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微学术

微生物学报

  • 2009年第49卷第1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学科先贤
    • 亲历九纪人生的植物病理学家——陈鸿逵

      2009, 49(1).

      摘要 (812) HTML (0) PDF 83.15 K (10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小型综述
    • 细菌sRNA基因及其靶标预测研究进展

      2009, 49(1):1-5.

      摘要 (1899) HTML (0) PDF 154.40 K (26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细菌sRNA是一类长度在40~500 nt之间的非编码RNA,主要以不完全碱基配对方式与靶标mRNA5′端相互作用进而发挥其生物学功能。鉴于预测方法可以为细菌sRNA及其靶标的实验发现提供指导,因此,细菌sRNA与靶标预测研究受到了广泛重视。文章首先将sRNA预测方法分为3类,分别是基于比较基因组学的预测方法、基于转录单元的预测方法和基于机器学习的预测方法;其次,将sRNA靶标预测方法分为2类,分别是序列比较方法与基于RNA二级结构的预测方法;最后对各类方法的原理、核心思想、优点和局限性进行了分析,并探讨了进一步的发展方向。

    • 海藻糖合酶的分子生物学研究进展

      2009, 49(1):6-12.

      摘要 (1243) HTML (0) PDF 246.12 K (218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海藻糖合酶能够将麦芽糖转化为海藻糖,在海藻糖的工业生产中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从海藻糖合酶的基因克隆、基因工程应用、结构和催化机制的研究以及其在微生物体内的功能等方面讨论了海藻糖合酶的研究进展。

    • 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微生物学学科项目申请与资助情况分析

      2009, 49(1):13-17.

      摘要 (1192) HTML (0) PDF 122.22 K (1828) 评论 (0) 收藏

      摘要:2008年度,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申请实行了新的“申请代码”,使其能够体现科学基金不断适应变化了的基础研究状况,同时也体现基金资助项目更加侧重基础、更加侧重前沿的思想。本文对申请代码的修订、2008年度微生物学学科申请与资助项目情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希望能为科研人员在2009年及今后申请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时提供参考。

    • >分类和进化
    • 哈氏噬纤维菌生活史中形态的变化

      2009, 49(1):18-22.

      摘要 (1001) HTML (0) PDF 330.83 K (164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哈氏噬纤维菌Cytophaga hutchinsonii 在生活史中细胞形态的变化。【方法】利用光学显微镜、荧光显微镜和电子扫描显微镜对哈氏噬纤维菌生活状态进行详细观察。【结果】发现在饥饿状态下,长杆状菌体开始逐渐弯曲,菌体两端靠近成环形,环形菌体又进一步盘绕收缩成微小球形体,微小球形体在一定条件下能像生孢噬纤维菌的小孢囊一样萌发形成长杆状菌。另外还观察到哈氏噬纤维菌特殊的类核分裂现象。【结论】首次对哈氏噬纤维形成环形菌体和类似小孢囊的微小球形体的过程进行详细描述,为进一步揭示其形态变化与纤维素降解能力之间的关系提供依据。

    • >遗传和分子生物学
    • 炭疽芽孢杆菌A16R株eag基因缺失突变株构建

      2009, 49(1):23-31.

      摘要 (1178) HTML (0) PDF 445.07 K (167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构建炭疽芽孢杆菌A16R株eag基因缺失突变株, 为研究eag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方法】本研究以我国人用炭疽杆菌活疫苗A16R株中eag基因为目的缺失基因,根据炭疽芽孢杆菌Ames株基因组序列,利用软件设计了扩增上下游同源臂以及抗性基因引物,构建了重组质粒,将该重组质粒电击转入炭疽杆菌A16R感受态细胞中,利用同源重组原理筛选到炭疽杆菌A16R株eag基因缺失突变株。在分子水平及蛋白质组学方面对基因缺失突变株进行验证。【结果】成功构建了重组质粒,经同源重组后获得eag基因缺失突变株。PCR鉴定表明目的基因已经丢失;SDS PAGE表明野生株与突变株在93 KDa处有差异蛋白条带,经质谱鉴定分析该条带为目的基因所表达的EA1蛋白;双向电泳结果显示突变株与野生株比较明显缺失3个蛋白点,经质谱分析后确定这3个点都是EA1蛋白。【结论】成功获得炭疽芽孢杆菌A16R株eag基因缺失突变株,为深入研究eag基因的功能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炭疽芽孢杆菌重要基因功能的研究建立了一个良好的技术平台。

    • 水稻白叶枯病菌核苷酸信号受体蛋白Clpxoo的分子鉴定及其功能

      2009, 49(1):32-37.

