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9年第59卷第10期文章目次
    全 选
    显示方式: |
    • >封面
    • 封面

      2019, 59(10):0-0.

      摘要 (505) HTML (289) PDF 638.05 K (529)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目录
    • 目录

      2019, 59(10):0-0.

      摘要 (486) HTML (304) PDF 906.29 K (718) 评论 (0) 收藏

      摘要:

    • >综述
    • 食用菌病毒的研究进展

      2019, 59(10):1841-1854. DOI: 10.13343/j.cnki.wsxb.20180452

      摘要 (1621) HTML (2683) PDF 735.14 K (1553) 评论 (0) 收藏

      摘要:病毒是引起食用菌发生病害的重要病原之一,由于其具有潜隐性、不易辨认的特点,因而难以被人们所察觉,一旦发病就难以控制。在食用菌研究领域中,食用菌病毒使食用菌产量严重下降,引起的病害越来越受人们的重视,逐步成为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因此,本文主要针对食用菌病毒的结构与分类、危害、传播方式、检测方法以及食用菌病毒的脱毒技术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其存在的问题和前景进行了展望。这为食用菌病毒的检测、脱毒和无毒菌种的生产提供了理论依据,并为食用菌病毒的深入研究提供参考。

    • 霍乱弧菌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2019, 59(10):1855-1863. DOI: 10.13343/j.cnki.wsxb.20180463

      摘要 (1195) HTML (3170) PDF 327.35 K (13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公共卫生及水体质量已得到明显提升,但到目前为止在发展中国家由霍乱疫情导致的死亡率依旧非常高,而霍乱弧菌即为霍乱疫情爆发的病原菌,且霍乱在我国被列为甲类传染病。目前国内外针对霍乱弧菌已经建立了多种有效的检测技术,对控制霍乱暴发作用显著。本文综述了近年来霍乱弧菌检测技术研究新进展,包括微生物学、免疫学、分子生物学等较成熟的检测方法,生物传感器、快速检测技术等新兴检测方法,并总结各种技术优缺点,展望未来霍乱弧菌检测的市场需求。

    • 培菌昆虫相关放线菌的次级代谢产物研究进展

      2019, 59(10):1864-1871. DOI: 10.13343/j.cnki.wsxb.20180482

      摘要 (1047) HTML (2361) PDF 281.44 K (1473) 评论 (0) 收藏

      摘要:昆虫共生微生物是一种特殊的微生物资源,其中放线菌在昆虫肠道、体表和巢穴中广泛分布。近年来,人们从培菌昆虫来源的放线菌中分离得到多种新型化合物,可以选择性抑制菌圃的致病真菌,部分还对植物致病真菌、昆虫致病真菌、人类病原菌和癌细胞有抑制活性。因此,研究培菌昆虫相关微生物不仅有助于了解宿主与微生物的共生机制,还能发掘新的活性物质,用于生物农药、生物医药的开发。本文对培菌昆虫来源放线菌次级代谢产物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

    • 红藻凝集素G研究进展

      2019, 59(10):1872-1879. DOI: 10.13343/j.cnki.wsxb.20180485

      摘要 (1163) HTML (2083) PDF 535.55 K (1166) 评论 (0) 收藏

      摘要:来源于海洋红藻的凝集素G已被证实对多种囊膜病毒都有抗病毒活性,可与囊膜病毒表面糖基结合而阻断病毒的入侵。以病毒入侵为作用靶点的抗病毒药物,不仅可以阻断病毒的自由传播途径,还可以阻断细胞间传播途径,红藻凝集素G还具有可溶性好、易表达、稳定性强、免疫原性低、安全性好等优点,所以红藻凝集素G作为一类新型抗病毒药物越来越受到科学家的青睐。

