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2年第52卷第7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 封面

      2012, 52(7).

      摘要 (586) HTML (0) PDF 4.75 M (554)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录
    • 目录

      2012, 52(7).

      摘要 (594) HTML (0) PDF 286.91 K (12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小型综述
    • 放线菌中腺苷三磷酸结合盒转运蛋白的研究进展

      2012, 52(7):801-808.

      摘要 (1113) HTML (0) PDF 626.42 K (24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放线菌由于能产生多种结构新颖、活性独特的次级代谢产物,在医药工业、农业和环境保护上具有重要作用。全基因组测序的数据显示,放线菌中含有数目众多的腺苷三磷酸结合盒(ATP-binding cassette,ABC)转运蛋白基因,在营养摄入、次级代谢产物转运、外源毒素解毒等一系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概述了ABC 转运蛋白的结构和作用机制,并结合本实验室的研究工作,对近年来放线菌中ABC 转运蛋白的研究进展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综述,着重介绍了负责次级代谢产物跨膜转运的ABC 外排蛋白,并展望了放线菌ABC 转运蛋白的研究热点和应用前景。

    • 炭疽杆菌检测方法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2012, 52(7):809-815.

      摘要 (1550) HTML (0) PDF 557.81 K (30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炭疽是严重威胁人类健康的烈性传染病,其病原体为炭疽芽孢杆菌。炭疽芽孢杆菌在我国公布的《人间传染的病原微生物名录》中被列为第二类病原微生物(高致病性病原微生物),其芽孢可作为生物战剂和生物恐怖的原材料,因此,发展灵敏、高效的炭疽杆菌检测方法十分重要和紧迫。按检测的靶标分类,针对炭疽杆菌的检测方法主要有四大类:针对炭疽杆菌芽孢的检测方法,针对细菌繁殖体的检测方法,针对炭疽杆菌基因的检测方法和针对炭疽毒素蛋白的检测方法。其中,针对炭疽杆菌芽孢和细菌繁殖体的检测已经有比较成熟的方法,但其在特异性以及临床的实用性方面难以令人满意;针对炭疽杆菌基因的检测技术在特异性和灵敏度上有较大的提高,但在临床诊断等方面还有欠缺;而针对炭疽毒素蛋白的检测技术的发展,使得直接对炭疽杆菌的主要致病因子的检测成为可能,这对于临床诊断以及流行病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当前炭疽杆菌检测方法的最新进展做了简要的归纳,关注了不同检测方法的适用范围和检测能力,并展望了相关领域的发展趋势,希望能为从事炭疽杆菌检测方法研究的同行提供参考和帮助。

    • >分类和进化
    • 孟加拉虎粪便放线菌的分离及其多样性

      2012, 52(7):816-824.

      摘要 (1178) HTML (0) PDF 712.64 K (22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建立有效分离动物粪便放线菌的方法,认识孟加拉虎粪便放线菌的多样性。【方法】从预处理、抑制剂、培养基三个方面考虑,采用平板稀释的分离方法。用细菌通用引物扩增获得放线菌菌株的16SrRNA 基因,根据系统发育分析进行鉴定。【结果】孟加拉虎粪便样品中,可培养放线菌的菌落平均数量为1.10×108 cfu/g(粪便湿重);对分离到的110 株纯培养放线菌的16S rRNA 基因部分序列分析表明:它们分布于10个科、12个属,主要是一些菌丝分化程度低的放线菌,如: Arthrobacter、Dietzia、Kocuria、Corynebacterium、Microbacterium等;产丝的放线菌主要以Streptomyces 占优势,约占分离到放线菌总数的64%。【结论】干热处理粪便样品可以大大提高放线菌的出菌率;添加多种抑制剂及不含天然成分的组合培养基较适合粪便放线菌的分离;孟加拉虎粪便中可培养放线菌的多样性较丰富。本研究提供的分离动物粪便放线菌的有效方法,为动物粪便放线菌资源的研究和开发利用提供了借鉴作用。

    • >遗传和分子生物学
    • 青蒿植物内生链霉菌中的质粒pCQ4与噬菌体ΦCQ4

      2012, 52(7):825-831.

