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微学术

微生物学报

  • 2009年第49卷第6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学科先贤
    • 为培养人才奉献一生的黎希干

      2009, 49(6).

      摘要 (582) HTML (0) PDF 312.51 K (1050)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小型综述
    • 基于微藻的水产养殖废水处理技术研究进展

      2009, 49(6):691-696.

      摘要 (1751) HTML (0) PDF 612.39 K (16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利用微藻处理水产养殖废水是一项污水资源化生物技术。近年来,国内外开展了大量有关藻类培养和废水处理的研究,发展了藻类处理技术,包括藻类塘、活性藻、固定化藻类、光生物反应器。本文综述了微藻净化水产养殖废?水的原理、研究成果及应用实例,并对今后的研究方向提出了建议。

    • 利用电化学活跃微生物协助电解发酵产氢

      2009, 49(6):697-702.

      摘要 (981) HTML (0) PDF 708.19 K (14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电解协助发酵产氢是在外源电解协助下,利用电化学活跃微生物在石墨阳极上生长达到彻底氧化因发酵产氢残存的有机酸,产生CO2、电子与质子,电子进入石墨阳极经导线传到铂阴极,而质子则穿过阳离子膜进入阴极池,在无氧环境下,通过外加电压和铂的催化下,电子与质子结合为氢。此过程电子回收率可达90%以上,产氢效率可达8-9mol H2/mol Glucose。这一战略从根本上克服发酵产氢的发酵障碍和代谢产物的反馈抑制,极大地提高了氢转化率,极有可能率先应用于能源作物原料的氢能转化、以及有机污水和有机废弃物处理。

    • 细菌Ⅱ组内含子(GroupⅡintron)的转移机制

      2009, 49(6):703-709.

      摘要 (1397) HTML (0) PDF 900.61 K (15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 约14年前在真核生物中发现的Ⅱ组内含子不仅具有催化功能,而且是可移动的逆转录元件。近年来研究发现细菌中也有可移动的Ⅱ组内含子,它们能够逆转录归巢进入同源无内含子的等位基因位点或者逆转录转座进入非等位基因位点。本文试图从细菌Ⅱ组内含子编码蛋白的活性功能域的组成与Ⅱ组内含子转移发生途径之间的联系,综述已知细菌Ⅱ组内含子主要的移动机制。同时,依据作者多年来研究海洋蓝细菌Ⅱ组内含子编码蛋白对Ⅱ组内含子剪接机理的结果,探讨了海洋蓝细菌Ⅱ组内含子是否会发生转移以及可能的转移方式,探讨了Ⅱ组内含子在生物基因组中发生转移的生物学意义。

    • >分类和进化
    • 嗜酸丝状放线菌的选择性分离与多样性

      2009, 49(6):710-717.

      摘要 (1834) HTML (0) PDF 1.02 M (16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针对酸性土壤中的嗜酸丝状放线菌,建立有效的选择性分离方法,并了解其多样性。【方法】用不同的样品预处理方式和分离培养基,并添加不同的抑制剂进行分离;根据放线菌的菌落数和出菌率确定最佳分离方法组合。采用最佳分离方法对从江西采集的17份酸性土壤样品进行分离;根据培养特征对分离菌株进行分群,进一步通过对各类群的显微形态观察和pH梯度生长实验确定代表菌株;对代表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研究其多样性。【结果】嗜酸丝状放线菌的最佳分离方法为:土壤样品经分散差速离心预处理后,涂布添加了放线菌酮、制霉菌素和萘啶酮酸(各50 mg/L)的GTV培养基。用此方法共分离到放线菌369株,归为10个不同的颜色类群,其中6.6%为严格嗜酸放线菌,72.4%为中度嗜酸放线菌,21.0%为耐酸放线菌。52株嗜酸放线菌代表菌株分布于放线菌目中的12个属: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 、诺卡氏菌属(Nocardia)、野野村菌属(Nonomuraea) 、韩国生工属(Kribbella) 、小双孢菌属(Microbispora)、马杜拉菌属(Actinomadura)、拟无枝菌酸菌属(Amycolatopsis)、指孢囊菌属(Dactylosporangium)、伦茨氏菌属(Lentzea)、游动四孢菌属(Planotetraspora) 和链嗜酸菌属(Streptacidiphilus),其中链霉菌分离菌株在系统发育树上形成12个不同的进化类群。【结论】所建立的选择性分离方法可用于土壤嗜酸丝状放线菌的高效分离;江西酸性土壤含有丰富多样的嗜酸丝状放线菌种属。

    • 新疆野生胀果甘草内生细菌多样性的非培养初步分析

      2009, 49(6):718-725.