      摘要 (939) HTML (0) PDF 404.48 K (13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本文的目的为阐明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 oryzae, 简称Xoo)核苷酸信号途径及其作用机理。 【方法】本研究对推导的信号受体蛋白Clpxoo进行了基因克隆、序列分析、缺失突变和互补及其相关表型的鉴定。【结果】克隆的clpxoo基因序列与大肠杆菌crp和铜绿假单胞菌vfr的同源性较高,与其它几种病原黄单胞菌clp高度保守。Clpxoo序列N端具有环化核苷酸cNMP结合结构域(CAP_ED?),C端具有保守的DNA结合结构域(HTH_CRP)。用双交换法构建了基因缺失突变体(△clpxoo)。与野生型菌株PXO99A相比,△clpxoo的运动性、胞外多糖产生能力和对H2O2的抗性均显著降低,基因互补可使之部分恢复;△clpxoo胞外酶产生和对烟草致敏性无显著改变。【结论】Clpxoo可能作为全局性的保守调控因子之一,调控了Xoo的鞭毛运动性、胞外多糖产生和对H2O2的抗性。

    • 保加利亚乳杆菌H+-ATPase缺陷型菌株的筛选

      2009, 49(1):38-43.

      摘要 (1227) HTML (0) PDF 260.90 K (19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从传统乳制品中筛选具有新霉素抗性的H+-ATPase缺陷的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自发突变株,为最终开发弱后酸化的酸奶发酵剂奠定基础。【方法】利用API 50 CH细菌鉴定系统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新霉素作为筛选压力,筛选具有新霉素抗性自发突变菌株,比较亲本和突变菌株的H+-ATPase活力及其代谢情况。【结果】从内蒙古地区的传统发酵酸奶中分离鉴定出一株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Lactobacillus delbrueckii subsp. bulgaricus),并命名为KLDS 1.9201。以此为出发菌株,筛选出两株H+-ATPase缺陷的自发突变株,分别命名为KLDS 1.9201-1、KLDS 1.9201-4,它们的H+-ATPase活力分别比亲本KLDS 1.9201降低了46%和60%。在MRS培养基中生长24 h后,KLDS 1.9201、KLDS 1.9201-1和KLDS 1.9201-4对初始葡萄糖的代谢率分别为65%、41%和31%,终产物中乳酸的浓度分别为26g/L、18g/L和15g/L,突变菌株的生物量均低于亲本。【结论】H+-ATPase活力降低的德氏乳杆菌保加利亚亚种的自发突变株具有较低的生长速率和弱产酸能力,它们可被用于制作弱后酸化的酸奶发酵剂。

    • 深黄被孢霉高产花生四烯酸菌株的紫外诱变原生质体育种

      2009, 49(1):44-48.

      摘要 (912) HTML (0) PDF 177.51 K (15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了获得一株生长活力较强, 产花生四烯酸能力强的菌株。【方法】我们以干菌重、微生物油脂产量和花生四烯酸产量为评价指标,采用紫外线诱变原生质体的方法。我们利用单因素实验确定了紫外线诱变剂量, 并采用气相色谱分析了花生四烯酸含量。【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紫外灯功率20 W,照射距离30 cm,照射时间40 s,其致死率为79.5 %。【结论】经过诱变及菌种筛选所获得高产菌株YZ-124的生物量为36.5 g/L,微生物油脂含量为19.2 g/L,花生四烯酸含量为4.72 g/L,花生四烯酸产量比出发菌株AS3.3410提高576 %,并且遗传性能稳定。

    • >生理和代谢
    • 枯草杆菌 SBS液体发酵联产血栓溶解酶和γ-聚谷氨酸

      2009, 49(1):49-55.