      摘要 (860) HTML (0) PDF 1.42 M (21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在青蒿植物的内生链霉菌W75 中检测到一个大的环型质粒pCQ4。克隆、测序、分析和功能研究pCQ4。【方法】Southern 杂交确定质粒的酶切图谱,利用接合转移和同源重组方法将质粒克隆到了大肠杆菌BAC 衍生的载体上,并进行鸟枪测序和分析。【结果】获得了全长为84833 bp的pCQ4 序列,预测编码129个基因,其中成簇的40 个基因与其它噬菌体的基因同源。实验证明含有质粒pCQ4 的菌株能够低频率释放噬菌体ФCQ4,并可以侵染消除了pCQ4 的W75X 孢子和形成噬菌斑。在透射电镜下观察到噬菌体颗粒,脉冲场凝胶电泳显示ФCQ4 为线型DNA。pCQ4 与已发表的链霉菌质粒-噬菌体pZL12比对,编码噬菌体的主要结构蛋白的基因是相似的。【结论】链霉菌大的质粒pCQ4 也可以转化为噬菌体ФCQ4,其噬菌体相关的基因簇可能是可转移的单元。

    • 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基因重组和缺失产生DNAβ相关的新型小分子

      2012, 52(7):832-839.

      摘要 (1234) HTML (0) PDF 974.83 K (226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棉花曲叶病是棉花生产上的一种重要的病毒病害,在巴基斯坦和印度等国家地区大面积流行,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近年在中国广西南宁的棉花田间发现了棉花曲叶病害,在广西的黄秋葵中也发生了曲叶病,二者的病原均为木尔坦棉花曲叶病毒(Cotton Leaf Curl Multan Virus,CLCuMV),为了对这2个病害有更深的了解,本文对该双生病毒伴随的DNA 小分子进行测序分析。【方法】分别从广西南宁地区感染CLCuMV 的3 棵棉花和3 棵黄秋葵中提取总DNA,用CLCuMV DNAβ 的特异引物进行PCR 扩增,将产物分离纯化并克隆测序,进行序列比对分析。【结果】从棉花曲叶病害中分离得到了1384 nt 的新型重组DNA分子,以及从黄秋葵曲叶病害中分离得到了754 nt 的新型缺失型DNA 分子。研究结果表明1384 nt 重组分子是由CLCuMV GX1 的DNA-A 和DNAβ 重组而成。重组分子大部分来源于CLCuMV 的DNA-A,包含基因间隔区,附近的部分AV2 和AC1 基因,以及反向互补的部分AC3 基因。其余部分来源于伴随的DNAβ,包含A-rich 区域。分析拼接片段的附近序列,发现接头部分含有2-3个共同碱基,推测为重组作用发生的位点。与以前报道的在实验室中产生的CLCuMV 重组分子进行比较显示,DNA-A 的基因间隔区和DNAβ的A-rich区在重组过程中非常保守。另外,754nt的重组小分子是由CLCuMV Okra1 DNAβ缺失突变产生,缺失了大部分的编码C1 蛋白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以及小部分的A-rich 区。【结论】本研究在自然条件下分离到了来源于CLCuMV 和卫星DNAβ 的重组分子,以及DNAβ 缺陷型分子。这2 种重组小分子以前未见报道,这也是在中国发现的棉花曲叶病毒中首次发现重组分子。这种基因组变异现象在棉花曲叶病毒的进化和寄主适应过程中可能有重要的意义。

    • >生理和代谢
    • 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参与了曲格列酮诱导的HeLa细胞自噬和凋亡

      2012, 52(7):840-849.