      摘要 (909) HTML (0) PDF 1.05 M (16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新疆野生甘草内生细菌多样性,为开发新的微生物资源奠定基础。【方法】采用改进的CTAB (十六烷基三甲基溴化铵)法提取新疆野生胀果甘草根部总DNA,利用细菌16S rDNA 基因通用引物对甘草总DNA 进行16S rDNA 基因扩增,构建甘草内生细菌16S rDNA基因文库;挑选具有不同酶切图谱的克隆进行测序、比对并构建16S rDNA 基因系统发育树。【结果】构建的甘草内生细菌16S rDNA基因文库中, 150个克隆分属于32个不同的分类单元,Blast结果表明大部分克隆与已知细菌的16S rDNA基因序列相似性较高,分别归属于变形杆菌门(Proteobacteria)的alpha、gamma亚群,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中的鞘脂菌属(Sphingobium),叶杆菌属(Phyllobacterium),生丝单胞菌属(Hyphomonas),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等14个属, 其中26%的克隆与已知细菌16S rDNA 基因相似性小于96%,可能代表新的分类单元.【结论】甘草内生细菌多样性丰富且存在尚未被认识的新物种。

    • >遗传和分子生物学
    • 家蚕微孢子虫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蛋白serpin基因NbSPN106的鉴定

      2009, 49(6):726-732.

      摘要 (1059) HTML (0) PDF 1.26 M (126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Serpin在病原与宿主互作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旨在分析在家蚕微孢子虫中的丝氨酸蛋白酶抑制剂蛋白(Serpin)的结构特征,原核克隆表达以及Western blotting检测。【方法】 基于家蚕微孢子虫全基因组序列,同源序列比对搜索获得serpin基因序列。利用在线软件分析基因的序列特征,ClustalX对氨基酸序列进行多重序列比对。构建含有GST标签的pGEX4T1-NbSPN106原核重组表达载体,在大肠杆菌BL21(DE3)诱导表达并进行纯化。纯化的重组蛋白免疫小鼠,制备抗体,并与家蚕微孢子虫总蛋白进行Western blotting免疫杂交。【结果】比对搜索在家蚕微孢子虫基因组中发现一个新的serpin基因NbSPN106。NbSPN106蛋白序列长度为384 aa,N端具有信号肽,编码一个42 kDa左右的成熟蛋白。多重序列比对说明NbSPN106具有保守的serpin位点,可能具有抑制功能。免疫杂交在家蚕微孢子虫总蛋白检测到一条45 kDa左右的特异条带。【讨论】生物信息学分析以及免疫杂交结果说明在家蚕微孢子虫中存在NbSPN106。这是在微孢子虫中首次报道发现serpin基因。对研究家蚕微孢子虫与宿主家蚕的互作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生理和代谢
    • 产毒和非产毒霍乱弧菌在甘露醇 和Luria-Bertani培养液中的基因表达差异

      2009, 49(6):733-739.

      摘要 (1169) HTML (0) PDF 1.04 M (13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霍乱弧菌产毒株和非产毒株在甘露醇发酵液和LB (Luria-Bertani) 培养液中生长的基因表达谱和代谢差异特征。【方法】提取甘露醇发酵液和LB培养液中霍乱弧菌甘露醇慢发酵株(产毒株)N16961和快发酵株(非产毒株)93097生长第一小时的总RNA,应用霍乱弧菌N16961基因组芯片分析各菌株在不同培养液中的表达差异基因。【结果】 筛选出产毒株N16961在甘露醇发酵液和LB中表达差异基因142个,非产毒株93097有418个,这些表达差异基因主要分属于6个不同的功能类群,主要是转运结合、能量代谢以及蛋白质合成代谢功能。【结论】甘露醇发酵液和LB中产毒株和非产毒株的许多功能基因的转录水平有显著差异,这些表达差异基因可能与霍乱弧菌在甘露醇发酵液中代谢产酸有关,这为进一步分析霍乱弧菌代谢甘露醇的机制、以及分析产毒株与非产毒株的甘露醇发酵快慢机制提供了基础。

    • 糖基转移酶基因rbfCxoo缺失突变导致水稻白叶枯病菌毒性表达增强

      2009, 49(6):740-745.

