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9年第49卷第9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学科先贤
    • 我国早期从事霉菌分类研究的工业微生物学家——施有光

      2009, 49(9).

      摘要 (935) HTML (0) PDF 77.62 K (25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小型综述
    • β-甘露聚糖酶的结构生物学研究现状和展望

      2009, 49(9):1131-1137.

      摘要 (1485) HTML (0) PDF 437.64 K (21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β-甘露聚糖酶是一种半纤维素水解酶,广泛存在于动植物和微生物中,在造纸,纺织印染,洗涤,食品,饲料,医药和石油开采等工业中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β-甘露聚糖酶往往由催化域和非催化域两部分组成的。催化域折叠成TIM桶状结构,参与底物的结合和催化;碳水化合物结合域,作为最常见的一种非催化域,采用经典的β三明治结构,可以增强结合有纤维素的甘露糖水解能力。本文主要对组成β-甘露聚糖酶的各个模块三维结构特征和功能进行了系统的综述。

    • 猪流感病毒进化方式及其流行特点

      2009, 49(9):1138-1145.

      摘要 (1872) HTML (0) PDF 193.62 K (356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猪在甲型流感病毒生态分布和遗传进化中占有重要地位。猪的呼吸道上皮同时具有禽和人流感病毒2种类型的受体,因此人和禽流感病毒都可以感染猪,猪被认为是禽、人流感病毒的中间宿主和不同来源流感病毒的基因“混合器”。猪流感病毒(Swine influenza virus, SIV)的进化方式包括基因重配、抗原漂移和宿主适应性进化,其中基因重配是主要进化方式。与人类季节性流感病毒相比,SIV在全球的流行情况各不相同,呈地方流行性,并具有明显的地区差异。全球范围内流行的SIV亚型主要有3种:H1N1、H3N2和H1N2亚型,其中各亚型内病毒基因来源又不尽相同。欧洲、北美及我国猪群中流行的流感病毒在遗传进化和基因来源方面各具特色。目前欧洲猪群中流行的主要是类禽H1N1、H1N2和H3N2病毒,其中后两者是基因重配病毒。从1998年开始,古典猪H1N1、“人-猪-禽”三源基因重配H3N2、H1N1和H1N2病毒共存于北美的猪群中,其遗传变异日趋复杂。在基因进化上,欧洲和北美基因重配的SIV是目前新的人类大流感病毒-“甲型H1N1病毒”-的母源病毒。我国猪群中流感病毒主要是古典猪H1N1和类人H3N2病毒,但近年来在我国猪群中分离到遗传上与欧洲和北美SIV高度相关的病毒,提示我国SIV的进化趋势值得关注。1970年代以来,全球已报道了50多起人感染SIV事件,表明SIV也是一种值得重视的人兽共患病,预示了SIV可能成为人类大流感毒株或为大流感毒株提供基因。鉴于SIV在甲型流感病毒生态学上的重要意义,以及对人类公共卫生的潜在威胁,建议应尽早启动我国SIV的常规监测工作,密切关注SIV的流行动态,掌握其分子遗传进化规律。同时,将SIV的监测工作纳入整个流感病毒(人和动物流感病毒)的监测网络,在信息上实现共享,从生态学的高度把握我国流感病毒的流行和进化趋势,这对保护动物健康和预防人类大流感都有重要意义。

    • 不产氧光合细菌色素蛋白复合体研究进展

      2009, 49(9):1145-1151.

      摘要 (1079) HTML (0) PDF 280.04 K (22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 色素蛋白复合体是光合生物进行光合作用维持生命活动最重要结构基础。目前不产氧光合细菌色素蛋白复合体仍是最具前沿研究领域。本文概述了不产氧光合细菌各种属色素蛋白复合体研究现状,着重对光反应中心色素蛋白复合体(reaction center,RC)和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light-harvesting complex,LH),尤其是新型捕光色素蛋白复合体LH3和LH4的组成、精细结构、蛋白同源性和功能进行了述评,并就研究中存在的问题和发展趋势进行了讨论。

    • >分类和进化
    • 三种动物粪便及一种虫体可培养放线菌的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

      2009, 49(9):1152-1157.

