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3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68株北极产蛋白酶菌株的筛选、鉴定以及部分酶学性质

      2013, 53(7):702-709.

      关键词:关键词:北极,蛋白酶,Stenotrophomonas,Chryseobacterium
      摘要 (1409)HTML (0)PDF 6.31 M (2016)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从北极海水样品中分离产蛋白酶细菌,并对其进行初步的分类鉴定,为低温蛋白酶的低温适应性及其应用研究奠定基础。【方法】通过酪蛋白筛选培养基低温培养的方法从北极水样中分离出68株产蛋白酶细菌,采用16S rRNA基因PCR-RFLP(限制性酶切多态性)方法及传统的表型特性分析对所分离纯化的菌株进行分类,每种细菌类型各取1 株代表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GenBank数据库blast分析以及通过DNAMAN软件进行系统进化树分析。对代表菌株的蛋白酶酶学性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68 个菌株可归为3种类型(54.41%、42.65%和2.94%),分别以菌株6、11和52为代表菌株。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表明,菌株11与比目鱼黄杆菌(Chryseobacterium scophthalmum)具有98.24%的同源性;菌株52与嗜根寡养单胞菌(Stenotrophomonas rhizophila)具有98.55%的同源性;菌株6与Stenotrophomonas rhizophila具有96.50%的同源性,可能为该属的新物种。对3种类型代表菌株进行表型性状研究显示,菌株6、11和52为革兰氏阴性、直杆状、不产胞外脂肪酶和淀粉酶,具有强的蛋白酶活性。菌株6 的蛋白酶最适酶活温度为55℃,最适宜pH为6.7;菌株11的蛋白酶最适酶活温度为40℃,属于低温酶,最适酶活pH约为8.5;菌株52的蛋白酶最适酶活温度为65℃,最适酶活pH 为7.4。【结论】本文首次报道了Stenotrophomonas和Chryseobacterium的菌株在北极海水样品中的分布,充实了极地产蛋白酶菌的种属分布多样性,为后续低温蛋白酶的研究和应用奠定了基础。

    • 嗜盐噬菌弧菌BALOs10菌株的分离、鉴定及其裂解谱

      2019, 59(7):1331-1341.DOI: 10.13343/j.cnki.wsxb.20180399CSTR: 32112.14.j.AMS.20180399

      关键词:嗜盐噬菌弧菌细菌捕食者蛭弧菌类群裂解谱
      摘要 (1046)HTML (1792)PDF 2.90 M (1577)收藏

      摘要:[目的]从海水中分离得到蛭弧菌类群(Bdellovibrio-and-like organisms,BALOs)新型菌株,丰富BALOs的种质资源。[方法]从中国深圳大亚湾取回海水样品后,使用本实验室分离得到的Vibrio alginolyticus LF TCBS 15作为宿主,通过海水双层平板法分离得到BALOs菌株,通过光学显微镜及透射电镜观察菌体形态,对16S rDNA序列进行系统发育分析,完成分子鉴定。采用双层平板滤纸片法分析NaCl浓度、pH及温度对菌株BALOs10生长的影响并测定菌株BALOs10对16株细菌的裂解效果。[结果]成功分离出一株以Vibrio alginolyticus LF TCBS 15为宿主的BALOs菌株BALOs10。噬菌斑呈圆形、透明且边缘光滑整齐,菌体为弧状,极生单鞭毛,菌体大小(0.21-0.44)μm×(1.25-1.87)μm。菌株最佳生长温度、NaCl浓度和pH范围分别为35-37℃、2%-3%(W/V)和7-8。菌株BALOs10可以裂解9株不同种的受试菌,占总试验菌株数(16株)的56.3%,主要是海杆菌属和弧菌属;菌株BALOs10的16S rDNA与最相近的典型菌株Halobacteriovorax marinus SJ的相似性只有92.14%,可能是一个全新的物种,将其命名为Halobacteriovorax sp.BALOs10。[结论]本文研究发现了Halobacteriovorax属(嗜盐噬菌弧菌属)的一个新型菌株,丰富了BALOs种质资源,为后续的应用及理论研究奠定物质基础。

    • 九龙江口沉积物TCBS(Thiosulfate Citrate Bile Salts Sucrose)菌群的分布

      2012, 52(5):637-644.

      关键词:关键词: 九龙江口,TCBS 菌群,细菌分布,16S rRNA 基因,RFLP
      摘要 (1233)HTML (0)PDF 423.25 K (1947)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调查九龙江流域对厦门海域潜在的病原菌“污染”,为相关侵染性病害的预防和控制提供有价值的资料。【方法】通过TCBS(Thiosulfate Citrate Bile Salts Sucrose) 培养基从九龙江河口沉积物中分离到158 株细菌,应用16S rRNA 基因-RFLP(限制性酶切图谱多样性分析)及16S rRNA 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158 株细菌进行分子鉴定。【结果】研究结果表明九龙江口沉积物中分布的TCBS 菌群分别属于7个属,其中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占28%,气单胞菌属(Aeromonas)占24%,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占19%,希瓦氏菌属(Shewanella)占13%,芽孢杆菌属(Bacillus)占11%,弧菌属(Vibrio)占4%,嗜冷杆菌属(Psychrobacter)占1%。不同站位TCBS 菌群的组成及各菌群的相对差异明显,其中上游区域以非嗜盐或耐盐细菌为主,下游区域以嗜盐细菌和耐盐细菌为主,具有典型的河口细菌分布特征。盐度对各TCBS 菌群的分布具有重要的影响。弧菌在整个河口区所占的比例不大(6%-19%)且集中在下游区域。【结论】九龙江口存在大量的条件致病菌,其中以气单胞菌属为代表的耐盐菌,对厦门海域存在陆源性污染的风险;绝大多数弧菌属于海洋土著细菌,正常情况下(非流行性弧菌病期间)非来源于九龙江冲淡水的直接污染。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3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