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51(9):1141-1145.
摘要:摘要: 全局调控在丝状真菌次级代谢调控及其生长发育过程中有着重要的作用。LaeA 是2004 年首次在构巢曲霉中被发现的第一个丝状真菌全局性调控因子,继而在烟曲霉、黄曲霉、产黄青霉、橘青霉中相继被报道。LaeA 能够全局性调控抗生素和真菌毒素等次级代谢产物的合成,影响真菌形态分化,另外还通过影响沉默基因的表达从而调控未知代谢产物的产生,因而能为真菌中天然产物的开发提供新的重要途径。本文就其在丝状真菌中的发现、功能、作用机制及其应用等方面进行综述。
2011, 51(9):1146-1151.
摘要:摘要: 零价铁(Fe0)具有高效还原转化多种污染物的能力,但不能实现污染物的矿化作用。微生物与Fe0 的协同作用过程,以微生物为主导,Fe0 起促进作用,可有效提高多种污染物的降解效率,实现污染物的彻底脱毒与无害化,因此利用微生物协同Fe0 氧化进行环境修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本文从微生物协同Fe0 氧化的作用机理、菌种多样性及其在环境修复中的应用等研究进展进行综述,提出微生物协同Fe0 氧化的环境修复研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重点研究方向,以期在更全面、深入地认识这一过程的基础上,充分发挥其在环境修复中的作用。
2011, 51(9):1152-1157.
摘要:摘要: 群体感应(quorum sensing,QS)是微生物通过感知与细胞密度相关的信号分子的浓度来调控基因表达的一种行为。许多产Ⅱ类细菌素乳酸菌通过自诱导肽介导的QS 系统调控其细菌素的合成。本文综述了乳酸菌Ⅱ类细菌素合成的QS 调控现象、调控机制、QS系统组分以及QS 的应用。产Ⅱ类细菌素乳酸菌QS的研究,必将为揭示发酵调控机理、调控发酵过程提供新的研究平台,为食品级基因表达系统的开发提供新的选择。
宋传生 , 林彩丽 , 田国忠 , 赵文军 , 朱水芳 , 牟海青 , 胡佳续 , 王曦茁 , 郭民伟
2011, 51(9):1158-1167.
摘要:摘要: 【目的】测定苦楝丛枝植原体(CWB 植原体)质粒并分析其分子特征。【方法】扩增苦楝丛枝植原体质粒片段并进行系统进化分析,预测质粒编码蛋白的跨膜区、亚细胞定位;以质粒pCWBFq repA为模板制备探针,利用Southern blot 方法检测苦楝丛枝植原体及其他几种植原体的质粒。【结果】测定了苦楝丛枝植原体福清株系的一个质粒pCWBFq,该质粒全长4446 bp,A + T含量为73.5%,编码6个蛋白,其中pCWBFq P2-P5 五个编码蛋白分别含有3、2、1 和2个跨膜区,其信号肽(Singnal Peptide,SP)信号值分别为0.989、0.505、0.918和0.914。氨基酸序列相似性比较表明: pCWBFq RepA 蛋白与其他植原体质粒RepA 的同源性在9.6%-85.6%之间,而pCWBFq SSB 蛋白与其他植原体质粒SSB 的同源性在74.0%-89.4%之间。用pCWBFq repA 探针检测到苦楝丛枝植原体中质粒的存在,同时也能够检测到16SrI组的泡桐丛枝植原体(PaWBNy),海南长春花绿变植原体(PeVHn),苦楝丛枝植原体福州株系(CWBFz)和桑树萎缩植原体濮阳株系(MDPy)中的质粒,但16SrV 组的枣疯植原体北京株系(JWBBj)、樱桃致死黄化西昌株系(CLYXc)和重阳 木丛枝南昌株系(BiWBNc) 中未能检测到任何杂交信号。【结论】苦楝丛枝植原体质粒pCWBFq编码的6个蛋白中,除与质粒复制有关的RepA和SSB外,另外4个均为含有疏水结构的分泌蛋白或膜蛋白。植原体质粒的同源基因间存在程度不同的变异,其中repA 基因在所有植原体质粒上均存在,但变异性相对较大,而ssb基因仅存在于16SrI 组植原体质粒中,且变异相对较小。16SrI 组的CWBFq、PaWBNy、PeVHn、CWBFz和MDPy 中均存在数量和大小不同的质粒,而16SrV 组的JWBBj、CLYXc和BiWBNc 中或含有的质粒因与pCWBFq repA 探针的同源性较低而不能被检测到。
2011, 51(9):1168-1176.