      摘要 (1106) HTML (0) PDF 352.90 K (171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分析大熊猫、斑马和竹鼠粪便及竹虫的可培养放线菌多样性及其生物活性,探索其作为资源开发利用的可能性。【方法】采集大熊猫、斑马和竹鼠的新鲜粪便及竹虫幼虫,用4种培养基分离放线菌。测定代表菌株的16S rRNA基因序列,并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将菌株鉴定到属。测定了分离菌株的水解活性和多种酶活。【结果】共获得121株放线菌,选取的47株代表菌株经系统发育分析,被鉴定为放线菌的9个属。从竹鼠粪便分离到6个已知稀有放线菌属菌株。从其它动物粪便中共分离到4个可能新种。121株菌的水解活性和酶活性不仅高且多样。部分菌株能很好的降解鸡毛和纤维素。【结论】动物粪便放线菌不仅对动物食物的消化吸收有重要作用,也可作为探索工业产品包括酶制剂和生物活性物质的开发资源。

    • >遗传和分子生物学
    • 铜绿假单胞菌中III型分泌系统受Rhl和PQS群体感应系统调节

      2009, 49(9):1158-1164.

      摘要 (2616) HTML (0) PDF 288.51 K (26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铜绿假单胞菌中群体感应系统(Quorum sensing, QS)与III型分泌系统(Type III secretion system, T3SS)的关系。【方法】通过基因敲除的方法破坏铜绿假单胞菌QS系统相关基因,将T3SS相关基因exoS、exoY、exoT、exsD-pscA-L启动子-报道子luxCDABE融合体整合到野生型菌株及QS系统突变菌株的染色体组上,通过检测启动子活性,比较这些基因在不同菌株中的表达情况。【结果】研究结果表明,T3SS中的exoS与exoT在pqsR基因突变体中的表达有明显的增强,Rhl系统对这四种基因的表达具有抑制作用,而Las系统存在与否对T3SS基本没有影响。【结论】铜绿假单胞菌中的Rhl系统和奎诺酮信号(Pseudomonas Quinolone Signal, PQS)系统对T3SS相关基因的表达具有重要的调节作用。

    • 苏云金芽胞杆菌spoIIID基因缺失突变株的特点

      2009, 49(9):1165-1170.

      摘要 (1158) HTML (0) PDF 547.78 K (195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构建苏云金芽胞杆菌spoIIID基因缺失突变株,并研究其与出发菌株的表型及性质差异。【方法】采用基因同源重组技术敲除了苏云金芽胞杆菌HD-73菌株中的spoIIID基因,构建了spoIIID缺失突变株,测定生长曲线,并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芽胞计数分析及SDS-PAGE 蛋白电泳比较突变株与出发菌株的差异。构建遗传互补菌株,观察菌株性状的回复情况。【结果】通过温敏载体同源重组敲除技术获得了苏云金芽胞杆菌HD-73菌株spoIIID基因缺失突变株,生长曲线测定表明,突变株较出发菌株在平稳期后期生长较缓和;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芽胞计数分析显示,突变株基本丧失了形成芽胞的能力,但依然形成晶体。SDS-PAGE结果显示,在 SSM培养基中,突变株对伴胞晶体蛋白的形成量影响并不显著;在营养较富集的Luria-Bertani培养基中,突变株中伴胞晶体蛋白的形成量较野生型和互补株明显降低。利用载体pHT315携带spoIIID操纵子互补突变株,互补株恢复了产生晶体和芽胞的能力。【结论】本研究证明spoIIID基因是苏云金芽胞杆菌芽胞形成所必需,同时与晶体蛋白的表达相关。

    • 毛萼田菁茎瘤菌被种子浸提物诱导表达基因的筛选及其功能

      2009, 49(9):1171-1175.

      摘要 (1214) HTML (0) PDF 205.93 K (18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选择毛萼田菁茎瘤菌ORS571为研究对象,筛选毛萼田菁茎瘤菌在菌植互作早期被宿主植物种子浸提物诱导表达的基因。【方法】采用新颖的基于抗性的活体表达筛选技术,以种子浸提物为诱导物,筛选获得能够稳定被种子浸提物诱导的突变株。通过中间片断融合报告基因的方法研究信号分子对相关基因的诱导情况。【结果】随机引物PCR产物测序及网上BLAST结果表明,被诱导表达的基因为LysE家族的成员。而且,对另外3个属根瘤菌中lysE基因的研究发现,它们都可以被相应的宿主植物种子浸提物诱导表达。此外,这四株根瘤菌的lysE突变株都表现对刀豆氨酸极为敏感。本文首次报道了lysE家族在根瘤菌中的生理功能。【结论】我们推测:LysE家族蛋白可能广泛存在于根瘤菌中,并在根瘤菌与宿主植物的早期相互作用中发挥重要作用。

    • >生理和代谢
    • 类植物乳杆菌的耐酸、耐胆盐及降胆固醇特性

      2009, 49(9):1176-1179.

