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49(4):411-416.
摘要:摘要: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在工业、农业和医药方面具有重要的应用价值,因此其合成调控长期以来倍受关注。近些年的研究表明,次生代谢产物的生物合成往往与产生菌的生理和发育状态紧密相关,其合成过程错综复杂,形成了多水平的调控网络。在目前所知的一万多种天然抗生素中, 约60%以上是链霉菌产生的。因此,本文主要以链霉菌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为主线,以有突出进展的几种抗生素的研究为代表来介绍近年来抗生素生物合成中分子调控的相关进展,并对未来次生代谢合成调控的发展方向提出一点建议。
2009, 49(4):417-422.
摘要:摘要:由于运动缺陷型细菌形成生物膜的能力会下降,长期以来细菌的运动性都被认为与生物膜的形成呈正相关,但这一理论现在证明还有待商榷,而且运动性不是影响膜形成的绝对因素。本文详细介绍了细菌的生物膜和运动性,并重新定义了两者的相互关系。
2009, 49(4):423-428.
摘要:摘要:真菌感染引起的疾病在临床上呈现较快的上升趋势,在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重视。新型隐球酵母是主要病原真菌之一。过去十余年,对其致病的分子生物学研究有了较大的进展。重要致病因子(virulence factors)的合成调控及致病过程中信号传导途径等研究进展较快,这些都可能成为治疗甚至预防该真菌的焦点。本文在简要介绍致病因子的基础上,详细综述了分子生物学研究的进展情况。
栗冬梅 , 刘起勇 , 宋秀平 , 张建中 , 许传彬 , 杨晓冉
2009, 49(4):429-437.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中国家猫中分离的巴尔通体菌株M9HN-SHQ生物学性状和分子特征。【方法】应用含5%羊血的胰酶大豆琼脂培养基在5% CO2培养箱中37℃培养6~7 d,革兰氏和吉姆尼茨染色镜下观察形态;应用VITEK ANI厌氧菌鉴定卡进行生化反应鉴定;气相色谱分析方法获取菌体脂肪酸成份组成(CFA);Etest药敏试条测定对10种抗生素的敏感性;分别应用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PD)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技术对目标菌株和其他国际标准菌株等绘制DNA指纹图谱;对16S rRNA,gltA,gro
常胜合 , 舒海燕 , 李宗伟 , 王雁萍 , 陈林海 , 华跃进 , 秦广雍
2009, 49(4):438-444.
摘要:摘要:【目的】检测在耐辐射球菌抵抗外来辐射和氧自由基的过程中,锰离子转运蛋白基因(DR1709和DR2523)是否发挥了作用。探讨锰离子、锰离子转运蛋白基因与耐辐射球菌辐射抗性之间的关系。【方法】分别构建这两个基因的突变体。对突变体和野生型进行紫外线照射和过氧化氢处理。对处理后的菌株存活率进行分析。【结果】DR2523被突变以后,耐辐射球菌在tryptone-glucose-yeast extract (TGY)培养液中的生长受影响很小。而DR1709突变体M1709在对数生长阶段的生长速度远低于野生型。
罗楚平 , 陈志谊 , 刘永锋 , 张杰 , 刘邮洲 , 王晓宇 , 聂亚锋
2009, 49(4):445-452.
摘要:摘要:生防枯草芽孢杆菌Bs-916对水稻纹枯病有很好的防治效果。【目的】明确其合成脂肽类化合物操纵子Bac功能,为遗传改良提高Bs-916防效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同源重组方法成功更换Bac内源启动子为组成性表达强启动子和插入失活Bac启动子,分别得到突变株BGG104和BGG105。突变株生物学活性测定结果表明:BGG104上清液相对Bs-916上清液对几种病原真菌毒力,血红细胞的溶血能力都显著提高;而BGG105则显著降低。采用6 mol/L盐酸沉淀及甲醇抽提方法从Bs-916和突变株培养液中制备脂肽
2009, 49(4):453-459.
