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 询 高级检索+
共找到相关记录106条
    全 选
    显示方式:|
    • 嗜水气单胞菌若干毒力因子同时缺失的突变株的构建及特性分析

      2005, 45(2).

      关键词:嗜水气单胞菌,Tn916,毒力因子
      摘要 (895)HTML (0)PDF 227.67 K (1636)收藏

      摘要:以携带质粒pAM120(Tcr/Tn916)的大肠杆菌CG120株为供体菌,采用滤膜接合法与受体菌嗜水气单胞菌J_1株(cfzr) 进行接合转移,在含Tc和cfz选择平板上进行筛选。共获接合转移菌落3800个,其接合频率为3×10-5(按供体细胞计算)。任取38个接合子,提取基因组DNA,以嗜水气单胞菌特异性16S rDNA引物进行 PCR扩增,所有接合子均阳性。为证明Tn916确实插入基因组,以四环素基因(tet)引物进行PCR扩增,结果所有抗性接合子均扩增出一条特异条带。与亲本J_1株相比,所有接合子的主要毒力因子如蛋白酶、溶血素、DNA酶和淀粉酶等均不表达,对小鼠失去致病力,其LD50大于109CFU。接合子连传10次后,四环素抗性消失,但毒力未恢复,说明通过转座子Tn916的插入可获得稳定的无毒嗜水气单胞菌突变株。Tn916引起嗜水气单胞菌毒力性状改变的机制有待研究,推测可能与该菌染色体上存在Tn916的热点或毒力岛有关。

    • 一株蝗虫病原菌的鉴定及其毒力和病理研究

      2005, 45(2).

      关键词:粘质沙雷氏菌,鉴定,毒力,病理,蝗虫
      摘要 (696)HTML (0)PDF 386.23 K (1953)收藏

      摘要:从蝗虫自然病死虫尸中分离到一株病原菌HR_3,其纯培养物的致病性被科赫原理证明。为确定该菌在分类学上的地位,经生理生化测定和分子鉴定,此病原菌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通过口服感染测定了该菌对蝗虫的毒力,毒力回归方程为y=1.067+0.809x,致死中浓度LC50=1.164×108cfu/mL。为探讨HR_3对蝗虫致病的作用机理,对HR_3感染蝗虫后的组织病理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感染初期蝗虫的中肠上皮细胞受到破坏,继而出现局部变性坏死。感染48h后,消化细胞层大部分区域被空泡状物充盈。

    • 猪链球菌2型可能的毒力基因的发现

      2004, 44(5).

      关键词:猪链球菌2型,抑制性差减杂交(SSH),可能的毒力基因
      摘要 (916)HTML (0)PDF 0.00 Byte (1626)收藏

      摘要:猪链球菌2型(SS2)感染已成为影响全世界养猪业的重要问题之一。SS2菌株可分为毒力株、弱毒力株和无毒力株,但目前尚无区分此3类菌株的快速、有效的检测方法。为了获得毒力株特异的基因序列,对毒力株HA9801及无毒力株12#进行了抑制性差减杂交(SSH)实验,获得了5个可能的新的毒力基因片段,分别是转录调节子、氨基酸通透酶、 ABC 转运子及表面锚定蛋白,在国内外尚属首次报道。这一发现将有助于区分SS2型菌株的毒力类型,并为SS2毒力株检测方法的建立奠定基础。

    • 沙雷氏杆菌S3菌株产几丁质酶对棉铃虫不同虫龄幼虫的后致死作用

      2004, 44(1).