      摘要 (1084) HTML (0) PDF 267.86 K (11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利用枯草芽胞杆菌(Bacillus subtilis SBS)进行联产血栓溶解酶和γ-聚谷氨酸研究【方法】本研究以实验室自行分离的Bacillus subtilis SBS为出发菌株,进行了液体发酵,通过正交实验研究了碳、氮源对血栓溶解酶和γ-聚谷氨酸联产的影响,并运用多种检测方法对产物进行了鉴定。【结果】在未添加谷氨酸的培养基中合成了γ-聚谷氨酸,表明该菌是非谷氨酸依赖型菌。合成血栓溶解酶的合适碳、氮源分别是可溶性淀粉和大豆蛋白胨,合成γ-聚谷氨酸的合适碳、氮源分别是蔗糖和NH4Cl。【结论】以蔗糖和大豆蛋白胨、NH4Cl分别作为碳源和氮源进行血栓溶解酶和γ-聚谷氨酸的联产。在蔗糖 10 g/L、大豆蛋白胨 20 g/L、NH4Cl 8 g/L时,血栓溶解酶酶活为 265±25 IU/mL,γ-聚谷氨酸产量为1.183±0.015 g/L,均接近了单独合成时的水平。

    • >酶和蛋白质
    • 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及功能

      2009, 49(1):56-63.

      摘要 (1502) HTML (0) PDF 1.17 M (241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是一种革兰氏阳性菌,是目前最难以对付的病菌之一。它能引起多种感染,特别是在医院环境中。近年来,抗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传染更加严重,已成为公共卫生威胁。由于以前对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实验性研究大都是基于单个基因或者蛋白进行的,为了更好的研究这个物种,有必要从整体上把握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蛋白作用机理。【方法】采用系统发生谱、操纵子法、基因融合法、基因邻近法、同源映射法等五种计算方法预测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结果】从蛋白组的角度构建了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相互作用网络,并对网络进行功能分析。【结论】网络的分析表明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蛋白质相互作用网络也服从scale-free属性,发现了SA0939、SA0868、rplD等重要的蛋白。通过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重要的细胞壁合成和信号转导调控蛋白局部网络分析,发现了一些对这两个系统十分重要的蛋白分子,这些信息将为更好的了解金黄色葡萄球菌的致病机理和开发新的药物靶点提供指导。

    • >生态和环境微生物学
    • 海南生态区植物根际解磷细菌的筛选及分子鉴定

      2009, 49(1):64-71.

      摘要 (1382) HTML (0) PDF 309.96 K (18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海南酸性土壤解磷细菌溶解Ca3(PO4)2和FePO4特性;筛选高效稳定的解磷菌株,为应用研究提供菌源。【方法】采集海南21种植物的根际土样品,用营养琼脂、结晶紫-营养琼脂、酵母粉-甘露醇琼脂,稀释涂布法分离土壤细菌,选取平板上菌落形态有明显区别的代表性菌落,用最低营养琼脂进行纯化;Ⅰ筛用Ca3(PO4)2固体培养基培养5 d,挑取有溶磷圈的菌落;Ⅱ筛用Ca3(PO4)2培养液在32℃、200 r/min条件培养6 d,挑取解磷量大于200 mg/L的菌株;Ⅲ筛是在4次继代培养及每次15 d的4℃保藏后,用Ca3(PO4)2培养液培养6 d,挑取解磷量大于200 mg /L的菌株。称Ⅲ筛的选出菌株为高效稳定的解磷细菌(PSBHS),用FePO4培养液对PSBHS培养6 d,并测定解磷量;用简并引物扩增PSBHS 16S rDNA基因一个长度约1460 bp的片段,测序后,通过Blast检索同源序列,鉴定解磷细菌分类。【结果】共分离到363个代表性菌株,通过Ⅰ筛、Ⅱ筛、Ⅲ筛的代表性菌株分别是126个、45个、14个;14个PSBHS在Ca3(PO4)2培养液中经6 d培养,解磷量达201.0 mg/L ~623.3 mg/L,培养结束时pH值(3.82~4.34)与解磷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 = -0.8155)。14个PSBHS在FePO4培养液中经6 d培养,解磷量只有1.6 mg/L ~34.2 mg/L,培养结束时pH值(2.87~5.67)与解磷量也呈极显著负相关(r = -0.6836)。16S rDNA序列分析,确定了6个PSBHS为Acinetobacter, 3个为Pseudomonas, 3个为Serratia, 2个为Enterobacter。

    • >技术与方法
    • 携带TGEV DNA疫苗减毒沙门氏菌的构建及安全性与免疫性分析

      2009, 49(1):72-77.

