氨甲酰基水解酶基因的克隆、表达和纯化

      2006, 46(4).

      摘要 (661) HTML (0) PDF 0.00 Byte (1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N_氨甲酰基水解酶是一种非常具有工业应用价值的水解酶,可用于制备光学纯氨基酸。通过LA PCR 从 Sinorhizobium morelens S_5 菌中克隆到13kb的DNA片段,测序表明该片段上含有一个完整的N_氨甲酰基水解酶的基因(hyuC)序列。将hyuC基因克隆到表达载体pET30a上,重组质粒pET30a_HyuC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高水平表达。重组的N_氨甲酰基水解酶经过热处理和三步柱色谱分离而纯化。纯化倍数为16.1倍,收率21.2%。该酶为同源四聚体,亚基分子量是38kDa。最适温度是60℃,最适pH为7.0。该酶有较高的热稳定性和氧化稳定性。Fe2+和Ca2+对酶的活性有一定的促进作用,而金属螯合剂和巯基试剂对酶活无明显影响。

    • 产γ_内酰胺水解酶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条件研究

      2006, 46(4).

      摘要 (559) HTML (0) PDF 0.00 Byte (14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γ_内酰胺是合成两种抗艾滋病药物(-)carbovir和(-)abacavir的重要原料,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微生物酶法拆分(+/-)γ_内酰胺生产(-)γ_内酰胺的方法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以N_乙酰苯丙氨酸为唯一碳源,从土壤中筛选得到了69株具有酰胺水解酶活性的菌株,利用液相色谱分析方法确定了其中20株有较高的酰胺水解酶活性,利用手性色谱分析的方法进一步得到了一株具有较高立体选择性,能拆分(+/-)γ_内酰胺而获得(-)γ_内酰胺的菌株L29_9,对该菌株的产酶培养基的碳、氮源及初始pH值等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当选择碳源柠檬酸2g/L、氮源酵母提取物5g/L、pH 7.0、培养时间40h时,通过完整细胞转化,在30℃下经过12h的反应,产物(-)γ_内酰胺产率达40%,ee值99.5%。

    • 地衣芽孢杆菌α-淀粉酶基因的克隆和及其启动子功能鉴定

      2006, 46(4).

      摘要 (980) HTML (0) PDF 0.00 Byte (15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根据已知α-淀粉酶编码基因保守区核苷酸序列,通过PCR和反向PCR技术克隆出Bacillus licheniformis CICIM B0204 α淀粉酶编码基因amyL全长序列及其上下游序列。B. licheniformis CICIM B0204 amyL 由1539bp组成,其上游180bp为启动子序列,下游160bp为终止子序列;成熟肽由512个氨基酸残基组成,氨基端的29个氨基酸残基为α淀粉酶的信号肽。通过基因及其氨基酸序列比对发现,amyL及其编码产物与芽孢杆菌来源的α淀粉酶具有高度相似性。将amyL的结构基因在PT7介导下于大肠杆菌中诱导表达,获得具有α淀粉酶活性的表达产物。将amyL 的启动子序列和信号肽序列与B. licheniformis CICIM B2004的β_甘露聚糖酶结构基因进行读框内重组,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β_甘露聚糖酶的分泌表达,重组大肠杆菌表达295U/mL的β_甘露聚糖酶酶活。

    • 蚓激酶基因的克隆及在毕赤酵母中的表达

      2006, 46(4).

