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4年第54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 封面

      2014, 54(10).

      摘要 (572) HTML (0) PDF 8.09 M (732)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录
    • 目录

      2014, 54(10).

      摘要 (527) HTML (0) PDF 286.07 K (104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学科先贤
    • 学科先贤

      2014, 54(10).

      摘要 (673) HTML (0) PDF 1.04 M (2677)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小型综述
    • 酮古龙酸菌与呼吸链偶联的2-KGA代谢途径研究进展

      2014, 54(10):1101-1108. DOI: 10.13343/j.cnki.wsxb.2014.10.001

      摘要 (1151) HTML (0) PDF 475.15 K (20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酮古龙酸菌可将底物L-山梨糖转化为维生素C的前体2-酮基-L-古龙酸(2-KGA)。该菌共存在5种反应参与2-KGA代谢,包括:①D-山梨醇氧化为L-山梨糖;②L-山梨糖氧化为L-山梨酮;③L-山梨酮(吡喃型)氧化为2-KGA;④L-山梨酮(呋喃型)氧化为维生素C。⑤2-KGA还原为L-艾杜糖酸。其中L-山梨糖/L-山梨酮脱氢酶(SSDH)参与反应①②③,L-山梨糖脱氢酶(SDH)参与反应②③,L-山梨酮脱氢酶(SNDH)参与反应③④,醛脱氢酶(ALDH)参与反应③,2-KGA 还原酶(2-KGR)参与反应⑤。SDH/SSDH/ALDH属于Ⅰ型醌酶,其辅酶为1分子PQQ;SNDH属Ⅱ型醌酶,与PQQ、heme C共同构成quinohemoproteins,2种醌酶均分布于周质空间中与呼吸链相偶联,意味着这种膜上直接氧化过程伴随ATP产生,使得菌体可以利用环境中的底物实现快速供能。

    • 汞在微生物中的跨膜运输机制研究进展

      2014, 54(10):1109-1115. DOI: 10.13343/j.cnki.wsxb.2014.10.002

      摘要 (1234) HTML (0) PDF 791.73 K (354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甲基汞是一种强亲脂性、高神经毒性的有机汞化合物,可以通过生物富集或生物放大造成人类甲基汞暴露。环境中甲基汞的产生主要是厌氧微生物所调控的无机汞的甲基化。主流观点认为厌氧微生物对汞的甲基化是一种细胞内反应,因此,甲基汞的产生速率不仅与环境中具有汞甲基化能力的厌氧微生物的存在与活性相关,同时也与无机汞在微生物细胞中的跨膜运输过程有着重要联系。要明确无机汞经微生物甲基化的机制,就必须了解无机汞被微生物细胞生物吸收的过程,即无机汞在微生物中的跨膜运输路径。目前研究认为该过程主要有Mer抗汞操纵子转运体系、被动扩散、促进扩散和主动运输4种路径。本综述主要围绕无机汞被微生物细胞生物吸收的这4 种路径展开,将系统介绍科学界对这4 种路径的最新研究进展,并对相关研究进行展望,指出无机汞经促进扩散或主动运输进入到微生物细胞内将是未来研究的重点。

    • >分类和进化
    • 乌梁素海湖滨湿地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

      2014, 54(10):1116-1128. DOI: 10.13343/j.cnki.wsxb.2014.10.003

      摘要 (1197) HTML (0) PDF 1.22 M (1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了解乌梁素海湖滨湿地水陆过渡带细菌群落结构及多样性变化,探讨富营养化湖泊湿地基质条件对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方法】应用变性梯度凝胶电泳( PCR-DGGE)技术,分析和比较了依陆向分布的4个水陆过渡带样点的湿地细菌群落结构多样性,采用典型对应分析(CCA)探讨了湿地基质因子对细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DGGE 图谱显示依湖泊水体沉积物(S-1)→湖滨芦苇沼泽沉积物(S-2)→湖滨碱蓬盐化草甸土壤(S-3)→岸上白刺荒漠土壤(S-4),4个样点的条带数依次减少,对应菌群结构及多样性变化显著;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Shannon-Wiener 指数(H)、均匀度(E)、丰富度(S)以及Simpson 指数(DS)均显示依陆向分布逐步下降的规律,即:S-1>S-2>S-3>S-4。序列比对结果显示,沉积物及土壤细菌分属于变形菌门(78.6%)、酸杆菌门(7.1%)、拟杆菌门(14.3%)这3个细菌类群,优势菌门为变形菌门,而变形菌门又分为5个亚群,其中ε变形菌纲为优势亚群;CCA结果表明,图中各条带对应物种的分布受铵态氮、总氮、有机碳、水溶盐总量、氯离子以及钾离子影响最大。【结论】乌梁素海富营养化湖泊的水陆过渡带湿地细菌群落结构存在较大差异,富营养化相关基质因子对细菌多样性影响较大。这为研究富营养化湖泊湿地水陆过渡带的细菌结构多样性及空间异质性提供了科学依据。

