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 52(2):141-145.
摘要:摘要:穿孔素-裂解酶二元裂解系统是双链DNA 噬菌体普遍采用的裂菌模式,以λ噬菌体为例,系统地揭示了噬菌体穿孔素的结构与功能。λ噬菌体的S 基因的特征是呈双起始基序(dual-start motif) ,编码穿孔素(holin) S105 和抗穿孔素(antiholin) S107,通过二者不同水平的表达及相互作用,触发裂菌过程。作者综述了λ噬菌体穿孔素的膜拓扑结构和成孔机制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展望了穿孔素的研究热点和应用前景。
2012, 52(2):146-151.
摘要:摘要:结核病是危害人类健康的重要传染病,每年200 多万人死于结核病。耐(多)药菌株的出现、与HIV共感染以及人口老龄化等原因与全球结核病的卷土重来密切相关。枝菌酸是存在于结核分枝杆菌、其他分枝杆菌和许多放线菌的细胞壁中的关键组分,与结核分枝杆菌的致病、毒力和免疫逃避都有关系。枝菌酸在抗结核研究中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结核分枝杆菌枝菌酸的生物合成途径一直是很重要的抗结核药物靶标,异烟肼、乙胺丁醇等抗结核药物都是以此为靶标。深入研究枝菌酸的合成、调控有助于发现更多的药物靶标,为开发结核病控制新措施提供基础。本文综述了结核分枝杆菌枝菌酸的结构与分类、生物合成途径及其调控、作为抗结核药物靶标的前景与应用,以期对枝菌酸有更深入的了解并为新型抗结核药物靶标的发现提供基础。
2012, 52(2):152-159.
摘要:摘要:由原核生物蓝藻和放线菌引起的水体土霉异味问题备受世界的关注。本文以土霉味化合物二甲萘烷醇和2-甲基异茨醇的研究历史为主线,综述了土霉味化合物二甲萘烷醇和2-甲基异茨醇的化学特性、生物合成途径以及生物合成相关基因和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探讨了土霉味化合物二甲萘烷醇和2-甲基异茨醇生物合成研究的重要意义,并展望了土霉味化合物二甲萘烷醇和2-甲基异茨醇生物合成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的方向。
2012, 52(2):160-168.
摘要:摘要:【目的】采用传统的纯培养技术,分离新疆阿克苏地区典型的盐碱地中的粘细菌,并初步分析盐碱地土壤中可培养粘细菌资源的多样性。【方法】采用传统的水琼脂法、滤纸法和改良的土壤浸出液法分离新疆阿克苏地区25 份盐碱地的粘细菌。结合分析土样的酸碱度、含盐量、地理位置及其植被分布情况分析新疆阿克苏地区盐碱地粘细菌资源多样性。【结果】共分离到58 株粘细菌,它们被鉴定为:粘球菌属(Myxococcus)33 株;珊瑚球菌属(Corallococcus)14 株;孢囊杆菌属(Cystobacter)6 株;堆囊菌属( Sorangium)2 株;侏囊菌属(Nannocystis)2 株;多囊菌属(Polyangium)1 株。其中粘球菌抗逆性强,分离的菌株数最多,在pH 值7.5-8.5范围的盐碱地中普遍存在;其次为珊瑚球菌属;而侏囊菌属、多囊菌属的菌株较少见。【结论】新疆阿克苏地区盐碱地粘细菌多样性不高,可能受分离纯化方法、含盐量以及土壤性质影响较大。
2012, 52(2):169-176.
摘要:摘要:【目的】确定导致大鲵(Andrias davidianus)细菌性感染死亡的病原。【方法】从大鲵肝脏中分离细菌,通过Biolog 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及分子生物学方法对纯培养的细菌进行鉴定,再用大鲵和鲫鱼分别进行人工感染试验,以确定分离菌的致病性,同时对分离到的病原菌进行药物敏感试验。【结果】从患病大鲵肝脏中分离到一株致病菌JZ01,经人工感染健康大鲵,可复制与自然发病相同的症状,且从人工感染病鲵体内再次分离到相同的病原菌。该致病菌对健康鲫鱼也有致病性。经Biolog 微生物自动鉴定系统的鉴定,以及进一步的16S rDNA 基因序列和系统发育分析都表明,此致病菌为弗氏柠檬酸杆菌。药物敏感性试验表明,该菌株对氨曲南、头孢三嗪、先锋噻肟等9 种药物高度敏感。【结论】弗氏柠檬酸杆菌是大鲵的一种致病菌。本文在国内外首次报道了该菌对大鲵具有致病性。
2012, 52(2):177-183.