      摘要 (943) HTML (0) PDF 0.00 Byte (21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赤子爱胜蚓(Eisenia fetida)体内的总RNA为模板,通过RT_PCR方法扩增含自身信号肽的蚓激酶基因F238,将其克隆到pUCm_T载体上,并进行测序。GenBank登录号为:DQ202401。测序结果表明基因全长为738bp,共编码245个氨基酸,包括7个氨基酸的信号肽序列和238个氨基酸的成熟肽序列。与粉正蚓(Lumbricus rubellus)F_III_2相比,核苷酸与氨基酸序列的同源性均为99%,仅存在2个碱基的差异,导致2个氨基酸的突变。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蛋白质的理化及结构特性进行分析预测,F238的等电点为4.61,含有11个半胱氨酸,形成3个二硫键。蛋白质分子主要由β折叠组成,具有丝氨酸活性中心,属丝氨酸蛋白酶超家族胰蛋白酶类。以重组质粒pUCm_T_F238为模板,通过PCR方法扩增去信号肽的蚓激酶基因F238_m,构建毕赤酵母(Pichia pastoris)表达载体pPIC9_F238_m,将其线性化后用电穿孔法导入酵母宿主菌GS115中。在MM和MD平板上筛选表型,经甲醇诱导后,SDS_PAGE分析显示表达产物的分子量为28kDa左右,纤维平板法测定活力最高可达100U/mL。

    • 米根霉乙醇脱氢酶突变株的筛选及其锌镁离子的调控研究

      2006, 46(4).

      摘要 (876) HTML (0) PDF 0.00 Byte (20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亚硝基胍(NTG)对米根霉As3.3461进行诱变,在含丙烯醇0.6%的YPD平板上筛选获得21株乙醇含量降低的突变株,其中突变株HBF12乳酸产量最高。与出发菌株相比,突变株HBF12的乙醇产量和乙醇脱氢酶(ADH)活力分别降低了736%和76%,乳酸产量和乳酸脱氢酶(LDH)活力分别提高了41.2%和19.6%。研究Zn2+与Mg2+对HBF12中ADH与LDH活性的调控,结果显示Zn2+对ADH有强烈的激活作用,但抑制LDH活性;Mg2+则轻微抑制ADH活性,促使LDH活性增强。考察两种离子影响末端产物乙醇与乳酸形成的实验说明:培养基中Zn2+浓度与乳酸积累基本上呈负相关性,与乙醇积累呈正相关性,浓度降低有利于生物量积累;Mg2+浓度增加可以促进乳酸积累和生物量增加,对于乙醇积累无明显作用。发酵培养基中添加0.01% Zn2+、0.04% Mg2+,突变株产酸可达96.21g/L。

    • 厌氧条件下希瓦氏菌腐殖质还原对偶氮还原的影响

      2006, 46(4).

      摘要 (1090) HTML (0) PDF 0.00 Byte (17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以希瓦氏菌属的3个代表种为研究对象,研究了在厌氧条件下腐殖质的存在对偶氮还原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3个代表菌株在厌氧条件下都有高效的偶氮还原和腐殖质还原功能,1mmol/L偶氮染料在24h内完全脱色,并且偶氮还原与电子供体氧化存在着紧密的偶联关系。腐殖质物质模式物2磺酸蒽醌AQS在小于1~2mmol/L条件下能显著加速偶氮还原,12h就完全脱色,3mmol/L时18h完全脱色。但当浓度大于3mmol/L时则对偶氮还原产生明显抑制作用。另一腐殖质模式物2,6双磺酸蒽醌AQDS其浓度在1~3mmol/L以内亦使脱色在12h内完成,4~6mmol/L时15h左右完成脱色。7~12mmol/L仍有一定的脱色促进作用,但随着浓度的提高,其促进作用也逐渐减弱。这说明腐殖质的确可以作为氧化还原中间体穿梭于电子供体与染料的偶氮双键之间促进偶氮还原。但当其浓度达到某一阈值时它就显出与偶氮键竞争电子的本质,从而使偶氮还原速率下降。原因在于他们的氧化还原电势的差异,导致细菌呼吸链的电子递体对腐殖质物质和偶氮键的亲和力不同,从而使不同腐殖质浓度对偶氮键还原产生了不同的影响。

    • 根结线虫放线菌及其生物防治活性研究

      2006, 46(4).