      摘要 (881) HTML (0) PDF 237.64 K (20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讨以减毒沙门氏菌为载体,进行TGEV DNA疫苗口服免疫可行性。【方法】通过RT-PCR扩增TGEV四川株(SC-H)S基因5’端约2.1 kb的主要抗原位点片段,将其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VAX1,构建重组质粒pVAX-S,体外转染COS7细胞,间接免疫荧光检测S基因表达。通过电转化将pVAX-S转入减毒鼠伤寒沙门氏菌SL7207,构建SL7207(pVAX-S)重组菌,并在体外感染小鼠腹腔巨噬细胞,以RT-PCR、间接免疫荧光检测细胞内S基因的转录与表达情况。将SL7207(pVAX-S)重组菌以5×108、1×109、2×109CFU剂量口服接种BALB/c小鼠,分析其安全性,并以1×109CFU剂量的重组菌3次免疫BALB/c小鼠,通过间接ELISA检测免疫小鼠的血清IgG与肠道粘膜IgA抗体。【结果】成功构建重组质粒pVAX-S,且重组质粒能在COS7细胞中表达。重组菌SL7207(pVAX-S)感染巨噬细胞后检测到目的基因的转录、表达。小鼠口服接种不同剂量重组菌,具有良好的安全性。免疫小鼠于二免后两周可检测到针对TGEV S蛋白的特异性血清IgG与肠道粘膜IgA抗体,且三免后两周与SL7207(pVAX1)空载体免疫组间分别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和极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携带TGEV DNA疫苗的减毒沙门氏菌小鼠试验显示了良好的免疫原性与安全性。

    • 利用Rde/ET技术构建表达H5亚型禽流感病毒HA基因的重组火鸡疱疹病毒

      2009, 49(1):78-84.

      摘要 (1352) HTML (0) PDF 270.88 K (23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本研究以火鸡疱疹病毒(HVT) BAC分子克隆为平台,构建表达禽流感HA基因的重组火鸡疱疹病毒,以开发新型病毒活载体疫苗。【方法】利用Red/ET重组技术,经过两步法重组:第一步,用两端带有50 bp大小左、右同源臂a和b的选择标记基因rpsL-neo表达盒替换HVT基因组US2区;第二步,用两端带有同样的50 bp左、右同源臂a和b的HA基因表达盒替换选择标记基因rpsL-neo表达盒。在含有氯霉素和链霉素双抗性的平板上筛选阳性克隆,经卡那霉素抗性反向筛选和PCR进一步鉴定,鉴定正确的克隆命名为pHVT-HA。提取并纯化pHVT-HA DNA,转染原代鸡胚成纤维细胞(CEF),以完成重组病毒的拯救。【结果】命名为pHVT-HA3的BAC克隆转染CEF后第4天,出现病毒噬斑,噬斑形态与野生型HVT相似,获得拯救的重组病毒,命名为rHVT-HA3,将重组病毒rHVT-HA3在CEF上连续传代培养,经PCR和间接免疫荧光检测表明,重组病毒在连续传代过程中仍能稳定表达HA蛋白。【结论】本研究以HVT BAC为平台,利用Red/ET重组技术,构建了表达禽流感A/Goose/Guangdong/3/96(H5N1) 毒株的血凝素(HA)基因的重组火鸡疱疹病毒,为新型禽流感重组活载体疫苗开发奠定基础。

    • 鸡γ干扰素的可溶性表达及纯化产物的抗病毒活性

      2009, 49(1):85-91.