摘要:摘要:【目的】开发一种新型的大肠杆菌表面展示系统,为C 末端截短NCgl1221 蛋白作为锚定蛋白提供科学依据,丰富并优化细菌表面展示系统。【方法】扩增C 末端截短NCgl1221 序列和β-淀粉酶基因,构建融合蛋白表达载体。将重组载体PET-NA和空载体PET-28a 分别转入Rosetta(DE3) pLysS 中,IPTG诱导表达,SDS-PAGE和Western blot鉴定融合蛋白表达情况。将诱导表达菌株进行免疫荧光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和流式细胞分析检测β-淀粉酶的展示。酶活测定和淀粉水解分析验证被展示β-淀粉酶的活性。【结果】融合蛋白成功地在大肠杆菌中表达,有活性的β-淀粉酶通过与锚定蛋白C末端的融合被展示在了宿主菌表面,展示β-淀粉酶的重组菌可以水解利用培养基中的淀粉。【结论】成功开发了一种以C末端截短NCgl1221为锚定蛋白的新型大肠杆菌表面展示系统,并以此系统展示了分子量大小为56 kDa的活性酶,为该系统在全细胞催化剂或吸附剂等方面的应用奠定了基础。
2012, 52(2):184-190.
摘要:摘要:【目的】从嗜水气单胞菌(Aeromonas hydrophila)HBNUAh01 中克隆外膜蛋白A (outer membrane protein A,ompA)基因并在烟草(Nicotiana tabacum)叶片细胞中瞬时表达该蛋白。【方法】以嗜水气单胞菌HBNUAh01 为模板进行嗜水气单胞菌外膜蛋白A(AhompA)基因片段的PCR 扩增,并将其克隆到pEASYBlunt Simple 载体中以进行测序。测序正确的AhompA 基因序列与含有黄色荧光蛋白(yellow fluorescent protein,YFP)基因的表达载体pCAMBIA1300 构建重组表达载体。将该重组表达载体转化到农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GV3101 感受态细胞中,随后用阳性转化子转染烟草叶片细胞。使用激光扫描共聚焦成像系统(Confocal Laser Scanning Microscope)检测观察融合表达AhompA 基因的黄色荧光蛋白并采用RT-PCR 检测AhompA 基因在烟草叶片中的转录情况。【结果】从嗜水气单胞菌HBNUAh01中克隆出大小为1032 bp 的AhompA 基因序列,并在烟草叶片中成功表达AhompA 和YFP 的融合蛋白。【结论】AhompA 基因在烟草叶片细胞中的成功表达为进一步研究利用植物疫苗防治嗜水气单胞菌引起的水产动物疾病奠定了基础。
2012, 52(2):191-197.
摘要:摘要:【目的】尝试构建表达小干扰RNA(small interfering RNA ,siRNA)的小环载体,并初步鉴定其对乙肝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复制及其基因表达的抑制作用。【方法】设计并合成靶向HBV S 区的siRNA,将其克隆到小环载体pMC. BESPX-MCS2 上,测序正确后将重组体pMC-H1-siHBS-U6 转化入感受态E.coliZYCY10P3S2T,然后在培养基中加入L-阿拉伯糖,诱导其降解细菌骨架,获取只含有目的基因表达盒的小环RNA 干扰载体pmc-H1-siHBS-U6。将小环RNA 干扰载体与HBV 真核表达质粒pHBV1.3共转染Huh-7细胞,分别在转染后1-7 天,ELISA 法检测Huh-7细胞上清中的HBsAg、HBeAg,并且通过Real-time RT-PCR法分析干扰RNA 对HBV DNA 及mRNA 的抑制效果。【结果】成功构建了靶向HBV S 基因的siRNA 小环表达载体pmc-H1-siHBS-U6。该载体能显著抑制Huh-7 细胞HBsAg 和HBeAg 分泌,并且其抑制效果能够维持2-3 周时间。Real-time PCR 证实HBV的DNA 与mRNA 水平分别降低了71%和80%,而对照siRNA 及空载体则无此作用。【结论】成功构建了靶向HBV 的小环RNA 干扰载体,并且其能稳定、高效、特异地抑制HBV基因的表达与复制,该研究不仅对探索HBV 的基因治疗提供了重要线索,而且为RNA 干扰的应用提供了新的运载体系。
2012, 52(2):198-205.