摘要:摘要: 【目的】确定rmlB 基因在大肠杆菌( O2: K1) L-型鼠李糖合成中的作用。【方法】将基因rmlB 进行原核表达并测定酶活; 用同源重组的方法将rmlB 基因敲除,分析表型变化,并运用质谱,以及核磁共振等手段分析脂多糖O 侧链的结构,以确定rmlB 在O 抗原合成中的作用。【结果】成功对rmlB 基因进行了表达并测定了重组蛋白的酶活,确定蛋白RmlB 具有dTDP-D-glucose 4,6-dehydratase 活性。成功构建了rmlB 基因缺失突变株,对突变株进行表型分析发现突变株的表型与野生株相比无变化。对突变株分析发现突变株中的O抗原仍含有L-型鼠李糖,说明在该菌株中可能存在RmlB 的同功能酶或者存在其它的L-型鼠李糖合成途径。【结论】rmlB 基因编码的蛋白具有dTDP-D-glucose 4,6-dehydratase 活性但此基因对于L-型鼠李糖的合成不是必需的。
杜立新 , 魏娟 , 韩丽丽 , 陈榛 , 张杰 , 宋福平 , 黄大昉
2011, 51(9):1177-1184.
摘要:摘要: 【目的】构建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简称Bt) sigK 基因插入失活突变体,分析突变体特点并明确其对cry3A 基因启动子的影响。【方法】采用同源重组技术在苏云金芽胞杆菌HD-73 菌株sigK 基因中插入卡那霉素抗性基因,构建了sigK 基因插入失活突变体。通过生长曲线测定、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晶体、芽胞形成情况和芽胞计数及SDS-PAGE 等方法分析了突变体的特点; 构建了遗传恢复菌株对上述性状进行了功能验证; 利用启动子融合lacZ 技术检测了cry3A 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活性。【结果】获得了苏云金芽胞杆菌HD-73 菌株sigK 基因突变体,生长曲线测定表明,突变体较出发菌株在稳定期后期生长较慢; 扫描电子显微镜观察和芽胞计数分析显示,突变体丧失了形成芽胞和晶体的能力; SDS-PAGE 分析表明突变体中伴胞晶体蛋白的表达量明显低于出发菌株和恢复菌株。利用载体pHT315 携带sigK 基因及其启动子在突变株中表达,所获得的遗传恢复菌株恢复了突变株产生芽胞和晶体的能力; sigK 基因的突变可以提高cry3A 基因启动子在产胞后期的转录活性,对cry3A 启动子指导的Cry 蛋白表达量没有显著影响。【结论】本研究证明sigK 基因为苏云金芽胞杆菌芽胞形成所必需,并影响伴胞晶体蛋白的产量; sigK 基因功能的丧失有利于cry3A 基因启动子在产胞后期的转录。
王敏杰 , 韩振华 , 武珍 , 赵玉强 , 高杜娟 , 王健超 , 钱国良 , 胡白石
2011, 51(9):1185-1193.
