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 48(11):1425-1431.
摘要:摘要:【目的】从深圳湾海泥中分离鉴定蛭弧菌,并对其生物学性质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通过稀释营养肉汤(dilute nutrient broth,DNB)双层平板法分离蛭弧菌,对所分离的菌株进行电镜形态观测,并进行16S rDNA测序分析,之后结合1994年版伯杰氏鉴定细菌学手册对菌株进行鉴定,最后通过生理试验对其生物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从深圳湾海泥中分离出2株蛭弧菌,分别命名为5#-12和5#-sh06,它们可在20℃~35℃范围内生长,最适温度分别是25℃和30℃;生长pH范围6.1~8.6,最适pH均为7.2;2株蛭弧菌可分别裂解46和48株试验菌,各占总试验菌株数(58)的79.3%和82.8%;联合2株蛭弧菌,可裂解56株试验菌,占总试验菌株数的96.6%;同时,它们一起能将所有试验弧菌裂解。【结论】研究结果揭示了蛭弧菌作为一种生物净化因子具有极大的潜在应用价值。
2008, 48(11):1432-1438.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福建省放线菌结瘤植物共生固氮菌Frankia的遗传多样性。【方法】利用16S-23S rDNA间隔区(rrn)和nifD-K基因间隔区的PCR扩增和RFLP技术,分析了福建省木麻黄、杨梅、桤木、胡颓子等共生Frankia纯培养菌株的遗传差异。【结果】17个菌株获得rrn扩增片段,2个杨梅菌株和1个胡颓子菌株扩增未成功,酶切图谱经聚类分析表明6个地点的细枝木麻黄、短枝木麻黄、粗枝木麻黄12个共生Frankia 菌株同源性高,属于一个类群,2个地点的4个杨梅菌株和1个四川桤木菌株亲缘关系近,为另一类群。25个Frankia菌株的nifD-K基因间隔区PCR-RFLP分析结果显示,7个地点的3种木麻黄14个菌株聚类为一个类群,4个地点的7个杨梅菌株、2个地点的2个四川桤木菌株以及1个台湾桤木菌株聚类为另一个类群,胡颓子菌株则为独立的类群。【结论】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共生Frankia遗传多样性丰富。
2008, 48(11):1439-1444.
摘要:摘要:【目的】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探索裳卷蛾变形孢虫的遗传发育地位。【方法】微孢子虫的SSUr RNA序列是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的重要工具。试验通过T-A克隆法对裳卷蛾变形孢虫(Vairimorpha ceraces)SSU rRNA核心序列进行了克隆,并采用近邻法构建了系统发育进化树。【结果】克隆得到了长为1228bp的核苷酸序列(GenBank EU267796)。系统发育分析结果表明:裳卷蛾变形孢虫与分离于小菜蛾(Plutella xylostella)的Vairimorpha sp.Germany(GenBank AF124331)和Vairimorpha imperfecta(GenBank AJ131645)相似性最高,它们在系统发育进化树中与寄主为鳞翅目昆虫的Nosema属聚为一类,与纳卡变形孢虫(Vairimorpha necatrix)为代表的Vairimorpha属为相邻集。【结论】结合其生物学特征,裳卷蛾变形孢虫确实为Vairimorph a属的成员,但根据系统发育分析归入Nosematidae科可能更为合适。
2008, 48(11):1445-1450.