    • 水果害虫斑翅果蝇体内微生物菌群研究进展

      2019, 59(10):1880-1888. DOI: 10.13343/j.cnki.wsxb.20180509

      摘要 (1233) HTML (2215) PDF 294.56 K (1545) 评论 (0) 收藏

      摘要:斑翅果蝇是一种在全球范围内造成危害的重要水果害虫,其主要分布于亚、美、欧三大洲。斑翅果蝇的产卵器可以刺破水果表皮,将卵产在未完全成熟的水果中,卵孵化为幼虫后,幼虫取食水果,直接降低产量,从而对水果产业造成损失。近年以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表明昆虫微生物对宿主昆虫影响很大。例如昆虫微生物可以调控寄主昆虫的生长发育、个体适应性及生殖等。昆虫与其共生微生物间的关系成为昆虫生物学研究的热点内容。本文综述了近些年关于斑翅果蝇微生物多样性的研究,探讨了微生物菌群及内共生菌Wolbachia对斑翅果蝇生长发育、行为、生殖、抗病毒等的影响,以便为寻找控制斑翅果蝇种群的策略提供参考依据。

    • 极端嗜热古菌DNA修复核酸内切酶的研究进展

      2019, 59(10):1889-1896. DOI: 10.13343/j.cnki.wsxb.20180576

      摘要 (1256) HTML (2148) PDF 550.92 K (1774) 评论 (0) 收藏

      摘要:极端嗜热古菌由于生活在高温环境,其基因组DNA面临着严重的挑战,因此,它们如何维持其基因组稳定是本研究领域最为关注的科学问题之一。极端嗜热古菌具有与常温微生物相似的自发突变频率,暗示着它们比常温微生物具有更加有效的DNA修复体系进行修复高温所造成的基因组DNA损伤。目前,极端嗜热古菌DNA修复的分子机制尚不清楚。核酸内切酶在DNA修复途径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基因组序列显示极端嗜热古菌编码多种DNA修复核酸内切酶,但是其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本文综述了极端嗜热古菌DNA修复核酸内切酶NucS、EndoV、EndoQ、XPF和Hjc的研究进展,并对今后的研究提出了展望。

    • dlt操纵子赋予苏云金芽胞杆菌对阳离子抗菌肽的抗性和对昆虫的毒力

      2019, 59(10):1897-1914. DOI: 10.13343/j.cnki.wsxb.20180457

      摘要 (966) HTML (990) PDF 2.36 M (108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革兰氏阳性菌中的dlt操纵子编码细胞壁中磷壁酸发生D-丙氨酰化修饰所必需的酶。D-丙氨酰化使细胞表面产生正电荷,并因此排斥带正电的分子,例如阳离子抗菌肽,从而赋予对宿主的抗性。本文中,我们研究了dlt操纵子对苏云金芽胞杆菌表型性状的影响及在对昆虫毒力中发挥的作用。[方法]通过同源重组构建了ΔdltABt基因缺失突变株,并对其进行形态学观察、表面电荷差异分析、抗逆性分析和毒力测定。[结果]结果表明,dltA的失活显著降低了细胞表面的净负电荷,对阳离子抗菌肽(多粘菌素B和溶菌酶)的抗性和碱耐受性显著下降。同时,ΔdltABt的生长曲线发生明显改变,细胞表面粗糙且形状不规则,生物膜形成减少和群游运动能力增强。此外,dltA的失活降低了对昆虫中肠上皮细胞的粘附能力,并减弱了对家蚕的毒力。[结论]研究结果表明,dlt操纵子介导的磷壁酸发生D-丙氨酰化修饰与苏云金芽胞杆菌的许多表型性状密切相关,并且在苏云金芽胞杆菌对昆虫的致病性及抵抗昆虫体液免疫保护中具有重要作用。

    • >研究报告
    • 不同磷、硫及二氧化碳浓度对标志链带藻生长和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

