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62(7):2658-2670.DOI: 10.13343/j.cnki.wsxb.20210655CSTR: 32112.14.j.AMS.20210655
摘要:【目的】研究分离自三亚亚龙湾红树林根系土壤的真菌Aspergillus sp.WHUF0343的次级代谢产物及其生物活性。【方法】利用硅胶柱层析、Sephadex LH-20凝胶柱层析和半制备高效液相色谱等技术对该菌的发酵产物进行分离纯化;综合利用核磁共振波谱(NMR)和质谱(MS)等现代波谱技术以及与文献数据对照确定化合物的结构;分别采用肉汤微量稀释检测法和MTS法对化合物进行抗菌和肿瘤细胞毒活性测试。【结果】从真菌Aspergillus sp.WHUF0343的发酵产物共分离并鉴定了10个化合物,分别为isoechinulin A (1)、neoechinulin A (2)、neoechinulin E (3)、preechinulin (4)、neoechinulin D (5)、variecolorin J (6)、dehydroechinulin (7)、questinol (8)、emodin (9)和catenarin (10)。活性评价显示化合物2、9和10对幽门螺杆菌(Helicobacter pylori)和金黄色葡萄球菌(Staphylococcus aureus)及其耐药菌株具有较强的抑制活性;化合物1对3株肿瘤细胞B16、HepG2和MCF-7均具有细胞毒活性。【结论】Aspergillus sp.WHUF0343具有开发为微生物药物的潜在研究价值。
2022, 62(10):3997-4007.DOI: 10.13343/j.cnki.wsxb.20220110CSTR: 32112.14.j.AMS.20220110
摘要:【目的】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onsa)二鸟苷酸环化酶SiaD调控着铜绿假单胞菌的生物被膜形成等表型。在研究过表达siaD对生物被膜的调控作用时发现,与野生型siaD基因回补菌株相比,一株回补菌株的生物被膜产量显著升高。本文的目的即是探究该菌株生物被膜产量升高的原因,并对该菌株的其他表型进行研究。【方法】通过测序确定突变位点;利用生物被膜定性和定量实验对发生点突变的菌株表型进行分析;利用Western blotting实验检测SiaDR119M蛋白表达水平;利用GST-pull down实验检测SiaC蛋白与SiaDR119M蛋白在体外的结合能力;针对siaDR119M点突变基因进行融合蛋白表达载体的构建,表达并纯化该蛋白,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检测SiaDR119M的酶活;为了进一步研究c-di-GMP与细菌运动能力的关系,对细菌的运动能力进行检测。【结果】测序比对结果显示,序列的第119个氨基酸发生了突变,由精氨酸突变成了甲硫氨酸。生物被膜定性和定量实验显示,与野生型siaD回补菌株相比,siaDR119M的回补菌株生物被膜产量增加,siaDR119A的回补菌株生物被膜产量低于siaDR119M的回补菌株,siaDR201A回补菌株生物被膜含量显著增加,siaDR119M R201A双突变回补菌株生物被膜的含量低于siaDR201A回补菌株。Western blotting和GST-pull down实验证明,与野生型SiaD蛋白相比,SiaDR119M蛋白表达水平无差别,SiaC和SiaDR119M蛋白之间存在特异的相互作用。高效液相色谱结果显示SiaDR119M蛋白酶活降低。运动能力检测实验中,与siaD野生型回补菌株相比,siaDR119M回补菌株运动能力减弱,siaDR201A、siaDR119M R201A回补菌株运动能力无差别。【结论】siaDR119M突变导致生物被膜合成增强,酶活降低,运动能力减弱。我们推测突变后表型的变化可能是因为突变在体内会影响SiaD蛋白与下游效应蛋白的相互作用,加强了下游效应蛋白的信号传导能力,然而具体机制有待进一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