      摘要 (1151) HTML (0) PDF 1.74 M (353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明确磷酸腺苷激活的蛋白激酶(AMPK)在细胞自噬和凋亡中的作用。【方法】利用电镜、荧光显微镜、蛋白免疫杂交、siRNA 干扰、流式细胞计数、MTS 细胞活性检测等对曲格列酮(troglitazone,TZ)处理的HeLa 细胞自噬和凋亡情况进行了检测。【结果】不同检测方法均表明TZ 增加了HeLa 细胞的自噬,这种自噬的发生伴随着AMPK 的磷酸化的降低;抑制AMPK 增加基础细胞自噬,而阻断了TZ 引起的自噬标记物LC3-II 的增加,同时也减少了TZ 引起的凋亡分子PARP 的切割;用自噬抑制剂3-MA 和干扰细胞自噬基因,不仅PARP 的切割明显地受到抑制,而且也部分阻断了TZ 引起的细胞活性丧失。【结论】AMPK 直接参与了TZ 引起的HeLa 细胞自噬过程,这种自噬发生促进了其诱导的细胞凋亡。

    • >酶和蛋白质
    • 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漆酶POXA1在里氏木霉中的高效表达及酶学性质

      2012, 52(7):850-856.

      摘要 (1149) HTML (0) PDF 923.76 K (293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将优化后的糙皮侧耳(Pleurotus ostreatus)漆酶基因pox1,在里氏木霉中进行高效表达并对重组表达的漆酶进行酶学性质测定。【方法】:根据里氏木霉的密码子偏好性,对漆酶POXA1 密码子进行优化并合成。以质粒pBluscriptⅡSK(+)为骨架,利用里氏木霉纤维二糖水解酶基因(cbh1)的启动子和终止子序列构建里氏木霉外源蛋白表达载体pSKLDT。PEG 介导的原生质体转化方法转化里氏木霉菌株Tu6,筛选获得漆酶表达工程菌;通过木霉工程菌摇瓶发酵培养后对发酵液上清中的漆酶进行纯化,并对异源表达的漆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结果】经尿嘧啶缺陷培养基筛选获得木霉阳性转化子,通过PCR分析及漆酶酶活性筛选获得漆酶高效表达重组菌LC-7,该重组菌经摇瓶发酵144h 后粗酶液酶活达237.134IU/mL,酶活较其出发菌Pleurotus ostreatus提高了28.6倍。酶学性质研究表明,纯酶的比活为9852IU/mg,最适温度为50℃,最适pH为3.0,最适底物为ABTS,该漆酶催化ABTS的Km和Vmax分别为7.58×10-2mmol/L及9.752×10-3mmol/L/min,金属离子Cu2+、Zn2+、Fe3+、Mn2+、Ba2+、Mg2+等对漆酶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但Fe2+能明显的抑制漆酶的催化活性。【结论】外源漆酶基因能在里氏木霉中实现高效分泌表达。

    • 疏棉状嗜热丝孢菌脂肪酶在毕赤酵母中的表面展示及酶学性质

      2012, 52(7):857-865.

      摘要 (1187) HTML (0) PDF 1.13 M (25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构建疏棉状嗜热丝孢菌脂肪酶(Thermomyces lanuginosus lipase,TLL)在毕赤酵母GS115中的细胞表面展示体系,筛选展示成功且酶活力及展示率较高的重组子作为全细胞催化剂,并研究其酶学性质。【方法】克隆TLL 基因tll,以酿酒酵母细胞壁蛋白Sed1p 为锚定蛋白,构建表面展示载体pPICZαA-TLS。重组载体经SacⅠ线性化后转入毕赤酵母GS115 中,经三丁酸甘油酯平板检测及摇甁发酵筛选获得高酶活力的毕赤酵母重组子,采用抗FLAG 标签一抗和R-PE 荧光素标记的二抗处理细胞后,进行荧光显微镜检测和流式细胞仪分析,并考察全细胞催化剂的最适反应温度和pH、金属离子耐受性等酶学性质。【结果】成功构建TLL 毕赤酵母细胞表面展示体系,筛选到1 株具有三丁酸甘油酯和橄榄油水解活力的克隆子,经1% 的甲醇诱导发酵120 h后,水解橄榄油酶活力达257.8U/g干细胞。经抗体处理后的重组菌发酵细胞在荧光显微镜下呈现强烈的红色荧光,流式细胞仪分析结果也证实脂肪酶被成功展示在酵母细胞表面,展示率达98. 36%。展示的TLL 作为全细胞催化剂水解对硝基苯酚丁酸酯(pNPB)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8.0,且具备良好的热稳定性和有机溶剂耐受性;K+、Ca2+、Mg2+对其有微弱的激活作用,Mn2+、Ni2+则有微弱的抑制作用,Cu2+的抑制作用较强,而EDTA、SDS、Tween 20 对酶活力影响不明显。【结论】首次将TLL脂肪酶成功展示在毕赤酵母细胞表面,获得具有较高水解活力和良好酶学特性的全细胞催化剂,为表面展示TLL 脂肪酶的规模化应用奠定了技术基础。