      2019, 59(10):1915-1926. DOI: 10.13343/j.cnki.wsxb.20180459

      摘要 (1059) HTML (1940) PDF 522.26 K (111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了研究不同磷、硫及二氧化碳浓度对标志链带藻(Desmodesmus insignis)生长与碳水化合物积累的影响,本实验以改良BG11培养基为基础,设计了8种不同初始K2HPO4浓度、8种不同初始MgSO4浓度及4种二氧化碳浓度培养标志链带藻。[方法]采用干重法和苯酚-硫酸法分别测定其生物质浓度与总碳水化合物的含量。[结果]实验结果显示,在高磷浓度(0.460 mmol/L)下生物量达到最高为6.37 g/L,磷浓度为0.230 mmol/L(对照组)时总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单位体积产率达到最高,分别为45.40%(%干重)和0.20 g/(L·d)。不同初始MgSO4浓度实验结果显示,高硫浓度有利于标志链带藻生长及碳水化合物的积累,生物量、总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单位体积产率分别在硫浓度为1.217 mmol/L、0.609 mmol/L和1.824 mmol/L时达到最高,分别为7.02 g/L、51.6%(%干重)及0.26 g/(L·d)。当二氧化碳浓度为3%(V/V)时,标志链带藻生物量、总碳水化合物含量及单位体积产率均达到最高,分别为6.81 g/L、44.03%和0.20 g/(L·d)。[结论]因此,磷浓度为0.230 mmol/L、硫浓度为1.824 mmol/L和二氧化碳浓度为3%时最有利于标志链带藻生长及碳水化合物的积累。

    • 恶臭假单胞菌SJTE-1中转化17β-雌二醇的3-酰基-ACP还原酶的鉴定与功能研究

      2019, 59(10):1927-1936. DOI: 10.13343/j.cnki.wsxb.20180475

      摘要 (767) HTML (1117) PDF 1.57 M (102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假单胞菌SJTE-1可高效转化17β-雌二醇,但是催化该转化的酶尚不清楚。本文鉴定了该菌株的一个新的3-酮酰基-ACP还原酶(ANI01589.1),并对其进行了功能研究。[方法]首先,我们克隆了该3-酰基-ACP还原酶的编码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3)菌株中进行了异源表达;利用金属离子亲和层析法,纯化获得了重组蛋白。体外检测了重组蛋白的活性与酶学性质,并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了该酶的催化产物。[结果]3-酮酰基-ACP还原酶可被17β-雌二醇诱导表达,重组蛋白纯化量可达19.6 mg/L。蛋白序列比对结果表明,该蛋白包含短链脱氢酶/还原酶(SDR)的2个共有区域和多个保守残基。该酶以NAD+为辅助因子,将17β-雌二醇转化为雌酮;其Km值为0.071 mmol/L,kcat值为2.4±0.06/s-1,5 min内可转化超过95.8%的雌二醇。该酶的最佳反应温度为42℃,最佳pH为8.0。不同二价离子对该酶的活性影响不同,Mg2+和Mn2+可增强其酶活性。[结论]这一假单胞菌SJTE-1来源的3-酮酰基-ACP还原酶可高效催化17β-雌二醇的转化,该酶可能在该菌株的雌激素代谢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

    • 副溶血弧菌SH112株OmpA蛋白的高效表达及免疫学特性

      2019, 59(10):1937-1947. DOI: 10.13343/j.cnki.wsxb.20180483

      摘要 (939) HTML (2053) PDF 1.27 M (1279)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我们前期研究表明副溶血弧菌SH112株的OmpA蛋白在该菌的致病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是亚单位疫苗研制的潜在靶标抗原。本研究进一步对ompA(VPA1186)基因进行克隆表达,并研究其免疫学特性。[方法]扩增去除信号肽序列的成熟外膜蛋白OmpA的基因片段,定向克隆至表达载体,基因测序后对其编码蛋白质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重组蛋白His-OmpA经纯化后,免疫ICR小鼠制备鼠多抗血清。Western blotting检测该蛋白的免疫原性及鼠多抗血清的特异性。动物实验验证其免疫保护率。[结果]成功表达分子量约为40.0 kDa的重组蛋白His-OmpA。制备的鼠多抗血清ELISA效价可达1:50000以上。Western blotting检测结果显示,该血清可与His-OmpA蛋白、总外膜蛋白和全菌蛋白发生特异性反应,说明所表达的目的蛋白保持原蛋白的免疫原性。此外,该高免血清可与其他主要血清型的副溶血弧菌发生特异性交叉反应,而与其他非副溶血弧菌菌株无交叉反应,表明该血清特异性较高,且提示OmpA蛋白可能是副溶血弧菌属的共同保护性抗原。小鼠免疫保护实验结果表明,该蛋白可提供约35%的免疫保护率。[结论]OmpA蛋白可作为诊断副溶血弧菌感染和亚单位疫苗研制的靶蛋白,为进一步开展该蛋白的功能研究提供了参考。

