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0(2):222-227.
摘要:摘要: 【目的】嘌呤核苷磷酸化酶(PNP,EC.2.4.2.1)在酶法合成核苷类药物及中间体中具有广泛应用。本文研究的目标是,获得极地嗜冷菌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sp. XM2107嘌呤核苷磷酸化酶编码基因,并对该酶酶学性质进行研究,以考察该酶在核苷类中间体及药物合成中的潜在应用价值。【方法】利用同源序列PCR技术从Pseudoalteromonas sp. XM2107基因组DNA中扩增出其编码嘌呤核苷磷酸化酶基因,测序获得编码序列。将该基因在大肠杆菌BL21(DE3)中进行重组表达以及金属螯合层析纯化,对其酶学性质进行初步研究。【结果】经过测序获得了该酶编码基因序列,全长702 bp,共编码233个氨基酸,大小为25 kDa,Genbank登录号为GQ475485。酶学性质研究发现,该重组酶最适反应温度为50℃,最适酶促反应pH为7.6(25 mmol/L磷酸盐缓冲液),最适酶促反应底物为肌苷(Km值0.389 mmol/L, 37℃),且对底物腺苷和鸟苷也有磷酸解活性,在普通温度下具有较高催化活性和较好热稳定性。【结论】来源于Pseudoalteromonas sp. XM2107的嘌呤核苷磷酸化酶在普通温度条件下具有较高的催化活性及良好热稳定性性质,在核苷类中间体和药物合成中具有较广泛的应用价值。
2008, 48(6):757-764.
摘要:【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优化Pseudoalteromonas sp. AJ5菌株的培养条件使之产生高活性的胞外k-卡拉胶酶。【方法】通过富集培养技术从刺参肠道分离出一株卡拉胶降解菌AJ5,该菌株能利用卡拉胶作为惟一碳源和能源。依据形态学和生理学特征及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将该菌株鉴定为假交替单胞菌属(Pseudoalteromonas)。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对Pseudoalteromonas sp. AJ5菌株产胞外k-卡拉胶酶的培养条件进行了优化。【结果】单因素试验结果表明,Pseudoalteromonas sp. AJ5菌株的最佳培养条件为250 mL三角瓶装入75 mL发酵培养基、摇床转速150 r/min、接种量7%、pH8.0。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结果显示该菌株的最佳培养基组成为k-卡拉胶 1 g/L、牛肉膏2 g/L、 NaCl 20 g/L、K2HPO4·3H2O 1 g/L、 MgSO4·7H2O 0.5 g/L、 MnCl2· 4H2O 0.2 g/L、 FePO4 · 4H2O 0.01 g/L; 培养温度为28℃,培养时间为28 h。【结论】Pseudoalteromonas sp. AJ5菌株分泌胞外k-卡拉胶酶,在最佳培养条件下,该菌株的k-卡拉胶酶活力比优化前提高了4倍。
2024, 64(5):1641-1653.DOI: 10.13343/j.cnki.wsxb.20230782CSTR: 32112.14.j.AMS.20230782
摘要:【目的】作为海洋中的特有及优势种群,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普遍拥有多个甲基受体趋化蛋白(methyl-accepting chemotaxis protein, MCP),探究这些趋化受体的功能。【方法】以太平洋表层海水来源的一株阿拉伯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arabiensis) N1230-9为研究对象,利用软琼脂平板法测试该菌株对23种碳源的趋化能力,继而利用同源重组策略构建2个含sCache结构域MCP编码基因(woc28264和woc27036)缺失突变体,并分析突变体对10种碳源的趋化能力。【结果】菌株N1230-9对海藻糖、麦芽糖、蔗糖、N-乙酰氨基葡萄糖、l-苹果酸、乙酸钠、丙酸钠、丙酮酸钠、柠檬酸和琥珀酸10种碳源具有趋化能力。WOC28264是l-苹果酸和蔗糖的特异性趋化受体,WOC27036则是柠檬酸和琥珀酸的特异性趋化受体。此外,WOC28264和WOC27036还均是N-乙酰氨基葡萄糖和海藻糖的趋化受体。【结论】WOC28264和WOC27036存在重叠的碳源效应物。
2024, 64(6):1691-1703.DOI: 10.13343/j.cnki.wsxb.20230669CSTR: 32112.14.j.AMS.20230669
摘要:【目的】阐述阿拉伯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arabiensis)的分子进化与生态适应策略。【方法】借助Illumina HiSeq X Ten和Oxford Nanopore PromethION测序平台对一株分离自太平洋表层海水的菌株Pseudoalteromonas arabiensis N1230-9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利用相关生物信息学分析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组装和基因组注释,并与一株分离自深海沉积物环境的模式菌株Pseudoalteromonas arabiensis JCM 17292进行比较基因组分析。【结果】菌株N1230-9基因组由2条染色体组成,基因组大小为4 627 470 bp,G+C含量为40.85%,共编码4 202个蛋白。功能基因注释结果显示,菌株N1230-9具有适应海洋环境的多种类型功能基因,包括重金属抗性基因、多种铁离子摄取系统编码基因、多种噬菌体防御系统编码基因、种类丰富的水解酶编码基因、多种碳水化合物代谢相关基因,以及数量众多的二元信号传导系统编码基因。通过比较基因组分析发现,菌株N1230-9和菌株JCM 17292拥有适应不同生态位的特有基因,这些基因主要涉及血红素摄取、重金属抗性、噬菌体防御、二元信号系统传导和横向基因水平转移。【结论】来自表层海水的菌株P. arabiensis N1230-9已演化出了适应其生态位的特有基因。
2025, 65(4):1774-1787.DOI: 10.13343/j.cnki.wsxb.20240719CSTR: 32112.14.j.AMS.20240719
摘要:目的 几丁质裂解酶是细菌有效降解几丁质的关键酶。阿拉伯海假交替单胞菌(Pseudoalteromonas arabiensis) N1230-9拥有5个几丁质裂解酶编码基因(woc28159、woc28160、woc28161、woc27404和woc27232),对这5个基因的功能进行鉴定是解析该菌株具有高效几丁质降解能力的关键。方法 通过生物信息学方法分析菌株N1230-9中的5个几丁质裂解酶在假交替单胞菌44个模式菌株中的分布规律;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RT-qPCR)检测菌株N1230-9中5个几丁质裂解酶编码基因在以几丁质为唯一碳源培养基中的转录水平;利用同源重组策略构建菌株N1230-9中5个几丁质裂解酶编码基因的单基因缺失突变体,并分析突变体的几丁质降解能力。结果 有33株假交替单胞菌模式菌株拥有与菌株N1230-9几丁质裂解酶同源的蛋白;几丁质可以强烈诱导woc28159、woc28160、woc28161和woc27404的转录水平上调,且这4个基因的单基因缺失均在不同程度上削弱了菌株的几丁质降解能力。然而woc27232的转录水平不受几丁质的诱导,且该基因的缺失对菌株的几丁质降解能力无影响。结论 几丁质酶WOC28159和WOC28161是菌株N1230-9降解几丁质所必需的酶,WOC28160和WOC27404增强了菌株的几丁质降解效率,而WOC27232并不参与菌株N1230-9的几丁质降解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