      关键词:沙雷氏杆菌, 几丁质酶, 毒力, 后致死作用
      摘要 (1068)HTML (0)PDF 0.00 Byte (1539)收藏

      摘要:研究了粘质沙雷氏杆菌(Serratia marcesens)S3菌株产几丁质酶(Chitinase)对棉铃虫(Helicoverpa armigera)的后致死作用。生物测定表明,沙雷氏杆菌S3菌株产几丁质酶对棉铃虫幼虫48h的毒力不高,其中几丁质酶浓度为50μg/mL对初孵幼虫的毒杀力仅为8.3%,对高龄幼虫48h不表现毒力。但几丁质酶对棉铃虫幼虫特别是低龄幼虫生长发育如10d龄虫重、蛹重、化蛹历期、蜕皮、羽化等影响较大,造成棉铃虫幼虫化蛹历期延长,死蛹率和不正常羽化率增加。其中经几丁质酶处理后的初孵、1d龄、2d龄、3d龄、4d龄幼虫蛹重分别是对照组的51.0%、77.1%、81.4%、86.0%、96.2%;化蛹率分别为74.5%、87.5%、93.7%、95.8%、95.8%,都低于对照组的97.9%;死蛹率分别为57.3%、18.8%、13.6%、7.8%、7.9%;初孵幼虫化蛹历期长达14d;初孵幼虫的正常羽化的蛹只有40.8%。几丁质酶对棉铃虫的后致死作用明显。

    • 三株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A节段全长基因组结构和编码蛋白的序列分析

      2001, 41(5).

      关键词: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A节段全长 非编码区 VP5 VP2 毒力
      摘要 (710)HTML (0)PDF 0.00 Byte (1129)收藏

      摘要:用长距离RT PCR方法分别克隆了浙江地区传染性法氏囊病病毒 (IBDV)细胞致弱株HZ2、弱毒疫苗株JD1和野毒株ZJ2 0 0 0的A节段基因组全长 ,三毒株的A节段均长 32 59bp ,都包含两个相互重叠的开放阅读框架和两端的 5′ ,3′ 非编码区 (NCR)。它们在核苷酸和推导的四种病毒蛋白VP2、VP3、VP4、VP5的氨基酸水平上高度同源 ,并具有位于VP2高变区的特征性氨基酸H2 53、N2 79、T2 84、R330 ,这些氨基酸是弱毒株和几个强毒株的标志。野毒株ZJ2 0 0 0的高强毒力可能与VP2高变区和VP2 VP4剪切位点附近的几个突变有关。序列比较进一步支持VP2并非是决定IBDV毒力的唯一因素。不同毒力表型毒株的两端NCR序列高度保守提示NCR可能与IBDV毒力并不直接相关。另外 ,根据VP5在十种不同表型毒株中高度保守 ,作者提出了一种VP5与病毒毒力关系的推测

    • 霍乱弧菌VPIΦ/CTXΦ/TCP体系:噬菌体-噬菌体-细菌多元作用

      2001, 41(4).

      关键词:细菌 噬菌体 毒力 基因表达调节 进化 病毒病毒细菌作用
      摘要 (668)HTML (0)PDF 0.00 Byte (997)收藏

      摘要:

    • 新蚜虫疠霉连续液体培养的菌丝生物量、产孢量及杀蚜毒力

      2001, 41(3).

      关键词:新蚜虫疠霉 继代液体培养 菌丝生物量 产孢量 毒力
      摘要 (1047)HTML (0)PDF 0.00 Byte (1392)收藏

      摘要:继代培养常被疑为虫霉菌种毒力下降或某些生物学性状发生改变的原因之一。从研究新蚜虫疠霉 (Pandoraneoaphidis)固体平板菌落的液体培养获得的初始菌液出发 ,连续 6次继代液培 ,测定了其在萨氏营养液中继代培养生产的菌丝生物量、产孢量及其对桃蚜 (Myzuspersicae)的毒力。在初始菌液的生物量 8 8mg mL和产孢量 7 2× 1 0 5孢子 mg的条件下 ,以三种转接比 (种液 营养液 ,v v)连续 6次继代培养 ,在 1 2 0转接比下的菌丝生物量和产孢量分别为 6 4~ 1 0 0mg mL和 7 3× 1 0 5~ 1 0 8× 1 0 5孢子 mg,在 2 2 0下为 5 7~ 8 5mg mL和 1 0 0× 1 0 5~ 1 2 1× 1 0 5孢子 mg ,在 4 2 0下为 5 5~ 1 0 9mg mL和 6 4× 1 0 5~ 1 0 9× 1 0 5孢子 mg。方差分析表明 ,继代培养对生物量和产孢量均无显著影响 (P <0 0 5)。用初始菌液和 1 2 0转接比下继代培养的菌液制备而成的接种体对桃蚜进行两组毒力测定 ,每一组测定的接种…

    • 不同寄主及地理来源的16株绿僵菌对桃蚜的毒力比较

      2006, 46(4).

