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7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固定化内切型肝素酶的研究

      2004, 44(5).

      摘要 (914)HTML (0)PDF 0.00 Byte (1670)收藏

      摘要:将提纯的一种内切型肝素酶固定于聚酯载体上,固定化效率达78.8%。酶活力在pH为7.5左右时表现最高,并且在此条件下固定化酶的稳定性最好。最适反应温度为40℃。热稳定性试验表明,固定化酶的稳定性较差。固定化酶的使用半衰期比游离酶延长4.4倍。固定化酶催化肝素底物反应的Km值约为95.4μmol/L而游离酶的Km值约为71.2μmol/L。固定化酶可以同时作用于肝素和硫酸乙酰肝素,而对硫酸软骨素没有催化能力。肝素经降解后,产生一定量的非硫酸化或低硫酸化的二糖和不同聚合度的寡糖混合物。

    • 漆酶工程菌株的构建及其培养条件的研究

      2004, 44(5).

      关键词:漆酶,工程菌,培养条件
      摘要 (740)HTML (0)PDF 0.00 Byte (1774)收藏

      摘要:提取产漆酶白腐菌(Fome lignosus)的总RNA,利用RT_PCR的方法克隆到漆酶的cDNA,并将其克隆到表达载体pPIC9k,重组质粒经线性化、电激转化Pichia pastoris GS115、通过底物显色反应筛选到漆酶生产工程菌株。其中2#工程菌株产酶活力较高。培养基、培养温度、诱导用甲醇浓度及培养基中铜离子浓度对该菌产酶活力均有一定的影响。在最适条件下(用含200μmol/L Cu2+的BMMY培养基,于20℃,250r/min;用0.5%甲醇诱导)培养至第6天时,该菌株产酶活力达到最高(1510U/L)。

    • 嗜吡啶红球菌 R04的联苯降解途径的研究

      2003, 43(5).

      关键词:联苯,嗜吡啶红球菌,2,3二羟基联苯,降解途径
      摘要 (870)HTML (0)PDF 0.00 Byte (2261)收藏

      摘要:通过GC-MS测定出嗜吡啶红球菌R04菌降解联苯的中间代谢物2,3二氢二羟基联苯、2,3二羟基联苯和苯甲酸,并测定了该菌的2,3二羟基联苯双加氧酶、2羟基6酮基6苯基2,3己二烯酸(HOPDA)水解酶和苯甲酸双加氧酶活性。最终确定了R04菌降解联苯的途径为2,3二羟基联苯双加氧酶途径。

    • 担子菌组成型漆酶产生特性的研究

      2000, 40(6).

      关键词:担子菌, 漆酶, 组成型
      摘要 (1033)HTML (0)PDF 0.00 Byte (2250)收藏

      摘要:运用平板筛选法从20株不同来源的菌株中得到一株产组成型漆酶的担子菌(Basidiomycete sp.)。它在自制DC培养基上产酶能力达到058IU/mL;振荡培养的产酶效果约是静置培养的4倍。漆酶的产生与生物量在培养8d内呈现平行关系,但随后酶量并不随之而继续上升。4g/L的酪氨酸和胰蛋白胨有利于酶的产生,分别可使酶活力最高增加到249IU/mL和20IU/mL。某些化学试剂对酶的产量尚未达到诱导效果,但丁香醛连氮和邻联甲苯胺对酶产量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0℃下刺激1h后,可使酶活力提高13倍。

    • 甲基营养菌WB-1甲胺磷降解酶的产生、部分纯化及性质

      2000, 40(5).