      摘要 (1355) HTML (0) PDF 161.19 K (198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了类植物乳杆菌Ⅱ32的酸、胆盐耐受性和胆固醇去除能力,并通过菌株生长和胆固醇去除的关系探讨可能的机理。【方法】菌株Ⅱ32生长在高胆固醇MRS培养基中,胆固醇的检测通过气相色谱法。检测菌株在不同生长阶段对胆固醇的去除情况。【结果】菌株Ⅱ32具有酸耐受性、胆盐耐受性和一定的胆固醇清除能力。菌株在pH2.0培养2 h后仍能达到104 cfu/mL;加胆盐(0.3%~0.4%)对菌株生长量达到OD值0.6的时间延迟在0.5 h以内;热杀死的和休眠的细胞能去除很少的胆固醇,分别是5.64、5.90 mg/g细胞干重,而生长的细胞去除的胆固醇达到16.98 mg/g细胞干重。另外,研究表明胆固醇去除与菌体的生长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菌株Ⅱ32去除胆固醇可能的机理是菌体对胆固醇的吸附及菌体在生长过程中对胆固醇的吸收利用,为此该菌株具有添加到食品中来降低血液胆固醇的潜能。

    • >酶和蛋白质
    • 原壳小球藻番茄红素ε环化酶基因的克隆和分析

      2009, 49(9):1180-1189.

      摘要 (1445) HTML (0) PDF 1.39 M (22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番茄红素ε环化酶(lycopene epsilon cyclase)是叶黄素代谢途径中处于分支位点的关键酶。它催化线性的番茄红素选择性环化,形成胡萝卜素,再进一步合成叶黄素(lutein)。本研究的目标是克隆原壳小球藻(Chlorella protothecoides CS-41)LCYE基因的全长cDNA,通过该基因的生物学信息分析预测其表达产物的空间结构与功能位点,并验证该表达产物的生物学活性。【方法】采用cDNA末端快速扩增(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和RT-PCR技术克隆原壳小球藻LCYE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分别采用PredictProtein、Pfam HMMs和Swiss-Model等在线分析软件分析LCYE的基本生物学信息,预测蛋白质功能位点和空间结构。利用pET28-a(+)构建LCYE基因的原核表达质粒pET-LCYE,并转入大肠杆菌BL21(DE3),再利用IPTG诱导LCYE基因超量表达。此外,携带pAC-LYC质粒的大肠杆菌工程菌能够积累番茄红素,可用于验证LCYE基因编码蛋白的酶活。【结果】获得了原壳小球藻的LCYE基因的cDNA序列,长2107 bp,GenBank登录号为FJ752528。序列分析表明:它含有1731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RF),编码576个氨基酸,与高等植物和其他藻类的LCYE有很高的相似性,其中相似性最高的是莱茵衣藻(Chlamydomonas reinhardtii XM001696477.1),达到67%。第48~459个氨基酸残基为一个典型的番茄红素环化酶蛋白(Lycopene cyclase protein)结构域(pfam05834),第261~284个氨基酸残基为一个典型的环化酶保守的模体。SDS-PAGE检测表明,LCYE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得到了超量表达。携带pAC-LYC质粒的大肠杆菌工程菌在获得LCYE基因后,其颜色从粉红色变为黄色。【结论】原壳小球藻LCYE基因的全长cDNA为2107 bp,预测出番茄红素ε环化酶所特有的保守功能区域,构建了它的三维结构模型。同时,阐明了小球藻和衣藻的亲缘关系。最后,证实了本研究克隆到的LCYE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番茄红素ε环化酶的功能与活性。

    • 有机溶剂和抑制剂对毕赤酵母表达TpmD酶活性影响

      2009, 49(9):1190-1195.

