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 44(5).
摘要:分别以含铁培养基和限铁培养基培养4株兔多杀性巴氏杆菌JS、C51-2、C51-3及C51-17株,用刚果红结合试验初步分析铁调节外膜蛋白(IROMPs)表达情况,同时破碎菌体,提取外膜蛋白,经SDSPAGE比较这4株细菌在正常培养条件、富铁培养条件及限铁培养条件时外膜蛋白的表达差异,结果表明:限铁培养时,细菌表现出对刚果红染料较强结合性,且这4株巴氏杆菌均表达数种高分子量的IROMPs,主要有147 kD、135 kD、99 kD、94 kD、82 kD及72 kD蛋白带,4株之间存在一定的差异,而正常或富铁条件培养时均不表达上述条带。免疫印迹结果显示,正常条件培养的全菌(C5117株)抗血清中不含有针对IROMPs的抗体,限铁培养的C5117株IROMPs可诱导机体产生相应抗体,并且能与JS、C51.2及C51.3株的IROMPs发生抗原交叉性反应。同时用间接ELISA检测C51.17株3种IROMP(99 kD、94 kD和87.6 kD)的交叉抗体效价,结果这3种抗血清均与其它3株的产生较高的交叉抗体滴度。
2004, 44(1).
摘要:细菌根据特定信号分子的浓度可以监测周围环境中自身或其它细菌的数量变化,当信号达到一定的浓度阈值时,能启动菌体中相关基因的表达来适应环境中的变化,这一调控系统被称为细菌的群体感应调节系统(QuorumSensing系统)。本文系统介绍了细菌感知种内与种间数量的群体感应调节系统,并阐述了植物针对病原菌这一信号系统的抗病策略。
2003, 43(1).
摘要:乙酰辅酶A羧化酶(Acetyl CoA Carboxylase EC 6.4.1.2, ACC)催化依赖于ATP的乙酰辅酶A羧化形成丙二酸单酰辅酶A,该反应是脂肪酸生物合成途径中的第一步,也是受到调控的关键一步。根据结核分枝杆菌(M. tuberculosis)和天蓝色链霉菌(S. coelicolor)中ACC-α亚基的氨基酸保守序列和地中海拟无枝菌酸菌U32对氨基酸密码子的使用偏好,设计简并引物以U32基因组DNA为模板扩增出一条约250bp的片段,并以此片段作探针成功地从U32基因组cosmid文库中克隆到相应的ACC-α亚基的编码基因accA。该基因对应的ORF长1797bp,编码一个598个氨基酸的蛋白,推算出的分子量是63,714Da;基因G+C mol%含量为70.1%,符合U32基因结构特征,距起始密码子GTG上游6个碱基处有链霉菌典型的RBS序列AGGAGG,并有生物素羧化酶特征的ATP结合区。利用pET28(b)系统构建表达载体,在E. coli BL21(DE3)中实现了accA的诱导表达,产物大部分以可溶形式存在,并通过Western Blot证明该蛋白上确有共价结合的生物素。Northern Blot分析了各种氮源对accA基因转录水平的不同影响。
2002, 42(1).
摘要:费氏中华根瘤菌 (Sinorhizobiumfredii) 0 4 2BS可以在大豆和苜蓿上结瘤。用费氏中华根瘤菌USDA2 5 7的nodD1和nodD2基因分别作为探针 ,与 0 4 2BS总DNA进行Southern杂交 ,发现其DNA经EcoRI酶切后分别在 3 0kb和 6 0kb处各有一条阳性带。回收这两条阳性带附近的DNA片段 ,建立部分基因文库 ,克隆到带有nodD1基因的 3 0kb片段 ,以及带有nodD2基因的 6 0kb片段。对nodD1和nodD2进行序列分析 ,结果表明 0 4 2BS的nodD1与费氏中华根瘤菌根瘤菌USDA2 5 7和USDA1 91的同源性高达 99% ,而nodD2与USDA2 5 7的同源性为1 0 0 %。再将nodD1的片段克隆到pBBRIMCS 5载体上 ,导入豌豆根瘤菌蚕豆生物变种 (Rhi zobiumleguminosarumbv.viciae)LPR5 0 5 4中进行功能检测 ,显示 0 4 2BS的nodD1均可被大豆分泌的类黄酮物质染料木黄酮以及苜蓿分泌的类黄酮物质毛地黄黄酮所诱导
2001, 41(4).
摘要:对不同氮源生长条件下林肯链霉菌无细胞粗提液中谷氨酰胺合成酶 (GS)的研究结果表明 ,高浓度NH+4阻遏了GS的生物合成。从不同氮源生长条件下林肯链霉菌中分离纯化了GS ,其性质没有差别。以受腺苷化调节的产气克雷伯氏菌GS作对照 ,林肯链霉菌GS没有明显的氨休克作用 ,经蛇毒磷酸二酯酶处理后 ,其活力没有变化。这些结果都说明林肯链霉菌GS不存在腺苷化共价修饰这一调节方式。反馈抑制作用是林肯链霉菌GS的一种重要的调节方式 ,这种抑制作用是以累积的方式进行的 ,这表明各种抑制剂对GS作用位点不同 ,各种抑制剂对GS的抑制作用是相互独立的。由此推测 ,林肯链霉菌GS是一种变构酶。
2000, 40(2).
摘要:FruA是粘细菌(Myxocoxccusxanthus)发育所必需的转录因子,影响着一系列发育特异性基因的表达。在大肠杆菌中表达了带组氨酸标记的FruA,并用镍离子层析进行快速分离纯化。凝胶阻滞试验提示FruA对靶基因的调控可能需要其它因子的参与。
1986, 26(3).
摘要:不同氮源对北京棒状杆菌谷酰胺合成酶(GS)形成的影响显著不同。高浓度的NH+4对GS的合成有阻遏作用,而谷氨酸或低浓度的NH+4对GS的合成有解阻遏作用。葡萄糖能促进GS的合成,但阻遏谷氨酸脱氢酶(GDH)的合成。
1988, 28(1).
摘要:大肠杆菌ara C基因(L-阿拉伯糖调节基因)的一些突变体已克隆到质粒pBR322的Pstt位点。在转化ara C基因缺失菌株△766后,阿拉伯糖变构酶活力重新获得表达。但突变对酶活力的影响呈三种类型:(1)削弱;(2)无明显影响;(3)增强。通过DNA序列分析并与野生型进行比较,已找到缺失突变或点突变的位置。
1988, 28(4).
摘要:本文研究了丙氨酸对热带假丝酵母(Candida tropicalis)NPcoN22长链二元酸发酵的调节,并把它与尿素的调节作了比较。在蔗糖利用、烷烃利用、菌体生长、发酵液pH变化和十四烷一1,14一二羧酸积累诸方面以及在三羧酸循环、乙醛酸循环、过氧化氢酶等酶的活力方面,丙氨酸具有与尿素相同的调节作用。丙氨酸加尿素作为混合氮源或在正常发酵过程中补加尿素或丙氨酸,其调节效果与过量尿素或过量丙氨酸单独存在条件下的情况一样,说明尿素和丙氨酸的调节作用具有相加效应。发酵过程中菌体对丙氨酸的利用特点表明了丙氨酸是菌体生长的限制因子。Β一氧化的抑制剂——丙烯酸能显著提高十四烷一1,14-二羧酸的积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