摘要:摘要:【目的】证实来自我国农业和医院环境中部分洋葱伯克氏菌的基因型并通过苜蓿植物模型探测不同基因型对人体的可能毒力。【方法】采用洋葱伯克氏菌基因型的PCR特异性扩增技术对来源于根围、土壤和医院中的57株洋葱伯克氏菌进行了基因型的鉴定,并利用苜蓿植物模型对这些基因型菌株进行了毒力探测。【结果】获得4种不同的基因型,包括基因型Ⅰ、ⅢA、ⅢB、Ⅴ和Ⅸ。来源于医院的基因型Ⅰ和ⅢA菌株以及根围的基因型ⅢB菌株均对苜蓿幼苗有较强的毒力,其对苜蓿幼苗的平均发病率分别达到69%、68%和55%,与农田环境中基因型Ⅴ和Ⅸ对苜蓿幼苗的发病率相比,表现出显著的差异性。【结论】农田环境中洋葱伯克菌的基因型在苜蓿模型上的毒力差异大,根围的基因型ⅢB菌株对苜蓿幼苗具有强毒力,其毒力程度接近于医院致病基因型ⅢA菌。
何湘 , 刘大伟 , 孙忠科 , 王芳 , 姜铮 , 赵红庆 , 陈宣男 , 黄留玉 , 袁静
2008, 48(11):1451-1458.
摘要:摘要:【目的】以本实验室前期构建的长双歧杆菌NCC2705菌株蛋白质参考图谱为基础,研究长双歧杆菌发酵乳糖和葡萄糖的比较蛋白质组学。【方法】采用ImageMaster 2D Elite Platnum Version 5.0 比较分析3倍以上蛋白差异点;利用MALDI-TOF进行差异蛋白鉴定, 每个蛋白质点的肽指纹图谱在长双歧杆菌NCC2705菌株的蛋白质数据库用Mascot进行检索;采用Pro-Q磷酸化试剂进行磷酸化蛋白的染色。【结果】鉴定到31个蛋白表达发生显著变化,在乳糖发酵中14 个蛋白上调17个蛋白下调。这些蛋白为亲水性酸性蛋白,它们基因的CAI值均在0.5以上,主要包括糖代谢相关蛋白、应激蛋白、转录和翻译相关蛋白,还有一些未知功能的蛋白。此外,有两个蛋白:转醛缩酶(BL0715,transaldolase,tal)L3蛋白点和丙酮酸激酶(BL0988, pyruvate kinase, pyk)G9蛋白点发生了磷酸化作用。【结论】长双歧杆菌NCC2705在乳糖中生长快于葡萄糖,它们的降解途径是相同的;转醛缩酶和丙酮酸激酶发生了翻译后修饰作用,推测转醛缩酶在43T和47S发生了磷酸化,而丙酮酸激酶在65S发生了磷酸化。
2008, 48(11):1459-1465.
摘要:摘要:【目的】筛选具有较强酸适应能力的菌株,研究酸适应对其膜脂肪酸组成和膜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从20株菌中筛选出一株具有较强酸适应能力的乳酸乳球菌KLDS4.0312,以GC-MS法测定该菌酸适应前后膜脂肪酸组成变化;对酸适应前后该菌膜蛋白的差异表达进行双向电泳分析。 【结果】酸适应后,该菌膜不饱和脂肪酸含量从30.77%上升到42.93%,饱和脂肪酸含量从69.23%下降到57.07%,且有一种新的长链单不饱和脂肪酸C19:1-n6被诱导产生。酸适应过程中至少有65个蛋白质点表达出现显著差异,其中上调的蛋白质点有43个,减弱表达的蛋白质点有22个。而添加氯霉素后,菌株的酸适应能力消除,可能与氯霉素抑制新蛋白的合成有关。【结论】说明细胞膜脂肪酸组成的适应性改变和应激蛋白的诱导产生是该菌主要的酸适应机制。
2008, 48(11):1466-1472.