      摘要 (1308) HTML (0) PDF 188.17 K (177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本文在利用毕赤酵母成功分泌表达高活性三苯基甲烷类染料降解酶TpmD的基础上,研究不同有机溶剂和常见酶抑制剂对纯化后的重组脱色酶TpmD活性的影响。【方法】 将毕赤酵母分泌表达的重组酶TpmD经超滤浓缩及镍离子亲和层析柱纯化后得到纯化的重组TpmD酶。利用分光光度计法测定其对孔雀石绿脱色活性,并研究了各种有机溶剂和抑制剂对TpmD酶脱色活性的影响。通过脱色过程溶氧测定和全波长扫描分析反映了DTT与NADH作为TpmD辅因子时对孔雀石绿脱色反应的表观区别。【结果】甲醇对酶活性抑制作用较弱,重组酶在甲醇中能维持约90%的活性,乙醇和丙酮则使重组酶活性则迅速丧失。低浓度二甲基亚砜有利于重组酶活性的维持,30%的二甲基亚砜可抑制一半以上酶活性。L-半胱氨酸、叠氮化钠及低浓度的EDTA对重组酶活性影响较小,较高浓度的EDTA才显示较强抑制作用;表面活性剂SDS有强烈的抑制作用,极低的浓度也能完全抑制重组酶活性。抗氧化剂二硫苏糖醇(DTT)对重组脱色酶的作用十分独特,它可替代NADH辅助脱色反应并增加脱色速率,但在反应终点脱色总效率约为NADH作为辅酶时的92%。DTT辅助TpmD脱色孔雀石绿过程中的耗氧情况及脱色产物与NADH作为辅酶时明显不相同。【结论】发现不同有机溶剂和常见抑制剂对重组酶活性的影响存在较大差异,首次证实DTT能辅助TpmD脱色反应,这一脱色反应过程的作用机理与NADH为辅酶催化的反应原理完全不同。

    • >生态和环境微生物学
    • 棉花内生细菌数量动态及其对棉花黄、枯萎病菌的拮抗作用

      2009, 49(9):1196-1202.

      摘要 (1102) HTML (0) PDF 200.55 K (19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棉花内生细菌数量动态,从棉花中获得拮抗黄、枯萎病菌的内生细菌资源【方法】对棉花根、茎、叶表面灭菌,采用稀释平板法分离棉花内生细菌;通过对峙培养法体外鉴定分离的棉花内生细菌对棉花黄、枯萎病菌的拮抗作用,并对拮抗棉花黄、枯萎病菌的内生细菌16S rDNA序列进行了分析【结果】棉花根中内生细菌的数量显著高于茎、叶;根的苗期总体内生细菌数量低于开花期、吐絮期,茎、叶中的内生细菌数量在不同生育期呈现一定的波动性,但趋势性不明显;6个棉花品种根中内生细菌平均数量差异并不显著,但茎、叶中内生细菌数量不同品种间呈现一定程度差异。平板对峙鉴定显示:棉花根中具有较高比例的拮抗棉花黄、枯萎病菌的内生细菌,拮抗强致病落叶型黄萎病菌(V107)的内生细菌比例不仅低于枯萎病菌(F108),而且低于非落叶型黄萎病菌(V396)。同时拮抗棉花黄、枯萎病菌的内生细菌有44株,16S rDNA分子序列分析表明:这些拮抗内生细菌的类群包括了两个门(变形杆菌门、拟杆菌门)8个属,其中10个菌株与已报道菌株相似性<97%,可能是新的种(属),优势种群为肠杆菌属(18株)、泛菌属(15株)。【结论】棉花的品种、生育期与器官影响棉花内生细菌数量;棉花拮抗黄、枯萎病菌的内生细菌具有优势种群,且具多样性。

    • 氮肥对小麦田土壤nirS型反硝化细菌多样性的影响

      2009, 49(9):1203-1208.

      摘要 (994) HTML (0) PDF 217.47 K (19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施用无机氮肥对小麦田土壤nirS型反硝化细菌多样性的影响。【方法】通过构建反硝化细菌亚硝酸盐还原酶nirS基因克隆文库,采用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RFLP)技术分析了施氮肥处理和不施氮肥处理土壤中nirS型反硝化细菌的多样性。【结果】两种处理各自分别得到了27个可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a Units, OTUs),其中有9个OTUs在两个处理中相同。虽然两种处理中 nirS反硝化细菌的香农-威纳指数,Simpon指数,丰富度指数,均匀度指数相近,但是土壤的OTU类型发生了很大变化。通过对施氮肥处理nirS文库中11个代表性nirS克隆子的序列分析,有10个克隆子与数据库中的nirS序列的相似度在73%~95%之间,有1个序列在数据库中找不到相似序列。【结论】施氮肥在短期内显著改变了土壤中nirS型反硝化细菌群落结构的构成。

    • >侵染和免疫
    •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10型apxIC-/p36+弱毒株的构建与鉴定

      2009, 49(9):1209-1216.