      摘要 (1024) HTML (0) PDF 0.00 Byte (20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感染植物根部的根结线虫卵和雌虫中,分离得到放线菌20株。形态、细胞壁氨基酸组分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分离菌株分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诺卡氏菌属(Nocardia)和假诺卡氏菌属(Pseudonocardia),其中链霉菌占80.0%。分离菌株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spp.卵的平均寄生率、卵的孵化率、幼虫死亡率分别为54.1%、40.4%和26.2%。根据体外测试的结果,选择具有高致病力的3株链霉菌(1.17,2.6,9.47)和1株诺卡氏菌(5.1)进行温室番茄防效测试,其生防效率分别为31.4%、37.7%、56.4%和42.4%。

    • 不同寄主及地理来源的16株绿僵菌对桃蚜的毒力比较

      2006, 46(4).

      摘要 (587) HTML (0) PDF 0.00 Byte (21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害虫生防真菌绿僵菌的不同种及变种被广泛应用于害虫微生物防治,但罕见以蚜虫等同翅目刺吸式害虫作为靶标。从两种绿僵菌的4个变种中精选16个不同寄主及地理来源的菌株,用喷塔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无翅成蚜并在25±1℃和12L∶12D条件下饲养观察,所获生物测定数据进行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分析。结果显示,高接种剂量(~1000个孢子/mm2)下7d内死亡率达67%~100%的10个菌株均为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Ma)及其金龟子变种M. anisopliae var. anisopliae (Maa);而高剂量处理下仅感染致死个别或少数蚜虫的菌株包括金龟子绿僵菌及其金龟子变种、大孢变种M. anisopliae var. majus和蝗变种M. anisopliae var. acridum以及黄绿绿僵菌小孢变种M. flavoviride var. minus。杀蚜活性优异的2个菌株分别为Ma 456和Maa 3332,接种后第4天的LC50分别为113和260个孢子/mm2,第5 天为32和43个孢子/mm2,第6天为17和26个孢子/mm2,第7天仅11.4和19.9个孢子/mm2。这两个菌株具有用于蚜虫微生物防治的良好开发潜力。

    • 样品磷化氢含量与某些微生物群落及酶活的关系

      2006, 46(4).

      摘要 (921) HTML (0) PDF 0.00 Byte (23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探讨了样品中磷化氢含量与不同微生物群落及几种酶活性的关系。结果表明,样品的磷化氢含量与厌氧微生物总量、有机磷细菌、反硝化细菌、碱性磷酸酶活性及脱氢酶活性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其相关系数(R2)分别达到了0.93, 0.90, 0.69, 0.79 和0.82;而与好氧异养微生物总量、无机磷细菌、硫酸盐还原菌、酸性磷酸酶的关系不大。此结果说明,相关类群的微生物在磷化氢的产生中可能起重要的作用。

    • 呋喃丹降解菌CDS-1的双标记菌株的构建

      2006, 46(4).

      摘要 (1005) HTML (0) PDF 0.00 Byte (19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用Sau3AI消化呋喃丹降解菌Sphingomonas sp. CDS1的基因组DNA,将所得DNA片段与BamHⅠ酶切的启动子探针载体pRobeGFP酶连后转化E.coli DH5α感受态细胞,在选择性平板上培养,从大约1×104个菌落中筛选到50个含启动子片段的阳性克隆。挑选其中一个发光强度最强的阳性克隆F7,将它的重组质粒pF7用EcoRⅠ和HindⅢ双酶切后得到包含Sphingomonas sp. CDS1启动子和gfp基因的DNA片段,将该片段克隆到广宿主载体pPZP201上,得到pPZP201gfp质粒。将pPZP201gfp通过三亲接合转移至Sphingomonas sp. CDS1中得到GFP标记菌株CDSgfp,经荧光显微镜观察,gfp基因在CDSgfp中表达量很高。对标记菌株进行连续传代10次(48h/次),发现pPZP201gfp依然存在,而且发光明显。通过NotⅠ酶切位点把linA基因连接到pUT/miniTn5上构建新的转座子载体pUT/miniTn5linA。以pRK600为辅助质粒将pUT/miniTn5linA引入到CDS1中,linA基因通过转座作用,插入到CDSgfp的染色体中,得到双标记菌株CDSGFPLinA。该菌株是一株能同时降解γ六六六和呋喃丹的基因工程菌,本研究的结果为研究Sphingomonas sp. CDS1的生态学行为奠定了基础。

    • 北京城市空气细菌群落结构与动态变化特征

      2006, 46(4).

