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 -2(1).
摘要:以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京卫研,株舆中山株在各种途径感染的致死力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一)雨株病毒对不同鼠龄的小白鼠脑内接种感染致死力没有明顯差别,但在脑外途径(皮下和腹腔)接种感染的致死力则随鼠龄的增加而下降。(二)京卫研,株病毒封小白鼠具有高度的皮下感染的致死力,而中山株则很低。
2005, 45(2).
摘要:根据禾谷镰孢菌参考菌株NRRL31084(PH1)的α-微管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设计4对引物,采用PCR方法克隆并测序了禾谷镰孢菌(Fusarium graminearum)对多菌灵(MBC)不同敏感性表型的6个中国菌株的α-微管蛋白基因全序列。DNA序列对照表明中国的3个敏感菌株和3个抗药菌株的α-微管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没有差异,多菌灵抗药性与α微管蛋白无关。该基因全长1718bp,含有6 个内元,编码449 aa;与NRRL31084的α-微管蛋白基因核苷酸序列同源性为99%,存在5个差异核苷酸,与其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99.78%;与其他6种真菌α-微管蛋白基因所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为37%~86%。
2004, 44(6).
摘要:热休克蛋白gp96是热休克蛋白90家族成员,能够引起非特异性和特异性免疫反应。得到大量高纯度的蛋白质是研究开发gp96的关键。然而重组的gp96容易在E.coli中降解,并在一定条件下形成多聚体。实验先将人gp96基因克隆到pET30a载体上并在E.coli Blstar中表达,再经过亲和层析、阴离子交换、分子筛分别纯化gp96。最终去掉了大部分的降解片段和多聚体,得到一定量的可溶性gp96,为进一步研究其结构和功能打下一定的基础。
2003, 43(4).
摘要:应用3对引物,从禾谷镰孢菌(Gibberella zeae)对多菌灵(MBC)的敏感菌株(MBCS)和田间及室内诱导抗药性菌株(MBCR)中扩增β微管蛋白基因。该基因全长1631bp,包含3个内含子,编码447aa,与其他常见植物病原丝状真菌β-微管蛋白基因的氨基酸同源性达95.12%~99.30%。MBCS和MBCR菌株核苷酸序列分析表明,MBCR菌株未发生任何位点的突变,说明G. zeae对MBC的抗药性机制并非像其他丝状真菌一样由β微管蛋白198位氨基酸突变所致。
1958, -2(4).
摘要:探用1株皮下致死力鞍高的毒株(京伟研1),实验动物用3週龄小白鼠而髓重需一致(7—9克)作皮下途径的中和试验,结果较脑内途徭的中和试验敏感。此种方法適用於检查抗體合量较少的血清,例如检查疫苗注射後的抗體滴度及用於不顯性感染调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