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44(6).
摘要:从我国新疆及埃及东部高盐环境中分离到4株形态上类似于涅斯捷连科氏菌属的革兰氏阳性菌株。以该属的2个典型菌株(Nesterenkonia halobia DSM 20541T 和Nesterenkonia lacusekhoensis DSM 12544T)为对照,对4个分离菌株进行了包括形态学,生长pH范围,温度范围,耐NaCl,KCl,MgCl2·6H2O,CaCl2实验及酶学特性以及细胞化学组份、(G+C)mol%含量测定,16S rDNA分析及DNADNA杂交在内的多相分类研究。结果显示,4个分离菌株属于涅斯捷连科氏菌属,但与涅斯捷连科氏菌属的2个有效发表种有显著差异,因此4个分离菌株均为该属的新种。
2004, 44(6).
摘要:在体外RNA和蛋白质合成及自复制系统的研究中,Qβ RNA复制酶作为以RNA为模板的RNA聚合酶,是比较重要的应用酶种之一。该酶由4个亚基组成,其中只有 β亚基是由病毒基因编码,而其他3个亚基都是宿主蛋白。利用普通表达载体合成Qβ复制酶时,得到的β亚基几乎都是不溶性蛋白,从而影响了Qβ复制酶的活性和产率。为尝试提高β亚基的溶解性,构建含有β亚基基因的表达质粒pBAD 33rep,同时利用pET21a(+)为表达载体表达其他3个亚基进行共表达研究。不同亚基组合的共表达结果通过SDSPAGE分析表明,当β亚基与EFTuTs亚基共表达时,溶解度有一定的提高,而且可溶性部分也具有复制酶活性。通过调节共表达诱导物浓度,相对增强可溶性β亚基的表达,可溶性Qβ复制酶酶量得到相应的提高。
2004, 44(1).
摘要:从我国新疆、青海等地采集数份盐碱土样或泥样,采用淀粉-酪素琼脂培养基、甘油天门冬酰胺琼脂培养基、土壤浸汁琼脂培养基分别从中分离到8株、32株中度嗜盐放线菌菌株。经形态、生理学特性与全细胞壁氨基酸组分分析结果比较,选取其中的14株进行16S rDNA序列分析。就物种多样性而言,新疆、青海分离到中度嗜盐放线菌分布至少有3个科,5个属。其中有拟诺卡氏菌科(Nocardiopsaceae)的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和链单孢菌属(Streptomonospora);假诺卡氏菌科(Pseudonocardiaceae)的普氏菌属(Prauserella)和糖单孢菌属(Saccharomonospora);链霉菌科(Streptomycetaceae)的链霉菌属(Streptomyces)。就地区分布来讲,新疆分离到的中度嗜盐放线菌种类要远高于青海。
2019, 59(3):468-477.DOI: 10.13343/j.cnki.wsxb.20180166CSTR: 32112.14.j.AMS.20180166
摘要:[目的]双组分系统Rcs感受外界环境变化,并调控细菌的适应性及生存等。本文探讨Rcs双组分系统传感器激酶RcsC对禽致病性大肠杆菌(avian pathogenic Escherichia coli,APEC)相关生物学特性及致病性的影响。[方法]采用Red同源重组的方法构建rcsC基因缺失株,并利用互补质粒构建互补株,然后比较野生株、基因缺失株与互补株的生长特性、运动性、生物被膜、凝集沉淀能力、致病力及毒力基因转录水平的差异。[结果]rcsC基因缺失不影响APEC的生长速度,然而,缺失RcsC导致APEC的运动能力升高、生物被膜形成能力降低和凝集能力增强。凝集试验结果显示rcsC基因有助于APEC的凝集沉降。细胞黏附入侵结果表明,rcsC在APEC侵袭DF-1细胞过程中发挥作用,而对黏附能力无影响。动物感染试验结果表明rcsC基因缺失能显著降低APEC的毒力。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表明,rcsC基因缺失株中ompA、aatA、fyuA和luxS基因的转录水平均显著降低,而fimC和tsh基因的转录水平显著升高。[结论]RcsC参与调控APEC的运动性、生物被膜形成、凝集沉降和致病力。
2022, 62(4):1513-1523.DOI: 10.13343/j.cnki.wsxb.20210516CSTR: 32112.14.j.AMS.20210516
摘要:【目的】利用真菌茅草菇菌丝球对染料铬黑T (EBT)进行脱色和降解,探究在不同环境条件下对染料脱色性能的影响及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单因素分析探究真菌的最佳脱色能力,分光光度法测定真菌酶活,小麦种子萌发、大肠杆菌接触抑制试验及秀丽隐杆线虫毒性试验测定脱色前后废水的毒性。【结果】茅草菇菌丝球受摇床温度和转速影响较小,在pH 5、28℃、120 r/min下,400 mg/L的EBT溶液脱色率为97.14%。研究表明,茅草菇菌丝球在脱色过程中主要分泌3种木质素酶,即木质素过氧化物酶、锰过氧化物酶和漆酶,其最大酶活分别为(134.15±9.93)、(64.1±2.98)和(12.43±0.34) U/L。推断了染料降解的潜在路径,证实EBT的去除是通过生物吸附与降解的协同作用实现的。最后对脱色后的染料废水进行了多级毒性评价,包括植物毒性、微生物毒性和动物毒性,结果表明,脱色后的染料废水毒性显著降低。【结论】该研究对探讨生物法处理工业染料废水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2022, 62(10):3913-3931.DOI: 10.13343/j.cnki.wsxb.20220100CSTR: 32112.14.j.AMS.20220100
摘要:【目的】提出一种合成微生物组的理性构建策略,用于构建郫县豆瓣蚕豆醅初始发酵的微生物组合菌剂。【方法】采取自下而上的合成微生物组理性构建策略,以相对丰度、频率和特征向量中心度作为核心微生物属的选择指标,分析确定蚕豆醅发酵核心微生物;设计模拟原位体系的全合成培养基,并利用该培养基快速、稳定地检测核心微生物包括产香性能在内的发酵特征。基于核心微生物的产香互补性能进行双菌组合发酵实验,结合核心微生物之间的生长相互作用,设计三菌组合发酵菌剂并验证其发酵性能。【结果】本研究确定并分离了郫县豆瓣蚕豆醅发酵过程中的 9种核心微生物。检测核心微生物产生的挥发性风味化合物,发现酵母菌类、乳酸菌类和其他类微生物之间存在产香互补关系。然后,结合微生物间的生长抑制关系设计了由乳酸片球菌、肉葡萄球菌及异变假丝酵母组成的三菌组合菌剂。与企业原位发酵样品相比,三菌组合菌剂产生的挥发性化合物数量达到原位样品的63.1%,化合物种类结构较为相似。与原位样品相比,组合菌剂样品氨基酸态氮浓度提升了21.8%。【结论】本研究提出了一种自下而上的合成微生物组理性构建策略,基于此策略设计了郫县豆瓣蚕豆醅发酵组合菌剂。使用该组合菌剂作为起始发酵剂发酵的郫县豆瓣蚕豆醅具有良好的风味谱和优异的氨基酸态氮水平。本研究在合成微生物组构建与发酵食品工艺改造方面具有较大的科学与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