      摘要 (902) HTML (0) PDF 0.00 Byte (28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在北京市选择3个典型的功能区,通过定点系统取样,运用BIOLOG鉴定技术,着重研究了北京城市空气细菌的群落结构与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北京市空气中革兰氏阳性菌明显多于革兰氏阴性菌,约占80%~85%,其中阳性球菌占总数的50%~55%。不同功能区共发现47属空气细菌,其中革兰氏阳性菌31属,革兰氏阴性菌16属。优势菌属依次为微球菌属(Micrococcus)、葡萄球菌属 (Staphylococcus) 、芽孢杆菌属 (Bacillus)、棒杆菌属 (Corynebacterium)和假单胞菌属 (Pseudomonas),它们总和约占50%。在优势菌属中,微球菌属约占总数的20%~30%,是北京市空气中比例最大的菌属,假单胞菌属约占2.5%~5.0%。文教区和交通干线细菌浓度明显高于公园绿地(P<0.01);并且文教区和交通干线空气细菌浓度四季变化特征显著,夏季和秋季较高,春季和冬季较低,公园绿地空气细菌浓度四季没有显著差异;3个功能区13:00时的细菌浓度明显低于9:00时和17:00。

    • A型产气荚膜梭菌α毒素基因表达及其免疫保护作用的初步研究

      2006, 46(4).

      摘要 (1033) HTML (0) PDF 0.00 Byte (20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利用PCR技术,从A型产气荚膜梭菌标准株染色体DNA中扩增出α毒素基因,构建了含α毒素基因的重组菌株BL21(DE3)(pXETA02)。经酶切鉴定和序列测定证实,构建的表达质粒pXETA02含有α毒素基因序列。经SDSPAGE、Western blot分析和ELISA检测,重组菌株表达的α毒素蛋白能够被α毒素单抗识别。表达优化结果表明,以IPTG为诱导剂诱导α毒素表达的优化条件是:培养基pH 75,培养温度37℃,IPTG浓度0.8mmol/L,菌体生长密度OD600达到0.8时加入IPTG,诱导时间5h,此时α毒素蛋白表达量为34.83%。以乳糖为诱导剂诱导α毒素表达的优化条件是:培养基pH7.5、培养温度37℃,乳糖浓度0.1g/L,菌体生长密度OD600达到0.8时加入乳糖,诱导时间5h,α毒素蛋白表达量为23.82%。动物实验结果表明,用重组菌株α毒素蛋白免疫的小鼠可以抵抗1MLD的A型产气荚膜梭菌标准株C57.1毒素攻击。

    • 感染布氏杆菌后的THP-1细胞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2006, 46(4).

      摘要 (744) HTML (0) PDF 0.00 Byte (140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的感染免疫过程中,单核巨噬细胞的应答起着非常关键的作用,而毒力不同的布氏杆菌引起的宿主反应截然不同。用双向电泳技术对THP1单核细胞受毒力不同的布氏杆菌株侵袭后的全细胞蛋白谱进行差异比较和分析,共发现了38个差异表达的蛋白质点。这些点经过胶内酶切后进行MALDITOF质谱鉴定,每个蛋白质点的肽质量指纹图谱都在人类的蛋白质组数据库中用Mascot进行检索后,发现这些差异表达的蛋白主要集中在结构蛋白,信号传导途径和物质代谢等领域,还有一些功能未知的蛋白。这一结果为研究布氏杆菌的感染与致病机制提供了方向,对深入探讨病原菌宿主的相互作用模式具有参考价值。

    • 四川省资阳市爆发的猪链球菌感染疫情中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2006, 46(4).

