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 38(6).
摘要:对一株分离自敦煌壁画的菌株进行了生理生化检测,结果表明,该菌符合黄杆菌属(Flavobacterium),不定种(Species Incertae Sedis)的特征.在加有铅丹(Pb_3O_4)的培养基上,菌体呈棕黑色.通过鉴定,认为该棕色为菌体将铅丹氧化成PbO_2的缘故.在pH9.8、37℃、黑暗条件下氧化程度最高.纯氧及纯氮气条件下菌体氧化铅丹受抑制,菌株氧化铅丹受质粒控制,菌体具主动吸收铅的能力,电镜观察铅主要位于原生质体内,5×10~(-3)mol/ml NaN_3抑制菌体生长.
2017, 57(3):375-387.DOI: 10.13343/j.cnki.wsxb.20160256CSTR: 32112.14.j.AMS.20160256
摘要:[目的]研究三峡水库神农溪库湾春季水华期间浮游藻类演替及其成因分析。[方法]2014年3-5月在神农溪库湾布置了6个断面(SN01-SN06),在神农溪汇入长江干流河口附近水域设置1个断面CJBD,对浮游藻类、相关环境因子及水动力因子进行了同步监测,据此分析了水体层化结构及水动力特性。[结果]神农溪在监测时段内共检测到浮游藻类6门38种(属);库湾浮游藻类生物量时间上差异显著(ANOVA,P<0.05)。春季浮游藻类群落结构具有明显的演替规律,3月份暴发大面积的硅藻水华(藻密度>100×105 cells/L),小环藻(Cyclotella spp.)为优势藻种;4月在SN02-SN06暴发以小球藻(Chlorella spp.)为主要优势种、衣藻(Chlamydomonas spp.)为次优势种的绿藻水华(藻密度>100×105 cells/L),5月份受水位大幅消落影响,浮游藻类生物量降低且无明显优势藻种。[结论]在具备充足的营养盐的水体中,水体层化结构与水动力特性对浮游藻类演替影响重大。三峡水库水位处于快速消落阶段时,流速成为抑制神农溪库湾藻类生长的主要因素。
2013, 53(11):1205-1212.
摘要:摘要:【目的】研究阳宗海酵母菌种群结构,分析生物因子及非生物因子对酵母菌种群分布的影响;测试阳宗海酵母菌产胞外酶活性。【方法】水样用醋酸纤维素滤膜过滤,原位培养分离酵母菌;梯度稀释法分离土样和底泥样品;对分离得到的菌株进行DNA 提取和测序,分析26S rDNA的D1/D2区域,并结合形态及生理生化指标进行鉴定;用产酶筛选培养基对分离得到的酵母菌进行产胞外酶活性测试。【结果】共分离得到201株酵母菌,鉴定分属于15个属48个种,其中包括10个潜在的新种;普鲁兰类酵母(Aureobasidiumpullulans),库德里阿兹威氏毕赤酵母(Pichia kudriavzevii),胶红酵母(Rhodotorula mucilaginosa),Cryptococcus podzolicus 是优势种;15.9%的酵母菌具有产胞外酶活性,主要是脂肪酶和淀粉酶。【结论】阳宗海酵母菌有较为丰富的多样性,人为活动对阳宗海酵母菌分布影响较大,其次浊度、电导率也是影响酵母菌种群分布的重要因素;阳宗海产胞外酶酵母菌可能参与湖泊生态系统的自然循环。
2014, 54(8):841-853.DOI: 10.13343/j.cnki.wsxb.2014.08.001CSTR: 32112.14.j.AMS.2014.08.001
摘要:摘要:土壤微生物催化是大气中痕量甲烷(约1.8ppmv)氧化的唯一生物途径。目前的研究表明好氧土壤中存在专性和选择性大气甲烷氧化菌2种类型:前者(USCα和USCγ)广泛分布于各种好氧旱地土壤,其甲烷氧化酶对低浓度甲烷亲和力极高,属真正的寡营养型,但至今尚未获得该种类的纯培养菌株。后者属于传统甲烷氧化菌Methylocystis /Methylosinus 属,广泛分布于各种周期性排放高浓度甲烷的土壤环境中。该属大部分菌株含有亲和力不同的2 套甲烷单加氧酶系统,其中的高亲和力甲烷单加氧酶使这些菌株可以在相当长的时间内(>3个月)保持大气浓度甲烷氧化活性,但其生长和繁殖还需依赖于土壤内部阶段性产生的高浓度甲烷。本文详细阐述了2 类大气甲烷氧化菌的发现历程及其可能的生存策略,最后系统梳理了几种关键的环境因子(土壤温度及湿度、土壤pH、植被、土地利用及氮输入)对大气甲烷氧化菌群落结构和甲烷氧化活性的影响,提出并展望了土壤大气甲烷氧化菌研究的重要方向。
2025, 65(2):808-827.DOI: 10.13343/j.cnki.wsxb.20240556CSTR: 32112.14.j.AMS.20240556
摘要:目的 微生物是潮间带地球化学元素迁移转化的重要执行者。真菌在碳、氮、磷循环及有机污染物降解等方面扮演重要角色。方法 选取黄河三角洲潮间带典型植被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柽柳(Tamarix chinensis)、盐地碱蓬(Suaeda salsa) (潮间带盐地碱蓬和盐碱地盐地碱蓬)的根际和非根际土壤为研究对象,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不同植被下的真菌群落结构差异。结果 植物根际中,盐碱地盐地碱蓬的真菌丰度、丰富度及均匀度最高,与其他3种植物的真菌群落结构相似性最低。在植物非根际中,芦苇的真菌丰度最高,盐碱地盐地碱蓬的丰富度最高,柽柳的真菌分布最均匀;芦苇与盐碱地盐地碱蓬之间的真菌群落结构相似性最高。