    • 基于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法比较苏尼特双峰驼和阿拉善双峰驼自然发酵酸驼乳的微生物多样性

      2019, 59(10):1948-1959. DOI: 10.13343/j.cnki.wsxb.20180489

      摘要 (1061) HTML (2010) PDF 1018.48 K (1295)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传统发酵乳制品是一类未经任何处理自然发酵而成的,其微生态环境未遭破坏,从而乳酸菌的生物学特性和基因多样性得到了很好的保留,具有开发和利用价值。自然发酵酸驼乳常用来治疗多种疾病且效果良好,与其中丰富的乳酸菌资源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然而,目前有关自然发酵酸驼乳微生物菌群及多样性相关研究甚少。因此进一步挖掘内蒙古地区双峰驼自然发酵酸驼乳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多样性是至关重要的。[方法]本研究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测定了苏尼特和阿拉善双峰驼的自然发酵酸驼乳中微生物16S rRNA V3-V4区序列,并对群落结构和多样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多样性分析表明,苏尼特双峰驼酸驼乳中微生物群落丰富度和种群差异性比阿拉善双峰驼酸驼乳大,细菌多样性也高。在门水平上,苏尼特和阿拉善双峰驼酸驼乳中的菌群均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和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主。在属水平上,苏尼特双峰驼酸驼乳主要以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乳球菌属(Lactococcus)为优势菌群,阿拉善双峰驼酸驼乳以乳杆菌属(Lactobacillus)和醋酸杆菌属(Acetobacter)为优势菌属。此外,肠杆菌属(Enterobacter)、拉乌尔菌属(Raoultella)和明串珠菌属(Leuconostoc)等的含有食源性致病菌和环境污染菌的菌属被检出。综上所述,不同地区不同品种酸驼乳的乳酸菌种类及优势菌群有较大差异,存在显著的地理差异。[结论]通过本研究,不仅对苏尼特和阿拉善双峰驼自然发酵酸驼乳乳酸菌的组成和种类有了明确的认知,为评估发酵酸驼乳微生物群落对消费者身体健康的影响提供了数据基础的同时为今后筛选优势菌群和挖掘新型益生菌奠定基础。

    • 茄科作物青枯菌NADH脱氢酶F亚基在细胞运动和致病性中的功能研究

      2019, 59(10):1960-1968. DOI: 10.13343/j.cnki.wsxb.20180495

      摘要 (1056) HTML (1327) PDF 1.14 M (1002)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在茄科作物上引起严重的细菌性青枯病,本研究旨在发掘青枯劳尔氏菌与致病相关的基因。[方法]利用Tn5转座子构建随机插入突变体,分析生物膜形成、细胞运动和致病性;对有表型变化的突变体,运用TAIL-PCR方法鉴定Tn5插入位点,确定所突变的基因。[结果]以模式菌株GMI000为出发菌,总共获得了400个突变体,其中2个突变体不能形成生物膜,在软琼脂平板上的运动能力下降;接种感病番茄植物,这2个突变体都不能引起萎焉症状。TAIL-PCR结果显示,2个突变体的Tn5插入位点都在NADH脱氢酶F亚基(nuoF)中,距离翻译起始位点分别为103-bp和225-bp。ripAY基因启动子推动的nuoF基因互补载体,完全恢复了2个突变体的表型。[结论]NADH脱氢酶复合物是微生物呼吸电子传递链中的第一步催化酶。我们的结果表明,NADH脱氢酶复合物对R.solanacearum生物膜形成、细胞运动和致病性也有重要作用。