      摘要 (1126) HTML (0) PDF 791.31 K (233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构建血清10型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弱毒菌株,为胸膜肺炎放线杆菌减毒活疫苗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细菌接合转移和SacB负向筛选标记完成突变株的构建与筛选,用PCR、Western blot、重组位点序列对突变株进行鉴定分析。首先构建含肺炎支原体p36基因的pEICALDH重组转移质粒,并转化供体大肠杆菌( E. coliX7213),将转化的阳性克隆子与野生型APP血清10型亲本菌混合培养6 h;然后涂至含氯霉素抗性和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NAD)的TSA培养基培养,挑取阳性克隆,接种至无抗性的含NAD的TSB液体培养基,培养6~8 h后涂至含10%的蔗糖及NAD的TSA培养基,培养24 h后挑取蔗糖抗性的克隆,即得到目的突变株。【结果】小鼠毒力试验结果表明突变株比亲本株的毒力显著降低;生长特性分析结果显示突变株与亲本株的增殖能力无显著差异;同时免疫试验结果表明突变株与安全剂量的亲本株均可诱导小鼠产生较好的免疫反应,证明apxIC基因缺失并不影响APP的免疫活性。【结论】成功构建了含猪肺炎支原体p36基因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血清10型突变株,所获得的突变株有望成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弱毒疫苗株。

    • PCV2 Rep基因启动子区vISRE突变株的生物学特性

      2009, 49(9):1217-1222.

      摘要 (913) HTML (0) PDF 724.01 K (21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为了初步揭示PCV2 Rep基因启动子区类干扰素刺激反应元件(vISRE)的生物学功能。【方法】应用感染性克隆技术构建了2株vISRE点突变的重组PCV2,对突变病毒在PK15细胞上的增殖特性、遗传稳定性及对干扰素刺激的反应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Rep基因启动子区ISRE点突变后PCV2仍可在PK15细胞中正常复制,但病毒滴度比亲本毒株下降。PCV2 1740G-C在PK15细胞上3至10代之间遗传稳定,PCV2 1741A-T在PK细胞上第3代病毒保持突变基因的特征,但传至第7代时1743和1744位的AC突变为TT,并一直保持到第10代。100U/mL的PoIFN-α处理感染病毒的PK15细胞后,亲本毒株和2个突变毒株的阳性感染细胞数量均有增加,但亲本毒株病毒粒子数的增加显著高于2个突变毒株。【结论】Rep基因启动子区vISRE的突变影响PCV2在PK15上的增殖和对干扰素刺激的反应,推测其可能在干扰素促进病毒增殖中发挥调控作用。

    • >技术与方法
    • 细菌荧光素酶体外发光体系的建立及应用于NADH定量检测

      2009, 49(9):1223-1228.

      摘要 (1651) HTML (0) PDF 192.79 K (370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建立鳆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 leiognathi)YL 荧光素酶:FMN-NADH氧化还原酶体外发光双酶体系,并对荧光素酶:FMN-NADH氧化还原酶体外发光双酶体系应用于NADH的定量检测进行初步探索。【方法】利用从鳆发光杆菌提取并经部分纯化的荧光素酶和FMN-NADH氧化还原酶,通过优化体系中各底物的添加量,实现荧光素酶的体外发光。【结果】荧光素酶:FMN-NADH氧化还原酶体外发光双酶体系为:1 mL酶液中添加100 μL十二烷醛(27 mmol/L)、0.5 μL FMN-Na(10 mmol/L)、300 μL NADH(0.14 mmol/L)。NADH与荧光素酶:FMN-NADH氧化还原酶体系的发光强度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其线性范围为1.0×10-10 ~1.0×10-8 mol/L。【结论】荧光素酶:FMN-NADH氧化还原酶体外发光双酶体系可以简便、灵敏、快速的定量检测NADH,为其进一步应用于环境检测、食品卫生与安全等领域活细菌数量的检测奠定了基础。

    • 乳酸乳球菌Nisin抗性基因nisI的克隆及作为筛选标记的研究

      2009, 49(9):1229-1233.