    • >遗传和分子生物学
    • 苏云金芽胞杆菌bkd基因簇的转录调控

      2014, 54(10):1129-1137. DOI: 10.13343/j.cnki.wsxb.2014.10.004

      摘要 (1307) HTML (0) PDF 1.33 M (211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分析苏云金芽胞杆菌bkd 基因簇的转录调控和bkdR突变体的表型特征,明确bkdR所在基因簇的转录调控机制和对Cry蛋白产量的影响。【方法】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bkdR所在基因簇的结构,RT-PCR分析基因簇的转录单元,采用同源重组技术敲除苏云金芽胞杆菌HD73菌株的bkdR基因,利用启动子融合lacZ的方法分析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利用总蛋白定量确定Cry1Ac蛋白产量。【结果】bkd基因簇由8个基因组成,其中ptb-bkdB7个基因组成1个转录单元。ptb基因的启动子转录活性在sigL和bkdR突 变体中均明显降低。bkdR基因的缺失对菌体生长、芽胞形成率和Cry1Ac蛋白产量无影响,但使运动能力减弱。【结论】bkd操纵子受Sigma 54控制,并由BkdR激活,bkdR基因的缺失对Cry蛋白产量无影响,对菌株的运动能力有影响。

    • 芽胞外壁基质组成蛋白的编码基因启动子PexsY指导的cry1Ac基因表达

      2014, 54(10):1138-1145. DOI: 10.13343/j.cnki.wsxb.2014.10.005

      摘要 (1065) HTML (0) PDF 1.25 M (165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利用非cry基因启动子PexsY(芽胞外壁基质组成蛋白编码基因启动子)表达Cry1Ac晶体蛋白,发现可用于cry基因表达的新元件,为高效工程菌的构建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启动子融合lacZ技术,通过β-半乳糖苷酶活性分析了PexsY启动子和截短的PexsY启动子的转录活性;利用该启动子在苏云金芽胞杆菌(Bacillus thuringiensis,Bt)HD73菌株中表达了cry1Ac基因,通过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晶体形态;蛋白定量、SDS-PAGE比较蛋白产量;生物活性测定进行功能验证。【结果】PexsY启动子在芽胞晚期转录活性很高,透射电镜观察到利用该启动子表达的cry1Ac基因形成了菱形晶体,SDS-PAGE分析可以检测到133kDa的Cry1Ac蛋白,且与cry3A启动子指导表达的蛋白产量相近,少于cry8E启动子指导表达的蛋白产量;生物活性测定表明PexsY指导表达Cry1Ac蛋白对玉米螟(Ostrinia furnacalis)具有杀虫活性。【结论】在Bt无晶 体突变体中,非cry基因启动子PexsY可以正常表达133kDa的Cry1Ac蛋白,并形成晶体,具有在芽胞形成晚期表达cry基因的能力,该类启动子将在Bt工程菌构建中发挥重要作用。

    • >生理和代谢
    • 乳酸乳球菌KLDS4.0325的糖代谢过程及乳酸生物合成途径的比较

      2014, 54(10):1146-1154. DOI: 10.13343/j.cnki.wsxb.2014.10.006

      摘要 (1667) HTML (0) PDF 875.17 K (3747)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为了探究乳酸乳球菌乳酸亚种KLDS4.0325的碳水化合物利用能力和乳酸形成潜力。【方法】本文对该菌株进行了全基因组鸟枪法测序,并应用生物信息学方法对该菌株细胞外糖的转运、代谢及产酸途径涉及的一系列基因与其它9 株参考菌株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与参考菌株相比,该菌株基因组中具有较多涉及整个途径糖代谢途径的关键酶编码基因。【结论】该菌株在基因水平上表现出能够利用多种糖类物质来产乳酸的优良性状,是一株具有高产L-乳酸工业潜能的乳酸菌。