    • 一株拮抗黄单胞菌的贝莱斯芽孢杆菌的分离和鉴定

      2019, 59(10):1969-1983. DOI: 10.13343/j.cnki.wsxb.20180513

      摘要 (1397) HTML (2885) PDF 2.68 M (17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为了筛选防治水稻条斑病(bacterial leaf streak,BLS)的生防细菌。[方法]以水稻条斑病菌(Xanthomonas oryzae pv.oryzicolaXoc)的模式菌株RS105为靶标菌,采用平板稀释和抑菌圈法,从空心菜根际土壤中筛选到一株对RS105具有拮抗作用的细菌菌株504。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特征以及16S rDNA和gyrA序列分析对菌株504进行了鉴定。利用牛津杯法测定504对植物病原黄单胞菌的拮抗活性及其无菌发酵液拮抗活性的稳定性。通过PCR扩增预测504编码合成脂肽类和聚酮类化合物的合成相关基因。采用苗期水稻注射接菌法来评价水稻组织中504对Xoc的拮抗活性。[结果]菌株鉴定结果表明504为贝莱斯芽孢杆菌,命名为Bacillus velezensis 504。抑菌实验显示,B.velezensis 504对黄单胞菌属的细菌具有较好的抑菌活性,对水稻白叶枯病菌(X.oryzae pv.oryzaeXoo)的拮抗效果最显著。基因预测结果显示,B.velezensis 504含有fenA、dhbA、sfrA、bmyA、beaS、dfnAbacA等编码脂肽类和聚酮糖类抑菌化合物的基因簇。其无菌发酵液的活性物质耐高温和蛋白酶降解,但不耐强酸、强碱,在pH值为5.5-8.9时仍具有稳定的拮抗活性。在高感水稻品种原丰早上,B.velezensis 504对Xoc在水稻叶片中引起的水渍症状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结论]B.velezensis 504能够特异性拮抗黄单胞菌,在黄单胞菌引起的细菌性病害的生物防治中将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

    • 健康与感染青枯病烟株根际土壤与茎秆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

      2019, 59(10):1984-1999. DOI: 10.13343/j.cnki.wsxb.20180524

      摘要 (1302) HTML (2328) PDF 2.28 M (15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了解健康烟株与感染青枯病烟株在根际土壤、茎杆发病部位、茎杆病健交界部位以及未发病茎杆的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方法]分别对土壤与茎杆样品中细菌的16S rRNA基因V3-V4区进行扩增,采用Illumina MiSeq测序技术对扩增片段进行高通量测序,然后对健康烟株与感染青枯病烟株不同部位细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进行分析。[结果]感染青枯病烟株发病茎杆及根际土壤的细菌群落多样性高于健康烟株茎杆及其根际土壤样品,病健交界茎杆样品细菌群落多样性低于健康烟株。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所有样品中均为优势菌门;所有烟株根际土壤的优势菌门为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绿弯菌门(Chloroflexi);健康烟株茎杆部位的优势菌门为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感染青枯病烟株发病茎杆和病健交界茎杆部位的优势菌门为蓝细菌门(Cyanobacteria)和厚壁菌门(Firmicutes)。所有根际土壤样品的优势菌属为劳尔氏菌属(Ralstonia)、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和代尔夫特菌属(Delftia),而感染青枯病烟株根际土壤的劳尔氏菌属(Ralstonia)和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相对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烟株根际土壤,鞘脂单胞菌属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健康烟株根际土壤。烟株茎杆的优势菌属为劳尔氏菌属和假单胞菌属等。感染青枯病烟株病健交界茎杆中劳尔氏菌属、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和泛菌属(Pantoea)相对丰度显著低于健康烟株样品。[结论]健康与感染青枯病烟株茎杆样品细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明显低于相应的根际土壤样品。较健康烟株而言,感染青枯病烟株根际土壤和茎杆样品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均表现出不同程度地增加,且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变化较茎杆样品明显,而病健交界茎杆样品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降低。烟草青枯病为典型土传病害,其病原茄科劳尔氏菌尽管能在烟株维管束中蔓延扩增,但主要还是分布于土壤中;它的存在似乎对土壤细菌群落的影响大于茎杆样品的。该研究结果提示对于青枯病的防治不能局限于烟株本身,田间土壤也应加大防治力度。