摘要:摘要:吸水链霉菌(Streptomyces hygroscopicus)ATCC29253 能够产生非常丰富的次级代谢产物,除了雷帕霉素外,还可以分泌尼日利亚菌素、洋橄榄叶素、六烯类抗生素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具有重要的研究价值和应用前景。【目的】而建立高效的遗传操作系统是研究该链霉菌相关代谢产物合成机理和构建基因工程菌株的基础。【方法】我们测试了不同培养基及供体菌对吸水链霉菌及其它链霉菌接合转移效率的影响。【结果】我们发现酪蛋白水解物和镁离子能显著提高S.hygroscopicus ATCC29253 接合转移效率。通过随机组合试验,筛选出最佳的MgCl2和酪蛋白水解物浓度组合,使得S. hygroscopicus ATCC29253 接合转移效率达到1.5×10-4。同时我们还发现酪蛋白水解物可以明显改变S.lividans、S.albus、S.avermitilis 的接合转移效率。【结论】本研究首次发现酪蛋白水解物不光对S.hygroscopicus ATCC29253 接合转移有作用,对其它常用的链霉菌如S.lividans、S.albus、S.avermitilis 等的接合转移效率都有显著的影响。
2012, 52(2):206-213.
摘要:摘要:【目的】为了明确钾矿物分解细菌Bacillus globisporus Q12 和Rhizobium sp. Q32 最合适的产酸和胞外多糖条件,并进一步阐明供试菌株对钾长石的溶解效应及其机制。【方法】分别向培养基中加入0-1.2 g/L(NH4)2SO4,选择菌株最适的产酸及合成胞外多糖条件,研究菌株对钾长石的溶解效果,并采用扫描电镜(SEM)观察钾长石表面形态及菌体分布特征。【结果】0.6、0和0.3g/L(NH4)2SO4分别能使菌株Q12、Q32和混合菌株(Q12 + Q32)产生较多的有机酸、胞外多糖以及有机酸和胞外多糖的复合物。菌株Q12、Q32 及其混合菌株均能够显著地溶解钾长石,并释放出矿质元素,其中混合菌株的溶解效果要优于单一菌株;SEM分析表明,混合菌株对钾长石的溶蚀作用最强。【结论】(NH4)2SO4的含量能够影响供试菌株Q12和Q32的生长代谢及其对钾长石的风化作用,混合菌株可以通过产生的有机酸和胞外多糖的联合作用加速对钾长石的风化。
胡涛 , 张光涛 , 朱义广 , 李苏梅 , 张海波 , 张改云 , 杨晓红 , 鞠建华 , 张长生
2012, 52(2):214-220.
摘要:摘要:【目的】克隆和表达二糖核苷类抗生素友菌素生物合成基因簇中的核苷转移酶基因amiE,并研究AmiE的体外催化功能。【方法】采用PCR 技术将编码257 个氨基酸的葡萄糖-1-磷酸核苷转移酶基因amiE 克隆到表达载体pET28a 上,构建质粒pCSG4001,转化入大肠杆菌E.coli BL21(DE3) 中诱导表达;利用亲和层析分离纯化蛋白AmiE,以葡萄糖-1-磷酸和胸腺嘧啶三磷酸(TTP) 或尿嘧啶三磷酸(UTP) 为底物,利用高效液相检测AmiE 的体外酶活;以甘露糖-1-磷酸、半乳糖胺-1-磷酸和半乳糖-1-磷酸和TTP 作为底物,进一步研究AmiE 对底物的选择性。【结果】N-末端融合组氨酸标签的AmiE 蛋白在大肠杆菌中获得了可溶性表达,通过亲和层析纯化出的AmiE 能够以TTP(或UTP)和葡萄糖-1-磷酸作为底物,催化形成胸腺嘧啶二磷酸葡萄糖(TDP-glucose)或者尿嘧啶二磷酸葡萄糖(UDP-glucose),但对其他三种底物,无明显催化活性。【结论】大肠杆菌中表达纯化的核苷转移酶AmiE 能够体外催化形成TDP-葡萄糖(或UDP-葡萄糖),确证了AmiE 作为核苷转移酶的催化功能,同时表明AmiE 对底物具有一定的选择性。
2012, 52(2):221-227.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细菌作用下碳酸盐矿物的形成过程有助于了解微生物成矿的机理。【方法】在Lagoa Vermelha 培养基中(Mg/Ca 为6:1)对一株分离自土壤样品的梭菌MH18 菌株进行了为期35 天的碳酸盐矿物培养实验,同时还完成了一组无菌对照实验。利用X-射线衍射技术对沉淀物的矿物成分进行了测定,利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子显微镜对沉淀物的形态进行了系统的观察。【结果】MH18 菌株在Lagoa Vermelha培养基中诱导形成了以高镁方解石为主的碳酸盐矿物;这些矿物起初具有哑铃状的外形,后来发展为球状;无菌对照实验中出现少量沉淀物,但X-射线衍射技术图谱显示它们是非晶态物质。【结论】MH18 菌株具有促进碳酸盐矿物结晶的功能;碳酸盐矿物的特殊形态(哑铃状和球状)可能与细菌形态存在着某种成因上的联系。