      摘要 (868) HTML (0) PDF 1.09 M (25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 要:【目的】阐明水稻白叶枯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ae,简称Xoo)基因组中推导的脂多糖O抗原合成蛋白基因rbfCxoo (XOO2599) 的结构和生物学功能。【方法】通过基因克隆、序列分析、缺失突变和表型测定,对rbfCxoo的分子特征及其功能进行了鉴定。【结果】 用特异性引物进行PCR扩增,从野生型菌株PXO99A基因组DNA中成功地获得了与己测序菌株KACC10331序列完全一致的全长基因序列; RbfCxoo序列N端和C端分别具有一个糖基转移酶的保守结构域(Glycos_transf_2)。用标记置换法获得了基因缺失突变体△rbfCxoo。与PXO99A相比,△rbfCxoo 脂多糖O抗原合成能力并未发生变化,但鞭毛素糖基化能力有所降低。此外,△rbfCxoo鞭毛运动性、生物膜形成和胞外纤维素酶和木聚糖酶活性都无明显改变,但对水稻的致病性显著增强,毒性相关基因的表达也有所增加。【结论】RbfCxoo可能与细菌鞭毛素糖基化修饰以及毒性表达有关。

    • >酶和蛋白质
    • El Tor型霍乱弧菌分泌性蛋白初步分析

      2009, 49(6):746-758.

      摘要 (974) HTML (0) PDF 3.56 M (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利用高通量蛋白质组分析技术,初步探讨El Tor型霍乱弧菌的分泌性蛋白组成,为进一步的功能研究打下基础。【方法】选取El Tor型霍乱弧菌流行株N16961和非流行株92-3,用双相电泳和激光辅助解析-飞行时间串联质谱(Matrix Assisted Laser Desorption Ionization-Time of Flight,MALDI-TOF)技术对培养上清的全部蛋白质组份进行鉴定和分析。【结果】从N16961株培养上清中可检测到206个蛋白点,并鉴定出49种蛋白;从92-3株培养上清中可检测到236个蛋白点,并鉴定出42种蛋白,两株菌共鉴定蛋白68种,其中经预测含有信号肽的蛋白占总数的55.88%(38/68)。按功能不同将所鉴定出的蛋白分为10类,其中代谢酶、蛋白折叠/伴侣蛋白、蛋白合成以及信号传导相关蛋白占全部培养上清蛋白数的36.76%,转运蛋白占14.71%,鞭毛蛋白占11.76%,降解酶占10.29%,外膜蛋白占5.88%,毒素占1.47%,在所鉴定出的蛋白中有11种具有信号肽的假想蛋白和2种功能未知的蛋白为首次被实验证实可出现在霍乱弧菌培养上清中,占19.12%。【结论】初步获得了El Tor型霍乱弧菌流行株和非流行株的分泌性蛋白谱及其组成特征,并提示与霍乱弧菌致病关系密切的鞭毛蛋白在胞外释放机制、红血球凝集素/蛋白酶在非流行株中的高表达特征等值得高度关注。

    • >生态和环境微生物学
    • 硝化基质和产物对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

      2009, 49(6):759-765.

      摘要 (1048) HTML (0) PDF 1.16 M (114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对硝化基质和产物对硝化过程的影响进行初步研究。【方法】采用发光细菌法,在pH=7.0的条件下,测定了氨、羟胺、亚硝酸和硝酸对发光细菌的急性毒性(15min-半抑制浓度(the half inhibitory concentration,IC50))。【结果】单一物质的毒性试验结果表明,硝化基质和产物对发光细菌的毒性随浓度的升高而增大,且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氨、羟胺、亚硝酸和硝酸的IC50分别为2180.2 mg/L、6.2740 mg/L、1207.2 mg/L和3140.3 mg/L;其毒性大小顺序为:羟胺 >亚硝酸 >氨 >硝酸。按等效浓度混合法测定硝化基质和产物的联合毒性,结果表明:氨与羟胺、氨与亚硝酸、羟胺与亚硝酸对发光细菌的联合毒性呈相加作用;氨与硝酸、羟胺与硝酸、亚硝酸与硝酸对发光细菌的联合毒性呈独立作用;氨、羟胺、亚硝酸、硝酸四元混合物的联合毒性也呈相加作用。【结论】根据硝化基质和产物对发光细菌和硝化细菌抑制浓度的相关性,可用发光细菌发光强度的变化指示硝化基质和产物的抑制作用。

    • 进口水产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分子流行病学特点

      2009, 49(6):766-772.