    • 茎瘤固氮根瘤菌ORS571 GGDEF和EAL结构域蛋白的预测及功能研究

      2019, 59(10):2000-2012. DOI: 10.13343/j.cnki.wsxb.20180542

      摘要 (875) HTML (1095) PDF 3.33 M (1027)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环二鸟苷酸c-di-GMP是细菌中广泛存在的第二信使,能够调控多种细胞功能。c-di-GMP的合成与水解分别由含有GGDEF结构域和EAL结构域的蛋白催化。本研究针对茎瘤固氮根瘤菌ORS571的GGDEF和EAL结构域相关蛋白进行基因组学分析,并对三个同时含有GGDEF和EAL结构域的蛋白(AZC_3085、AZC_3226和AZC_4658)进行功能研究。[方法]利用SMART数据库对含有GGDEF和EAL结构域的蛋白进行结构域预测。利用CLUSTALW程序对蛋白序列进行比较分析。通过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突变株,并对突变株的细胞运动能力、胞外多糖合成、生物膜形成及与豆科宿主的结瘤等表型进行测定。[结果]茎瘤固氮根瘤菌ORS571中一共存在37个GGDEF和EAL结构域蛋白。突变株△4658的运动能力较野生型有下降,但是其胞外多糖合成能力、生物膜形成能力和竞争性结瘤能力较野生型有提高。此外,实验结果表明突变株△4658的胞内c-di-GMP水平高于野生型。突变株△3085和△3226的各种表型与野生型相比没有明显差异。[结论]茎瘤固氮根瘤菌ORS571编码如此大数量的GGDEF和EAL结构域蛋白,表明c-di-GMP可能在其信号转导过程中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具有GGDEF和EAL结构域的蛋白AZC_4658对茎瘤固氮根瘤菌ORS571的运动能力、胞外多糖合成、生物膜形成及与宿主的结瘤起到一定的调节作用。

    • Pseudomonas putida KT2440低特异性L-苏氨酸醛缩酶的表达、酶学性质及温度稳定性提高

      2019, 59(10):2013-2023. DOI: 10.13343/j.cnki.wsxb.20180546

      摘要 (1006) HTML (1578) PDF 907.70 K (129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从Pseudomonas putida KT2440基因组中,钓取低特异性L-苏氨酸醛缩酶基因(ltaE),构建重组大肠杆菌。研究目标酶的酶学性质,和关键氨基酸位点突变对酶活和温度稳定性的影响。[方法]以P.putida KT2440基因组DNA为模板,PCR扩增出ltaE基因,构建重组表达质粒pET28a-KT2440并转化Escherichia coli BL21(DE3),获得重组菌E.coli BL21(DE3)/pET-KT2440,利用Ni2+柱亲和层析纯化低特异性L-苏氨酸醛缩酶(LTA),对关键氨基酸位点Thr206和Lys207实施定点突变。[结果]SDS-PAGE结果表明LTA在大肠杆菌中获得高效表达,分子量为40 kDa左右,与理论值大小相符。Ni2+柱亲和层析纯化LTA,获得单一条带。利用双酶耦联法测得LTA酶活为5577.3 U/mg,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pH为8.0。在温度低于45℃,pH 5.0-9.0时,重组酶较稳定。LTA酶的Kmkcat值为23.95 mmol/L和19216.6 s-1。Mg2+、Ca2+金属离子对LTA有明显的促进作用,而Ni2+、Cu2+、Zn2+、Fe2+等对酶有明显的抑制作用。该酶在叔丁基甲基醚溶剂中具有良好的耐受性,在叔丁基甲基醚中保存1 h后仍保留90%以上的酶活。Thr206Ser突变明显提高了酶对温度的稳定性。Lys207对酶催化功能是必需的,该位点突变对酶活都是致死的。[结论]克隆并表达P.putida KT2440的LTA酶,研究了酶学性质,通过定点改造提高了酶的温度稳定性,筛选获得一种酶耐受性好的有机溶剂,为LTA酶在有机溶剂中高效稳定催化β-羟基-α-氨基酸奠定了较坚实的研究基础。