摘要:摘要:【目的】从北京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pekinense)中克隆DAHP合成酶 (EC 2.5.1.54,3-deoxy-D-arabino-heptulosonate-7-phosphate synthase, DS)Ⅰ基因,对其进行功能验证;并将DAHP合成酶Ⅰ基因在C. pekinensePD-67进行同源表达,研究该酶的比活力与生长的相关性。【方法】分别以C. pekinense野生株AS1.299和突变株PD-67的基因组为模板,用PCR方法扩增了DAHP合成 酶Ⅰ的全基因序列aroⅠ和前端控制序列;通过pAK6载体提高DAHP合成酶Ⅰ基因在C. pekinen-sePD-67中的拷贝数实现其同源表达。【结果】核苷酸序列分析结果表明,C. pekinense 野生株AS1.299与突变株PD-67相比较,DAHP合成酶Ⅰ基因序列完全一样;通过PCR方法得到的DAHP合成酶Ⅰ基因结构功能完整,能与DAHP合成酶完全缺陷的E.coli 3257实现异源互补。突变株PD-67来源的DAHP合成酶Ⅰ基因在重组菌PD-67( pAD1)中进行了表达,在稳定期初期重组菌PD-67( pAD1)的DAHP合成酶Ⅰ的酶比活力比同期的对照菌株PD-67( pAK6)中的该酶酶比活力提高了约5倍。【结论】本工作首次证实了 C. pekinense 1.299和PD-67中存在DAHP合成酶Ⅰ基因,异源互补试验证明扩增得到的DNA片段编码DAHP合成酶Ⅰ,酶学性质研究表明DAHP合成酶Ⅰ基因在C. pekinensePD-67中的同源表达将有助于提高该菌的色氨酸积累。
张震 , 杜新法 , 柴荣耀 , 王教瑜 , 邱海萍 , 毛雪琴 , 孙国昌
2008, 48(11):1473-1478.
摘要:摘要:【目的】克隆稻曲病菌PMK1类MAPK(Mitogen-activated protein kinase)同源基因。【方法】根据丝状真菌MAPK蛋白保守性设计简并引物扩增稻曲病菌MAPK基因部分片段,进而利用TAIL-PCR进行染色体步移和RT-PCR获得UVMK1基因全长和cDNA全长。构建互补载体,交叉互补稻瘟病菌DPMK1突变体菌株nn78进行功能验证,包括附着胞分化和致病性测定。【结果】UVMK1基因全长1435 bp,包含3 个内含子,编码355 氨基酸的蛋白。UVMK1推导蛋白与丝状真菌Magnaporthe grisea PMK1,Fusarium oxysporum FMK1,Fusarium solani FSMAPK,Colletotrichum lagenarium CMK1,Botrytis cinerea BMK1,Claviceps purpurea CMPK1等编码蛋白高度同源。转化稻瘟病菌菌株nn78,获得5 个转化子。其中选取的转化子恢复了稻瘟病菌正常的附着胞分化和对大麦叶片的致病能力。【结论】本研究成功分离了首个稻曲病菌MAPK基因,而且UVMK1基因是稻瘟病菌PMK1的同源基因。
2008, 48(11):1479-1485.
摘要:摘要:【目的】为了评价多功能农药降解基因工程菌株m-CDS-1的环境释放中间试验水平的安全性。【方法】通过农药检测、平板计数、Most probable number-PCR (MPN-PCR)和Denaturing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 (DGGE)等方法在江苏大丰进行了工程菌株m-CDS-1田间降解农药效果、定殖动态和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影响的研究。【结果】投加1.01×107 CFU/g干土的工程菌株m-CDS-1在30 d时均能完全降解10.71 mg/kg的甲基对硫磷和1.29 mg/kg的呋喃丹。平板计数表明工程菌株m-CDS-1在土壤中快速下降;MPN-PCR检测结果显示,在4 d,15 d和30 d时,0~10 cm混合土壤中该工程菌株的数目分别为2.15±0.98×106 CFU/g干土,3.70±4.66×104 CFU/g干土和检测不出。工程菌株m-CDS-1的投加不会对土壤可培养三大微生物菌群数量产生显著影响;基于细菌16S rDNA V3区的DGGE分析结果表明,施加农药对细菌菌落结构有显著影响,4 d,11 d,30 d时农药施用区与空白对照区的图谱相似性分别为17.16%,49.81%和75.01%,但到60 d时的相似性为98.62%。工程菌株m-CDS-1释放在前期对细菌群落结构有一定影响,4 d,11 d和30 d工程菌株释放区相对于空白的相似性分别为49.57%,38.30 %和83.30%。在60 d时,空白、施药和施菌小区的图谱相似性都在90%以上。【结论】工程菌株m-CDS-1不仅可同时高效降解甲基对硫磷和呋喃丹,仍保持了实验室内的原有特性,而且不会成为优势菌群长期在土壤环境中存在,也不会对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造成长期影响。
2008, 48(11):1486-1492.