      摘要 (794) HTML (0) PDF 1.12 M (109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 探明进口水产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污染状况、致病性和分子特征。[方法] 针对2007年7月至2008年11月间从29个国家进口的1275批水产品,进行单增李斯特菌鉴定、谱系与血清型分析、小鼠毒力试验与多位点序列分析。[结果] 检出单增李斯特菌33批次(2.6%),其中以4b型为主(65.2%),而1/2a型、1/2b型与1/2c型仅分别占13.0%、17.4%与4.4%。这些分离株对小鼠均具有与强毒参考株相当的毒力。基于actA-hisJ-ribC-sigB的多位点序列分析可将32个菌株分为23个序列型,分辨力达0.97。其中3个序列型包含3个以上分离株,其中序列型9属于流行性克隆I。[结论] 进口水产品中单增李斯特菌污染率与国内水产品相近,但血清型分布以4b型为主,且有流行性克隆I检出,因此要加强对进口水产品中单增李斯特菌的监测。

    • 溶解氧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功能菌数量的影响

      2009, 49(6):773-779.

      摘要 (995) HTML (0) PDF 1.17 M (153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溶解氧(Dissolved oxygen, DO)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功能菌数量的影响,为系统运行操控提出理论指导。【方法】从不同DO水平下的单级自养脱氮反应器中,分别提取活性污泥及生物膜样品基因组DNA,通过特异引物扩增系统内亚硝化菌(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 AOB)、硝化菌(Nitrite oxidizing bacteria, NOB)及厌氧氨氧化菌(Anaerobic ammonia oxidizing bacteria, ANAMMOX)基因序列,PCR产物经回收克隆测序后,证实扩增产物为AOB、NOB及ANAMMOX 16S rDNA 保守序列,以含该序列的重组质粒作为定量PCR标准品。用荧光定量PCR技术对单级自养脱氮系统中各类功能菌进行定量分析。【结果】高DO有利于亚硝化菌AOB及硝化菌NOB生存,同时,活性污泥中AOB、NOB数量多于生物膜。DO对厌氧氨氧化菌ANAMMOX数量影响明显,高DO浓度将对ANAMMOX数量产生直接抑制,低DO浓度水平时,由于系统内缺乏厌氧氨氧化反应的电子受体NO3-或NO2-,也将间接影响ANAMMOX数量。【结论】本试验研究条件下,DO为(曝气)2.0/(停曝) 0.4 mg/L时系统运行效能最佳,ANAMMOX数量最多,AOB、NOB及ANAMMOX在此时构成一个协同代谢的稳定状态。

    • 利用啤酒废水小球藻异养培养

      2009, 49(6):780-785.

      摘要 (1128) HTML (0) PDF 1.12 M (16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利用小球藻异养培养技术处理啤酒废水,旨在为啤酒废水资源化利用和降低小球藻生产成本提供一个途径。【方法】在含有10 g/L葡萄糖的基本培养基进行异养小球藻高效藻株的筛选,并用于啤酒废水的资源化处理。【结果】从5株小球藻中得到2株适合高密度异养培养的藻株(Chlorella pyrenoidosa 15-2070 和 Chlorella vulgaris 15-2075),在啤酒废水的资源化处理过程中这2株小球藻得到非常接近的试验结果。利用由废水配制含10 g/L葡萄糖的基本培养液培养Chlorella pyrenoidosa 15-2070获得了5.3 g/L藻细胞;并且在此过程中,啤酒废水得到有效利用,几种主要污染物最高去除率为:CODcr,92.2 %;BOD5,95.1 %;NO3--N,98.5 %;NH4+-N,92.3 %。【结论】啤酒废水中的重要环境污染物在培养小球藻的过程中可以得到有效地清除,并从中可以获得具有商业价值的小球藻细胞。

    • 黄道蚜蝇螺原体的分离及其基本生物学特性

      2009, 49(6):786-791.