    • >生态和环境微生物学
    • 微生物转化影响不同内源雌激素水平大鼠粪便雌马酚含量和菌群结构

      2012, 52(7):866-874.

      摘要 (933) HTML (0) PDF 2.08 M (234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雌马酚(Equol)是肠道中特定细菌转化大豆异黄酮的产物,与其前体大豆苷元(Daidzein)相比,雌马酚具有更强的生物学活性。【目的】研究口服雌马酚产生菌对大鼠转化大豆苷元能力的可能促进作用及内源雌激素对大鼠肠道菌群的可能影响。【方法】使用平均体重为211±9g的卵巢摘除和假手术雌性大鼠各30只,分别随机分为5 组,并灌胃蒸馏水、雌二醇、大豆苷元、雌马酚和大豆苷元+ 雌马酚产生菌ZX7。【结果】从灌胃第2 天开始,接受大豆苷元后大鼠粪样中始终具有较高水平的雌马酚,显著高于对照和雌二醇组(P<0.01);灌胃大豆苷元+雌马酚产生菌ZX7的大鼠和直接灌胃雌马酚的大鼠在粪样雌马酚含量上十分接近;DGGE 图谱的PCA 分析显示,卵巢摘除大鼠和假手术大鼠粪便菌群存在明显差异;大鼠粪便拟杆菌门细菌数量与粪样中雌马酚水平显著正相关。【结论】大鼠肠道固有菌群中可能存在能够将大豆苷元转化为雌马酚的细菌,利用外源菌株改变大鼠雌马酚产生能力具有一定的可行性,不同的内源雌激素水平可能影响大鼠肠道菌群结构,拟杆菌门细菌可能在大豆苷元的生物转化过程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 安徽某铁矿酸性矿山废水中真核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

      2012, 52(7):875-884.

      摘要 (1454) HTML (0) PDF 1.09 M (362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酸性矿山废水中真核生物的群落结构特征以及群落结构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方法】利用分子生物学方法,通过构建18S rRNA 基因克隆文库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利用典范对应分析(CCA)方法解析环境因子对真核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子囊菌门(Ascomycota)普遍存在于4个样品中,并在样品1 和样品3 中占统治地位,而绿藻门(Chlorophyta)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分别为样品2 和样品4 的优势类群。该酸性矿山废水中的克隆与许多已知的耐酸耐重金属真核生物亲缘关系较近,如Sarcinomyces petricola、Penicillium janthinellum、Coniochaeta velutina、Trichoderma viride、Chlorella protothecoides var. acidicola、Ochromonas sp.等。此外,样品中还存在大量的已知人类病原菌,如Lecythophora hoffmannii、Cryptococcus neoformans。CCA 分析表明:TN、SO2-4、Fe2+、Eh是影响真核生物群落空间分布的主要因素。【结论】所研究的酸性矿山废水中真核生物的群落结构在时间和空间上均有较大差异,这可能与水体的理化性质有关;高含量人类致病菌的存在是之前研究所未发现的;酸性环境中真核生物的生态学研究有助于开发高效处理酸性矿山废水的方法。

    • >侵染和免疫
    • 伯氏致病杆菌IDP16 蛋白抑制大蜡螟的免疫反应

      2012, 52(7):885-893.