2012, 52(2):228-235.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铜绿微囊藻细胞死亡过程中形态和生理生化变化,探讨蓝藻细胞死亡机制。【方法】通过黑暗限气处理模拟水华爆发后期水体环境,在处理后不同时间取样,对藻液的OD 值,溶氧含量和pH 值进行监测,使用透射电镜对细胞形态结构变化进行观察,通过胱天蛋白酶(Cysteine-dependent aspartate specific protease,Caspase)活性检测、活性氧含量测定、末端脱氧核糖核酸转移酶介导的dUTP 缺口末端标记(Terminal 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 nick end-labeling,TUNEL) 染色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对处理后藻细胞的死亡生理进行研究。【结果】黑暗限气处理后,藻培养液pH 值和溶解氧含量下降,处理12 h后藻液开始变黄,48 h后藻细胞全部死亡。电镜观察结果表明,藻细胞在黑暗限气处理所导致的死亡过程中出现空泡和类囊体、核糖体等内部结构解体但细胞壁仍保持完整等现象。活性氧含量和caspase 活性检测表明,在藻细胞死亡过程中活性氧含量和caspase 活性上升。TUNEL 染色和琼脂糖凝胶电泳分析发现,藻细胞在死亡过程中DNA 发生断裂和降解。【结论】铜绿微囊藻细胞在黑暗和限气处理中表现出和真核生物细胞程序性死亡相类似的死亡特征,这说明细胞死亡机制是保守的,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一样具有程序性死亡机制。
李明源 , 季秀玲 , 王宝强 , 张琦 , 林连兵 , 张兵 , 魏云林
2012, 52(2):236-242.
摘要:摘要:【目的】高山冰川是一类独特的生态系统,本研究探索从明永冰川地区分离和培养低温菌噬菌体,并对其特征进行研究。【方法】利用已分离的低温菌为宿主,采用“双层平板法”从明永冰川融水中分离纯化低温菌噬菌体;对噬菌体及其宿主进行电镜形态观察,并进行噬菌体基因组限制性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衣壳蛋白组成分析及噬菌体生理特征研究。【结果】从明永冰川融水中分离获得一株裂解性低温噬菌体,命名为MYSP03(Mingyong Flavobacterium Siphoviridae Bacteriophage),其宿主菌MYB03 鉴定为Flavobacterium 菌株。噬菌体MYSP03 为长尾型,无囊膜,头部具典型的正多面体立体对称结构,直径约72 nm;尾管长约240 nm,直径约10 nm;4℃时具侵染活性,在4℃-20℃范围内均可产生边缘清晰、透明的噬菌斑,最适感染温度约10℃,pH 耐受范围较广,最适感染pH 约9.4,对氯仿不敏感,基因组为双链DNA,大小约66 kb。
2012, 52(2):243-249.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体内外实验评估5 种乳杆菌缓解牛乳β-乳球蛋白(BLG) 过敏的作用,为今后筛选具有抗过敏活性的乳杆菌提供参考。【方法】首先体外分析5 种活的/热致死的乳杆菌促进小鼠原代淋巴细胞分泌细胞因子(CK)IFN-γ和IL-4的水平,随后应用小鼠BLG 过敏模型评估这5 种乳杆菌抑制过敏的能力。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空白组、BLG 致敏组和5 种活的/热致死乳杆菌组。采用ELISA 法检测各组小鼠淋巴细胞分泌Thl/Th2 型CK 的水平,并测定小鼠血清中总IgE 和BLG 特异性IgE 的含量。【结果】在体外可促进淋巴细胞分泌IFN-γ、抑制IL-4,使其IFN-γ/IL-4比值(代表Thl/Th2细胞平衡) 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的乳杆菌,在体内实验中也能有效提高致敏小鼠淋巴细胞的IFN-γ/IL-4 分泌率,并显著降低致敏小鼠血清中总IgE和BLG特异性IgE的水平(P<0.05)。相反,在体外的IFN-γ/IL-4 比值较低的乳杆菌,不能缓解特异性IgE 抗体介导的食物过敏反应。【结论】基于乳杆菌体外刺激小鼠原代淋巴细胞分泌Th1/Th2型CK的结果,可以预测菌株在体内具有可通过纠正Th2占优势的Th1/Th2细胞失衡,下调抗体分泌量,缓解小鼠BLG 过敏症状的能力。
李悦 , 熊明华 , 成小松 , 孙晶 , 臧海莲 , 潘俊波 , 李春艳
2012, 52(2):250-255.