      摘要 (913) HTML (0) PDF 1.22 M (25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调查我国部分昆虫螺原体的存在情况,收集我国的昆虫螺原体资源,并研究它们的基本生物学特性,初步确定其分类地位。【方法】螺原体分离、培养方法,应用暗视野显微镜和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螺原体形态,根据16S rDNA构建系统发育树研究螺原体分离菌株可能的分类地位。【结果】从黄道蚜蝇昆虫体内分离到螺原体YY0801,并对其进行了形态学、基本生物学及分子生物学特性研究。分离菌株在R2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良好,能通过孔径为0.22 μm、0.45 μm的微孔滤膜;在R2固体培养基上呈颗粒状菌落;在对数期呈典型的螺旋状;能利用葡萄糖、D-果糖作为碳源;能强烈代谢精氨酸;不能利用尿素,在含氨苄青霉素钠(2000 U/mL)的R2液体培养基中生长良好。根据16S rDNA构建的系统发育树显示,分离菌株YY0801与血清组Ⅰ的Spiroplasma melliferum 聚类较近。【结论】首次在国内从食蚜蝇科中的黄道蚜蝇(Phytomia zonata)分离到螺原体,分离菌株YY0801可能是Spiroplasma melliferum,但其确切的分类地位需要进行血清学进一步分析。

    • >侵染和免疫
    • 重组猪溶素的生物学活性分析

      2009, 49(6):792-798.

      摘要 (881) HTML (0) PDF 1.24 M (112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 通过研究重组猪溶素(Recombinant Suilysin, rSLY)的生物学活性来分析猪溶素(Suilysin, SLY)在猪链球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 利用原核表达载体pET30a(+)表达SC22株猪链球菌的猪溶素基因(sly),经Ni2+亲和柱、阴离子交换柱和凝胶过滤纯化获得rSLY制品。用微量法测定rSLY对人红细胞的溶血效价,用LDH法测定rSLY对人外周血白细胞、人胚胎肺源细胞、人胚胎肝细胞和人胚胎心肌细胞的毒性强度,并用水溶性胆固醇、人血清和特异性抗体阻断rSLY的溶血活性。用Luminex测定rSLY刺激小鼠后血清中前炎性细胞因子的浓度。【结果】我们测得重组猪溶素的溶血效价仅为0.125 nmol/L,但1 nmol/L rSLY对人外周血白细胞等的细胞毒性强度为20%~25%。水溶性胆固醇可阻断等摩尔浓度的rSLY,人血清样品(游离胆固醇的平均浓度为1~2 mmol/L)仅能阻断1 nmol/L rSLY的溶血作用。在人血清中添加15 mg/ml兔源抗猪溶素IgG可使10 nmol/L rSLY 的裂解强度从70%降到5%, 将猪溶素浓度提高到100 nmol/L时,红细胞裂解强度为60%。C57BL/6小鼠经腹腔注射rSLY后血清中白介素6、趋化因子KC持续上升,这与注射牛血清白蛋白的对照组小鼠血清中相应细胞因子浓度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重组猪溶素不仅能直接损伤宿主细胞还能导致机体产生强烈的炎症反应,并进而损伤招募到炎症部位的免疫细胞;血清阻断rSLY溶血作用的能力很有限,特异性抗猪溶素抗体的保护作用表现为剂量依赖性。

    • 泛素基因介导下的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M基因对小鼠的免疫试验

      2009, 49(6):799-806.

      摘要 (915) HTML (0) PDF 1.33 M (136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获得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病毒(Porcine Reproductive and Respiratory Syndrome virus, PRRSV)M蛋白基因及其与泛素(Ubiquitin, Ub)基因融合的真核表达质粒,并进一步研究Ub对M基因免疫效果的影响。【方法】利用RT-PCR技术以PRRSV CH-1a株和BALB/c小鼠脾脏组织总RNA为模板,分别扩增出PRRSV M蛋白基因与小鼠的Ub基因,利用SOE技术将PRRSV M基因与小鼠Ub基因进行融合,最终构建真核表达质粒pVAX1-M与pVAX1-U-M。以两种真核表达质粒DNA肌肉免疫BALB/c小鼠后,分别检测体液免疫反应与细胞免疫反应,比较M单基因与Ub-M融合基因DNA免疫所诱生的免疫应答强度【结果】IFA试验表明,pVAX1-M与pVAX1-U-M均能BHK-21细胞内成功表达目的基因;两种重组质粒免疫小鼠后均可诱生PRRSV ELISA抗体与细胞免疫反应,但是pVAX1-U-M诱导的细胞免疫反应明显高于pVAX1-M,差异显著(P<0.05);而其诱导的抗体水平明显低于pVAX1-M,二者差异也显著(P<0.05)。【结论】泛素在一定程度上可以促进PRRSV M基因诱导细胞免疫反应,但对体液免疫未见到同样作用。