      摘要 (1330) HTML (0) PDF 387.02 K (198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以nisI作为食品级选择标记构建大肠杆菌-乳酸乳球菌穿梭载体。【方法】根据GenBank报道的乳链菌肽Nisin抗性基因nisI的序列,以pLEB590为模板,设计特异性引物,PCR扩增出nisI片段,经TA克隆、酶切鉴定及测序之后,亚克隆至大肠杆菌-乳酸乳球菌穿梭载体pMG36e中,重组子命名为pMG36e-NisI,再将pMG36e-NisI电转化至对Nisin敏感的乳酸乳球菌MG1363中。【结果】获得的重组菌MG1363/pMG36e-NisI在含有20 IU Nisin/mL的培养基中生长情况良好,遗传性能稳定,这表明nisI基因赋予了宿主菌MG1363对Nisin的抗性。【结论】nisI可以作为筛选标记用于食品级表达载体的构建。

    • >研究简报
    • 腾冲热海七株高温厌氧菌的分离及鉴定

      2009, 49(9):1234-1239.

      摘要 (1564) HTML (0) PDF 328.17 K (20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中国云南腾冲热海环境中厌氧菌的分类学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方法】利用Hungate厌氧操作技术,从云南腾冲热海80-93℃温泉中分离出7株高温厌氧菌,对其进行形态、生长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菌株的系统发育地位。【结果】7株菌株细胞形态均为杆状,不产芽孢,革兰氏阴性,严格厌氧,在70℃生长良好。其中较典型的菌株RH0802能在55-80℃温度范围内生长,最适生长温度为70℃;生长pH值范围为5.5-8.5,最适pH值为7.0,能利用葡萄糖、淀粉、甘露醇、甘露糖、核糖、麦芽糖、纤维二糖、木糖、果糖、半乳糖、木聚糖、甘油,不能利用蔗糖、丙酮酸。16S rRNA基因序列相似性的比较分析表明,其中5株菌与Caldanaerobacter属菌株的最高相似性均在98%以上,而RH0804与RH0806分别为96%和93%。菌株RH0802-RH0808的序列登录号分别为FJ748766、FJ748762、FJ748761、FJ748763、FJ748765、FJ748764和FJ748767,在中国普通微生物菌种保藏中心的保藏号分别为CGMCC1.5134-1.5140。【结论】分离自腾冲热海的7株嗜热厌氧菌与Caldanaerobacter属菌株有较高相似性,可将这7株菌株鉴定为Caldanaerobacter属菌株(Caldanaerobacter. sp),其中菌株RH0804和RH0806有成为新种的可能。

    • 两株海洋真菌的鉴定及其次级代谢产物抑制烟草花叶病毒及抗肿瘤活性

      2009, 49(9):1240-1246.

      摘要 (1191) HTML (0) PDF 608.30 K (190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对2株活性海洋真菌发酵产物提取物抑制烟草花叶病毒和抗肿瘤活性进行研究,为进一步得到活性纯品化合物作为抗病毒及抗肿瘤的先导化合物奠定基础。【方法】菌株发酵产物的粗提物是通过甲醇浸取并在真空条件下蒸干得到的。粗提物中溶于水的部分为水溶性部分,不溶于水的部分为脂溶性部分。通过间接酶联免疫法检测样品抑制烟草花叶病毒的活性,通过四甲基偶氮唑盐微量酶反应比色法(MTT法)检测样品抗肿瘤活性,通过形态及ITS rDNA序列法进行菌株鉴定。【结果】两株海洋真菌抑制烟草花叶病毒活性和抗肿瘤的活性均较高。分子鉴定结果显示,两株真菌分别与Penicillium oxalicum 和 Neosartorya fischeri 的同源性极高。菌株0312F1发酵液的水溶性部分具有抗病毒及抗肿瘤活性,菌株1008F1发酵液的脂溶性部分具有抑制烟草花叶病毒活性,而水溶性部分具有抗肿瘤活性。【结论】菌株0312F1和菌株1008F1发酵液的提取物抑制烟草花叶病毒的活性部位不同,而抗肿瘤活性部位相同。菌株0312F1发酵液提取物的水溶性活性部位对肝癌细胞BEL-7404的抑制效果比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抑制效果明显,而菌株1008F1发酵液提取物的水溶性活性部位对胃癌细胞SGC-7901的抑制效果比对肝癌细胞BEL-7404的抑制效果明显。

    • 嗜酸乳杆菌NCFM对Caco-2细胞基因表达谱的影响

      2009, 49(9):1247-1252.