    • Aspergillus flavus F52菌株鉴定及不同碳源对曲酸产量的影响

      2014, 54(10):1155-1160. DOI: 10.13343/j.cnki.wsxb.2014.10.007

      摘要 (1293) HTML (0) PDF 1.18 M (15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明豇豆内生真菌F52的分类地位及不同碳源对曲酸产量的影响。【方法】采用形态观察及ITS序列分析对豇豆内生真菌F52 进行分类鉴定;通过重结晶获得曲酸高纯度产物,采用核磁共振波谱、高分辨质谱及红外光谱对其进行结构鉴定;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不同碳源对曲酸产量的影响。【结果】该曲酸产生菌为黄曲霉Aspergillus flavus F52;葡萄糖与蔗糖组成的复合碳源曲酸产量最高,乳糖的存在不利于曲酸的生成;该菌株发酵液中曲酸含量可达24.44 g/L。【结论】Aspergillus flavus F52是一株具有产业化开发价值的曲酸高产菌株。

    • 胆固醇转化菌株的筛选及发酵条件优化

      2014, 54(10):1161-1170. DOI: 10.13343/j.cnki.wsxb.2014.10.008

      摘要 (1090) HTML (0) PDF 1.18 M (207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从土壤中筛选及鉴定具有转化胆固醇能力的菌株SE-1,对转化产物进行结构鉴定,并通过一定的工艺条件优化提高转化产率。【方法】利用胆固醇为唯一碳源筛选能转化胆固醇的菌株SE-1,对菌株进行形态、生理生化特征试验及16S rR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确定该菌株的系统发育学地位。发酵转化产物经氯仿萃取,对转化产物进行硅胶板薄层层析法分析,用硅胶柱层析法、Sephadex LH20分离产物,通过1H-NMR、13C-NMR分析确定转化产物的化学结构。对菌株转化胆固醇的发酵培养基的碳源、氮源、底物添加方式及发酵条件进行优化。【结果】菌株SE-1为革兰氏阴性菌,生理生化特征与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相似,16S rRNA序列与洋葱伯克霍尔德氏菌(GenBank No.U96927)相似性为99%。硅胶薄层层析显示转化产物为两种产物。发酵转化时,在胆固醇-吐温乳化液的添加量为1 g/L,碳源糖蜜5%,氮源(NH4) 2 SO4 0.3%,接种量4%,发酵液pH7.5,36℃发酵的条件下,7β-羟基胆固醇的产率最高,达到34.4%。【结论】分离得到的菌株SE-1鉴定为Burkholderia cepacia。菌株SE-1转化胆固醇的主产物为7β-羟基胆固醇,次产物为7-酮基胆固醇,胆固醇7β-羟基化转化率在最适的转化条件下比优化前提高了20.8%。