摘要:摘要: 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Acidovorax citrulli,Ac)是近年来发生在西瓜、甜瓜等葫芦科植物上的一种重要病原细菌。它主要危害西瓜、甜瓜,引起叶斑或叶枯,造成果实腐烂,严重时导致绝产。【目的】验证组氨酸的合成缺陷与Ac 的致病性之间的关系。【方法】采用Mini-Tn5 转座子随机插入方法,从瓜类细菌性果斑病菌xjl12 突变体文库中筛选突变体,并通过亚克隆技术对基因进行鉴定。【结果】筛选到一株在烟草上失去过敏反应且致病性降低的突变体。鉴定其为hisC(histidinol-phosphate aminotransferase) 基因的突变体。同时也对Ac 中组氨酸合成过程中的另外3 个酶(hisA、hisB 和hisD 基因) 进行了研究。这些基因突变后均丧失了激发烟草过敏性反应的能力,致病性明显下降,发病时间比野生型延迟了约48 h,通过外源添加组氨酸可恢复其突变特征。【结论】这些基因的突变所致性状改变与组氨酸的合成缺陷直接相关。
2011, 51(9):1194-1199.
摘要:摘要: 【目的】建立PEG 介导的苹果腐烂病菌原生质体遗传转化体系。【方法】本文利用带有hph 基因的质粒,以苹果腐烂病菌(Valsa mali var.mali) 03-8 为受体菌株,通过PEG 融合法对其原生体进行转化。【结果】于YEPD 内培养48 h 的菌丝,在酶解液浓度为50 mg /mL Driselase + 10 mg /mL Lysing Enzymes 情况下,按10 mL酶液/0. 5 g湿菌体比例,酶解2 h时可以释放出4 × 107 个/mL 原生质体,其转化效率为44 个/μg DNA。对转化子的PCR 检测和Southern 杂交分析表明,hph 基因已经整合进苹果树腐烂病菌的基因组中。转化子在PDA 培养基中继代5 次后,87. 5% 的转化子仍能正常生长,表明外源基因hph 能在苹果树腐烂病菌中稳定遗传。【结论】该转化体系的建立为苹果树腐烂病菌致病相关基因的深入研究奠定了基础。
2011, 51(9):1200-1204.
摘要:摘要: 竹节状甲烷鬃菌(Methanosaeta harundinacea) 6Ac 是本实验室分离自厌氧颗粒污泥中的甲烷古菌新种。该菌具有短杆(3μm-5μm)和长链状(>200μm) 两种细胞形态,且与细胞密度相关,暗示该菌可能存在群感效应调控的细胞形态变化。【目的】验证该菌存在群感效应信号分子并与细胞形态变化相关。【方法】用高丝氨酸内酯指示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 NTL4 检测菌株6Ac 的培养液,并用购买的高丝氨酸内酯标准品加入短杆菌株6Ac 检测形态变化。【结果】菌株6Ac 的培养液中含有高丝氨酸内酯类物质。实验证明化学合成的高丝氨酸内酯N-(β-酮基) 辛酰高丝氨酸内酯能够促进竹节状甲烷鬃菌的长链细胞形成。而且在马氏甲烷八叠球菌(Methanosarcina mazei) 、热自养甲烷杆菌(Methanothermobacter thermautotrophicus)和甲酸甲烷杆菌(Methanobacterium formicicum)的培养液中也检测到了高丝氨酸内酯。【结论】多种甲烷古菌可以产生高丝氨酸内酯类物质,并可能以此类物质作为群感效应的信号分子。
2011, 51(9):1205-1211.