摘要: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分离对硝基苯酚(PNP)降解菌,研究其对PNP的降解特性;克隆其降解相关基因,并进行表达。【方法】本研究通过富集培养法和系列稀释平板涂布法分离PNP降解菌株;采用形态观察、生理生化特征测定和16S rDNA分析对菌株进行初步鉴定;通过摇瓶试验研究菌株降解特性;利用SEFA-PCR技术克隆降解相关基因,并亚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9a 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pnpC,再转入受体菌E.coli BL21 (DE3)中进行诱导表达;通过分光光度法测定表达产物的酶活力。【结果】分离到一株PNP降解菌PDS-7,将该菌株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 sp.);该菌株能够以PNP作为唯一碳源、氮源和能源生长,菌株对PNP的最高耐受浓度为80 mg/L,最适降解温度为30°C,偏碱性条件有利于菌株对PNP的降解;克隆了PNP降解过程中的偏苯三酚1,2-双加氧酶基因pnpC及马来酰醋酸还原酶基因pnpD (GenBank登陆号EU233791);将pnpC在E.coli BL21 (DE3)菌株进行了诱导表达,表达产物对偏苯三酚和邻苯二酚均有邻位开环活性,比活力分别为0.45 U/mg protein 和 0.37 U/mg protein,表明偏苯三酚1,2-双加氧酶基因pnpC得到了活性表达。【结论】分离鉴定了一株PNP降解菌Pseudomonas sp. PDS-7,研究了该菌株的降解特性,克隆和表达了降解相关基因。
2008, 48(11):1493-1498.
摘要:摘要:乙酰乳酸合酶(也称乙酰羟酸合酶 acetohydroxyacid synthase,AHAS)是植物、真菌和细菌细胞内支链氨基酸Val、Leu、Ile生物合成过程中关键酶,是乙酰乳酸合酶抑制剂类除草剂如磺酰脲类、咪唑啉酮类、嘧啶水杨酸和磺酰氨类的作用靶标。【目的】获得抗甲磺隆的乙酰乳酸合酶基因,构建其表达载体,并分析基因中的位点突变与乙酰乳酸合酶对磺酰脲类除草剂抗性产生原因。【方法】从长期使用甲磺隆的土壤中分离到1株抗甲磺隆的菌株Lm10,利用PCR技术从Lm10总DNA中克隆到乙酰乳酸合酶的大小亚基基因ilvIH,对ilvIH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分析。分别将ilvI和ilvH分别连接到表达载体pET29a(+)多克隆位点,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获得转化子BL21(pET-I)和BL21(pET-H),并诱导表达。【结果】菌株Lm10鉴定为假单孢菌(Pseudomonas sp.),对甲磺隆的最高耐受浓度达到14000 mmol//L,且对各种乙酰乳酸合酶抑制剂类除草剂具有交叉抗性。Lm10与甲磺隆敏感菌株KT2440的小亚基氨基酸序列完全相同,而大亚基有6个氨基酸位点发生变异。转化子在IPTG诱导下,乙酰乳酸合酶的大小亚基的蛋白成功表达,粗酶液酶活试验结果表明Lm10的ilvI基因表达的乙酰乳酸合酶大亚基对甲磺隆有很强的抗性。【结论】发现菌株Lm10的乙酰乳酸合酶大亚基对甲磺隆有很强的抗性,抗甲磺隆菌株Lm10与敏感菌株KT2440的ilvI有6个氨基酸位点差异,这些位点突变可能是乙酰乳酸合酶对甲磺隆抗性产生的原因。
2008, 48(11):1499-1506.