      摘要 (987) HTML (0) PDF 356.35 K (18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克隆鸡γ-干扰素(chIFN-γ)基因,大肠杆菌表达及产物纯化与活性检测。【方法】通过RT-PCR方法用ConA刺激的20日龄SPF鸡的脾脏淋巴细胞中扩增出chIFN-γ成熟蛋白基因cDNA,克隆至原核表达载体pET-32a (+),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32a (+)-chIFN-γ,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经IPTG诱导表达,利用镍柱亲和层析法纯化可溶性蛋白,并进行SDS-PAGE、Western blot鉴定。利用MDCK-VSV系统测定抗病毒活性。【结果】克隆得到456 bp 的chIFN-γ成熟蛋白编码基因,大肠杆菌中成功表达chIFN-γ蛋白,分子量约为31.0 kDa,能与抗His的单克隆抗体和兔源多抗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表达蛋白一部分形成包涵体,另一部分以可溶形式存在,可溶性蛋白经镍柱在天然条件下的纯化得率为3.0 mg/mL。生物学活性试验表明,1:32 稀释纯化的重组chIFN-γ (rchIFN-γ)孵育MDCK细胞后能抵抗100TCID50的VSV攻击。【结论】通过镍柱天然纯化获得的rchIFN-γ具有较好的抗病毒活性,为研制新型抗病毒干扰素制剂奠定基础。

    • >方法
    • 低温氧等离子体杀灭铜绿假单胞菌的效果及机理

      2009, 49(1):92-97.

      摘要 (925) HTML (0) PDF 460.80 K (160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本文采用低温氧等离子体,在自行设计的远程等离子体反应装置中,对位于不同放电区域(放电区,余辉区,远程区)的模拟染菌载体聚对苯二甲酸乙二醇酯(PET)表面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的杀灭效果和机理进行了研究。【方法】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了等离子体处理前后细菌细胞的形貌变化,采用考马斯亮蓝法测定了等离子体处理后细菌蛋白质泄漏量,采用双悬浮探针对氧等子体的电子温度和离子浓度以及电子自旋共振波谱对自由基浓度进行了测定。【结果】强放电区、余辉区和远程区处理30s后的灭菌效果分别为4.2 ,3.8和2.6;扫描电镜观察结果和蛋白泄漏量测定结果证明细菌细胞被损毁,在强放电区是电子、离子、自由基和紫外光子的协同作用,而在余辉区和远程区的灭杀作用主要因自由基所为。【结论】证明该反应装置可有效实现活性粒子的分离,在远程等离子体场中揭示了等离子体灭菌的规律和机理。

    • 内标多重荧光RT-PCR同时检测肠道病毒71型和柯萨奇病毒A16型

      2009, 49(1):98-104.

      摘要 (1681) HTML (0) PDF 263.88 K (202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对当前爆发的手足口病进行快速准确的检测, 【方法】本研究建立了含内标的同时检测EV71和CA16的多重荧光RT-PCR方法,对该方法的特异性、灵敏度等进行评估,并对400多份临床样品进行了检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检测方法特异性强,对10株EV71病毒、8株CA16病毒和25株其他人类病毒进行了检测,特异性为100%;该检测方法对EV71和CA16的检测灵敏度分别达到0.1 TCID50和1 TCID50;将0.1-104TCID50/ml EV71和CA16样本进行重复性实验,其变异系数分别为0.9-2.0%和0.9-2.3%。对400多份临床样品分别进行荧光RT-PCR检测和传统方法检测,结果显示,荧光RT-PCR对EV71和CA16的阳性检出率平均为46.1%和14.2%,比传统方法(34.5%和12.8%)的阳性检测率高。另外,实验数据显示,在粪便、直肠拭子、咽喉拭子样本中,PCR抑制物存在的比例为1.8%-3.4%,表明内标对监控PCR抑制物的存在具有重要作用。【结论】本方法能同时对EV71和CA16进行快速检测,并且灵敏度高,特异性好,由于加入了内标,能有效地监控假阴性的出现,适合于手足口病的临床检测。

    • >学科先贤
    • 大香格里拉土壤放线菌组成分析及生物活性测定

      2009, 49(1):105-109.