摘要:摘要:【目的】明确乙腈降解菌BX2 的分类地位及生物学特性,评价其处理含乙腈废水的可行性。【方法】通过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以及系统发育分析对菌株BX2 进行鉴定。考察温度、初始pH 及接种量等因素对菌株生长的影响,确定菌株的最佳生长条件及在该条件下的乙腈降解能力。测定菌株BX2 对NaCl的耐受能力。【结果】乙腈降解菌BX2 的形态特征及生理生化特性与紫红红球菌(Rhodococcus rhodochrous)最相近。其16S rRNA、gyrB、secA1 基因序列与紫红红球菌的相似性分别为99. 37%、99. 29%、97. 87%。最佳生长条件为35℃,初始pH 7.5,接种量1%。此条件下,菌株BX2 在16 h内对浓度为800mg/L乙腈的降解率为95. 87%。菌株BX2 在NaCl 含量高于6%的培养基中无法生长。【结论】菌株BX2 被鉴定为紫红红球菌。该菌株有较强的环境适应能力,可降解高浓度乙腈,在含氰废水的生物修复中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2012, 52(2):256-261.
摘要:摘要:【目的】筛选霍乱弧菌C6706-中调控LysR 家族蛋白AphB 表达的基因。【方法】将霍乱弧菌埃尔托型菌株C6706-aphB 启动子区克隆到2 个报告质粒pBBRLux 和pKP302 上,并将其导入霍乱弧菌C6706-中,以此作为出发菌株。利用出发菌株与转座子pSC123 接合构建LZV630-302 转座子随机突变文库,通过测定化学发光强度检测aphB 启动子的表达水平,筛选aphB 表达受影响的突变株。利用随机PCR 方法检测转座子插入位点,并测序比对分析基因。【结果】从7 个转座子库中(共约4 万个突变株) 得到能影响aphB 表达(均导致下降)的2 株突变株T1 和T2。测序比对发现T1 中转座子插入在vc1585 读码框内,T2 中转座子插入在距vc1602 基因末端7 bp处。【结论】获得aphB 表达改变的突变株,基因vc1585 和vc1602 可能直接或间接影响aphB 表达,为进一步研究aphB 表达调控影响因素奠定了基础。
2012, 52(2):262-267.
摘要:摘要:【目的】针对肺炎支原体新型p1 基因型(V2c 型)菌株检测工作的需要,建立相应PCR 检测方法并进行评价。【方法】针对新型V2c 型肺炎支原体菌株p1 基因变异区域序列设计特异性扩增引物,建立对V2c 型肺炎支原体菌株进行PCR 检测的检测方法并用相关基因测序进行验证。使用所建立的巢式多重PCR对北京地区2008-2011 年分离到的214 株临床肺炎支原体进行分型分析。【结果】特异引物可有效检测出V2c菌株,在其它型别菌株均无阳性扩增。214 株肺炎支原体临床分离株中1 型菌株占0.2%(193/214),V2a型菌株占0.9%(2/214),V2c 型菌株占8.9%(19/214);未检出2型菌株。【结论】针对V2c 型肺炎支原体所建立的基于p1 基因的PCR 检测方法,能有效区分以往方法无法检测出的新型V2c 型肺炎支原体菌株,对开展肺炎支原体流行病学调查和病原分析有重要意义。
您是本站第 访问者
通信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邮编:100101
电话:010-64807516 E-mail:actamicro@im.ac.cn
版权所有:微生物学报 ® 2025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