    • 禽流感病毒M2e、NP多表位嵌合肽抗原的构建及免疫原性

      2009, 49(6):807-812.

      摘要 (1019) HTML (0) PDF 1.30 M (299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 【目的】为了克服传统禽流感疫苗各亚型之间无交叉保护的缺陷,研制抗禽流感通用型疫苗。【方法】 以禽流感病毒M2e、NP表位为基础串联T细胞表位构建4个原核表达载体: pET-3M2e、pET-3M2e-NP1,2-Fc、pET-3M2e-NP1,2、pET-TCE-3M2e-NP1,2。纯化重组蛋白并与弗氏佐剂混合制成疫苗,胸部肌肉注射免疫20日龄非免鸡(150μg/只),4个融合蛋白分为四组,每组十只。ELISA方法检测血清中M2e抗体水平;在MDCK细胞上检测血清与H9N2亚型禽流感病毒的结合能力,在鸡胚上检测其中和能力;以流式细胞仪测定CD4+、CD8+T淋巴细胞的变化。【结果】研究发现,各免疫组均能检测到高水平的ELISA抗体,免疫荧光显示抗血清均能跟病毒特异性结合,中和试验表明抗血清不能中和病毒但能抑制病毒的复制。流式细胞仪检测显示外周血CD4+、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在免疫后均有明显升高(P<0.05),TCE-3M2e-NP1, 2组CD4+、CD8+T淋巴细胞所占比例分别达到47.23%和36.77%,具有细胞免疫的特征。【结论】构建的嵌合肽抗原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能刺激机体产生体液和细胞免疫,为进一步研制抗禽流感通用型疫苗做出有益的探索。

    • H3N2亚型猪流感病毒的拯救及HA与NA基因的替换

      2009, 49(6):813-819.

      摘要 (998) HTML (0) PDF 1.31 M (11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为研究流感病毒突破种间屏障分子机制,筛选流感基因工程疫苗株。【方法】本实验以猪流感病毒A/Swine/Henan/S4/01(H3N2)为亲本株,利用反向遗传学操作技术,采用RT-PCR技术对该病毒的8个基因片段分段进行扩增,通过与双向转录载体pHW2000连接, 重组质粒转染293T和MDCK共培养细胞,拯救出全部基因均来自于亲本株的猪流感病毒rgH3N2,并分别以人流感病毒A/ PR/8/34(H1N1)、禽流感病毒A/Duck/Nanchang /4-165/2000 (H4N6 )、马流感病毒A/Equine/Fuyun/2008/(H3N8)的HA和NA基因替换A/Swine/Henan/S4/01的相应基因,【结果】生物学实验结果表明rgH3N2在鸡胚半数感染量、组织培养半数感染量、稳定性试验等方面都与亲本株保持一致。rgH3N2经鸡胚多次传代后血凝价最高可达到1:256,接种MDCK细胞60 h后,血凝价可以达到1:64。基因替换后成功拯救出的重组病毒rgH1N1、rgH4N6和rgH3N8在鸡胚和细胞上均具有较高的增殖能力。【结论】病毒的成功拯救为流感病毒突破种间屏障分子机制,HA、NA基因在流感病毒跨种属传播中所扮演角色的研究和流感基因工程疫苗株的筛选奠定了基础。

    • >技术与方法
    • 基于免疫纳米颗粒强化的压电免疫传感器检测大肠杆菌O157︰H7

      2009, 49(6):820-825.