    • >酶和蛋白质
    • 草菇谷胱甘肽S-转移酶编码基因(vv-gto1)的序列分析及其差异表达

      2014, 54(10):1171-1177. DOI: 10.13343/j.cnki.wsxb.2014.10.009

      摘要 (1046) HTML (0) PDF 1.53 M (18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对草菇组学数据的分析,获得一个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编码基因(vv-gto1),对其基因结构、序列特征及表达情况进行分析,探索GSTs 在食用菌生长发育过程中的作用机制,并为其他食用菌GSTs编码基因的发现提供依据。【方法】应用ZOOM软件将基因组与转录组的测序读段(reads)与基因组拼接序列进行定位确定基因全长及其序列准确性,并对基因结构进行可视化分析。采用MEGA 5.1进行多序列比对及进化树分析,对草菇GTO1进行功能归类及同其他真菌的亲缘关系分析。结合表达谱、蛋白质组数据分析该基因在草菇不同生长时期的差异表达,并应用荧光定量PCR进行验证。【结果】vv-gto1全长2083bp,含有11个外显子、10个内含子,编码356个氨基酸;5'端非翻译区长度为305bp、包含1个内含子区域,3'端非翻译区为86bp;RNA加工过程中有两个内含子存在保留现象,由内含子保留所形成的转录本均无法翻译形成正确的保守功能域。vv-gto1全长序列都获得超过50个reads的准确定位,证明该区段的基因组测序及组装结果正确可靠。进化树结果显示,草菇GTO1属于Omega类第I小类谷胱甘肽S-转移酶,与黄孢原毛平革菌的GTO1、GTO2亲缘关系最近。数字基因表达谱、荧光定量PCR及蛋白质组的分析结果表明,vv-gto1在异核体菌丝H1521的表达量最高。【结论】本研究首次在草菇中获得一个Omega类谷胱甘肽S-转移酶编码基因,该基因在异核体菌丝生物学功能的行使过程中可能起到重要作用,同时也暗示草菇异核体菌丝具备较强的抗逆性。另外,vv-gto1可以通过形成不同的可变剪接体来调节基因的转录和翻译,最终影响蛋白质的功能行使。

    • 北京棒杆菌AS1.299高丝氨酸脱氢酶突变体L200F/D215K的异源表达及酶学性质

      2014, 54(10):1178-1184. DOI: 10.13343/j.cnki.wsxb.2014.10.010

      摘要 (1325) HTML (0) PDF 1.20 M (235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对北京棒杆菌Corynebacterium pekinense高丝氨酸脱氢酶(homoserine dehydrogenase,HSD)进行空间结构改造从而获得优良性能新酶。【方法】利用定点突变技术构建HSD 双突变体L200F/D215A、L200F/D215E、L200F/D215G和L200F/D215K,并将其转入大肠杆菌E.coli BL21中进行高效表达,选取催化效率最高的双突变体L200F/D215K 与双突变前的L200F进行动力学和酶学性质比较。【结果】HSD双突变体L200F/D215K的Vmax为36.92 U/mg,较L200F提高1.24倍;最适反应温度为37℃,较L200F提高2℃;最适反应pH为7.5,与L200F经验值相同;最适温度下的半衰期为4.16 h,较L200F提高1.12倍;L200F/D215K和L200F对有机溶剂和金属离子均表现出较好的抗性。【结论】HSD通过空间结构改造活力得到提高,并且其酶学性质得到优化。本研究有助于认识HSD 突变体的酶学性质,为其新酶的研发利用提供有力依据。

    • 几种白念珠菌高铁还原酶基因的功能研究

      2014, 54(10):1185-1192. DOI: 10.13343/j.cnki.wsxb.2014.10.011

      摘要 (1092) HTML (0) PDF 1.53 M (2459)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高铁还原酶在白念珠菌铁离子获得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研究高铁还原酶基因的功能和表达调控,揭示其不同的环境应答策略。【方法】通过Northern 杂交的方法分析不同低铁环境对高铁还原酶基因表达水平的影响。构建高铁还原酶基因缺失菌株,探究基因缺失后对细胞表面高铁还原酶活力和生长状况的影响。利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Frp1蛋白的细胞学定位。【结果】酸性条件显著上调FRE10基因的表达水平,而碱性条件能显著提高FRE2基因的表达量。在酸性条件下,FRE10基因的缺失会显著地下调细胞表面高铁还原酶活力。在碱性条件下,fre2Δ/Δ缺失菌株表现出严重缺陷的生长能力和显著降低的表面高铁还原酶活力。细胞学定位实验发现Frp1蛋白位于液泡中。【结论】FRE2和FRE10基因的表达模式主要是酸碱依赖性的。Fre2是碱性条件下高铁还原酶活力的主要贡献者。Frp1蛋白位于液泡中,在液泡内储存铁的活化和转运过程中可能发挥重要作用。