4种植物根际和非根际共有优势真菌门为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不同植物的功能真菌存在差异,芦苇、柽柳、盐碱地盐地碱蓬的根际、非根际优势功能真菌主要为腐生真菌,如链格孢属、曲霉属,它们能够分解有机养料产生腐殖质,从而改善土壤通气性,改良土壤理化性质;以上3种植物根际中腐生真菌占比分别为13.60%、6.33%、20.16%,非根际土壤中分别为11.98%、24.25%、8.52%。在柽柳非根际中,还发现了能与植物共生且耐盐的短梗霉属(1.51%),这种真菌可与植物协同作用,有效防治土壤盐碱化。潮间带盐地碱蓬根际土壤中的优势功能真菌主要为篮状菌属(15.90%)、葡萄穗霉属(0.53%)等参与糖类分解的真菌,它们能够分解纤维素为葡萄糖,产生腐殖质,进而形成稳定的土壤团粒结构,改善土壤通气性。盐碱地盐地碱蓬根际土壤中还存在木霉属(0.13%),这种真菌可以促进土壤氮磷转化,避免土壤中无机磷含量过高造成土壤污染。在非根际土壤中,以上功能真菌的相对丰度均小于0.10%。此外,在植物非根际土壤中,还发现了能够降解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ersistent organic pollutants, POPs)的原毛平革菌属(0.15%)和降解醌类物质的青霉属(1.16%),这些真菌为有机污染土壤的修复提供微生物资源;以上真菌在植物根际中未检测到。土壤环境因子与真菌群落结构关系表明,根际真菌的多样性、均匀度与电导率(electrical conductance, EC)、钙离子浓度、盐度呈正相关关系;非根际真菌群落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均与总氮呈正相关关系,而均匀度则与pH、盐度、氨氮呈正相关关系。结论 本研究为明确黄河三角洲潮间带真菌群落的分布结构和功能奠定了基础,为将来利用相关微生物资源来改善土壤结构、维持生物多样性、治理有机物污染以及盐碱地生态保护与修复等提供理论依据。
2025, 65(5):2303-2317.DOI: 10.13343/j.cnki.wsxb.20240788CSTR: 32112.14.j.AMS.20240788
摘要:叶片光合作用构成了植物能量和物质循环的基础。菌根真菌(mycorrhizal fungi)作为植物根系共生体系的关键组成部分,在调节植物营养吸收、水分利用以及抗逆性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是影响森林生态系统功能和稳定性的关键生态因子。目前,对于不同菌根类型对木本植物光合能力及其对环境变化响应的影响还缺乏足够的认识。目的 探讨不同菌根类型木本植物光合能力的差异,及其对叶片特征和环境因子变化的响应。方法 基于中国植物性状数据库,并结合文献资料,确定了木本植物的菌根类型,共包括3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 AM)、外生菌根(ectomycorrhiza, ECM),以及受AM和ECM这2种菌根共侵染的双菌根(AM+ECM)。在此基础上,建立了中国不同菌根类型木本植物性状数据库,每个样本均包含叶片光合能力、光合生理特征、叶片结构和养分特征,以及相关的环境因子等数据。结果 在木本植物中,ECM植物叶片的光合能力显著高于AM植物。此外,菌根类型显著影响着植物叶片特征与光合能力之间的关系。木本植物的光合能力主要受叶片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的影响。AM植物的光合能力还受叶面积、比叶面积和氮磷含量的影响;AM+ECM植物则受比叶面积、比叶重和碳磷含量的影响;而ECM植物则受最大蒸汽压亏缺的影响。在环境因子方面,ECM植物的最大净光合速率和最大电子传递速率相较于AM和AM+ECM更容易受到温度和降水的影响。结论 菌根类型对木本植物的光合能力具有显著影响,叶片特征主要通过调控最大电子传递速率来影响叶片的最大净光合速率。此外,环境因子对木本植物叶片形态和生理特征的影响也因菌根类型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2019, 59(1):181-194.DOI: 10.13343/j.cnki.wsxb.20180119CSTR: 32112.14.j.AMS.20180119
摘要:[目的]分析乐安江从上游至下游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变化,揭示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分析不同河段水体中C、N、P、Cu、Zn、As和Pb等化学指标。对水体DNA的16S rRNA基因进行高通量测序确定细菌群落特征。基于Bray-Curtis距离的采样点非度量多维尺度(NMDS)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乐安江水体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基于冗余分析(RDA)研究环境因子与细菌群落的关系。[结果]乐安江水体中C、N、P、Cu、Zn、As和Pb等化学指标含量中下游偏高。中游河水受德兴铜矿废水影响,细菌群落多样性降低,下游受农业、生活废水影响,细菌群落丰富度和多样性升高。水体中优势菌群为β-变形菌纲(Beta-proteobacteria,53.03%)、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20.24%)和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14.75%)。中游受德兴铜矿废水影响,Beta-proteobacteria丰度增大,而Actinobacteria丰度减小;下游受微生物间捕食影响,Bacteroidetes丰度下降。在细菌群落与环境因子的关系中,DO是解释乐安江细菌群落结构变化的最佳环境因子。[结论]乐安江中游德兴铜矿废水和中下游农业、生活废水明显改变了水体细菌群落结构组成,使水体细菌群落特征从上游到下游发生显著变化。本研究为揭示人类活动对乐安江水生态环境的影响提供了参考性数据。