摘要:摘要: 【目的】检测玫瑰红鹅膏中所含肽类毒素及其含量,并对其肽类毒素的抑制白色念珠菌活性进行研究。【方法】采用HPLC 和ESI-MS 法从玫瑰红鹅膏中分离并鉴定出所含肽类毒素,并采用HPLC 法测定其子实体、菌盖及菌柄和菌托混合部分中肽类毒素的含量。同时,采用纸片法研究了玫瑰红鹅膏粗毒液和分离到的单品肽类毒素对白色念珠菌JLC31680 和JLC31681 的抑菌作用。【结果】分离并鉴定出α-鹅膏毒肽(α-AMA)、β-鹅膏毒肽(β-AMA)和二羟鬼笔毒肽( PHD) 等3 种肽类毒素。玫瑰红鹅膏子实体中α-AMA、β-AMA、PHD 的含量分别为30. 3168、6. 9932 和9. 9459 mg/g; 菌盖中含量分别为44.9573、11.0798和11.3025 mg/g; 菌柄和菌托混合部分中:α-AMA 11.6904 mg/g和PHD 7.9775 mg/g,β-AMA 未检出。粗毒液、α-AMA、β-AMA和PHD 对白色念珠菌JLC31680 均具有很好的抑制作用,抑制率分别达到11.96%、32.52%、23.29% (p<0.01)和15. 46% (p<0.05);粗毒液和β-AMA 对白色念珠菌JLC31681的最高抑制率分别为10.16%和11.10%(p<0.01),α-AMA 对白色念珠菌JLC31681最高抑菌率为6.89%(p<0.05)。 【结论】玫瑰红鹅膏中的三种肽类毒素的含量较高,是制备肽类毒素的新资源; 其具有抑制白色念珠菌的活性,可开发利用。
温思霞 , 管敏 , 周涛 , 曹红 , 谢春芳 , 刘大玲 , 姚冬生
2011, 51(9):1212-1221.
摘要:摘要: 【目的】黄曲霉毒素氧化酶(aflatoxin-oxidase,AFO)来源于假蜜环菌(Armillariella tabescens)的细胞内提取物,具有转化黄曲霉毒素B1(Aflatoxin B1,AFB1 )的特性。为更进一步了解该酶的性质,我们克隆了AFO的基因,并进行了重组AFO 蛋白的表达、纯化和酶学性质分析。【方法】本研究利用基质辅助激光解吸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MS) 获得的AFO 短肽序列设计简并引物进行逆转录,再通过cDNA 末端快速扩增(rapid-amplification of cDNA ends,RACE)技术获得了AFO 基因的全长cDNA 序列。构建重组表达载体pPIC9-afo,在毕赤酵母中进行重组AFO(rAFO) 的融合分泌表达,用Ni 离子螯合层析进行rAFO 的纯化,获得有活性的rAFO 后,对其进行肽质量指纹(peptide mass fingerprinting,PMF) 鉴定和酶学性质分析。【结果】黄曲霉毒素氧化酶( AFO) 基因的开放阅读框为2088 bp,编码695 个氨基酸; 肽质量指纹鉴定结果显示重组AFO 的肽片段序列覆盖率为63.2%。活性测定表明纯化后的重组AFO(rAFO)比活力为234 U/mg;对rAFO进行酶学性质分析表明,对于底物黄曲霉毒素B1,rAFO 的Km 值为3. 93±0.20×10-6 mol/L;反应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 为6.0;30℃放置90 min后酶活力下降50%;rAFO在pH5.5-7.0 之间酶活力较稳定,相对活力维持在51%-65%之间。【结论】本文第一次成功克隆并重组表达了一种具有黄曲霉毒素B1转化功能的酶———黄曲霉毒素氧化酶(aflatoxin-oxidase,AFO),纯化后的重组AFO(rAFO)具有较好的黄曲霉毒素B1转化活性,为进一步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刘冰冰 , 唐蜀昆 , 明红 , 何松涛 , 聂国兴 , 关统伟 , 张利莉 , 李文均
2011, 51(9):1222-1231.