    • >生态和环境微生物学
    • 好客嗜酸两面菌W1寡营养酸性热泉环境的适应机制

      2014, 54(10):1193-1203. DOI: 10.13343/j.cnki.wsxb.2014.10.012

      摘要 (1627) HTML (0) PDF 1.41 M (2310)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从基因组水平揭示好客嗜酸两面菌(Acidianus hospitalis) W1对寡营养酸性热泉环境的适应机制。【方法】使用NCBI非冗余蛋白数据库、Uniport蛋白数据库以及Sulfolobus数据库对好客嗜酸两面菌W1基因组序列进行功能注释,使用KEGG数据库对基因组进行In slico代谢途径重构,在此基础之上,采用比较基因组学方法对代谢途径进行鉴定和完善。【结果】好客嗜酸两面菌W1 具备多样化的代谢方式以适应寡营养酸性热泉环境。W1菌株通过3-羟基丙酸/4-羟基丁酸和乙二酸-4-羟基丁酸循环进行CO2 固定、通过氧化还原型无机硫化物(Reduced inorganic sulfur compounds,RISCs)获取能量营自养型生长。但W1菌株与模式菌株Acidianus ambivalens的硫代谢方式不同,W1基因组中缺少编码亚硫酸-受体氧化还原酶(SAOR)、腺苷硫酸(APS)还原酶、硫酸腺苷酰转移酶(SAT)和腺苷硫酸:磷酸腺苷转移酶(APAT)的基因。此外,W1菌株可以通过非磷酸化的分支的ED途径和TCA循环进行葡萄糖代谢,糖类和氨基酸转运蛋白以及相应水解酶的存在表明W1能够利用部分有机物营兼性自养型生长。与A.ambivalens不同,W1菌株不能利用H2作为电子供体。【结论】多样化的代谢方式为好客嗜酸两面菌W1更好地适应寡营养酸性热泉环境提供了重要保障,对于W1菌株特有代谢方式的揭示也丰富了对于嗜酸两面菌(Acidianus)属物种代谢多样性的认知。

    • 鹰嘴豆芽素A对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外排系统的抑制作用

      2014, 54(10):1204-1211. DOI: 10.13343/j.cnki.wsxb.2014.10.013

      摘要 (1539) HTML (0) PDF 1.18 M (188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MRSA外排系统是其对多种药物耐药性的主要原因,为此研究鹰嘴豆芽素A对MRSA外排系统的抑制作用。【方法】以MRSA41577为供试菌株,通过二倍稀释法、双平板法和荧光分光光度法测定鹰嘴豆芽素A对MRSA41577的抑制作用及其对外排系统的影响;通过RT- PCR检测加药前后MRSA41577外排蛋白norA的表达量;SDS-PAGE检测加药前后与MRSA41577外排相关蛋白的变化,并用液相色谱质谱仪进行鉴定确认。【结果】鹰嘴豆芽素A本身无抑菌活性,但鹰嘴豆芽素A和环丙沙星联合作用后,MRSA41577对环丙沙星的敏感性显著提高,其中40μg/mL的鹰嘴豆芽素A能使环丙沙星对MRSA41577的MIC从64μg/mL降低到8μg/mL,且作用强度与药物浓度呈正相关。经鹰嘴豆芽素A处理MRSA41577后,菌体内环丙沙星的蓄积量随着药物处理时间的增加而增加,在处理15min时与对照组相比,菌体内环丙沙星蓄积量增加了83%(P﹤0.01),与阳性对照利血平的作用效果相当。鹰嘴豆芽素A能降低MRSA41577的norA表达量,与对照组相比,鹰嘴豆芽素A和环丙沙星作用MRSA41577 16h后,norA的相对表达量降低了65%,其抑制效果优于阳性对照利血平的48%。SDS-PAGE电泳结果显示,鹰嘴豆芽素A作用MRSA4157716h后,与对照组相比菌体的蛋白谱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其中与外排系统相关的蛋白除norA蛋白明显减少外,ABC转运体ATP结合蛋白也明显减少。【结论】鹰嘴豆芽素A是MRSA41577的外排泵抑制剂,其作用机制是通过降低MRSA41577菌体内norA基因的表达量,进而减少norA蛋白的表达量,来抑制MRSA41577对环丙沙星等药物的排出而恢复其对药物的敏感性。