2016, 56(4):603-613.DOI: 10.13343/j.cnki.wsxb.20150271CSTR: 32112.14.j.AMS.20150271
摘要:[目的] 探究云南杞麓湖酵母菌群落结构及其与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原位培养方法对杞麓湖14个水样进行酵母菌分离,应用26S rDNA D1/D2区域序列分析,并结合形态及生理生化指标将对分离获得的酵母菌进行鉴定,运用软件bio-dap和Canoco分析酵母菌类群的丰富度及其与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结果] 从杞麓湖中分离得到321株酵母菌,鉴定为14个属27个种和1个潜在的新类群。Rhodosporidium kratochvilovae和出芽短梗霉(Aureobasidium pullulans)是优势种,分别为总菌株数的29.6%和16.8%。水体总磷含量是影响产色素红冬孢酵母属(Rhodosporidium)分布的重要环境因子,而pH为隐球酵母属(Cryptococcus)分布的一个重要选择条件。[结论] 杞麓湖酵母菌具有较为丰富的群落多样性。
2019, 59(4):678-688.DOI: 10.13343/j.cnki.wsxb.20180257CSTR: 32112.14.j.AMS.20180257
摘要:[目的]为探究祁连山高寒草地退化过程中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特征与土壤环境因子间的相互关系。[方法]利用Illumina Miseq PE250高通量测序技术对轻度、中度和重度退化草地土壤真菌群落结构变化及其多样性进行分析,并对土壤真菌群落与土壤环境因子的相互关系进行冗余分析(RDA)。[结果]随着退化程度加剧,土壤pH呈现出升高趋势,电导率呈现出先升高后降低趋势,土壤含水量、有机碳、全氮、全磷和全钾含量均逐渐降低。高通量测序共得到750575条有效序列和5788个OTUs;各试验点样地中真菌群落Chao1指数和Shannon-Wiener指数变化各异。在门分类水平上,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接合菌门(Zygomycota)、球囊菌门(Glomeromycota)和壶菌门(Chytridiomycota)是各草地土壤的优势类群。RDA分析表明,土壤速效钾、全氮、速效氮和有机碳是祁连山不同退化高寒草地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的主要驱动因子。[结论]祁连山不同退化高寒草地土壤真菌群落间差异明显,土壤环境因子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分布的重要因素。
2024, 64(4):1064-1080.DOI: 10.13343/j.cnki.wsxb.20230582CSTR: 32112.14.j.AMS.20230582
摘要:【目的】研究艾比湖湿地芦苇根际土壤未培养黏细菌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分布特征,提高对盐碱湿地等极端环境黏细菌资源的认知,为今后开发利用极端环境黏细菌资源奠定基础,也为艾比湖湿地盐漠生态系统修复提供数据支撑。【方法】采集艾比湖湿地10个样地3个月份的芦苇根际土壤,针对16S rRNA基因的V4–V5区使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黏细菌多样性、群落结构及其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艾比湖湿地黏细菌16S rRNA基因Tags数占细菌的0.22%–3.54%,7月份和样地4的多样性最高,说明属多样性与季节和样地相关。本研究共鉴定到黏球菌目的3个亚目、8个科、14个属,其中海无柄孢囊黏细菌属(Haliangium)为优势属,占10.83%–71.01%。网络共现图表明绝大多数细菌与黏细菌存在相互作用。Spearman分析表明,细菌的Shannon、Chao1和ACE指数影响着黏细菌的多样性和丰富度。冗余分析(redundancy analysis, RDA)表明,土壤无机氮(inorganic nitrogen, IN)、有机质(organic matter, OM)和水溶性镁离子(Mg2+)是影响黏细菌多样性、群落结构的主要非生物因子。【结论】艾比湖湿地黏细菌资源丰富,其多样性、群落结构受时空变化影响。生物因素(细菌)和非生物因素(土壤理化性质)共同影响着黏细菌多样性。