摘要:摘要:【目的】揭示腾冲嗜热菌中两个单链DNA结合蛋白SSB2和SSB3的全新的底物结合功能及其不同的体内表达模式。【方法】利用腾冲嗜热菌复制起始位点附近的长度较短的单链DNA为底物,采用非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及western blot方法,研究SSB2和SSB3体外单链DNA结合特征和体内表达模式。【结果】SSB2 与35nt的复制起始区单链DNA(ssDNA)结合, 形成单个SSB2-DNA复合物;当与59 nt ssDNA结合时,可以随着蛋白浓度的递增形成一个或两个SSB2-DNA复合物;而与70n
钟桥 , 邵世和 , 母润红 , 王华 , 黄世腾 , 韩军 , 黄河 , 田树伟
2009, 49(4):460-464.
摘要:摘要: 【目的】构建幽门螺杆菌Cag致病岛编码的hp0523基因缺失株,为研究hp0523基因的功能奠定基础。【方法】本研究利用同源重组原理,设计并扩增了hp0523基因上下游同源臂片段,构建hp0523基因缺失自杀质粒pBlueKM40-?hp0523,电击转化进入幽门螺杆菌后,通过抗生素筛选后并经PCR验证无误后,获得hp0523基因缺失株H. pylori 11637?hp0523;采用幽门螺杆菌与胃癌上皮细胞BGC-823共培养后,分析该基因缺失前后对细胞毒性蛋白CagA转运能力的影响;并分析比较
陈超 , 李媛 , 郭丹 , 曹培丽 , 张美晶 , 姜海芳 , 乔祖建 , 王亮 , 辛九庆
2009, 49(4):465-470.
摘要:摘要:【目的】构建携猪肺炎支原体(Mycoplasma hyopneumoniae,Mhp)黏附因子p97 C末端基因的重组腺病毒并研究其诱导小鼠产生的免疫反应,为研制新型Mhp疫苗奠定基础。【方法】从Mhp基因组中扩增p97 C末端基因,并将其克隆到穿梭载体pShuttle-CMV中,该重组穿梭质粒经Pme I线性化后电转化到BJ5183-AD-1细胞中进行同源重组获得重组腺病毒DNA,纯化后的重组腺病毒质粒经Pac I酶切线性化后转染AD293细胞以获得重组腺病毒。对该重组腺病毒进行RT-PCR、间接
白利平 , 姜蓉 , 单俊杰 , 郭连宏 , 张洋 , 李元
2009, 49(4):471-478.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ste7和ste15基因双敲除对依博素生物合成的影响。【方法】通过基因同源重组双交换,对ste15基因缺失突变株Streptomyces sp. 139 (ste15 -)再进行ste7基因的敲除,经Southern杂交验证,获得了ste7和ste15双基因缺失变株Streptomyces sp. 139 (ste7 - ste15 -)。对该突变株进行了基因互补。气相色谱分析ste7和ste15双基因缺失突变株及互补株产生的胞外多糖单糖组分,排阻色谱测定衍生物的重均分子量,ELISA法
于飞 , 王世英 , 李佳 , 张琪 , 李朝东 , 王秀伶
2009, 49(4):479-484.
摘要:摘要:【目的】从褐马鸡粪样中分离对大豆异黄酮黄豆苷原具有转化作用的功能微生物菌株。【方法】在厌氧工作站内对褐马鸡新鲜粪样进行梯度稀释后涂板,从板上挑取单菌落与底物黄豆苷原厌氧混合培养,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底物被转化情况。【结果】分离出一株对黄豆苷原具开环转化作用的革兰氏阳性兼性好氧菌株AUH-HM195(EU919863),经BLAST比对,该菌株的16S rDNA基因全序与肠球菌属菌株Enterococcus hirae (DSM20160) 的相似性为100%。根据保留时间、代谢产物最大紫外吸图谱以及核
齐巧娟 , 路新华 , 郑智慧 , 李业英 , 范玉玲 , 朱京童 , 任晓 , 崔晓兰 , 石英 , 李韶菁 , 张华 , 赵宝华
2009, 49(4):485-491.