摘要:摘要: 【目的】探索新疆罗布泊地区高盐环境可培养嗜盐古菌的多样性及其功能酶应用潜力。【方法】采集罗布泊地区13 份土样,用纯培养并结合基于16S rRNA 基因系统发育分析的方法来研究样品中嗜盐古菌的多样性。按系统进化树的聚类关系,挑选出一些菌株进行盐度耐受及淀粉酶、蛋白酶、酯酶的酶活检测。【结果】从13 份土样中共分离到56 株嗜盐古菌,经16S rRNA 基因克隆测序,通过MEGA 4.0构建N-J 树分析,56 株菌分布于嗜盐古菌的10 个生效发表属和5 个潜在新属。运用Shannon-Wiener 方法计算其多样性指数为1. 820。挑选17 株嗜盐古菌所测试盐浓度实验结果表明这一批嗜盐古菌的大部分生长范围在10%-35%之间,最适盐浓度在20%-25%之间。不同酶活检测结果为: 淀粉酶酶活率为70.6%,蛋白酶酶活率为35.3%,酯酶酶活率为82.4%。【结论】新疆罗布泊周边地区由于气候及地理位置的独特性,蕴藏丰富的嗜盐古菌资源。本实验所设计的分离方法对嗜盐古菌的分离是极其有效的,为进一步研究新疆罗布泊及周边地区嗜盐古菌资源提供了技术基础。盐度耐受实验结果验证在低盐环境中分离嗜盐古菌新物种的可行性。同时,嗜盐古菌的酶活比率较高且活性较强为进一步开发利用嗜盐古菌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杨峰山 , 刘亮 , 刘春光 , 李云龙 , 于慧颖 , 宋福强 , 耿贵
2011, 51(9):1232-1239.
摘要:摘要: 【目的】从氟磺胺草醚污染土壤分离高效降解菌株,进行分类学鉴定、降解特性及土壤修复能力初步研究,为氟磺胺草醚污染土壤微生物修复提供新的菌株。【方法】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和16S rRNA 序列分析方法进行菌株鉴定; 通过农药初始浓度、pH 值、温度等环境因素的研究得到菌株的最适生长条件;通过敏感作物和靶标杂草的盆栽生测试验,验证菌株对氟磺胺草醚污染土壤的修复能力。【结果】本试验从黑龙江省长期施用氟磺胺草醚的大豆田地中分离出一株能以氟磺胺草醚为唯一碳源生长的细菌FB8,初步鉴定为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该菌株在96 h内对500 mg/L氟磺胺草醚的降解率高达86.75%,其最适生长条件为500 mg /L农药初始浓度、初始pH6.0-8.0、35-37℃,该菌株处理30 d能够显著恢复敏感作物玉米和高粱的各项生物量指标,对氟磺胺草醚浓度为5 mg/kg的土壤修复效果明显。【结论】从黑龙江省污染土壤中筛选得到的高效降解氟磺胺草醚的门多萨假单胞菌Pseudomonas mendocina FB8,盆栽生测试验表明该菌株具有很好的土壤修复作用,可为氟磺胺草醚的生物修复研究提供适宜的菌种资源。
2011, 51(9):1240-1247.
摘要:摘要: 【目的】从番木瓜果皮内筛选具有较强拮抗活性的内生细菌防治番木瓜采后炭疽病和疫霉病,以减少果实采后病害带来的损失。【方法】采用稀释分离和平板抑菌圈法进行内生细菌的分离筛选,结合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及16S rDNA 部分序列同源性分析对菌株进行鉴定,菌株经利福平诱抗处理后田间接种到果树树干上,测定内生菌的定殖动态,采用采前和采后生防试验测定菌株对番木瓜炭疽病和疫霉病的生防效果。【结果】从番木瓜果皮中分离筛选到一株具有拮抗活性的内生细菌MGP3,对10 种病原菌有较强的拮抗作用,鉴定该细菌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登录号JF708186) ,MGP3 可进入番木瓜叶片、叶柄和果皮中定殖。MGP3 对采后番木瓜炭疽病和疫霉病的防治效果分别达到50% 和71% ; 除苗期外,采前4个不同时期经MGP3 菌液处理可以显著降低采收后果实炭疽菌的潜伏侵染率和炭疽病的病情指数。【结论】番木瓜内生拮抗细菌MGP3 具有潜在的生防应用价值。
2011, 51(9):1248-1255.
