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9, 49(2):174-179.
摘要:摘要:【目的】对本实验室从泡菜中筛选到的植物乳杆菌ZS2058完整细胞生物转化共轭亚油酸的反应动力学进行研究。【方法】探讨底物浓度、细胞浓度、反应体系pH值等因素对生物转化共轭亚油酸反应速度的影响,并通过双倒数和Hanes-Woolf作图法拟合反应初始阶段的速度方程。【结果】生物转化共轭亚油酸时存在明显的底物抑制现象,当亚油酸浓度为0.4 mg/mL时产c9, t11-共轭亚油酸的反应速度达最大值15.99 μg/(mL?h);反应速度随细胞浓度增加而上升,当细胞浓度为5×1010 cfu/mL时反应速度达到最高;最适pH值和最适反应温度分别为6.5和40 ℃。利用双倒数和Hanes-Woolf作图法求得米氏常数和最大反应速度,在低底物浓度下,反应初始阶段的反应规律与经典的米氏方程相符,而在高底物浓度下,存在明显的底物抑制现象。【结论】通过对植物乳杆菌ZS2058完整细胞催化合成共轭亚油酸各因素的考察,在得到最佳反应条件的同时建立了不同底物浓度范围内的反应速度方程,这对于实现共轭亚油酸的生产和研究其生理功能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
2020, 60(2):211-226.DOI: 10.13343/j.cnki.wsxb.20190186CSTR: 32112.14.j.AMS.20190186
摘要:大豆异黄酮是大豆在其生长过程中形成的一类次生代谢产物,具有抗氧化、抗癌、减少骨质流失、降低心脑血管发病率等多种生理功能。目前已知,被摄入机体的大豆异黄酮将被肠道微生物菌群转化为具有更高、更广生物学活性的不同产物。因此,大豆异黄酮对人体的有益调节作用强弱并不简单取决于摄入机体的净含量的多少,更在于被摄入机体的大豆异黄酮将如何被肠道菌群转化。本文从大豆异黄酮的组成与功能、大豆异黄酮体内吸收、代谢及微生物转化、转化产物的活性以及高效合成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综述,对大豆异黄酮微生物生物转化研究现状和存在问题进行分析总结,并对今后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旨在推动高活性大豆异黄酮微生物转化产物的研究与开发。
2024, 64(2):489-501.DOI: 10.13343/j.cnki.wsxb.20230437CSTR: 32112.14.j.AMS.20230437
摘要:【目的】构建高产γ-氨基丁酸的基因工程重组大肠杆菌(E.coli),并研究其发酵特性。【方法】首先通过分子生物学方法构建重组质粒pTrc99a-gadB和pTrc99a-gadB-SNO1-SNZ1,然后分别将它们转入基因敲除菌株E.coli ΔgabPΔpuuE/pTrc99a-gadB在含20 g/L底物l-谷氨酸钠的1 L发酵液中的扩大培养结果表明,重组菌培养24 h时,其发酵液中γ-氨基丁酸的含量达到最高值9.4 g/L。【结论】经基因工程构建的重组大肠杆菌产γ-氨基丁酸的能力明显提高,该研究结果为γ-氨基丁酸的产业化生产提供了良好基础。
2012, 52(6):696-702.
摘要:摘要:【目的】筛选一株可转化大豆苷元为S-雌马酚的微生物菌株,并对该菌株进行鉴定。【方法】在厌氧条件下采用抗生素抑制非目标菌生长并结合稀释涂平板法进行菌株分离,分离可转化大豆苷元生成S-雌马酚的肠道细菌,并对产物进行结构鉴定。之后通过16S rDNA 序列分析,构建该菌系统进化树,结合菌体形态及菌落特征,确立该菌系统发育学地位。【结果】从大鼠肠道内筛选分离到一株可以将大豆苷元转化为S-雌马酚的革兰氏阴性兼性厌氧菌株LH-52(JN861767),16S rDNA 序列测序结果BLAST 比对表明该菌株与奇异变形杆菌(Proteus mirabilis)相似度达到了99%,结合形态特征和生理生化实验结果鉴定该菌为奇异变形杆菌。根据HPLC 保留时间、质谱、核磁共振等波谱数据分析确定产物为S-雌马酚。【结论】菌株P.mirabilis LH-52 为首次筛选到的可转化大豆苷元为S-雌马酚的兼性厌氧菌,相对于文献报道的严格厌氧菌更适合于工业化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