      关键词:生物防治真菌;绿僵菌;桃蚜;生物测定;毒力;微生物防治
      摘要 (693)HTML (0)PDF 0.00 Byte (2304)收藏

      摘要:害虫生防真菌绿僵菌的不同种及变种被广泛应用于害虫微生物防治,但罕见以蚜虫等同翅目刺吸式害虫作为靶标。从两种绿僵菌的4个变种中精选16个不同寄主及地理来源的菌株,用喷塔接种桃蚜(Myzus persicae)无翅成蚜并在25±1℃和12L∶12D条件下饲养观察,所获生物测定数据进行时间剂量死亡率模型模拟分析。结果显示,高接种剂量(~1000个孢子/mm2)下7d内死亡率达67%~100%的10个菌株均为金龟子绿僵菌Metarhizium anisopliae (Ma)及其金龟子变种M. anisopliae var. anisopliae (Maa);而高剂量处理下仅感染致死个别或少数蚜虫的菌株包括金龟子绿僵菌及其金龟子变种、大孢变种M. anisopliae var. majus和蝗变种M. anisopliae var. acridum以及黄绿绿僵菌小孢变种M. flavoviride var. minus。杀蚜活性优异的2个菌株分别为Ma 456和Maa 3332,接种后第4天的LC50分别为113和260个孢子/mm2,第5 天为32和43个孢子/mm2,第6天为17和26个孢子/mm2,第7天仅11.4和19.9个孢子/mm2。这两个菌株具有用于蚜虫微生物防治的良好开发潜力。

    • 断奶仔猪源大肠杆菌LEE及HPI毒力岛的检测

      2006, 46(3).

      关键词:大肠杆菌毒力岛LEEHPI
      摘要 (1250)HTML (0)PDF 0.00 Byte (2118)收藏

      摘要:应用Duplex_PCR方法,对240株断奶仔猪源大肠杆菌分离株的LEE毒力岛的eaeA基因和耶尔森菌强毒力岛核心区的irp2基因进行了检测,并对HPI毒力岛的fyuA基因及其在大肠杆菌染色体中的插入位置进行了分析,以及随机选取部分PCR产物进行了克隆和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其中29株(12.08%)为LEE+HPI+,39株(16.25%)为LEE+,11株(4.58%)为HPI+;另外还发现:不同病例来源的分离株之间,两种毒力岛的携带率不同;在断奶仔猪腹泻源分离株中,29株(20.71%)为LEE+HPI+,22株(15.71%)为LEE+,9株(6.43%)为HPI+;断奶仔猪水肿病源分离株中,仅5株(6.58%)为LEE+,2株(2.63%)为HPI+,未发现LEE+HPI+菌株;断奶仔猪水肿病并发腹泻源分离株中,仅12株(50%)为LEE+,未发现HPI+及LEE+HPI+菌株。本实验克隆的eaeA(425bp)与已发表序列完全一致,irp2(280bp)、fyuA(948bp)、asn_tRNA_intB(1391bp)均与已发表的序列高度同源,同源性分别在98.2%、98.3%、95.8%以上;40株LEE+HPI+或HPI+分离株中,29株(72.5%)为fyuA+,且其HPI毒力岛位于大肠杆菌染色体asn_tRNA位点。

    • 猪链球菌2型次黄嘌呤核苷酸脱氢酶基因的克隆与鉴定

      2006, 46(5).

      关键词:猪链球菌2型;毒力因子;IMPDH
      摘要 (1002)HTML (0)PDF 0.00 Byte (1740)收藏

      摘要:根据GenBank猪链球菌2型(SS2)报道序列,对江苏分离株SS2H部分测序,发现位于已知毒力基因orf2与mrp之间存在两个新的开放阅读框序列。选取可能含有抗原决定簇肽段对应的核酸序列,该阅读框(2738~3694)编码319个氨基酸残基,分子量为335kDa,与已知任何基因无同源性。通过InterPro、PHD、DNAstar分析阅读框,并定向克隆至pET32α(+)载体中,转化至大肠杆菌BL21,表达出分子量为48kDa的融合蛋白,蛋白免疫转印可被SS2的抗血清识别,具有免疫原性;并且含有IMP dehydrogenase结构域,催化IMP生成XMP;流式细胞仪检测该蛋白可明显影响 Hep2细胞周期。

    上一页123456
    共11页106条记录 跳转到G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