摘要:摘要: 【目的】为解决中国寒冷地区水稻秸秆大面积废弃问题,加快低温地区水稻秸秆饲料转化,本文筛选了可以低温下加速秸秆发酵过程的微生物复合菌系,研究其微生物组成并跟踪其发酵动态。【方法】通过5℃下连续定向富集筛选,获得低温复合菌系。采用克隆文库方法分析复合菌系的组成。将复合菌系和商业接种剂(由Lactobacillus plantarum,Enterococcus faecium,L.salivarilus,Pediococcus acidilactici 组成) 分别接入稻秸进行10℃发酵。气质联机(GC-MS) 测定发酵产物的同时,通过变性梯度凝胶电泳检测微生物在发酵体系的定殖情况。采用定量PCR 方法追踪复合菌系组成菌在发酵过程中的动态。【结果】16S rDNA 克隆文库分析结果表明复合系主要由两种微生物组成,一种属乳酸杆菌(Lactobacillus),一种属乳酸球菌(Leuconostoc)。10℃稻秸发酵结果表明,在发酵第6 天接种复合菌系处理的pH 已经下降到4.3,乳酸菌菌落 形成单位为2.9×109CFU/g 鲜样,而接种商业接种剂的处理pH 为5.3,乳酸菌菌落形成单位为3.6×108CFU/g鲜样; 在发酵30 d时,接种复合菌系处理的乳酸含量为8.1g/kg鲜样,接种商业接种剂处理的乳酸含量为2.0g/kg 鲜样。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结果表明,在接种复合菌系的稻秸中,从发酵的第6天开始,检测到的微生物主要为L.sakei和Leuconostoc inhae,在整个发酵过程中,两菌一直存在; 在商业接种剂处理中,发酵第6 天检测到的微生物除其四种组成菌外,还包括Uncultured bacterium; 而在发酵第16 天和第30天,只检测到组成菌中的L.plantarum 和E.faecium。定量PCR 结果显示,接种复合菌系处理中,L.sakeiDNA 在发酵第6天达到41.0%,在发酵第16天已达到65%,Le inhae在发酵的第6天达到整个发酵过程中的最大值(5.5%)。【结论】接种复合菌系,可以有效促进水稻秸秆的低温发酵进程。复合菌系组成菌可以定殖在发酵体系中,并占据优势。复合菌系的关键菌为L.sakei。
董洪燕 , 彭大新 , 焦新安 , 张小荣 , 陈素娟 , 卢艳 , 耿士忠 , 刘秀梵
2011, 51(9):1256-1262.
摘要:摘要: 【目的】为了探讨ompR 基因在肠炎沙门氏菌生物被膜形成及毒力中的作用。【方法】以肠炎沙门氏菌作为母本,运用自杀性载体pGMB151 构建了ompR 基因缺失株,结晶紫染色法和扫描电镜观察测定缺失株的生物被膜形成能力,细胞的吸附和侵入及小鼠攻毒试验测定缺失株的毒力。【结果】RT-PCR 和蛋白表达证明了ompR 基因缺失株构建成功; 该缺失株不表达纤维素和菌毛,不形成生物被膜; 上皮细胞吸附和侵入试验表明缺失株与野生株具有相同的吸附和侵入率; BALB/c 鼠腹腔感染性试验表明,缺失株的半数致死量为106.67CFU,而野生株的半数致死量小于2 CFU。【结论】ompR 基因既是肠炎沙门氏菌生物膜形成的调控基因,又是重要的毒力基因。
2011, 51(9):1263-1269.