      摘要 (1341) HTML (0) PDF 408.28 K (21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嗜酸乳杆菌NCFM作为一株具有良好益生功能的模式菌株,采用基因芯片技术对其作用后的宿主细胞基因的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在生物、食品等领域具有较大研究价值。【方法】将嗜酸乳杆菌NCFM和Caco-2细胞共同培养2h,提取Caco-2细胞的总RNA,并将RNA反转录成cDNA,与Human Genome U133 Plus 2.0 Array基因表达谱芯片杂交,杂交后进行图像扫描和数据分析,并采用Real-time RT PCR方法对差异表达的基因进行验证。【结果】采用基因芯片方法检测了Caco-2细胞经嗜酸乳杆菌NCFM作用2h后的基因表达变化,发现差异表达基因为508个,其中有473个基因上调,35个基因下调,初步推测Caco-2细胞能诱导多个基因的表达,以发挥嗜酸乳杆菌NCFM的益生功能。并且经Real-time RT PCR验证,表达差异显著的3个免疫调节相关基因CCL2、PTX3和TNFRSF9的确在嗜酸乳杆菌NCFM作用期间高表达。【结论】以上这些结果促进了对嗜酸乳杆菌NCFM益生功能的认识,也为揭示该乳酸菌的作用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 基于对虾白斑综合症病毒极早期启动子的新型杆状病毒表达载体的构建与分析

      2009, 49(9):1253-1258.

      摘要 (922) HTML (0) PDF 641.65 K (210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构建携带有受杆状病毒多角体启动子控制的疱疹性口腔炎病毒糖蛋白(vesicular stomatitis virus glycoprotein, VSV G)和受白斑综合症病毒极早期基因(immediately-early gene 1,ie1)启动子控制的绿色荧光蛋白(enhanced 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 EGFP)两个表达阅读框的新型重组病毒vAc-G-EGFP,分析其在无脊椎动物和脊椎动物细胞系中表达报道基因的能力。【方法】 利用Bac-To-Bac 系统构建重组杆状病毒,利用病毒感染或转导实验介导报道基因在待测细胞系中的表达,用荧光显微镜和免疫印迹技术分析报道基因在待测细胞系中的实时表达情况。 【结果】成功构建了分别含VSV G 和 ie1启动子两个阅读框的重组杆状病毒vAc-G-EGFP,发现vAc-G-EGFP可以在无脊椎和脊椎动物细胞系中有效表达报道基因EGFP,免疫印迹实验显示,在不同时间点EGFP于这两类细胞中的表达存在差异。【结论】 基于白斑综合症病毒ie1启动子并携带有VSV G表达框的单一杆状病毒载体可以实现同时在不同种类细胞系中有效表达外源基因。本文构建的新型杆状病毒表达载体有希望普遍应用于基础和应用生物学研究。

    • 以杆状病毒为载体在鸡原代骨骼肌细胞中表达IBDV VP2基因

      2009, 49(9):1259-1264.

      摘要 (778) HTML (0) PDF 458.86 K (149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本研究旨在构建在鸡原代骨骼肌细胞中表达IBDV病毒VP2基因的重组杆状病毒。【方法】从IBDV适应细胞毒中提取RNA,用RT-PCR技术扩增VP2基因,将其克隆到自主构建的杆状病毒转移载体的CMV启动子之下,通过Bac-to-Bac系统获得VP2重组Bacmid,并将其转染Sf9昆虫 细胞,获得了VP2重组杆状病毒。重组病毒经扩增后以50个MOI感染鸡原代骨骼肌细胞,接种72h后裂解细胞收获蛋白。【结果】蛋白样品经SDS-PAGE和Western blot证实VP2蛋白获得表达,分子量约48kDa,与预测蛋白大小一致,且能被IBDV阳性血清所识别。【结论】重组杆状病毒可以有效地将VP2基因导入鸡原代细胞,并在CMV的启动下表达具有抗原性的VP2蛋白,本研究为研制IBDV及其他重要禽类传染病的杆状病毒载体疫苗奠定了基础。

当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