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4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重组毕赤酵母表达棘孢木霉几丁质酶Tachi1的酶学性质研究及表达条件优化

      2012, 52(3):345-352.

      关键词:关键词: 毕赤酵母,棘孢木霉,几丁质酶,酶学性质,条件优化
      摘要 (1138)HTML (0)PDF 229.26 K (2319)收藏

      摘要:摘要:【目的】对转棘孢木霉几丁质酶基因tachi1 的毕赤酵母工程菌GS-tachi1-K 进行诱导表达,研究重组几丁质酶Tachi1 的酶学性质,优化表达条件。【方法】对GS-tachi1-K 进行甲醇诱导培养,纯化目的蛋白Tachi1进行几丁质酶酶学性质的研究;通过单因素和正交试验对GS-tachi1-K 菌株产几丁质酶Tachi1 表达条件进行优化。【结果】GS-tachi1-K表达的几丁质酶Tachi1表观分子量约为44 kDa,酶反应最适的温度和pH分别为50℃和5.5,具有较宽的温度、pH 适用范围;50℃以下保持较高的酶活力,在碱性条件下稳定性较差;受Ag+、Hg2+、Cu2+、Fe2+和高浓度的SDS及β-巯基乙醇强烈抑制。该菌株的最佳表达条件为:pH 为6.5,甲醇诱导浓度为0.5%,起始细胞浓度为OD600=2,甲醇诱导时间为180 h;几丁质酶Tachi1活力可达17.93U/mL,蛋白表达量为6.19g/L。【结论】成功实现了棘孢木霉新几丁质酶基因tachi1的毕赤酵母高效分泌表达,工程菌GS-tachi1-K具有高表达量和表达产物酶活性高两个特点,明确了几丁质酶Tachi1 的酶学性质和最佳诱导表达条件,为该几丁质酶及其基因的深入研究和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 深海极端微生物菌群及代谢产物多样性的研究进展

      2019, 59(7):1241-1252.DOI: 10.13343/j.cnki.wsxb.20180389CSTR: 32112.14.j.AMS.20180389

      关键词:深海极端微生物代谢产物多样性宏组学
      摘要 (1689)HTML (3963)PDF 2.06 M (2342)收藏

      摘要:海洋覆盖了地球表面积的四分之三,它不仅是生命的起源,而且还孕育了各种极端微生物。它们存在于海洋极端环境中,如热液喷口、热泉、咸湖和深海层等,由于生境太过恶劣,一度被认为是生命的禁区。随着人类对深海极端环境微生物研究的不断深入,已经探索到那里具有丰富的菌群资源和具有潜在价值的天然生物活性产物。这些极端微生物能够适应极高温、极低温、高压、高盐、高放射性和极度酸碱性等极端环境,具有特殊的生物多样性、遗传背景和代谢途径,能够产生各种具有特殊功能的酶类及其他活性物质,展现出巨大的研究价值和应用潜力。研究海洋极端微生物对探索生物多样性、新资源开发利用及对地球生物学研究等都具有重要意义。

    • 环状细菌素研究进展

      2022, 62(7):2498-2508.DOI: 10.13343/j.cnki.wsxb.20210714CSTR: 32112.14.j.AMS.20210714

      关键词:环状细菌素构效关系生物合成抑菌机制
      摘要 (430)HTML (2218)PDF 615.95 K (1083)收藏

      摘要:细菌素是一类由细菌核糖体合成的抗菌肽,是产生菌获得生存优势的重要手段。与大多数线性细菌素不同,环状细菌素具有N端和C端共价连接的特殊结构。这种环状结构赋予环状细菌素良好的耐热性、广泛的pH适应性和抗蛋白酶降解能力,在食品防腐和对治耐药性细菌领域表现出巨大的应用潜能。通过对已发现的环状细菌素结构分析发现,相对于一级结构,其三级结构的相似性更高,可以作为环状细菌素归类的依据。环状细菌素的生物合成机制尚不清楚,但其环化机制是最具价值的研究热点,可为其他一些肽类物质的合成提供支架,从而提高应用潜能。环状细菌素抑菌机制主要是在目标菌株的细胞膜上穿孔,使胞内物质外流,进而导致目标细菌死亡。其有类似于抗生素的抑菌活性和有别于抗生素的抑菌机制,为治疗日益严重的耐药性病原菌提供了可靠备选资源。本文综述了环状细菌素的构效关系、生物合成和抑菌机制方面的研究进展,希望能够对环状细菌素的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有价值的参考。

    • 消化乳杆菌泡菜分离株W369的鉴定及其益生功能

      2016, 56(6):932-942.DOI: 10.13343/j.cnki.wsxb.20150375CSTR: 32112.14.j.AMS.20150375

      关键词:消化乳杆菌降解亚硝酸盐降胆固醇抗氧化活性
      摘要 (1163)HTML (857)PDF 7.13 M (2143)收藏

      摘要:[目的] 鉴定从中国传统发酵泡菜分离的1株乳酸菌,并分析其潜在的益生功能。[方法] 通过形态观察、生理生化、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等方法对分离得到的乳酸菌进行鉴定;评价该菌株的NaCl耐受能力、抗生素最小抑制浓度,以及益生功能。[结果] 该菌株鉴定为消化乳杆菌(Lactobacillus alimentarius) W369,在10%的NaCl浓度下仍可以存活;对常用抗生素具有不同程度的敏感性。益生功能分析表明,培养72 h后W369对亚硝酸钠的降解率为92.92%;其体外胆固醇脱除率达到31.80%;发酵液上清具有清除DPPH自由基(DPPH·)、超氧阴离子自由基(·O2-)和螯合亚铁离子(Fe2+)的作用,分别达到(88.02±1.48)%、(43.75±3.10)%和(29.99±2.34)%;完整细胞具有很强的还原能力[(244.52±0.92) μmol/mL半胱氨酸当量]、羟自由基(·OH)清除能力(77.17±0.58)%和抗脂质过氧化的能力(29.67±0.77)%;发酵上清液和无细胞提取物均具有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和超氧化物歧化酶(Mn-SOD)活性。[结论] 消化乳杆菌W369分离株具有亚硝酸盐降解能力、胆固醇清除能力和抗氧化活性等诸多益生功能,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

    上一页1下一页
    共1页4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