摘要:摘要: 【目地】为安全、长期的保藏酒酒球菌,本文研究了菌体生长时间、冷冻方法、解冻温度、菌密度以及保护剂等对酒酒球菌细胞冷冻存活率的影响,找到最优液氮超低温保存方法。【方法】采用平板计数法测定冷冻存活率。【结果】实验结果表明酒酒球菌的最佳保存方法为: 首先在稳定期前期离心收集菌体; 其次加入保护剂(20 g/L 酵母浸提物,40V/V 甘油,20 g/L 蔗糖,30 g/L 谷氨酸钠) 稀释菌体,使菌密度为109CFU/mL;然后直接投入液氮冷冻; 最后在37℃温水浴中迅速解冻。保存6个月后,其中21 株酒酒球菌的冷冻存活率达到99% 以上。【结论】初步研究表明酵母浸提物,甘油,蔗糖,谷氨酸钠复合保护剂对酒酒球菌的保护效果较好,液氮超低温保存可用于酒酒球菌的长期保存。
2011, 51(9):1270-1277.
摘要:摘要: 【目的】构建表达猪肺炎支原体免疫原性基因的重组猪霍乱沙门氏菌,对重组菌株的生物学特性以及对小鼠的免疫原性进行研究。【方法】分别将猪肺炎支原体的免疫原性基因p36、p46、p65 和p97R1-Nrdf 克隆到pYA3493,得到重组质粒pYA-36、pYA-46、pYA-65 和pYA-97R1-Nrdf。重组质粒和空质粒pYA3493 分别电转asd 基因缺失株C500ˉ,获得重组菌株C36(pYA-36)、C46(pYA-46)、C65(pYA-65) 、C97R1-Nrdf( pYA-97R1-Nrdf) 和空质粒菌株CpYA( pYA3493) 。研究重组菌株的生物学特性,并以小鼠为动物模型评价重组菌株在口服、肌注两种不同免疫途径下的免疫原性。【结果】成功构建表达猪肺炎支原体免疫原性基因的重组猪霍乱沙门氏菌,重组菌株能表达外源蛋白,生化和生长特性未发生改变,插入的外源基因亦稳定存在。小鼠的免疫原性结果显示: 口服C36 + C46 + C65 + C97R1-Nrdf 组的猪肺炎支原体抗体极显著高于口服C36 + C46 + C65 组和肌注商品疫苗组(P<0.01) ,但与肌注C36 + C46 + C65 组无显著性差异(P> 0.05);IFN-γ为肌注C36 + C46 + C65 组显著高于肌注商品疫苗组( P < 0. 05) ,而与口服C36 + C46 + C65 或C36 + C46 + C65+ C97R1-Nrdf 组差异均不显著(P> 0.05); IL-4 水平为口服C36 + C46 + C65 组> 口服C36 + C46 + C65 + C97R1-Nrdf 组> 肌注商品疫苗组> 肌注C36 + C46 + C65 组,但各组之间差异均不显著(P>0.05)。对照组的猪肺炎支原体抗体、IFN-γ 以及IL-4 均与试验组差异极显著(P<0.01)。【结论】构建的表达猪肺炎支原体免疫原性基因的重组猪霍乱沙门氏菌,采用肌注免疫时具有较好的免疫原性,有望发展为猪肺炎支原体的基因工程疫苗。
2011, 51(9):1278-1284.
摘要:摘要: 【目的】二氧化氯是一种高效低毒的食品和饮用水消毒剂,其杀菌机理至今还不甚明了。本文的目的是研究二氧化氯对白色念珠菌呼吸功能的抑制作用及其与杀菌效应之间的对应性。【方法】超显微结构观察、流式细胞仪检测、耗氧率的测定以及平板培养。【结果】二氧化氯对白色念珠菌的线粒体的结构和外形没有明显的损伤作用,但是线粒体的跨膜电位会随着二氧化氯剂量的增加而逐渐崩溃; 有氧呼吸的抑制程度与菌体的死亡率保持正相关但并不相等,各种作用条件下呼吸的抑制率始终显著低于菌体死亡率; 二氧化氯作用后用厌氧培养和好氧培养两种方法所检测的死亡率没有明显区别。【结论】实验结果说明了二氧化氯对真核细胞的细胞器有明显的损伤作用并与死亡率呈正相关,但呼吸抑制可能不是细菌死亡的首要原因。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16 E-mail:actamicro@im.ac.cn
版权所有:微生物学报 ® 2024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