      摘要 (825) HTML (0) PDF 1.26 M (323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结合纳米技术建立检测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O157︰H7高灵敏检测技术。【方法】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出核心粒径约为10 nm的免疫纳米磁颗粒,柠檬酸钠还原法制备粒径约为20 nm的免疫胶体金。压电免疫传感器通过金黄色葡萄球菌蛋白A(Protein A from Staphylococcus aureus SPA)法将抗体固定于石英晶振上,两种免疫纳米颗粒借助不同的抗体连接于传感器上对检测频率信号进行放大。【结果】SPA在石英晶振上的最佳固定浓度和时间为1.2 mg/mL和40 min,抗体的最佳固定浓度和时间为1.0 mg/mL和60 min。压电免疫传感器通过两种免疫纳米颗粒的放大作用,使其对大肠杆菌O157︰H7的检测限从104 cfu/mL提高到101 cfu/mL。【结论】免疫纳米颗粒强化对压电免疫传感器的检测频率信号具有很好的放大效应,可以明显提高其检测灵敏度。

    • 利用ATP扩增反应与生物发光法结合检测微量微生物

      2009, 49(6):826-830.

      摘要 (743) HTML (0) PDF 1.21 M (10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腺苷酸激酶(adenylate kinase, ADK)和多聚磷酸盐激酶(polyphosphate kinase, PPK)偶联催化的ATP扩增反应结合生物发光检测法能够对微量微生物进行检测。但是PPK当中结合的内源性的ADP会产生背景干扰,影响测定。本文旨在融合表达ADK和PPK,并建立一种方便有效的内源性ADP的去除方法,降低背景,使之与传统生物发光法结合,实现高灵敏生物发光法检测微量ATP及微生物。【方法】PCR扩增得到PPK、ADK基因,插入表达载体pET28a (+)中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 (+)-PPKADK,表达PPK-ADK融合蛋白。利用表面包裹聚胺醇(Polyurethane)的磁珠(magnetic beads),通过化学反应将腺苷酸双磷酸酶(apyrase)固定于磁珠表面,制备固相腺苷酸双磷酸酶(Beads-apyrase),用于除去与融合蛋白结合的内源性ADP,降低ATP扩增反应的背景,从而使之与生物发光反应相结合,测定微量外源ATP及细菌菌落数。【结果】表达的融合蛋白具有PPK和ADK的活性,利用Beads-apyrase可以方便而有效的去除内源性ADP,显著地降低反应背景,从而实现了利用ATP扩增反应与传统生物发光反应结合,测定了小于1 fmol的外源微量ATP,使生物发光法检测ATP及微生物的灵敏度提高至少100倍。【结论】利用Beads-apyrase能够方便、有效地降低PPK-ADK中的ADP背景,从而使PPK-ADK催化的ATP扩增反应能够与传统生物发光法相结合,极大地提高了生物发光法的灵敏度。

    • >研究简报
    • 零背景转座技术高效构建重组家蚕杆状病毒表达系统

      2009, 49(6):831-837.

      摘要 (1310) HTML (0) PDF 1.96 M (12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获得零转座背景的基于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lyhedrovirus, BmNPV) Bac-to-Bac 系统,为高效经济构建重组BmNPV在家蚕体内表达目标蛋白提供新系统。【方法】利用R6Kγ作为复制子构建新的条件复制型杆状病毒转移载体pRADM,同时封闭BmNPV-Bacmid(BmBacmid)宿主菌(Escherichia coli BmDH10Bac)的Tn7转座受体位点attTn7,获得新的封闭型宿主菌E.coli BmDH10Bac△Tn7。【结果】由于pRADM无法在宿主菌E.coli BmDH10Bac中复制,封闭了attTn7位点的宿主菌也不能再和BmBacmid竞争与转移载体的重组,显著提高了转座效率。封闭宿主菌的attTn7位点,能使转座效率提高近4倍,使用条件复制型转座载体pRADM时,转座效率提高近10倍。而用pRADM转座E.coli BmDH10Bac△Tn7时,转座阳性率为100%。避免了获得重组病毒DNA的鉴定程序,缩短了获得重组蛋白所需时间。用携带红色荧光蛋白基因DsRed的重组质粒pRADM-Red转座E.coli BmDH10Bac△Tn7,获得重组BmBacmid转染BmN细胞,红色荧光蛋白在细胞中得到高效表达。【结论】结果表明pRADM和E.coli BmDH10Bac△Tn7是一种零背景高效构建重组BmNPV的新系统。

当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