      摘要 (647) HTML (0) PDF 0.00 Byte (14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对四川资阳地区病猪标本、尸检肝标本和血清标本进行病原菌分离,得到10株分离菌。经菌落形态和菌体形态观察、生化鉴定,证明其中3株为猪链球菌2型(SS2)。通过对3株SS2胞外因子基因、溶菌酶释放蛋白基因、荚膜多糖基因和16S rRNA基因进行PCR扩增,结果分别在626bp、885bp、487bp和297bp处出现目的条带。为进一步了解分离的SS2菌株的特性,使用VITEK GPS107药敏卡进行药敏试验,结果表明分离菌对青霉素G、红霉素、万古霉素等多种抗生素敏感。分离菌感染Balb/c小鼠可引起动物死亡,并出现胃肠肿胀、嘴部青紫以及皮下紫斑等症状,与患者症状相似,小鼠脏器压片经革兰氏染色镜下观察可见阳性球菌。

    • 体外共表达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GP5和M蛋白可形成异源二聚体

      2006, 46(4).

      摘要 (758) HTML (0) PDF 0.00 Byte (1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为了探讨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RRSV)ORF5基因编码的GP5蛋白和ORF6编码的M蛋白体外共表达特性,分别构建了PRRSV ORF5、ORF6单基因或双基因共表达的真核表达质粒pCIORF5、pCIORF6和pCIORF5/ORF6,转染BHK21细胞,Western blot检测证实共表达的GP5和M蛋白能够形成异源二聚体。同时,以绿色荧光蛋白(EGFP)和红色荧光蛋白(RFP)为示踪,发现当ORF5EGFP和ORF6RFP共表达时,能促进GP5蛋白从内质网向高尔基体转运,提示GP5M异源二聚体的形成可能与GP5蛋白的翻译后修饰、转运、定位有关。

    • 表达尼帕病毒G囊膜糖蛋白重组牛痘病毒的研究

      2006, 46(4).

      摘要 (874) HTML (0) PDF 0.00 Byte (17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采用牛痘病毒WR株,构建了表达哺乳动物密码子优化的NiV G蛋白基因的重组病毒rWRNiVG。Western blot证实大小为66kDa的重组G蛋白在rWRNiVG感染的Hela细胞中获得表达;采用兔抗NiV高免血清间接免疫荧光检测重组痘病毒表达G蛋白显示出良好的特异免疫反应原性。rWRNiVG感染NiV敏感的BHK细胞系,并与NiV融合蛋白F共同表达,可形成强烈细胞融合现象。rWRNiVG感染免疫BALB/c小鼠,可诱导显著的NiV G蛋白特异体液免疫反应。以原核表达NiV G蛋白片段为包被抗原,间接ELISA检测rWRNiVG感染免疫小鼠血清中的G蛋白特异抗体,具有良好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同时,rWRNiVG感染免疫小鼠血清中的G蛋白特异抗体可有效中和NiV囊膜蛋白F和G介导的伪型VSV重组病毒侵入NiV易感宿主细胞的感染性。结果表明,重组牛痘病毒表达的NiV G蛋白有良好的免疫原性和生物学活性功能,为进一步深入研究NiV G蛋白生物学功能、免疫原性及重组活载体疫苗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础。

    • 斑点叉尾(鱼回)一株致病菌的分离鉴定及系统发育分析

      2006, 46(4).

      摘要 (543) HTML (0) PDF 0.00 Byte (18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发生急性流行性传染病的斑点叉尾NFDA5肝、肾分离到一高致病性的菌株(CCF00024),经人工感染实验证实其为该病的病原菌。对该菌的形态、生理生化及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为非发酵型,严格需氧,革兰氏阴性杆菌,极生多鞭毛,对除麦芽糖和甘露糖以外的多种糖类不能利用产酸,氧化酶阴性,DNA酶、蛋白酶、脲酶、赖氨酸脱羧酶阳性,MR阴性。在以该菌16S rDNA序列(GenBank登录号AY970826)和GenBank及RDP数据库内同源性较高的细菌16S rDNA序列构建的系统发育树中,分离菌CCF00024与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聚在一簇,特别是与S. maltophilia M51的同源性最高,其序列相似性达99.6%,结合形态和生理生化特点将其鉴定为嗜麦芽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maltophilia)。

    • 一株耐酸野生葛藤(Pueraria lobata)根瘤菌的筛选与耐酸机理初步研究

      2006, 46(4).