      摘要 (1864) HTML (0) PDF 161.41 K (15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探究大香格里拉地区的土壤放线菌组成及其抑菌和酶活性,为放线菌新药物先导化合物和高活性酶的筛选提供资源。【方法】从大香格里拉地区不同海拔高度采集220份土样,用4种培养基,分别进行了常温放线菌和低温放线菌的分离。从常温放线菌中选择25株代表菌株进行了初步分类鉴定。采用琼脂扩散法,检测了其对4株细菌和7株农作物致病真菌的抑菌活性;利用特异性引物扩增法,筛选了其聚酮合酶(PKSⅠ、PKSⅡ)基因、非核糖体多肽合成酶(NRPS)基因和多烯类化合物合成酶(CYP)基因。同时,检测了低温菌的多种酶活性。【结果】25株常温代表菌的系统发育分析显示它们分属于放线菌目的6个亚目、12个科、15个属。其中14株菌的NRPS及11株的CYP基因筛选呈阳性。低温条件下分离到的111株放线菌,88%属于耐冷菌,12%是嗜冷菌,它们中的大部分能利用明胶、纤维素,甲壳素等。【结论】研究结果显示,大香格里拉森林土壤蕴涵着种类和活性丰富的放线菌,为放线菌资源的开发利用和保护提供了新依据。

    • 苏云金芽孢杆菌vip3A基因的鉴定、克隆及活性分析

      2009, 49(1):110-116.

      摘要 (1195) HTML (0) PDF 344.26 K (130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鉴定我国自行分离的苏云金芽孢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 Bt)菌株中vip3A基因的分布和基因型,从其中对鳞翅目幼虫表现高毒力的Bt菌株中克隆vip3Aa基因。【方法】利用PCR-RFLP方法确定vip3A基因的分布和鉴定基因型,利用PCR方法克隆vip3A全长基因。【结果】171株野生型Bt菌株中共鉴定出63株含有vip3A基因,均与vip3Aa1类基因相似。从TF9和Bt16菌株中克隆得到2个vip3Aa基因,分别构建了携带vip3Aa基因的表达载体p30vip-26和p30vip-27,SDS-PAGE和Western Blot分析表明,IPTG诱导后均可表达88 kDa左右的Vip3A蛋白,蛋白可溶性分析表明约10%可溶。这两种基因序列已被国际Bt基因命名委员会分别正式命名为vip3Aa26和vip3Aa27。生物测定结果显示,Vip3Aa27蛋白对粉纹夜蛾(Trichoplusia ni)、甜菜夜蛾(Spodoptera exigua)和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3种重要鳞翅目害虫初孵幼虫的毒力较高,LC50值分别为0.125 μg/mL,0.238 μg/mL和9.238 μg/mL。而Vip3Aa26蛋白仅对粉纹夜蛾有活性,LC50值为4.423 μg/mL。【结论】本研究中的Vip3Aa27蛋白对粉纹夜蛾、甜菜夜蛾和棉铃虫幼虫均能表现高杀虫活性,而Vip3Aa26蛋白仅对粉纹夜蛾幼虫有活性,实验结果表明Vip3A蛋白个别氨基酸的变化对其杀虫活性影响很大。

    • 两歧双歧杆菌胞外多糖对胃癌细胞及hTERT的影响

      2009, 49(1):117-122.

      摘要 (1125) HTML (0) PDF 508.76 K (13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研究从双歧杆菌属两歧双歧杆菌(Bifidobacterium bifidum)提取的细胞表面成分胞外多糖(Exopolysaccharide, B.EPS)对人胃癌细胞BGC-823的生长抑制作用及对端粒酶限速因子hTERT活性的影响。【方法】将三种不同浓度B.EPS体外作用于胃癌细胞BGC823,MTT法检测细胞生长抑制率并辅以形态学观察;异硫氰酸盐(FITC)联合PI染色,通过流式细胞术检测肿瘤细胞初期调亡情况;肿瘤细胞端粒酶限速因子hTERT mRNA经RT-PCR检测B.EPS对端粒酶活性抑制作用;通过荧光分光光度计显示B.EPS 对胃癌细胞作用后胞内Ca2+含量变化。【结果】经过检测发现,B.EPS对人胃癌细胞BGC823的生长显著抑制(P<0.05)呈剂量时间反应关系;细胞中hTERT mRNA在B.EPS的作用下表达降低(P<0.05),有一定剂量效应关系;随着B.EPS对肿瘤细胞的抑制,细胞内Ca2+含量显著增加(P<0.05)。【结论】B.EPS诱导人胃癌细胞BGC823调亡的机制可能与改变肿瘤细胞端粒酶限速因子hTERT mRNA表达量和细胞内钙离子浓度有关。

    • 博尔纳病病毒磷蛋白在PC-12细胞内的稳定表达及对其增殖的影响

      2009, 49(1):123-127.