      摘要 (965) HTML (0) PDF 1.60 M (202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从伯氏致病杆菌(Xenorhabdus bovienii)胞外组分中分离纯化出能够抑制大蜡螟(Galleria mellonella)免疫反应的一种蛋白,研究其在昆虫病原线虫及其共生菌致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采用硫酸铵沉淀和柱层析的方法对活性蛋白进行分离和纯化,通过体内注射并观察血淋巴黑化进行活性蛋白的筛选;采用荧光微球和琼脂糖小球评价活性蛋白对血细胞吞噬、包被作用的影响;采用双向电泳结合质谱分析对活性蛋白进行鉴定,设计引物用PCR 的方法克隆其编码基因,利用pET 30a 载体进行原核表达,以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结果】纯化得到一个昆虫免疫抑制蛋白,命名为IDP16,该蛋白可显著抑制大蜡螟血淋巴中的多酚氧化酶活性,降低血细胞的吞噬和包被作用。克隆得到其编码基因并进行了原核表达,重组蛋白仍具有免疫抑制活性。【结论】伯氏致病杆菌产生的IDP16 蛋白能够抑制昆虫的免疫反应,在共生菌和宿主昆虫互作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 >技术与方法
    • 3 次连续重复提取DNA 能较好反映土壤微生物丰度

      2012, 52(7):894-901.

      摘要 (1322) HTML (0) PDF 1.44 M (295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 【目的】研究同一个土壤需要反复提取几次才能在最大程度上反映土壤微生物的丰度,探讨风干土壤代替新鲜土壤用于微生物丰度研究的可行性。【方法】针对两种理化性质具有较大差异的旱地和稻田新鲜土壤及其风干土壤,分别对土壤微生物进行5 次连续裂解提取DNA。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 技术分析连续反复提取对土壤古菌和细菌16S rRNA gene 数量、氨氧化古菌和细菌功能基因amoA 数量的影响。【结果】3次连续提取DNA 占5 次提取DNA 总量的76% 以上,氨氧化古菌、氨氧化细菌、古菌和细菌4 类微生物的3次连续提取最低回收率为77.5%;与新鲜土壤相比,风干处理导致氨氧化古菌、氨氧化细菌、古菌、细菌的数量分别降低84.3%、81.2%、12.5%和90.3%,然而,2种土壤风干过程中主要微生物类群的数量变化规律基本一致,表明土壤微生物对风干处理的响应可能受土壤类型的影响较小。【结论】土壤微生物连续3次裂解能较好反映微生物丰度。与新鲜土壤相比,风干过程显著降低了土壤微生物丰度,然而,通过风干土壤中微生物丰度的变化趋势反映新鲜土壤中微生物数量变化规律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 >研究简报
    • 黑龙江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2012, 52(7):902-909.

      摘要 (979) HTML (0) PDF 1.05 M (223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黑龙江省大豆田大豆胞囊线虫胞囊可培养细菌的多样性。【方法】运用稀释平板法和16SrDNA 基因序列的系统发育分析对胞囊可培养细菌多样性进行研究。【结果】用NA 培养基从胞囊上分离90株具有不同菌落形态的细菌。16S rDNA序列分析结果表明:90 株菌株分属于7个属22个种。46株属于变形菌门γ亚群(Gammaproteobacteria),32 株属于厚壁菌门(Firmicutes),10 株属于变形菌门β亚群(Betaproteobacteria),2 株属于变形菌门ɑ亚群(Alphaproteobacteri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芽孢杆菌属(Bacillus)为优势菌属。【结果】黑龙江省大豆胞囊线虫胞囊中存在丰富的细菌物种多样性,这些细菌对大豆胞囊线虫可能具有一定的生理生态作用。

    • 高温大曲中地衣芽胞杆菌(Bacillus licheniformis CGMCC 3963)的耐高温特征

      2012, 52(7):910-915.