      摘要 (571) HTML (0) PDF 0.00 Byte (13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重庆市北碚区缙云山酸性黄壤 (pH4.6)上生长的葛藤根瘤中分离到一株耐酸葛藤根瘤菌PR389,能在pH43的YMA培养基上正常生长,而一般根瘤菌最适生长pH值为6.5~7.5,说明PR389为一株耐酸葛藤根瘤菌。通过质子通量试验发现,与不耐酸的菌株相比,PR389的细胞膜能阻止过量的H+进入细胞,表明PR389具有某种能力使之在低酸性环境下不受伤害。在耐酸性试验中,PR389在加氯霉素的强酸性(pH3.8)YMA培养液中表现出来的耐酸性被氯霉素抑制,推测胞内特异蛋白质的诱导合成是PR389具有耐酸性的原因。

    • 利用温控载体构建碱性果胶酯裂解酶工程菌

      2006, 46(4).

      摘要 (797) HTML (0) PDF 0.00 Byte (19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从筛选出的Bacillus subtilis WSHB0402菌株中扩增出编码碱性果胶酯裂解酶的结构基因PL,将其插入载体pET22b(+)多克隆位点,得到带有前导序列PelB重组质粒pET22b(+)PL。以pET22b(+)PL为模板扩增出带前导序列的碱性果胶酯裂解酶的结构基因PL,将其插入温控载体pHsh,重组载体在大肠杆菌JM109中得到表达。其表达量与以T7为启动子的重组菌BL21DE3[(pET22b(+)PL]相比,表达量相近。SDSPAGE分析显示表达产物的分子量均为43kDa,同核酸序列测定所推导的值相符。研究表明利用pHsh构建的JM109(pHsh PL)诱导表达好,诱导方式简单廉价,这对该酶的大规模发酵具有重要意义。

    • 禽痘疫苗病毒中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5′LTR整合位点序列分析

      2006, 46(4).

      摘要 (761) HTML (0) PDF 0.00 Byte (134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参照国外发表的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病病毒(REV)5′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在禽痘病毒(FPV)疫苗株基因组上的整合位点及相关序列,合成一对来自FPV的引物,从国内5个不同厂家生产的禽痘疫苗中经PCR均扩增到REV5′LTR。通过序列比较发现,我国5个FPV疫苗毒株中REV5′LTR整合位点与美国和澳大利亚的天然重组禽痘疫苗完全一致。其中,有3个的REV5′LTR插入序列也与美国的Vac3Am株和澳大利亚的VacM3Au株有100%的同源性。另2个中国疫苗毒株中的REVLTR插入序列与美国疫苗毒株Vac1Am中的REVLTR插入序列有99.6%的同源性。但是,这5个中国禽痘疫苗毒株中整合的REV LTR与中国近年分离到的REV野毒株HA9901[1]的5′LTR的同源性只有75.4%~92.4%。

    • 葡萄酒苹果酸-乳酸菌精氨酸代谢研究概况

      2006, 46(4).

      摘要 (1027) HTML (0) PDF 0.00 Byte (2485) 评论 (0) 收藏

      摘要:葡萄酒苹果酸乳酸菌的精氨酸代谢会导致葡萄酒中氨基甲酸乙酯含量的增加,从而严重影响葡萄酒的饮用安全性。近年来研究表明,葡萄酒苹果酸乳酸菌的精氨酸代谢途径是精氨酸脱亚氨基酶途径(Arginine deiminase pathway, 简称ADI途径)。系统分析苹果酸乳酸菌的ADI途径、精氨酸转运机制、ADI途径酶的调节等方面的研究进展,阐明葡萄酒苹果酸乳酸菌的精氨酸代谢对酿造优质葡萄酒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际意义。

    • 昆虫杆状病毒应用于哺乳动物基因治疗的研究进展

      2006, 46(4).