      摘要 (654) HTML (0) PDF 507.50 K (16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建立博尔纳病病毒磷蛋白在神经源性PC-12细胞内的稳定表达体系,初步探讨博尔纳病病毒磷蛋白对PC-12细胞的生长是否有影响。【方法】培养PC-12细胞,用阳离子脂质体的方法将带有博尔纳病病毒磷蛋白基因的表达质粒转染到细胞内进行稳定表达,用荧光显微镜和RT-PCR的方法检测细胞内磷蛋白的表达,用MTT方法检测磷蛋白对细胞生长的影响。【结果】 转染细胞经培养10代后仍然表达目的蛋白,成功建立稳定表达体系。MTT检测显示博尔纳病病毒磷蛋白对PC-12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其生长明显滞后,但粘附能力增加。【结论】 通过本文建立的体系能在PC-12细胞内稳定表达博尔纳病病毒磷蛋白,该体系可用于进一步深入研究博尔纳病病毒磷蛋白的作用机制,进而为研究博尔纳病病毒持续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机制提供基础。此外本文通过检测细胞的增殖活性发现博尔纳病病毒磷蛋白对PC-12细胞的生长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可能是博尔纳病病毒持续感染中枢神经系统的重要机制之一。

    • 优化的复合自动诱导培养基(CAI-4)对外源蛋白在大肠杆菌中 表达的影响

      2009, 49(1):128-134.

      摘要 (907) HTML (0) PDF 353.71 K (261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原核表达系统是目前最为广泛使用的一种外源蛋白表达系统。在利用原核表达系统表达目的蛋白的过程中,可溶性外源蛋白的产量是决定成本和效率的决定性因素。[方法]本项研究中利用本实验室构建的7种不同的重组质粒(-1、p-2、p-3、p-4、p-5、p-6、p-7),检测其在复合自动诱导培养基中的表达情况,评价哪一种培养基更适合于外源蛋白的表达,提高目的蛋白的产量。[结果]结果显示,这7种重组蛋白在复合自动诱导培养基的表达量是普通LB培养基的4~8倍;并在此基础上,对复合培养基的成份进行进一步优化,形成了一种优化培养基(改良培养基-4),P-1、P-2、P-3这3种融合蛋白在这种改良培养基中的表达量比优化前提高了至少2倍。

    • 抗黄曲霉毒素B1单链抗体的筛选和鉴定

      2009, 49(1):135-140.

      摘要 (1339) HTML (0) PDF 240.70 K (18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从Tomlinson(I)噬菌体抗体库中筛选人源化抗黄曲霉毒素B1单链抗体蛋白(scFv)并进行鉴定。【方法】分别采用甘氨酸洗脱、胰蛋白酶洗脱、游离AFB1竞争洗脱和AFB1竞争洗脱加胰蛋白酶处理4种方法对噬菌体抗体进行特异性洗脱。将筛选到的噬菌体阳性克隆转化到大肠杆菌 (Escherichia.coli ) HB2151,IPTG诱导表达scFv。ELISA检测和基因序列测定。【结果】比较四种洗脱方法,发现用AFB1竞争加胰蛋白酶洗脱筛选到阳性克隆的的概率最高,把此方法得到的阳性噬菌体克隆转化大肠杆菌HB2151表达,竞争性ELISA检测得到2个能特异性结合游离的AFB1阳性克隆。间接性ELISA测定相对亲和力分别为0.4 μg/mL和0.7 μg/mL 。测序证实scFv属于人类免疫球蛋白可变区。【结论】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获得高特异性抗黄曲霉毒素B1的人源化单链抗体,本实验方法可以为其它抗半抗原重组抗体的筛选提供一定的借鉴意义。

当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