摘要:摘要:目的 从微生物次生代谢产物中筛选免疫相关疾病治疗药物重要靶点—-二氢乳清酸脱氢酶的抑制剂。方法 利用自建的快速、高效的二氢乳清酸脱氢酶抑制剂的高通量筛选方法,从4560株真菌菌株中筛选阳性菌株。阳性菌株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获得活性化合物,再通过对活性化合物的紫外、质谱、核磁等理化数据的分析进行结构鉴定。结果 筛选分离得到2个活性化合物F01WB-1315A和F01WB-1315B。F01WB-1315A对二氢乳清酸脱氢酶有强的抑制活性,IC50=0.07 μg/mL,于20 μg/mL浓度下对体外
2009, 49(4):492-497.
摘要:摘要:【目的】从假蕈状芽孢杆菌B-60菌株中纯化具有纤溶活性的单一组分,测定它的N-端氨基酸序列进行比对,并对单一组分的性质进行分析。【方法】利用纤维蛋白平板法检测纤溶酶活性,利用硫酸氨分级沉淀和阴离子交换色谱从假蕈状芽孢杆菌B-60菌株中纯化纤溶酶。【结果】从该菌株的发酵液中获得了一组纤溶酶单一组分(BpFE),它的表观分子量为34 kDa。它在4℃~50℃活性较稳定,50℃以上活性急剧下降;作用最适pH值为pH5~6,在pH5~10活性较稳定,在pH3.0,活性几乎丧失;金属离子Ca2+,Mg2+,M
2009, 49(4):498-503.
摘要:摘要:【目的】华重楼内生菌PCE45具有较强的抗菌活性,本文将对PCE45产生的抗菌物质进行分离纯化和性质分析报道。【方法】PCE45发酵液经硫酸铵盐析、丙酮沉淀、SephadexG75柱、DE52纤维素柱和SephadexG25凝胶柱纯化分离得到抗菌肽PCP-1。【结果】稳定性测试表明该抗菌肽对蛋白酶不敏感,对高温、强酸、强碱有较好的耐受性,可造成稻瘟病菌菌丝畸形并抑制孢子萌发。抑菌谱表明该抗菌肽对玉米弯胞病菌等真菌和大肠杆菌等细菌有较强的抑菌效果。质谱测得其分子量为1058.3D。氨基酸组成分析表明该
2009, 49(4):504-511.
摘要:摘要:【目的】建立厌氧真菌多样性分析方法,并研究厌氧真菌与产甲烷菌共培养液在传代过程中厌氧真菌的区系变化及共培养液中去除产甲烷菌条件下厌氧真菌多样性的变化。【方法】根据厌氧真菌ITS1序列长度多态性,设计厌氧真菌特异性引物,然后PCR扩增样品中厌氧真菌ITS1序列,在基因分析仪中分析PCR产物序列长度多态性,分析共培养液在传代过程中及共培养液中去除产甲烷菌后厌氧真菌多样性的变化。【结果】对瘤胃厌氧真菌Caecomyces属YC301菌株、Neocallimastix属菌株(YC501与YC502)的ARI
孟松树 , 白海 , 胡茂志 , 刘文博 , 王丽 , 吴艳涛 , 焦新安 , 范健
2009, 49(4):512-517.
摘要:摘要:【目的】筛选出能高效抑制多种人肿瘤细胞生长增殖的新城疫(New Castle disease virus, NDV)毒株,为进一步构建重组高效靶向溶瘤毒株奠定基础。【方法】以体外噻唑蓝法测定NDV对A549、 SMMC7721等肿瘤细胞及人胚干细胞L-O2、人胚肾细胞HEK293等的生长抑制率,空斑试验确定病毒滴度及感染复数。利用形态学观察、 Hoechst荧光染色、流式细胞术及免疫印迹等分析了NDV-FMW诱导肿瘤细胞凋亡的细胞生物学变化及其机制。【结果】从近50株NDV中筛选出NDV-FMW,以
满晓营 , 吴斌 , 罗勇 , 余腾 , 赵战勤 , 徐引弟 , 郭爱珍 , 陈焕春
2009, 49(4):518-523.