    • >侵染和免疫
    • NF-κB激活gp96转录从而促进肝细胞生长、细胞周期进展和细胞转化

      2014, 54(10):1212-1220. DOI: 10.13343/j.cnki.wsxb.2014.10.014

      摘要 (1278) HTML (0) PDF 2.09 M (18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探讨乙肝感染中gp96上调的机制及其可能发挥的病理学机制。【方法】首先通过生物信息学、Real-time PCR、荧光报告基因和Western blot研究NF-κB激活gp96表达的机制。进一步通过在肝细胞中过表达或敲低gp96的水平,运用CCK-8法和流式检测分析gp96对肝细胞增殖、凋亡,和细胞周期的影响,通过检测肝细胞EMT发生和细胞集落形成实验,分析gp96对于HCC发生的作用。【结果】NF-κB与gp96启动子上NF-κB结合位点结合,激活gp96的表达。实验结果显示,gp96能够促进肝细胞增殖、抑制凋亡,促进细胞周期从静息期向分裂期的转化,同时促进肝细胞EMT发生和细胞集落的形成。【结论】NF-κB通过活化gp96启动子上调其表达,为HBV慢性感染上调gp96的机制提供了线索,同时提示gp96在慢性炎症引发HCC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 >研究简报
    • 乙酸钙不动杆菌磷脂酶C在大肠杆菌中重组表达、纯化及酶学性质分析

      2014, 54(10):1221-1227. DOI: 10.13343/j.cnki.wsxb.2014.10.015

      摘要 (1087) HTML (0) PDF 1.38 M (179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构建乙酸钙不动杆菌(Acinetobacter calcoaceticus)ATCC17902磷脂酶C(Phospholipase C,PLC)的重组大肠杆菌菌株、纯化重组酶并进行酶学性质分析比较。【方法】以A.calcoaceticus ATCC17902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得到两段磷脂酶C基因(PLC1、PLC2),构建重组大肠杆菌表达质粒并转化大肠杆菌BL21(DE3)中,实现PLC1、PLC2基因的表达。IPTG诱导表达后,经镍柱亲和层析纯化重组蛋白。【结果】成功构建两株产磷脂酶C的重组大肠杆菌并纯化,样品经SDS-PAGE分析在80 kDa附近均出现显著的特异性条带。NPPC法测得PLC1、PLC2酶活分别为31160± 418 U/mg、13640±354 U/mg,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65、50℃,最适pH值分别为8、7.5。在低于30℃时,pH值7-8时,PLC1、PLC2重组酶较稳定,40℃处理30min,PLC1酶活稳定而PLC2残余酶活低于25%。Mg2+ 、Ca2+ 增强PLC1、PLC2 的活性,Zn2+ 增强PLC1酶活性却抑制PLC2酶活。底物特异性分析表明PLC1、PLC2 均水解磷脂酰肌醇(Phosphatidylinositol,PI),对其他种类磷脂不能水解或水解程度很低。【结论】本文首次实现了A. calcoaceticus ATCC17902来源的磷脂酶C的重组表达与功能验证,为其它食品安全性微生物来源的磷脂酶C的研究提供了一定的借鉴意义。

    • 结直肠腺瘤及结直肠癌患者肠道中梭杆菌属与产丁酸菌的定量研究

      2014, 54(10):1228-1234. DOI: 10.13343/j.cnki.wsxb.2014.10.016

      摘要 (1977) HTML (0) PDF 1.09 M (2988) 评论 (0) 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 spp.)和两株产丁酸菌(Eubacterium rectale、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在结直肠癌患者及结直肠腺瘤患者粪便样品中的丰度差异,研究梭杆菌属和产丁酸菌数量变化在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收集结直肠癌患者(n=19)、结直肠腺瘤患者(n=12)及健康人(n=19)3组粪便样品,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检测3组样品中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 spp.)、直肠真杆菌(Eubacterium rectale)、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以及总菌的16S rRNA基因的拷贝数,然后利用秩和检验两两比较3组样品中目标菌群的数量和丰度差异。【结果】结直肠癌组的梭杆菌属丰度显著高于结直肠腺瘤组(P=0.013)和健康组(P=0.000),结直肠腺瘤组的梭杆菌属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组(P=0.002);结直肠腺瘤组普拉梭菌的丰度显著低于健康组(P=0.033) ;结直肠腺瘤组的总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也显著低于健康组(P=0.002);直肠真杆菌的水平在3组样品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与健康人的粪便样品相比,结直肠腺瘤病人的粪便中产丁酸菌普拉梭菌数量下降,而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病人的粪便样品中梭杆菌属数量增加;梭杆菌属和产丁酸菌数量上的变化提示它们可能与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当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