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 50(7):891-896.
摘要:摘要:【目的】从深海沉积物微生物元基因组文库中克隆新的酯酶基因,并进行酶学性质研究。【方法】利用含有三丁酸甘油酯的酯酶选择性筛选培养基,从深海沉积物微生物元基因组文库中筛选得到酯酶阳性Fosmid克隆。对筛选得到的fosmid FL10进行部分酶切构建亚克隆文库,筛选得到酯酶阳性亚克隆pFLS10。PCR扩增目的片段后与pET28a连接构建酯酶基因原核表达质粒,转化大肠杆菌(Escherichia coli)BL21。纯化表达产物并对其进行活性测定及酶学性质研究。【结果】序列分析显示该pFLS10亚克隆质
2014, 54(10):1228-1234.DOI: 10.13343/j.cnki.wsxb.2014.10.016CSTR: 32112.14.j.AMS.2014.10.016
摘要:摘要:【目的】通过观察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 spp.)和两株产丁酸菌(Eubacterium rectale、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在结直肠癌患者及结直肠腺瘤患者粪便样品中的丰度差异,研究梭杆菌属和产丁酸菌数量变化在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和意义。【方法】收集结直肠癌患者(n=19)、结直肠腺瘤患者(n=12)及健康人(n=19)3组粪便样品,提取细菌基因组DNA,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定量检测3组样品中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 spp.)、直肠真杆菌(Eubacterium rectale)、普拉梭菌(Faecalibacterium prausnitzii)以及总菌的16S rRNA基因的拷贝数,然后利用秩和检验两两比较3组样品中目标菌群的数量和丰度差异。【结果】结直肠癌组的梭杆菌属丰度显著高于结直肠腺瘤组(P=0.013)和健康组(P=0.000),结直肠腺瘤组的梭杆菌属丰度显著高于健康组(P=0.002);结直肠腺瘤组普拉梭菌的丰度显著低于健康组(P=0.033) ;结直肠腺瘤组的总菌16S rRNA基因拷贝数也显著低于健康组(P=0.002);直肠真杆菌的水平在3组样品间没有显著差异。【结论】与健康人的粪便样品相比,结直肠腺瘤病人的粪便中产丁酸菌普拉梭菌数量下降,而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病人的粪便样品中梭杆菌属数量增加;梭杆菌属和产丁酸菌数量上的变化提示它们可能与结直肠腺瘤和结直肠癌的发生密切相关。
2018, 58(11):2011-2019.DOI: 10.13343/j.cnki.wsxb.20170614CSTR: 32112.14.j.AMS.20170614
摘要:[目的]将网络分析应用到肠道微生物的分析之中,探究肠道微生物共存网络拓扑结构等相关网络系数的分析,从而展现肠道微生物共存网络的特性。[方法]将之前研究中的肠道微生物数据根据雌马酚代谢能力划分成雌马酚产生者和非产生者两组,计算两组微生物相对丰度,得出菌种之间的相关系数,构建肠道微生物的共存网络,分析两组间共存网络参数的差异;运用随机网络检验现实网络拓扑结构的特异性,分析两组网络中菌种间的差异。[结果]共存网络中两组节点数分别为45个和47个,即分别有45个和47个不同菌种。比较两组网络结构的差异,发现雌马酚产生者组中的共存网络菌群具有更复杂的连接,且两组之间的其他网络参数存在一定的差异。通过将现实网络与随机网络对比可知,现实网络的拓扑结构具有一定的特异性。将具有代谢雌马酚相关物质能力的菌种在两组网络中标出,发现它们在雌马酚产生者组共存网络中更趋向与来自不同门的菌种产生相互联系。[结论]将网络分析应用于肠道微生物分析之中,可以发掘菌种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网络拓扑结构的复杂性与差异性,展现肠道菌群结构中之前较少被认识到的一些特征。因而,网络分析的方法可以为未来肠道微生物的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2013, 53(9):927-932.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临床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Ⅰ型整合子的结构特征,探讨整合子与细菌多重耐药之间的相关性。【方法】收集临床样品中的铜绿假单胞菌,从中挑选多重耐药菌。采用聚合酶链式反应扩增Ⅰ型整合子可变区,应用酶切方法和DNA测序技术分析整合子基因结构,并采用SPSS19.0软件分析整合子与耐药表型间的相关性。【结果】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Ⅰ型整合子的检出率为27.3%。Ⅰ型整合子基因盒排列形式共有3种(1500 bp、2300 bp和4000 bp),其中2种在其他细菌中也有发现。