      摘要 (1122) HTML (0) PDF 1.52 M (226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高温大曲的使用是中国酱香型白酒酿造的特征之一,耐高温的细菌是高温大曲中重要的优势功能菌,它们对酱香型白酒的酿造具有重要的价值。研究高温大曲中细菌的耐高温特征对于认识酱香型白酒的酿造特征具有一定的作用。【方法】本文以中国白酒高温大曲中筛选获得的一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耐高温功能细菌地衣芽胞杆菌( Bacillus licheniformis) CGMCC 3963 为对象,测定其耐高温特征,并首次通过细胞形态学的分析,以及转录组学等技术的应用系统研究了B.licheniformis CGMCC 3963 的耐高温机制。【结果】地衣芽胞杆菌B.licheniformis CGMCC 3963 能够耐受55℃高温生长。在高温条件下,该菌仍具有较旺盛的代谢生长能力,且产生大量荚膜,同时大量I 类热休克蛋白基因以及聚谷氨酸合成基因的表达水平均得到明显提高。【结论】B. licheniformis CGMCC 3963 在高温下,I 类热休克蛋白以及以聚谷氨酸为主要成分 的荚膜大量产生,对功能细菌耐高温具有重要的作用。该结果首次从分子水平认识了中国白酒酿造微生物的耐高温特征,丰富了白酒酿造微生物学的科学理论。

    • 链霉菌小质粒pDYM4.3k的复制与接合转移

      2012, 52(7):916-920.

      摘要 (1096) HTML (0) PDF 1.17 M (186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链霉菌(Streptomyces)X335是从西藏高原活拉山口分离到的,其中含有一个大小为4.3 kb的环型质粒pDYM4.3k。克隆、测序和分析pDYM4.3k,以及鉴定复制和接合转移的基因。【方法】通过克隆和引物延伸获得pDYM4.3k的全序列,利用比对分析推测基因的功能,通过Southern 杂交检测复制中间体,利用平板杂交实验证明接合转移功能。【结果】克隆和测序获得了全长为4346 bp的pDYM4.3k序列,预测仅有3个基因,其中1个基因与链霉菌主要接合转移基因同源,另外2个为功能未知。鉴定新的基因orf1及其上游的约300 bp构成了质粒的基本复制区域。检测到质粒存在单链的复制中间体,表明它以滚环方式进行复制。实验证明pDYM4.3k在变铅青链霉菌(Streptomyces lividans )中具有接合转移功能。【结论】质粒pDYM4.3k可以滚环方式进行复制和在链霉菌之间进行接合转移。这是目前报道的最小的、具有游离复制和接合转移功能的链霉菌质粒。

    • 利用报告基因比较悬浮细胞与贴壁细胞对HIV-1假病毒感染效率的差异

      2012, 52(7):921-926.

      摘要 (1083) HTML (0) PDF 1.31 M (279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用人免疫缺陷病毒(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HIV)-1 假病毒感染带有β-半乳糖苷酶(β-galactosidase,β-gal)报告基因和HIV 受体CD4 + CCR5 + 的Tzmbl 细胞,分析悬浮状态与贴壁状态对HIV-1假病毒感染Tzmbl 细胞的影响,为进一步进行HIV 生物学研究与中和抗体实验室评价提供实验基础。【方法】通过将pNL43 R-E-与编码HIV 膜蛋白的质粒共转染293T 细胞,收集上清,获得HIV 假病毒。该假病毒感染悬浮的和贴壁的Tzmbl 细胞后可表达β-gal 报告蛋白,通过X-gal 染色和仪器分析可测定表达β-gal报告基因的细胞数与细胞感染率。【结果】HIV 假病毒感染悬浮细胞的效率高于其对贴壁的Tzmbl 细胞感染的效率,且细胞的感染率的改变与病毒的型相关。【结论】该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利用具有单轮感染活性的HIV 假病毒进行生物研究和中和抗体实验提供研究方法。

    • >研究报告
    • 编委会名单(英文)

      2012, 52(7).

      摘要 (636) HTML (0) PDF 61.09 K (543) 评论 (0) 收藏

      摘要:

当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