摘要:摘要:【目的】 利用平衡致死系统构建表达产类志贺氏毒素大肠杆菌(Shiga-like toxin Escherichia coli , SLTEC)保护性抗原的减毒猪霍乱沙门氏菌。【方法】 构建表达SLT-IIeB-FedF的重组质粒 ,再将其电转入终宿主菌减毒猪霍乱沙门氏菌ΔasdC500株中构建成口服活疫苗株 ,经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检测SLT-IIeB-FedF融合蛋白的表达情况,并观察重组菌体外培养的稳定性。【结果】 利用宿主-载体平衡致死系统构建了表达SLTEC保护性抗原的重组减毒猪霍乱沙门氏菌
2009, 49(4):524-530.
摘要:摘要:【目的】比较小鼠滴鼻与口服接种ETEC F41重组干酪乳杆菌后,机体所产生的抗ETEC F41的黏膜免疫和系统免疫及免疫保护率的差异,为确定ETEC乳酸菌疫苗免疫程序奠定基础。【方法】将构建的重组质粒pLA-F41电转化入干酪乳杆菌,获得阳性重组菌。重组菌在MRS 培养基中进行表达,经Western blot检测目的蛋白的表达,间接免疫荧光及流式细胞术检测外源蛋白展示到菌体表面。SPF级BALB/c小鼠随机分成4组,每组40只,将重组菌以滴鼻和口服途径分别接种2组小鼠,对照组分别接种同剂量的空质粒菌
黄金林 , 许海燕 , 姜丰 , 尹衍新 , 张弓 , 潘志明 , 刘秀梵 , 焦新安
2009, 49(4):531-535.
摘要:摘要:【目的】建立空肠弯曲菌脉冲场电泳(pulsed-field gel electrophoresis, PFGE)图谱分型方法。【方法】在PFGE基本程序基础上,通过调整菌液浓度、Seakem Gold○R琼脂糖凝胶浓度、蛋白酶K浓度、洗涤方式和限制性内切酶SmaⅠ浓度,进行程序的比较与优化。应用PFGE技术对不同来源分离株进行分析。【结果】37株空肠弯曲菌脉冲场凝胶电泳图谱显示分离株均产生了6-24条电泳带,条带数量适中,清晰易读;系统进化树显示,可分为4个遗传谱系,分离株主要分布于PFGE遗传谱系
2009, 49(4):536-539.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常压(1 MPa)和高压(10 MPa)条件下内源细菌激活中的细菌群落和结构的变化。【方法】利用胜利油田沾3×24井产出液水样,在常压和高压下进行富集培养后,定时取样,样品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denature gradient gel electrophoresis,DGGE)技术分析。【结果】通过对内源微生物激活前后DGGE条带的数量和亮度变化分析表明,油藏环境中的细菌在种类和数量上并不丰富,激活剂的加入改变了菌群原有的贫营养环境,从而使一些因营养缺乏生长受抑制细菌得以大量繁殖,菌群结
2009, 49(4):540-543.
摘要:摘要:【目的】GX0101是一株插入了禽网状内皮组织增生症病毒(REV)-LTR片段的马立克氏病毒(MDV)重组野毒株,本文将其致病性、致肿瘤性和横向传播能力与超强毒参考株(vvMd5)进行比较。【方法】利用MDV特异性核酸探针对同罩饲养的对照鸡的羽毛囊DNA进行检测。【结果】在经抗MDV疫苗免疫的SPF鸡攻毒试验中表明,GX0101株的致死率28.6%和致肿瘤率7.1%均低于超强毒参考株Md5的致死率63.1%和致肿瘤率19.0%。但是,利用MDV特异性核酸探针对同罩饲养的对照鸡的羽毛囊DNA检测表明,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16 E-mail:actamicro@im.ac.cn
版权所有:微生物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