摘要:摘要:【目的】水稻基腐细菌毒素迄今未见报道。毒素是病原微生物重要的致病因子之一,毒素的分离纯化是研究病菌毒素功能和作用的前提和基础。【方法】通过几种层析柱的多次层析分离及对水稻幼苗的生物活性跟踪测定,分离纯化水稻基腐细菌毒素;采用化学及生物化学方法,研究毒素的性质及生物学作用。【结果】获得了水稻基腐细菌毒素的一个成分T3,该成分为黄色固体,溶于甲醇、正丁醇、水和甲酸;不溶于三氯甲烷、乙酸乙酯;微溶于丙酮,是非糖类和非蛋白质类物质,对紫外线敏感。毒素具有抑制水稻生根、使水稻秧苗萎蔫和对烟草细胞坏死的作用。高浓度毒素抑制水稻、玉米、番茄和烟草种子萌发,低浓度毒素则具有促进根、芽生长的作用。毒素对来自5个属的10种植物病原细菌具有抑菌活性,同时具有诱导水稻PAL和POD活性,且对抗病品种128的POD和PAL诱导活性均高于感病品种特籼13。【结论】首次建立了水稻基腐细菌毒素的分离纯化方法。该毒素具有抑制水稻幼根生长、导致秧苗萎蔫、引起烟草细胞坏死、抑制植物病原细菌和诱导水稻防卫酶活性等生物学作用。
2008, 48(11):1507-1513.
摘要:摘要:【目的】寻找一种基于RNA干扰技术的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的防控方法。【方法】根据猪圆环病毒2型毒株基因组核苷酸序列,设计了3条特异性小干扰RNA(short interfering RNA,siRNA)分子,其中2条针对猪圆环病毒1型和2型复制酶基因(rep),1条针对猪圆环病毒2型核衣壳蛋白基因(cap),将合成的DNA片段退火形成双链,分别连接到RNAi-Ready pSIREN-RetroQ ZsGreen 载体鼠源U6启动子下游,转化大肠杆菌得到阳性克隆,测序鉴定后分别命名为Retro-SH1,Retro-SH4,Retro-SH6。用上述质粒转染PCV2感染前、后的Dulac细胞及肌肉注射PCV2感染前、后的BALB/c小鼠,应用实时定量PCR试验评价其对病毒在细胞及小鼠体内复制的抑制作用,免疫组化法检测脾脏中病毒的存在。【结果】感染PCV2前或后转染500 ng Retro-SH1,Retro-SH4,Retro-SH6质粒能有效抑制PCV2在Dulac细胞上的复制,抑制率最高可达99%以上,对10株不同来源的临床分离株在细胞中复制的抑制作用同样明显,且不同毒株间差异不大。动物试验中,肌肉注射10 mg上述不同siRNA分子对小鼠体内PCV2的复制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抑制率在26%至99%之间。【结论】载体表达的siRNA分子可能成为防控猪圆环病毒2型感染的一种新工具。
2008, 48(11):1514-1519.
摘要:摘要:【目的】在乳酸菌中表达猪源A组轮状病毒重组质粒pW425et-Vp7,并检测其抗原性,为进一步制备猪轮状病毒乳酸菌疫苗奠定基础。【方法】摸索电转化条件,将已构建的重组质粒pW425et-Vp7转化至thyA基因缺陷型的嗜酸乳杆菌中。筛选阳性克隆,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检测其表达情况。并将BALB/c小鼠口服免疫该重组菌,间接ELISA检测其免疫原性。另外,给免疫后小鼠攻以纯化的猪轮状病毒(蛋白含量15 mg/mL),初步检测该重组菌的免疫保护作用。 【结果】Vp7基因在乳酸菌中获得表达,大小约40.77 kDa,且该蛋白可与猪轮状病毒抗体反应,具有反应原性。ELISA检测小鼠肠黏膜样品结果显示免疫后小鼠能产生明显的抗轮状病毒SIgA抗体,表明该重组菌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且攻毒后,免疫组仅23%的小鼠发生腹泻,初步证明该重组菌对猪轮状病毒的攻击具有较好的保护作用。【结论】在乳酸菌中成功地表达了猪轮状病毒Vp7基因,制备了猪轮状病毒Vp7重组乳酸菌,该重组菌具有较好的抗原性,初步证明其作为疫苗的可行性。
李炯 , 刘艳红 , 刘湘涛 , 尚佑军 , 刘俊林 , 安芳兰
2008, 48(11):1520-1525.