基因盒所编码的耐药基因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性基因(aadA、aadB、aac (6)Ⅱ和aadA13)、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性基因(blaCARB8和oxa10)和氯霉素外排泵基因(cmlA8),耐药表型相关性分析表明整合子与氨基糖苷类抗生素抗性密切相关。【结论】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临床分离株中发现了3种不同Ⅰ型整合子结构,这3种结构中均含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耐药基因,其中aadB-aac(6)Ⅱ-blaCARB8结构最为流行。
2021, 61(1):13-24.DOI: 10.13343/j.cnki.wsxb.20200098CSTR: 32112.14.j.AMS.20200098
摘要:肠道微生物影响着人体的营养、代谢、免疫等多种生理活动,对人体健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目前的研究表明,肠道微生物在病毒感染性疾病的感染及预后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本文分别总结了肠道病毒感染、非肠道病毒感染与肠道微生物的相互作用关系以及微生态调节干预病毒感染等内容,以期为相关研究的进一步深入和病毒感染性疾病的防治提供新思路。
2016, 56(8):1234-1241.DOI: 10.13343/j.cnki.wsxb.20150540CSTR: 32112.14.j.AMS.20150540
摘要:植物再植病严重危害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形成原因复杂,最新的研究显示它与根际微生态的变化相关,其中主要涉及根际微生物菌群结构的变化。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的迅速推广使得根际微生物和再植病间关系成为新的研究热点;本文根据国内外植物再植病病因、根际土壤微生物多样性以及它们与植物生长发育关系等多方面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植物再植病与根际微生物间的关系,以期从根际微生物种群动态变化的角度认识植物再植病的病因并为防治提供新的思路。
2022, 62(2):520-532.DOI: 10.13343/j.cnki.wsxb.20210323CSTR: 32112.14.j.AMS.20210323
摘要:【目的】本文探究了3种室温保存剂和–80℃冷冻保存对粪便样本中菌群结构的影响,为大规模、标准化的采样提供参考。【方法】本研究采集了5名健康志愿者的新鲜粪便作为测试样本,采用4种不同的保存方式保存:DETs室温保存、GITC室温保存、RNAlater室温保存和–80℃冷冻保存,在保存0、1、3、7、14、28 d后,采用高通量测序技术测定样本中微生物16S rRNA基因V3-V4区序列,通过比较不同保存剂、不同保存时间后的样本与新鲜样本的差异,分析保存剂和保存时间对粪便样本菌群组成及丰度的影响。【结果】5组样本共得到489个操作分类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其中488个OTUs为5组所共有,且样本alpha多样性无统计学差异。从属水平上看,与fresh组(新鲜样本)相比,DETs组的拟杆菌属相对丰度显著升高,且部分OTUs在保存超过3 d后发生明显变化;其余保存方式无显著差异。综合分析微生物群落多样性和丰度,结果表明,在保存不同天数后,4种保存方式的样本与fresh组的菌群结构均无显著差异,其中-80℃保存的样本与fresh组样本菌群结构相似程度最高,但不同志愿者与各自新鲜样本的相似程度变化较大,且整体相似程度随着时间的推移与fresh组差异呈下降趋势;而使用DTEs保存剂和GITC保存剂保存的样本,志愿者个体间差异小,保存效果稳定,且随时间变化小。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无论使用哪种保存方式,保存方式和时间带来的差异均小于志愿者个体间的差异。【结论】在满足低温冷冻保存条件时优先选择–80℃冷冻保存粪便样本,无法满足立即冷冻保存的条件时,可以选择添加保存剂室温保存,且GITC保存剂优于其他保存剂。
2022, 62(3):836-847.DOI: 10.13343/j.cnki.wsxb.20210553CSTR: 32112.14.j.AMS.20210553
摘要:人体胃肠道内生活着大量微生物,它们影响着宿主的健康。益生菌是一种活的微生物,对维持肠黏膜屏障功能、调节免疫功能和促进营养物质的代谢吸收等具有重要作用;对肠道菌群紊乱、功能性消化不良、肠胃炎、腹泻、便秘、肠绞痛、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以及幽门螺杆菌感染等胃肠道疾病具有良好的应用。本文对益生菌与胃肠道健康的影响作简要概述,为普通消费者和专业人士了解和使用益生菌及其在日常胃肠道健康方面的作用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