      摘要 (946) HTML (0) PDF 0.00 Byte (21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杆状病毒是一类宿主特异性的昆虫病毒。昆虫杆状病毒表达系统是一个高效的真核表达系统,被广泛用于在昆虫细胞或昆虫幼虫中生产外源蛋白质。杆状病毒不能感染哺乳动物,却可以进入不同物种和组织来源的多种哺乳动物细胞,并在合适的哺乳动物启动子控制下表达外源基因。杆状病毒在哺乳动物细胞中不能复制,对细胞没有毒性,加上杆状病毒本身具有基因组大、可操作性好等优点,作为哺乳动物基因治疗的载体,将治疗基因传递给哺乳动物细胞已受到了广泛关注。在此就杆状病毒作为基因治疗载体的最新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并探讨其发展趋势。

    • 产乙醇工程菌研究进展

      2006, 46(4).

      摘要 (873) HTML (0) PDF 0.00 Byte (21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伴随着21世纪的到来,低油价的时代也悄然落幕。简要概述了燃料乙醇产生菌代谢工程的研究进展,包括了利用淀粉、戊糖及纤维素的工程酵母构建,运动发酵单胞菌利用戊糖工程菌的构建,引入外源乙醇合成途径的大肠埃希氏菌和产酸克雷伯氏菌等。对燃料乙醇的重视将促进开发能利用廉价原料和要求粗放的工程菌株用于高产乙醇的生产过程,以降低成本和能耗,其中能利用生淀粉的工程酵母及利用木质纤维素水解物的运动发酵单胞菌工程菌有较大的工业化潜力。

    • 博尔纳病病毒感染对神经元可塑性影响的研究进展

      2006, 46(4).

      摘要 (1074) HTML (0) PDF 0.00 Byte (18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博尔纳病病毒(Borna Disease Virus, BDV )是一种具有高度嗜神经性的病毒。近年,有大量研究证实该病毒感染与人神经精神疾病的发生有关。但其确切机制仍未明了。一些研究认为BDV感染对中枢神经系统神经元可塑性的影响可能是其致病的重要基础。近年许多学者通过对沙鼠、小鼠、大鼠及转基因鼠等各种BDV感染模型的研究,进一步揭示了BDV感染对神经元可塑性影响的分子机制。结果发现BDV感染主要通过对星形胶质细胞功能的影响、干预HMGB 1蛋白以及神经营养因子信号转导等途径干预神经元的可塑性,影响脑内神经元的功能及其存活和发育,从而引起脑功能损害,导致宿主精神、行为异常。今后随着新的BDV转基因模型的成功建立将进一步揭示BDV感染对神经元可塑性影响的分子机制,给临床预防和治疗博尔纳病提供理论基础。

    • 乳酸乳球菌作为黏膜免疫活载体疫苗传递抗原的研究进展

      2006, 46(4).

      摘要 (1361) HTML (0) PDF 0.00 Byte (2906) 评论 (0) 收藏

      摘要:乳酸菌是人和动物肠道内的常见细菌,被公认为安全级(generally recognized as safe,GRAS)微生物。近年来,对于乳酸菌作为宿主菌表达外源蛋白或抗原的研究取得了一定进展。乳酸乳球菌(Lactococcus lactis)是乳酸菌的代表菌种,以其生长迅速、易于操作等优点成为表达外源抗原,作为黏膜免疫活载体疫苗的理想菌株。随着对乳酸乳球菌基因工程的研究逐渐深入,已发展了一系列组成型和诱导型乳酸乳球菌表达系统以及蛋白定位系统。破伤风毒素片段C、布氏杆菌L7/L12蛋白等多种病原微生物抗原已成功在乳酸乳球菌中表达,并已证明部分重组乳酸乳球菌作为黏膜免疫疫苗可以同时刺激局部黏膜免疫应答和系统免疫应答。目前,如何使活载体乳酸乳球菌以最佳方式向黏膜免疫系统提呈抗原继而诱导有效免疫反应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也是巨大挑战。实现外源抗原在乳酸乳球菌中的准确定位及与细胞因子的共表达是未来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乳酸乳球菌作为黏膜免疫活载体疫苗传递外源抗原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当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