摘要:摘要:【目的】筛选稳定表达口蹄疫病毒衣壳蛋白的牛肾细胞(Madin-Darby bovine kidney,MDBK)株。【方法】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方法从重组质粒pMD-P1-2A和pMD-3C中分别扩增口蹄疫病毒衣壳前体蛋白P1-2A基因和蛋白酶3C基因,将两基因依次插入逆转录病毒载体pBABE-puro。重组逆转录病毒载体pBABE-puro/P1-2A-3C和pVSV-G质粒载体用脂质体介导共转染GP2-293包装细胞。产生的重组逆转录病毒感染MDBK细胞后使用嘌呤霉素筛选抗性细胞。利用克隆环套取法得到单克隆细胞。经间接免疫荧光和酶联免疫吸附测定(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ELISA)方法检测MDBK细胞中衣壳蛋白的表达,并在电镜下观察口蹄疫病毒空衣壳。【结果】成功筛选到稳定表达口蹄疫病毒衣壳蛋白的MDBK细胞株,衣壳前体蛋白P1-2A在蛋白酶3C裂解作用下正确组装成空衣壳。【结论】该研究为口蹄疫亚单位疫苗的研制提供了实验材料。
2008, 48(11):1526-1531.
摘要:摘要:【目的】应用多聚酶链式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结合变性高效液相色谱(denaturing high-performance liquid chromatography, DHPLC)技术建立食品中致泻性大肠杆菌的快速检测方法。【方法】分别根据4种致泻性大肠杆菌的特异性毒力因子基因序列设计引物,PCR扩增产物经变性高效液相色谱进行快速检测。以肠产毒性大肠杆菌等32株试验菌株做特异性检测;4种致泻性大肠杆菌标准菌株稀释成不同梯度,做灵敏度检测。【结果】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有很好的特异性,且灵敏度高,检测限可达到:肠产毒性大肠杆菌27 CFU/mL、肠致病性大肠杆菌33 CFU/mL、肠出血性大肠杆菌25 CFU/mL、肠侵袭性大肠杆菌42 CFU/mL。【结论】该方法可以快速、准确地检测食品中的致泻性大肠杆菌,是食品中病原菌检测的新技术和新方法。
2008, 48(11):1532-1536.
摘要:摘要:c-di-GMP是新发现的真细菌所特有的第二信使,其合成和降解由双鸟苷酸环化酶和磷酸二酯酶分别完成。经生物信息学分析,鱼腥蓝细菌PCC7120基因alr3504可能编码含有保守GGDEF结构域的双鸟苷酸环化酶。【目的】为了鉴定该基因的功能,【方法】采用标记置换方法将alr3504缺失。【结果】敲除该基因后,发现缺失突变体的形态、生长速度及异形胞发育与野生型无明显差异,但在盐胁迫条件下,突变体比野生型对钠盐更敏感。【结论】可见alr3504虽不直接影响异形胞发育,但参与了其它信号途径,研究结果为阐明蓝细菌丰富而复杂的信号转导机制奠定了基础。
2008, 48(11):1537-1542.