    • 定殖植物根内和根围放线菌的分离鉴定及其体外抑菌促生效应

      2019, 59(10):2024-2037. DOI: 10.13343/j.cnki.wsxb.20180558

      摘要 (1135) HTML (2135) PDF 7.39 M (1501)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旨在分离、筛选并鉴定体外具抑菌促生作用的定殖于植物根内和根围的放线菌,以期丰富放线菌种质资源,为研制植物病害生防菌剂提供技术依据。[方法]采用稀释涂布平板法分离盐碱地、湿地、工业污染土壤中优势植物根内及其根围中的放线菌;通过平板对峙试验筛选具有抑菌效应的菌株,进而采用Salkowski比色法、CAS平板检测法和无氮源培养法进一步检测抑菌菌株的促生作用;通过形态观测、生理生化特性检测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鉴定菌种。[结果]共分离到链霉菌属(Streptomyces)、诺卡氏菌属(Nocardia)和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3属共283株定殖于植物根内和根围的放线菌,3个采样地中湿地数量最多,均为根围土>根内;其中链霉菌属占总数的77%,可分为10个类群。经筛选获得7株抑菌活性和促生效应较强的菌株,其中菌株H6-1抑菌效应最大,其无菌发酵液对尖孢镰刀菌(Fusarium oxysporum)、禾谷镰刀菌(Fusarium graminearum)、灰葡萄孢菌(Botrytis cinerea)、立枯丝核菌(Rhizoctonia solani)、轮纹大茎点霉(Macrophoma kawatsukai)和瓜类炭疽菌(Colletotrichum orbiculare)的抑制率分别为32.3%、42.6%、48%、72.2%、58.1%和60.5%;而D11-4菌株的促生作用最强,能产吲哚乙酸(22.3 mg/L)、产铁载体(晕圈直径25.2 mm)和固氮。经鉴定这7株放线菌是吸水链霉菌变种(Streptomyces angustmyceticus)H4-6、娄彻氏链霉菌(Streptomyces rochei)S2-2、浑圆链霉菌(Streptomyces globosus)H6-1、(Streptomyces iakyrus)GD8-4、波卓链霉菌(Streptomyces bottropensis)GH8-6、(Streptomyces paradoxus)H8-2和(Streptomyces coralus)D11-4。[结论]三个生境中定殖于植物根内和根围的放线菌类群丰富且所筛选获得的7株放线菌具有生防潜力,值得进一步研发。

    • 巨菌草不同生长时期对砒砂岩地区土壤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2019, 59(10):2038-2050. DOI: 10.13343/j.cnki.wsxb.20180586

      摘要 (969) HTML (1668) PDF 649.21 K (990) 评论 (0) 收藏

      摘要:[目的]揭示巨菌草种植前及其不同生长时期对砒砂岩地区土壤基本理化性质及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为更好应用巨菌草改良砒砂岩地区土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运用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在门、属水平上比较砒砂岩地区巨菌草不同生长时期对土壤细菌结构及多样性的影响。[结果]巨菌草种植后,三块样地的含水量在巨菌草分蘖期最低,在成熟期达到最高,土壤有机含量有所增加,土壤pH值变化不明显。细菌菌群结构:各样地的土壤细菌在巨菌草种植前及其生长的四个时期,门水平上的优势菌群均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在属水平上,含量最高的是未分类(unidentified)的细菌。Alpha多样性及群落组成丰度分析表明,三块样地种植巨菌草后,其细菌多样性和物种丰度均比种植前高,农田地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物种丰度在巨菌草拔节期达到峰值,在分蘖期土壤细菌数量最大,比种植前土壤细菌数量高出8倍多,达2.09×107 CFU/g干土,山顶地土壤细菌多样性和物种丰度在巨菌草分蘖期达到峰值,河滩地土壤细菌多样性在巨菌草苗期达到峰值,其丰富度在拔节期达到最大。[结论]砒砂岩地区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在巨菌草不同生长时期相似,巨菌草能明显促进砒砂岩地区土壤细菌菌群多样性和丰富度,能有效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但砒砂岩地区各样地土壤细菌多样性、数量和有机质含量达到峰值的时期不同。

当期文章


年第卷第

文章目录

过刊浏览

年份

刊期

浏览排行

引用排行

下载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