      关键词:甲基营养酶, 甲胺磷降解酶, 纯化
      摘要 (1259)HTML (0)PDF 0.00 Byte (1536)收藏

      摘要:甲基营养菌WB1菌株在以甲胺磷作碳氮源的无机盐培养基上生长时,产生甲胺磷降解酶情况较好,培养20 h为细胞收获的适宜时期。所得细胞经过超声波破碎、吐温20抽提、热处理(60℃,9min),DEAE|纤维素32和CM|纤维素32柱层析等步骤,得到的酶制品比活力为180U/mg,收率78.8%,纯化倍数22.8。纯化的酶制品经连续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呈现一条主带,酶活力染色则呈现一条与之对应的活性谱带;该酶催化反应的适宜pH为90,底物专一性不强,Hg2+,Mn2+,Cu2+对酶有强烈的抑制作用。部分纯化酶制品在-20℃(0.1mol/L的磷酸盐溶液中)存放5d,酶活力丧失约60%。

    • 不同生境马铃薯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分析

      2020, 60(11):2434-2449.DOI: 10.13343/j.cnki.wsxb.20200021CSTR: 32112.14.j.AMS.20200021

      关键词:高通量测序马铃薯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
      摘要 (712)HTML (4201)PDF 991.01 K (1751)收藏

      摘要: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马铃薯产业重视程度的增加,生产的专业化和规模化程度越来越高,化肥农药用量不断加大,加之连作等种植模式,致使以疮痂病为代表的土传病害普遍发生且逐年加重,个别地块发病率达90%以上,给种植业者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目的] 为了探索马铃薯疮痂病发生与土壤环境的关系,分析区域性种植方式和施肥量对土壤细菌种群变化的影响,为实现土传病害有效防治提供借鉴。[方法] 本文分别从1年连作土传病害轻的宁夏西吉(西北)、3年连作土传病害严重的河北沽源(华北)、5年轮作未发现土传病害的内蒙古海拉尔(东北)大田马铃薯根际采集土壤,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比较了样品间细菌群落结构差异。[结果] 3组样品共获得有效条带617558条,可分类操作单元(OTUs)3077个。各样品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数量最多,含量均在33%以上。与未发病土壤样品相比,土传病害发生严重的样品中细菌数量、物种数、细菌多样性、种类丰富度均有所降低,有害菌数量增加,益生菌数量减少。其中,放线菌(Actinobacteria)数量明显增多,变形菌(Proteobacteria)、绿弯菌(Chloroflexi)和酸杆菌(Acidobacteria)数量明显减少,组分及数量差异明显的细菌(尤其是放线菌门)大多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显著相关。[结论] 过量施用化肥和常年连作改变了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生态环境恶化,导致土传性病害发生。其中,磷可能是影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变化最主要的肥料元素。

    • 极耐盐碱固氮菌的分离鉴定及固氮特性研究

      2021, 61(11):3483-3495.DOI: 10.13343/j.cnki.wsxb.20210054CSTR: 32112.14.j.AMS.20210054

      关键词:盐碱土固氮菌根癌土壤杆菌促生长
      摘要 (808)HTML (2470)PDF 1.85 M (1743)收藏

      摘要:我国盐碱土面积约9913万hm2,其中pH值高于9、盐含量大于0.6%的重度盐碱地每年以1.4%的速率增长。利用固氮微生物改善植物根际环境,提高作物产量,是盐碱地改良的重要方法。[目的] 从来自海南省三沙市热带珊瑚岛礁的土壤中,分离鉴定自生固氮菌,为极端盐碱地改良提供候选菌株。[方法] 通过形态学观察、生理生化特征分析和16S rRNA序列测定等方法进行菌种鉴定,分析其固氮、耐盐碱和促生长特性,盆栽试验验证其对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 获得1株极端耐盐碱的固氮细菌DJ-1,其菌落呈圆形,菌体杆状,大小(0.5-1.3)μm×(0.3-0.5)μm,革兰氏染色阴性,与根癌土壤杆菌(Agrobacterium tumefaciens)的16S rRNA序列高度同源,确定其为根癌土壤杆菌。DJ-1在pH 9、NaCl含量为1%-4%的培养基上可正常生长,能耐受pH 12、NaCl含量8%的环境。从中克隆到固氮酶基因nifH。盆栽试验结果表明,DJ-1可显著促进玉米生长。[结论] 菌株DJ-1能耐受极端盐碱条件,且具有较强的固氮和促生长能力,有可能作为贫瘠盐碱耕地改良功能菌剂的候选菌株。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7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