摘要:摘要:【目的】为了培养用于X-衍射的酿酒酵母二腺苷四磷酸磷酸解酶Ⅰ的蛋白晶体,为研究该酶的三维结构和功能打下基础;【方法】构建了表达酿酒酵母二腺苷四磷酸磷酸解酶Ⅰ片段(Apa1dn16)的表达质粒,用核苷酸序列分析证明了克隆片段的正确性。将重组载体转化大肠杆菌表达菌株BL21(DE3),经IPTG诱导后,用SDS-PAGE检测了蛋白的表达情况。将粗蛋白用Ni-NTA亲和层析分离,收集组分进一步用Superdex 75分子筛纯化。纯化后的蛋白用SDS-PAGE和质谱检验其纯度和正确性,然后用悬滴气相扩散法进行了蛋白结晶条件的初筛。【结果】成功地用大肠杆菌可溶性地高效表达了Apa1dn16蛋白。得到了分子量约为36 kD的单一蛋白条带,纯度在95%以上。质谱结果证明该蛋白纯度高,分子量正确。将纯化后的蛋白用悬滴气相扩散法进行晶体初筛,得到了针状簇晶。此晶体经SDS-PAGE检测,证明为Apa1dn16蛋白晶体。【结论】利用大肠杆菌高效表达体系可以正确表达Apa1dn16蛋白,蛋白经过纯化后,用悬滴气相扩散法可以生长出针状晶体,适合于进一步的三维结构研究。
2008, 48(11):1543-1548.
摘要:摘要:【目的】将解脂耶氏酵母胞外脂肪酶Lip2展示在酿酒酵母表面,构建全细胞催化剂。【方法】采用PCR方法扩增得到解脂耶氏酵母胞外脂肪酶Lip2成熟肽编码基因LIP2,将其连接到AGA2基因的下游构建表面展示载体pCTLIP2。分别以橄榄油、三丁酸甘油酯和对硝基苯酚棕榈酸酯(pNPP)为底物检测展示的脂肪酶酶活。在此基础上,对野生菌及工程菌的酶学性质进行比较。【结果】展示Lip2的酿酒酵母重组菌株在半乳糖的诱导下,表现出水解橄榄油、三丁酸甘油脂以及pNPP的活性,20℃诱导72h时酶活达到最高,为182 U/g干细胞。对展示的Lip2的酶学性质研究表明,其最适温度为40℃,最适pH为8.0,温度稳定性比自由酶有所提高,50℃温浴4 h后残余酶活为其最大酶活的23.2%。以不同碳链长度的对硝基苯酚酯为底物检测其底物特异性,结果显示其水解C8,C12,C16对硝基苯酚酯活性相近,均远高于对硝基苯酚丁酸酯(C4)的水解酶活。【结论】对于Lip2,a凝集素系统是一个有效的展示系统,利用该系统成功将Lip2展示在酿酒酵母表面,从而构建了酿酒酵母全细胞催化剂,该全细胞催化剂具有良好的潜在应用前景。
2008, 48(11):1549-1555.
摘要:摘要: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ISPRs)是一类广泛分布于细菌和古菌基因组中的重复结构。最近研究表明,CRISPR与一系列相关蛋白、前导序列一起,为原核生物提供对噬菌体等外源基因的获得性免疫能力,其作用机制可能与真核生物的RNA干扰过程类似。作为基因组中高度可变的区域,CRISPR非常适合成为研究细菌种内分型和微进化的分子靶标。本文综述了CRISPR系统的结构、功能及其应用概况,并对CRISPR研究的前景进行了展望。
2008, 48(11):1556-1561.
摘要:摘要:细菌抗氧化系统是细菌抵抗呼吸作用及环境因素导致的氧化损伤的一套防卫系统。oxyR调节子是最早发现的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系统之一,由OxyR调节蛋白的编码基因oxyR及其调控的基因和操纵子所构成。oxyR调节子参与了细菌的抗氧化作用、抑制自发突变、致病性、铁代谢及外膜蛋白相变等多种生理代谢作用,这些发现促进了该调节子在细菌耐药性以及致突变物质筛查等方面的研究应用。作者主要从细菌oxyR调节子的结构组成、参与的生理代谢作用、OxyR调控转录的分子机制及影响因素等方面结合最新研究成果展开了介绍,以期对开展细菌抗药性研究及致突变物质的筛查等提供参考。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16 E-mail:actamicro@im.ac.cn
版权所有:微生物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